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244.59KB ,
资源ID:4203387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2033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为本站会员(滴答)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

1、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述 1.传染-即感染(infection),是病原微生物和人体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 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3.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 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4.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 从而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科学。 5.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

2、发现。 6.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既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通过病 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 症状、体征。 7.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 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 8.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 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导致机体发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

3、床特点 1.基本特征包括: (1)有病原体(pathogen):病毒和细菌最常见,检出病原体对诊断有意义。 (2) 有传染性(infectivity):传染病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时期;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依据,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1)流行性: 散发:某传染病在某地常年一般发病水平。流行: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 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一般 3-10倍) 。大流行: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 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者。暴发:指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 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 ,这些病例多

4、由同一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所引 起。 2) 季节性 3) 地方性 (4)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不同 2临床特点: (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时间。相当于 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导致临床症状出现前的时间。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确定 检疫期限和流行病学调查。 2)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到该病明显症状开始为止的时间。属于非特异性的 全身反应。 3) 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

5、ifestation):出现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 体征的时期。 传染性较强;易产生并发症。 4)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随着病原体入侵,人体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 程基本终止,病人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称恢复期。 复发: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热退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 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复发; 再燃: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称为再燃。 三、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病人:各种急慢性病人 2

6、) 隐性感染者 3) 病原携带者 4) 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 的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麻疹、白喉、流脑等。 2)水、食物 :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3)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白喉 4) 媒介昆虫(虫媒传播):如疟疾 5) 血液、血制品、体液:AIDS、乙型、丙型肝炎 6) 土壤 :破伤风、钩虫病、蛔虫病 (3)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 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人工免疫可降低人群的易感性 四、传染病的预防 1. 管理传染

7、源 (1) 对病人的管理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 )法定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三类 37种: 甲类:强制管理。鼠疫、霍乱。城市要求 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 12h。 乙类:严格管理。25 种,发现后 12h内上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 人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艾滋病虽属于乙类传染病,但需按甲类传 染病报告。 丙类:监测管理。10 种,按乙类报告 (2)对接触者的管理:检疫、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3)对病原携带者管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2. 切断传播途径:对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虫

8、媒传染病、寄生虫起主导作用(隔离与消毒) 3. 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3) 药物预防: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五、发热(fever)的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相关知识 (2) 休息 (3) 补充营养及液体 (4) 监测体温的变化 (5) 降温 (6) 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7) 遵医嘱给予病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降温注意事宜: 冷敷时避免持续长时间在同一部位,以防冻伤; 冷敷和酒精擦浴禁用于周围循环不良者: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 温水或酒精擦浴禁用于全身发疹或有出血倾向者; 不可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得过低(药物降温者

9、易发生) ,以免大汗导致虚脱; 应用冬眠疗法降温前,应先补充血容量,用药过程中避免搬动病人,观察生命体征,特 别是血压的变化,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六、发疹(rash)的护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导致皮疹、粘膜疹的相关知识。 (2) 局部护理: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清洗(禁用肥皂水、酒精) (3) 口腔粘膜疹者,每日常规用温水或朵贝液漱口 (4)若有眼结膜充血、水肿,应注意保护眼睛,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5)观察病情,如皮疹(粘膜疹)的消长情况,疹退后有否脱屑、脱皮、结痂、色素沉着 等变化。 (6) 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七、伤寒 1.临床特征:持续

10、发热、相对缓脉、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 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 周排菌量最多,传染 性最大;排菌 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多散发。儿童青壮年多见 3.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 天,平均 1014 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病程)-初期(第

11、 1周) 、 极期(第 2-3周) 、 缓解 期(第 3-4周) 、恢复期(第 5周)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病程 23 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持续高热(稽留热) ,持续 1014 天 2)消化道症状:伤寒舌:舌质红、舌苔厚,舌尖和舌缘无苔。纳差、腹胀、便秘 或腹泻。右下腹压痛。 3)CNS 中毒症状:伤寒面容(无欲貌):表情淡漠、精神恍惚、呆滞、反应迟钝。 耳鸣、重听、神志改变等。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 5)肝脾大 (中毒性肝炎) 6)玫瑰疹 (确诊):10 个以下,胸腹部多见,24 天消退。 7)WBC 减少:35

