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64KB ,
资源ID:4203400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2034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doc)为本站会员(滴答)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doc

1、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1 页 共 18 页 1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研究 的对象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情况,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应 当深刻理解。 (二)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美学 1、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审美意识的形成 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 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从根本上说

2、,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美学思想的产生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具有理论的形态。 (三)美学学科的建立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 1750 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之父“鲍姆嘉顿的美学一 书的问世为

3、基本标志 2、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 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 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 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 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3、理解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 二

4、、美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不同观点。 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 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2、领会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现象涉及的是人与现 实的审美关系。然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无比广阔和复杂的,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美学研究对 象的把握变得困难起来。 审美现象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常常会产生矛盾,更增加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如红玫瑰 与红血的“红” 。 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历

5、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样一 些重要特征,也是造成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意见分歧的重要原因。环肥燕瘦。 此外,在审美活动中还存在着美丑转化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属于丑的事物经过特殊处理, 如艺术加工后就可以转化成美的事物。如老妇与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 。 3、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学研究对象。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 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 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各种审美现象,对以

6、往的美学思想传统有一全面把握。 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第二、对艺术的欣赏 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通过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 本质和特点。第三、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第四、通过审美艺术研究审 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美学研究的方法 l、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特点: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不同时代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不完全相同;某一具体研究方法的 产生和流行具有历史阶段性。 原则: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西方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古希腊时代折中主义美学古典美学形而上的哲学思

7、辨: 英国经验派、德国理性派19 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美学形而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费希纳实 验美学、立普斯移情说、丹纳艺术社会学 2、领会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前者对后者具有总的指导意义,即方法论的意义。审美活动的规律首先从属于一般规律,其 次才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是彻底的,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也适用 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这样,用它来研究美学就应当从客观存在的人类审美现象出发,研究审 美活动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美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态度。 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任何美学观念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都有历史渊源,它本 身也是历史的一环。因此,

8、研究美学问题必须要具有历史的观点。 3、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多样性;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多层次。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2 页 共 18 页 2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 1、一般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三个部分有机统一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三部分。 2、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美的规律的理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 。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

9、相互关系的理论。 (异化劳动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艺术本质的理论。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依赖;艺术的本质是人通过典型化方 法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 3、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把美学问题和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劳动创造了美)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能认识 自然、改造自然。 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 (把手、脑的形成与世界史相联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3 页 共 18 页 3 第二章 美论 (一)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美的本

10、质问题,树立起具有高度合理性的美的观念。在理解美的问 题性质的同时,了解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以及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 题上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问题。 (二)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 一、美的问题的性质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专著。 1、了解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 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美是从各种各样美的东西 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为美的原因, 但它本身却不就是美的东西。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

11、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 ,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美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识记美的问题性质的理论内涵。 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美的问题性质在于: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 是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 性,即美的本质是使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 3、举例说明对美的问题性质的理解。 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即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

12、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漂亮小 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母马的美。 二、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见本章 表 21 】 1、了解西方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各自的核心内涵。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威廉荷加斯 美的分析蛇形线。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柏拉图。罗马普罗提诺称理型(神学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美在愉快(伊壁鸠鲁派,英国经验派休谟,康德等) ;美在无 意识的欲望(弗洛伊德、阿德勒权力欲望,荣格集体无意识) 。 从事物的关系中探讨美。狄德罗关于

13、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 。 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社会化了的人是自然和人、感性和理性、个性和 社会规范的统一,既符合人类本能欲望的需要,又适合社会价值规范的要求,因此,他是全面 的、完整的人。 2、理解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3、识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理论内容。 4、理解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结果。 5 一般了解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论断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6 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

14、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的原因。 7 了解马克思主义美论的逻辑起点。 8 理解“愉快说” 、 “移情论”和“距离说”的理论有效性问题。 9 举例说明对酉方美学史上各种美论的情境把握的必要性。 三、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见本章 表 22 】 1、识记争论中的代表性人物。 2、了解争论中形成的代表性学说。 四、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 1、了解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原因。 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直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范式危机” ,即 旧的普遍被接受的信仰体系变得不再适应、而新的信仰体系却还没有真正或清晰建立起来时, 人类思想所面临的动荡和危机。 现代艺