12、10 9/L (3)缓解期(病程 34 周):注意并发症。 (4)恢复期(第 5周):约需 1个月。 1)复发:热退后 13 周出现、恢复期 2) 再燃:病程 23 周、体温逐渐下降时、缓解期前后出现再发热 4.主要护理措施 (1)休息:急性期-恢复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 1-2周,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监护:发热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低纤维流质或半流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避免过饱,多饮水。热退后仍应低渣饮食,避免过饱。食应循序渐进;整个病程,忌生、 冷、硬、不易消化食物,有腹胀忌糖和奶类食物。检查家属带来的食物。 (3)对症护理:发热、腹胀、便秘等 (4)加强基础护理 (5)注意

13、用药后的作用和副作用 (6)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协助处理并发症。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饮食等护理,以预防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8)按消化道疾病隔离。病人集中一个病区, 固定患者使用的卫生间、水龙头以及活动 场所, 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都必须清洁消毒, 用过的物品都须消毒或焚烧。 (9)隔离期:体温正常 15天;或每隔 5天便培养,连续 2次阴性;接触者应医学观察 2 周。 5 预防 (1)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2)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3)保护易感者:(接种疫苗)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成人每周一次,连续 3次, 0.5ml,1.0

14、ml,1.0ml皮下注射。儿童酌减. (4)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主要措施。 八、细菌性痢疾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3)特点:学龄前、青壮年为主;夏、秋季发病。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2.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普通型、轻型、中毒型 (1)普通型(典型):典型中毒症状+典型胃肠道症状; 1)中毒症状: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纳差; 2)胃肠道症状:阵发性腹痛(绞痛) 、腹泻和里急后重。排便每天十数次至数十次,量少, 粘液脓血便。 3)体查: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4)-2 周左右痊愈。 (2)轻型:轻肠道症状;无中毒表现。自限

15、或转为慢性。 (3)中毒型:2-7 岁儿童多见;急骤高热;严重毒血症,胃肠道症状缺如。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 ; 2)脑型(呼吸衰竭): 3) 混合型: 慢性菌痢:病程超过 2M; (1)慢性迁延型: 最多见。 (2)急性发作型: 进食生冷食物、劳累、受凉诱发。 (3)慢性隐匿型:年内急性菌痢史、持续便培养(+)、肠镜(+) 3 主要护理措施: (1) 隔离治疗病人:至便培养次阴性; 托幼、餐饮业者培养 3次阴性;带菌者调离托 幼、餐饮业。 (2)加强营养和支持,促进康复:1)高热量、高维生素,纤维素含量少、易消化饮食; 清淡、半流、软食为主。2)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提供清洁舒适的

16、进餐环境,鼓励 病人进食。3)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至少 1500ml。4)每周测体重 1次。5)必要时遵医 嘱给予静脉营养。 (3)加强对症护理: 1)高热: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体温38.5 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退热剂,并注意用药后 反应,观察面色、脉搏、注意有无虚脱。 2)腹泻:评估腹泻程度、记录每天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和量。嘱病人多饮水及含钾、 钠高的果汁及饮料。遵医嘱补充液体及热量。每次便后进行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温水 洗抹,必要进涂植物油,并嘱病人便纸要清洁、柔软。 3)腹痛 :观察腹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持续时间

17、等。腹部热敷以解痉;遵医 嘱使用解痉止痛药。 (4)生活护理 (5)配合预防和护理休克病人: 病人取平卧位或休克体位。吸氧 。保暖。 监测病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记录 24小时出入量等。 遵医嘱应 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压及尿量调节补液量及补液速度。 九、 霍乱(cholera) 1.典型临床表现: 1)起病急、剧烈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 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2)轻重不一,轻症多见,带菌者较多,重症及典型患者病死率极高。 2.流行病学 (1) 霍乱的发源地:1)古典生物型:印度恒河三角洲;2)埃尔托生物型:印度尼西亚 苏拉威西岛 (2

18、)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1)轻型及带菌者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2)病人在病期中可连续排菌 514d,中、重型病人排菌量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3)带菌者包括潜伏期、恢复期、慢性带菌及健康带菌者。 (3) 传播途径 1)胃肠道传染病 2)经水传播:最主要,常引起爆发流行 3)经食物传播 4)日常生活接触 5)苍蝇传播 (4)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隐性感染多,而显性感染较少。 3)病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产生抗菌抗体和抗毒素抗体, 维持时间短,可再次感染 4)近年来流动人口在某些地区是主要发病人群。 (5) 流行特征 1)季节性:夏秋季为主,79 月高峰期 2)地区性:沿江沿海

19、地区发病较多 3)流行形式: 暴发型与慢性迁延散发型两种形式并存 扩散 近程传播(经水)与远程传播(经交通工具) 3.临床表现: 潜伏期 :l3d (数小时7d);大多急起,少数有前驱症状 (1)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 病程分三期 1)泻吐期:(数小时或 1-2天)腹泻:无痛性剧烈腹泻,不伴里急后重;黄色水样、米 泔样水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无粪臭;大便量多次频。呕吐:先泻后吐,喷射状,次数不 多,少有恶心;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继之为水样或米泔水样。无发热O139 血清型霍乱: 发热、腹痛常见,并发菌血症 2)脱水虚脱期 :脱水:轻度:皮肤粘膜干燥,皮弹稍差,失水 1000ml;中度:皮弹差, 尿量减少

20、,失水 3000-3500ml;重度:皮肤干皱,极度无力,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失水 4000ml 烦躁,声嘶,口渴 眼窝深陷,两颊深凹。舟状腹、 “洗衣工手” 、 皮肤干皱、湿冷无 弹性。循环衰竭、血压下降。意识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呼吸增快,意识障碍;肌肉 痉挛:低钠引起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低血钾: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鼓肠,心律失 常 3)恢复及反应期:症状逐渐消失;反应性低热:循环改善后肠毒素吸收增加 临床分型 表 现 轻 型 中 型 重 型 大便次数 10 次以下 10-20 次 20 次以上 脱水(体重%) 5%以下 5-10% 10%以上 神志 清 不安或呆滞 烦躁,昏迷 皮肤 稍

21、干,弹性稍差 弹性差 干燥 弹性消失,干皱 口唇 稍干 干燥,发绀 极干,青紫 前囟、眼窝 稍陷 明显下凹 深凹,目不可闭 肌肉痉挛 无 有 多 脉搏 正常 稍细、快 细速或摸不到 血压 正常 90-60mmHg 1.040 4.预防 (1 ) 控制传染源: 按甲类传染病管理,设立肠道门诊,病人登记,采便培养 隔离治疗病人:症状消失后 6 天,隔日便培养连续 3 次阴性,解除隔离 接触者检疫 5d,服药预防。 (2 ) 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三管(水源、粪便、食物)一灭(灭蝇) ”,养成良好 的卫生习惯; (3 ) 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苗已不作为常规应用 口服基因疫苗正在研究中。 十、传染性非典

22、型性肺炎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 SARS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传染性最强 极少数病人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 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和治愈出院者有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 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吸入病人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 SARS传播最重要的 途径。 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易感者可以在未与 SARS病人见面的情况 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 SARS-CoV的气溶胶所感染。 接触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经口、 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

23、传播。 影响传播的因素很多,其中治疗、护理、探视病人、与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触病 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密切接触是最主要的因素。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 SARS-CoV普遍易感,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原因尚不清楚。 医护人员和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亲友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2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限于 2周之内,一般约 210 天。 起病急,自发病之日起,23 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 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 38,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 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 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少部

24、分病人出现咽痛。 可有胸闷,严重者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 病 612 天以后 部分病人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病人的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SARS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疾病最为严重的阶段之后,常有肺部继发感染、肺间质纤维化、纵 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胸膜增厚或粘连、骨质缺血性改变等。 3.预防 SARS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要针对传染源、传 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管理传染源 1)病人的管理: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 SARS病

25、人、疑 似病人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 办法的规定,向辖区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若出现暴发或流行,则应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迅速逐级上报。 2)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症状期密切接触者均应实施医学观察。一般采取家庭观察,必要 时集中医学观察,但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对可疑的发热病人,应立即让其住院 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应每天早晚各测试体温 1次,一旦发生发热等临床症状,必须及 时到指定医院实施医学观察,隔离观察期为 14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隔离观察期满 后,无症状和体征的隔离观察者应解除隔离。一旦可疑病人排除 SAR

26、S,对其接触者的管 理也相应解除。 (2)切断传播途径 选择符合条件的医院和病房收治病人是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前提 发生流行时,应设立 SARS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 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应符合规范要求,配备必要的防护、消毒设施和用品,并有明 显的标志 开辟专门病区、病房及电梯、通道,专门用于收治 SARS病人。 要特别强调通风、呼吸道防护、洗手及消毒、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隔离管理、病 区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的妥善处理。 医护人员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药物。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 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 注意科学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经常到