15、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也促使人们 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2、了解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的必要性问题。 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 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 以探讨的。 3、了解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 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因此,对美 的逻辑性建构,自然就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界定上,也因此,在对美作本质界定之 前,对人的本质作出预设性的理

16、解就十分必要了。 一般了解人的本质属性的主要逻辑层面: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 人的本质属性包括:自然性和动物性:人是自然的产物,本身又是一种自然;精神性和 社会性: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历史性和历史感:无论自然 性还是社会性都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 4、深刻理解立足于人生相和创造相来求解美的本质问题的可行性。 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人生的创造本质,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因此,从审美人生观出发, 把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美”奠基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上加以探寻,是与当代科学精神 相吻合的,如此,美的问题将永恒性地关涉人生和创造的本质,美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

17、关于人 的科学。 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本身是对传统和现实人生的顺应和否定批判的辩证统一。因此, 让美的问题始终穿行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之间,恰恰是让人生和美的问题的求解走向未来的一种 象征。 审美人生观包括:人生的意识,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生的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4 页 共 18 页 4 5、理解在美的可定义性问题上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前列的种种说法都是在肯定美是可定义的这一逻辑前提下作出的,但有肯定就有否定,否定 一直存在:中外美学史上的相对主义美学,就是否定美的普遍性或绝对价值的。代表人物有老 子、庄子、古希腊智者派、文艺复兴时期丢勒、18 世纪 A阿里生和托

18、马斯李德等。 虽然由于给美下定义存在种种困难,但是由于如前所述,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的必要性,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超越传统的简单下定义的方式,扬弃否定思潮,对美作出新的解释,从而 得出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题。应该说,这在求解策略或思维品格上也将构成一种 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6、理解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求解方式的原因。 自古以来的探究论争,的确大大深化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其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但是, 古今中外对美的本质所作的形形色色的阐说和界定,应该说都还只是一些猜想性的理论。 7、了解在美的观念问题上应实现何种变革。 要打破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充分考虑到美的

19、多样性和复杂性,立足于动态的观点,从变 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展开阐释,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美不是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 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美由多方面的原因和契机所形成;美在 主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 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8、理解在美的本质界定上采取集合化方式的原因。 从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从那股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思潮的积极面来看,探讨美 的本质问题时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原则,其困难重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在美的可定义性 问题上实

20、现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具体化,需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以由几个 具有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群来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 9、识记“人是世界的美” 、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美是自由的形象”和“美在创 造中”这四个子命题的理论含义。 “人是世界的美” 、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侧重于从主体方面立论: A、 “人是世界的美” ,意味着美是对人而言的,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B、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意味着美离不开人,是人创造了美,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 本质。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

21、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表现出来,使现实成 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 “美是自由的形象”侧重于从审美客体方面立论: A、 “美是自由的形象” ,意味着凡是美,都是形象,抽象的人的本质不能成为美; B、人的本质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 象,这时才美。 “美在创造中”侧重于从美的创造过程来把握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 A、由于宇宙、人生都在创造中,人的本质也处于不断显明、不断开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因此, 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由多层次的积累(自然物质层、知觉表象层、社 会历史层、心理意识层)所造成的一个开放

22、系统; B、所以,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 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 10、从具体的审美体验出发、对“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一理论作出个例分析。 答:“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一理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 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 如星空的美,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 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方才 富有更多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

23、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更会使他 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韵味和美。这种美的形成有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当它们 具备了,星空便会突破在人们的眼前亮起来,成为美的形象。 11、举例说明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次。 答: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四个基本层次: 自然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决定美的客观性质 和感性形式; 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 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

24、,决定美的整体 形象和感情色彩; 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 活。因此,社会历史层也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美的生活 内容和文化深度; 心理意识层: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美的形成和 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心理意识层决定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5 页 共 18 页 表 21 西方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和争论 理论观 点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内容 合理因素 片面因素 从事物 的客观 属性中 探求美 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客观事物的

25、均衡、对称、和谐、多样 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 2、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折中主义美学西塞罗、中世纪阿奎那、文艺复 兴时期塔塔科维兹: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 3、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神圣的比例”上; 4、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蛇形线最美; 5、英国经验派美学代表博克:事物的光滑、变化、娇弱、颜色鲜艳等; 6、19 世纪实验美学费希纳: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因为事物的客观属性 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并不是从物理学或生物学的意义 上来讲的,而是从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讲的。例如原始人并不认为花 美或以其为

26、装饰)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 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 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 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 从客观 的精神 世界中 探求美 1、 【理念说】 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人。 罗马普罗提诺:称理念为理性或理型,开启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美 学思想。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按照逻辑辩证法不断发展创造。 2、 【完满说】 17 世纪莱布尼兹:预定和谐。 18 世纪鲍姆嘉登:美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规范。

27、把抽象的实体作为美的本源,显然是把世界和美首尾倒置了。 代表理论主要有“愉快说”和“无意识欲望说”等。 把美归结为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 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 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有其合 理性。 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容易使美失去衡量的客观标准:由 于各人的心意状态、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 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 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 1、 【愉快说】 希腊伊壁鸠鲁派、英国经验派博克等; 康德判断力批判:严格区分快感和美感;美不具有功利性,无 利害感, “主观的合目的性” ,具有普

28、遍性; 美国“快乐派”休谟马歇尔:美就是相对稳定的或者真正的快乐; 桑塔耶纳美感: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1、两者确有一定的联系。人看到美的东西 感到愉快,因此把美和愉快联系在一起也是 很自然的; 2、补救单纯从外物的某种属性来探讨美的 某些局限性,把美学的研究从客体的对象上 转移到主体的心理经验上; 3、从审美欣赏来说,审美的快感无处不在。 1、愉快的东西并不一定就美;2、主张美是愉快的人常常要花力气说 明美感不等同于快感,这也正说明两者有联系,但并不一定等同;3、 容易把美学的研究引到庸俗化的道路上去。从主观 的心意 状态中 寻求美 2、 【无意识欲望说】 弗洛伊德:性的欲望; 阿德勒:权利

29、的欲望; 荣格:集体无意识(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 意识) 1、一般把康德看成是西方近代美学一个转 折点,因其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 观世界。 2、弗洛伊德的理论揭开了无意识这个领域。 人类的美感不同于动物的快感。 从事物 之间的 关系中 探求美 狄德罗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 1、孤立的每一种事物的美“真实的美” 。 2、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的美或丑“相对的美” 。 3、事物与人的关系的美“关系到我的美” ,前两种狄德罗称之为 1、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 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 各种相互关系中来理解美。 2、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

30、身的关系中,而 1、所说的“关系”还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同时,这些“关系”是怎样建立和产生的,也没有很好说明。因此, 狄德罗所说的“关系” ,就始终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始终不符合客观 的实际。2、美离不开关系,但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6 页 共 18 页 “外在于我的美” 。 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 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关系和人的思想的变化, 美也在发展变化。 从人类 社会生 活本身 探求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 1、美是生活; 2、强调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和一副美丽的面孔 把美学研究从虚幻的理

31、念世界引向了实实在 在的现实世界,使美不再神秘,而是成为现 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 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2、 “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 不能自圆其说的。3、特别强调“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 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这是把人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前者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则容易 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从社会 化了的 人的审 美实践 活动中 求解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逻辑起点: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 和审美实践