27、户外活动 定期运动,增强体质 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吸烟和大量饮酒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避免接触可疑的动物、禽鸟类。 4.护理 防止传染 病区环境要求 人员管理 住院病人应严格隔离、严格管理,不得擅自离开病区,病人均需戴口罩。 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有病人危重等情况确需探视者必须严格做好个 人防护。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执行。 消毒隔离要求 加强病房、医护办公室、治疗室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尽可能采用开门窗自然通风,必要 时,增加单向排气扇和风扇加强通风换气效果。 有人情况下:做好人员防护,用 3%过氧化氢 20-40ml/M

28、3作用 6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 一次。 无人情况下: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1 小时,每天3 次或用 0.5%过氧乙酸喷雾, 2030ML/M3,作用 30分钟,每天两次,消毒后通风。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地面作湿式拖扫,用 0.1%过氧乙酸或 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拖地,每天 3 次。 病房、门口、病区出入口可放置浸有 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的地垫,不定时喷洒消毒 液,保持地垫湿润。每 2小时更换一次。 桌、椅、柜、门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用 0.2%0.5%过氧乙酸或 10002000mg/L有 效氯消毒液擦拭。 各种化验标本的留取方法 其它

29、物品消毒处理 入院护理 常规更衣,并将换下的衣物用 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 30分钟后清洗;对运载病人 的交通工具、车床、电梯进行消毒处理。 入院介绍:包括住院期间病人要戴口罩,不能离开病房,严禁病人间的相互接触,不准 陪伴和探视并做好解释工作。 生命体征监测记录,严格执行各项医嘱。 出院、转院 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出院后继续服药、休息、饮食、锻炼、复诊等。 带出院的物品须进行消毒后才能带出,病人穿带来的干净衣服出院。 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房单元要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病人尸体处理:用 0.5%过氧乙酸浸湿的棉球将口、鼻、肛门、阴道等开口处堵塞,并 用 0.5%过氧乙酸浸湿的布单严

30、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症状护理 发热:嘱病人多饮水,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防止受凉,高热时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 按时测量体温并记录,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咳嗽:按时服用化痰止咳药物,多饮水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持续剧烈干咳,须报告 医生使用中枢性镇咳药,防止剧烈咳嗽引致肺泡破裂气胸发生。 呼吸困难:给予舒适的卧位,按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定时监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 准备一套无创人工通气的物品,必要时使用。 疼痛:包括全身肌肉疼痛和胸痛,嘱病人卧床休息,咳嗽时按压胸部可减少胸痛的程度, 剧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病情观察:因此病进展较快,多数患者在发病 14天内属于进展期,除有肺部损害

31、、低 蛋白血症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肌和肝损害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故除密切注意观察病人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情况外,还要注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 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心理护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突然在短时间内暴发流行,加上病情发展迅速、严重,为防止传染扩 散,禁止家属陪伴和探视,这些都会使患者感到恐惧和孤独无助,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们最需要的是医护人员的关爱,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在做好严格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多与 患者沟通,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生活上的困难,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出院。 营养支持:发病期间,由于持续高热、胃纳

32、欠佳,摄入不足和消耗过大,导致营养不良, 故应耐心劝导、鼓励病人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富含营养的饮食,以改善其营养 状况,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出现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在做好肠内营养的同时,要 配合做好肠外营养,适当补充蛋白和血浆。 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特殊护理 并发症的预防 无创通气病人的护理 人工气道的护理 机械通气的监测 保护性隔离病人的护理 药物疗效的观察、护理 抗生素类: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皮质激素类:注意消化道出血,白血球降低,头晕、复视、水肿情况,保证安全。 降温药:定期测量和记录体温,如大量出汗,应及时补充液体,以免引起虚脱,同

33、时注 意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防止受凉。 十一、艾滋病 1.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至 2005年 6月为止,全球累积发病数超过 4千万例。发病地区由原来 的北美、西欧为主转向亚、非、拉人口众多地区. 我国 1985年发现第 1例艾滋病病人。至 2005年 11月,全国现有 HIV感染者和病人(约 7.5万)约 65万,2005 年新发生 HIV感染者约 6-8万人。 (2)传染源:病人和 HIV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后者尤为重要。病毒主要存 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也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注射及血源途径;母婴传播;其他 (4)高危人群:

34、男性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物依赖者和血制品使用者。 2.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约 2-10年。 临床表现十分复 杂,多与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有关。 感染早期可有急性感染的表现。然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可长达 10年无任何症状,或 仅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常因发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而发展为艾滋病。 (1)艾滋病分期 1)急性感染期( I期):血清病样症状:轻微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畏食、肌肉关节疼 痛以及淋巴结肿大等。被感染 2-6周后,HIV 抗体可阳性。持续约 3-14天后自然消失。 2)无症状感染期(II 期):无任何症状。可检出抗体。此期持续 2-10年或更长。 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

35、III 期):除腹股沟淋巴结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 淋巴结肿大。直径 lcm以上,质地柔韧, 无压痛,能自由活动。持续肿大 3个月以上,无 自觉症状。 4)艾滋病期(期):最终阶段。因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且常 有多种感染和肿瘤并存,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 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不 适、盗汗、体重下降、厌食、慢性腹泻、肝脾大等。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痛、下肢瘫 痪、进行性痴呆。 机会性感染:原虫、真菌、结核杆菌和病毒感染。 继发肿瘤:常见卡波西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继发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问质性肺炎等。 (2)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1) 肺部:以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

36、见,间质性肺炎,本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2) 消化系统:念珠菌、疱疹和巨细胞病毒引起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最为常见,表现为吞 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胃肠黏膜常受侵犯引起腹泻和体重减轻。感染肝脏,出现肝大及 肝功能异常。 3) 中枢神经系统: 机会性感染 机会性肿瘤 HIV 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无菌性脑炎。头晕、头痛、癫痛、 进行性痴呆、脑神经炎等。 4)皮肤黏膜:肿瘤性病变,卡波西肉瘤可引起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或结节。白色念珠菌或疱 疹病毒所致口腔感染,外阴疱疹病毒感染、尖锐湿疣。 5)眼部: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引起视网膜炎,眼部卡波西肉瘤等。 3. 常用护理诊断/

37、问题、措施及依据 (1)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 1)隔离: 执行血液/体液隔离、保护性隔离。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有无肺部、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粘膜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3)休息与活动: 避免劳累。 4)加强个人卫生: 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长期腹泻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 5)用药护理: 早期抗病毒治疗。使用 ZDV治疗者,注意其严重的骨髓抑制作用,查血型、 做好输血准备,定期检查血象。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纳差、慢性腹泻及艾滋病期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 肿瘤消耗有关。 1)营养监测: 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食欲,了解饮食习惯、进食能力等。

38、 2)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 (3)恐惧 与艾滋病预后不良、疾病折磨、担心受到歧视有关。 1)心理护理:沟通,倾听。病人易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可出现报复、自杀等行 为。关心体谅病人,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2)社会支持:病人的社会支持资源状况及病人对资源的利用度。 4.预防疾病指导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治理,使群众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感染途径,采取自我防 护措施,加强性道德的教育; 保障安全的血液供应,提倡义务献血,禁止商业性采血; 严格血液及血制品的管理,严 格检测献血者、精液及组织、器官供者的 HIV抗体; 注射、手术、拔牙等

39、应严格无菌操作,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不共用针头、注 射器; 加强静脉药物依赖者注射用具的管理; 对医疗器械如胃镜、肠镜、血液透析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疫情监测,严格取缔卖淫和嫖娼活动; 加强国境检疫,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禁止入境。 十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1.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三带喙库蚊、致乏库蚊、白纹伊蚊 (2)传染源:已感染的家畜、家禽 (3)最重要中间宿主或扩散宿主-幼猪 (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 (1)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 7、8、9 三个月内 (2)华南地区 6-7月,华北地区 7-8月,东北地

40、区 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3)乙脑呈高度散发性 3.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 天,平均 10-14天 在潜伏期内病毒侵入血液内繁殖,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为隐性感染,但机 体可获得免疫。 较典型病例的病程大多为两周左右。 (1)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分四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初期(病程第 1-3天) 高热:起病急,发热开始,轻度头痛、胃纳差,恶心等前驱症状。热度上升快,1- 2d内高达 39-40,持续不退。头痛、恶心、呕吐 嗜睡、精神倦怠 颈强、抽搐: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搐 2) 极期(病程第 4-10天) 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意识障

41、碍: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严重性和预后呈正相关 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所致 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节律改变) 、周周围性呼吸衰竭(呼吸频率改变)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 颅内高压征和脑疝形成: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瞳孔改变等。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各种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出现,瘫痪等。 3)恢复期 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重症病人可出现恢复期症状,多 6个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 患病 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者为后遗症。表现: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 体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癫痫可持续终生。 4乙脑的临床类型 体