32、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 2、主要内容: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 质力量的对象化等。 1、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 移到重客观的方向 2、这里的“客观” ,指的是“人类社会或社 会化了的人类” 。 移情说 19 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兴起,移情说成为很有势力的一种美论:强调感 情的外射。经过这一外射,在物我之间产生强烈共鸣,达到物我的同 一。 抓住了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 1、过分强调感情。人的本质力量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决不限于感情。 移情论只看到感情的外射,而没有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 其根本缺点; 2、把人与现实在实践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

33、系简单化为静态的观 赏关系; 3、只强调主观的移情,而忽视了审美对象产生美的客观因素; 4、感情也是各种各样的。不能说只要是感情都可以移到外物中去,化 为美的形象。 距离说 1、英国爱德华布洛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如马上看志士,月下 看美人。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时间距离 抓住了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这一 点,因而具有一定合理性 1、没有从美本身的形成和性质上来探究美,而只是从审美态度探讨美, 这很容易把美看成是人对现实的某种态度。2、美不是一种主观态度, 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这一现象的美不美,不在于是否和我们保持 一定距离,而在于是不是能和我们发生审美关系。距离说只看到欣赏 和创造

34、过程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并没有抓住美的本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7 页 共 18 页 表 22 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和争论 范畴 代表【人物】观点 理论内容 美以及美的规律 尤其强调对于现实美的研究。具体理由:1、能够更好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2、有助于扩大美学研究的范围(即不仅仅限于艺术美) ;3、有助于更好理解艺术美(因为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 。 艺术 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就是艺术。具体理由:1、从美学史看,绝大部分美学基本问题都是联系艺术来谈的;2、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美感经验 美学既要研究美,也要研

35、究艺术,但都必须从美感经验出发加以研究。 美学研究对象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从审美实践出发,把审美活动看成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自由创造。随着人对现实关系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审美关系也会不断丰富和扩大,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吕荧、高尔泰】美是主观的 吕荧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蔡仪】美是客观的 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

36、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 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 ,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 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 美的本质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 统一 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指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指客观存在于社会生 活之中的属性。因而强调“美是生活”的命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8 页 共 18 页 第三章 美感论 (一)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角度了解美感的诞生、美感的生理基础、美感的心理基础,美感的

37、表层心理特征与深层心理特征,并从中了解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感问题的一些探讨。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一、美感的产生 1、了解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 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是本能性的,既无 意识,也无自由,是其种族先天规定的、而非个性的属性。 人的美感是有个性的,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因此,美感具 有主观性、社会性特征。 2、了解美感诞生的前提、基础和历程,重点理解社会实践特别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美感的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 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

38、件,也是美感产生 的必要条件。 3、了解美感诞生的逻辑因素等问题。 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先天和后天 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历史文化的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二、美感的生理基础 1、了解西方一些著名学者对感觉器官的作用的分析。 【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感觉器官】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达芬奇:眼睛是心灵的窗子。 夏夫兹别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 官” 。 康德:先天共通感。 黑格尔:视觉和听觉是“无欲念的

39、感觉” ,获得了为感觉而存在的定性。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感官和感觉的意义,并把人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区别开来,认为只有人 的感觉才能产生美感。 2、掌握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特征、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等问题。 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A、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 B、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声等形式因素,形式因素在美感中起着重要的中介 作用(如春光明媚.冰天雪地) ; C、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 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 A、人的感觉并不一定超过

40、动物,但人的感觉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特征,它使感觉和人的 内在的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 B、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 因而能逐步完善。 3、能具体阐释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主要原因: 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 重要原因。 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 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感觉,并

41、且使 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三、美感的心理功能 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理智、情感、意志三部分。美感是以情感为主,包容着理智与意志的心理功 能。因此,美感的心理功能就是指在“心物感应”的过程中情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表现:首先 通过感受和直觉,使心灵外接于物;然后通过知觉和表象,在内心对对象进行初步的概括和抽 象;然后这些对象转化为信息,触类旁通,激发了记忆和联想;随着感性的愈来愈深入,浮想 联翩,有了想象和幻想;最后在激情奔放的状态中,产生思维和灵感。最后,人的生命作为一 个整体,全身心的感觉都融汇到美感中,于是各种感觉经由大脑的融汇,产生通感。 1、了解感受和直觉的作用、特