42、温 神 志 抽 搐 时 间 后 遗 症 /死 亡 轻 型 以 下 轻 度 嗜 睡 无 一 周 内 无 普 通 型 嗜 睡 、 浅昏 迷 偶 尔 一 至 二 周 无 重 型 左 右 神 志 昏 迷 反 复 可 达 二 至 四周 以 上 , 部 分 有 后 遗 症 , 少数 死 亡 。 极 重 型 暴 发 型 以 上 深 度 昏 迷 反 复 常 死 于 呼 衰 。 活 者多 留 后 遗 症 。 护理措施 1. 高热护理: 降温:物理降温、降低室温、药物降温 生活护理:口腔、皮肤护理 清淡流质饮食 5.护理措施 (1)高热护理: 降温:物理降温、降低室温、药物降温 生活护理:口腔、皮肤护理 清淡流质

43、饮食 (2)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意识改变、惊厥先兆和呼吸衰竭、脑疝:意识状态、生命体 征、局部及全身是否出现抽搐呼吸、脉搏、瞳孔变化等; (3)抽搐、惊厥病人的护理 1)休息和体位: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病人,避免诱发惊厥。遵医嘱给予镇 静剂。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2)配合治疗用药:遵医嘱用脱水剂及镇静、止惊药物.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仰卧头偏向一侧,取下义齿。 4)吸氧 5)防止舌咬伤和坠床. 6)加强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尤其意识障碍病人。 (4)呼吸衰竭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准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如吸痰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包,呼吸兴奋剂等; 配合予以脱水治疗同时应用呼吸兴

44、奋剂。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时,注意观察:呼吸, 心率,血压,瞳孔,颅内压。 如呼吸停止则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6预防 原则: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人畜分开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关键) 人群免疫-乙脑疫苗(灭活疫苗) 幼猪免疫-乙脑疫苗 主动免疫:接种乙脑疫苗 疫苗来源:鼠脑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 接种对象:6-12 个月婴幼儿。初次进入流行区者 接种方法:1 岁时首次免疫 2针(1ml),间隔 12 周;2 岁时加强免疫 1针(0.5ml); 610 岁时再各加注 1针(0.5ml )。 接种时间:乙脑开始流行前 1个月完成

45、保护率:85-98% 注意事项:过敏,不能与伤寒菌苗同时注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 禁用。 十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疼、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征。脑 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多见于冬春季。 2.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普通型( 约占 90%左右) 、暴发型 、 轻型、慢性败血症型 (1)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潜伏期 110 日,一般 23 日。 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分期常难以划分。 1)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无症状、部分可有: 低热、咳嗽、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容易误诊 鼻咽拭

46、子培养阳性 2) 败血症期 感染中毒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和呕吐,神志淡漠 皮疹( 70%) 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重者可形成坏死或大泡。 部位:咽部、四肢和躯 干;不对称分 布;大小形态不一。 流脑典型的出血性皮疹 3) 脑膜炎期 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持续 25 天 发热、感染中毒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 征和 Kernig征阳性 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 4)恢复期 体温下降; 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 (2)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及

47、时抢救可于 24小时内死亡。 (3)休克型:严重毒血症 大片坏死性紫癜;顽固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脑膜刺 激征多缺如,脑脊液多正常; 血培养阳性。 坏死性紫癜, 炎性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深部溃疡 (4)脑膜脑炎型 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 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 呼吸衰竭 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CSF改变 (5)混合型 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 顽固性休克、大片瘀斑 脑实质损害:抽搐、昏迷、呼衰,脑疝 预后极其严重 (6)轻型与不典型 轻型流脑:仅有瘀点瘀斑 儿童流脑:不典型 老年流脑: 上呼吸道症状多、病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WBC 可不高。 慢性败血症型 少见,多为成人 病程迁延 以间歇性发热、皮疹或瘀点、多发性关节疼痛为特征。 血培养可阳性。 慢性败血症型皮疹 散在分布的斑疹、丘疹、瘀点 3.护理 高热(但要注意合并淤点瘀斑、末梢循环障碍发热病人的护理特点) 、抽搐惊厥、 呼吸衰竭、意识障碍病人的护理。 不同点:休克、局部淤点瘀斑病人的护理。 (1)主要护理措施: 1)实施呼吸道隔离,隔离期:症状消失后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