42、征。 审美感受的特征在于新鲜感。 直觉有四个特点:感觉的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 直觉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 A、直觉的获得虽然得之在瞬间,但却与平日体验和修养的积累息息相关。 B、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深入完善。 C、直觉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这是直觉具有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 因此,直觉作为美感的心理功能之一,它的活动受着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2、理解知觉和表象的作用、特征。 知觉与直觉的区别: A、直觉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知觉则具有一种整合作用,体现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直觉虽 然经历了心灵的综合作用,但 B、它所感受的主要是一种分散的、个别的印象。知觉则

43、把这些 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 C、直觉排斥概念,完全专注于对象的外观形象,知觉则开始有了概念的活动,把一定的概念 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知觉和表象的作用: 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把对象从客观转向了主观,并且使得人们能动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 了客观世界,使得客观世界变成了人化的世界。它们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 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对客观世界的转化主要表现为: A、完形作用。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B、选择作用。知觉本身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主动地选择客观世界; C、意向作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意向的。这一意向

44、,常常决定于个人的生活经验、 爱憎情感乃至特定时刻的心情。 3、理解想象、幻想和联想的性质、作用和类型。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参考 -第 9 页 共 18 页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情感的逻辑来进行的。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联想以记忆力为基础。包括接近联想(时间和空间的接近) 、相似 联想(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相似) 、对比联想(截然相反) 。 幻想是想象的特殊形式,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无为有。 想象的作用: A、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想象一方面联系知觉和表象,另一方面又不受知觉和 表象的限制,受情感支配,随意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

45、; B、想象在已有的知觉、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其予以重新组合和安排,不仅创造出新 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 4、了解情感的特性和关键作用。 审美中情感的特性和作用: A、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 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B、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在生理快感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更主要是为了满足人 们高级的精神需要,让人惬意。同时,这种情感从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中升华出来,蕴含 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并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审美中情感和想象力的关系: 在审美过程中,想象力是

46、在情感的推动下,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A、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B、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C、作为想象特殊形式的幻想,体现着情感的逻辑。或设身处地,以假当真;或情之所至,化 无为有。于事则无,于情则有。 5、了解通感的性质、作用与形成原因,并能结合具体诗文加以分析。它们以想象力的相互协 调和过渡为中介。 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器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差不多所有的感官 都调动了起来。 为了更好、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 充。由于长期经验的影响,即使某些感官没有直接被对象

47、作用,也能借助于联想的作用被其他 感官对象调动起来。 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 官。 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如:白居易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由视觉来调动听觉。 “红杏 枝头春意闹。 ”视听触味。 6 掌握理解在美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其他心理功能的关系。 美感作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精神活动,不仅要有感觉、情感和想象,而且还包含着理解。 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有助于领悟审美对象 中的深层文化意蕴。 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理性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

48、,情又融于理,与情感交融在一起, 参与对对象的感性体验。 四、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表现形式层次的心理特征) 1、了解审美欣赏与日常品味的联系和区别。 日常品味与审美欣赏都是建立在感觉器官之上,但有本质差别: 品味主要是一种官能上的享受,只要官能受到刺激,它在感觉上就会引起一定的定向反应。 而审美欣赏不仅是官能上的反应,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受人的 主观情绪的影响,是没有定向的。这种情绪反应在审美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品味中却可有可无。 味是物理上的事实,可以总结出一套经验来遵循和传授,而审美欣赏却很难有一些固定的一 成不变的物理规律。 二者都具有主观的差异性。但品味上的差异是物质性的,以感官的刺激为前提,因此,不仅 有限而且固定;审美欣赏的差异却是精神性的,是各人本质力量的显现。其差异性与其说是来 自于感官刺激的差异性,不如说是来自欣赏过程的再创造。 2、掌握审美欣赏活动的表层心理特征。 形象的直觉性; 注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