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话题:如何成为一名杰出的工程师(年轻工程师必读) 本人做过技术开发工作多年,从焊电路板的小工程师逐渐做到项目经理、研发经理, 现在做 到总工程师,作为工程师有亲身的感受,作为研发主管,对工程师的性格、心理和知识结 构 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现在把自己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欢迎补充完 善。 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成为高手的必要条件,喜欢新生事物,对问题喜欢刨根问底, 以 钻研为乐趣。那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仅仅把工作当作饭碗的人连熟手都成不了,更何 况 高手。有好奇心的人,可以为解决一个问题通宵干,躺在床上也在寻思解决方案,这样的 人 就是高手的胚子! 做事谨慎细致,考虑问题全面。技
2、术工作来不得半点粗心马虎,否则问题多多,后 患无 穷。甚至给生产、产品品质造成重大影响,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马虎的人不可能成 为 优秀的工程师,只可能当当助手,哪个上司敢把项目交给一个马大哈?改,难呐,本性难 移!趁早找个理由炒他鱿鱼! 模拟、数字,高频、低频,软件、硬件,模具、结构,甚至文字功底也必不可少 (撰写 产品使用手册、工艺指导书等等也可看出一个人的专业水准)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企业 中 的工程师不是研究学问,也没指望成为科学家,是为企业的产品服务的。因此,全面的知 识 架构对于迅速完成产品开发任务非常重要,复合型人才更为难得。既然是高手,当然十八 般 兵器样样精通,否则,难以独
3、挑大梁,只能做配角。没有全面的知识,要上升到项目经理、 研发经理层面是不可能的。企业中的工程师必须时刻关注成本、生产工艺、用户需求、测 试 环境、采购渠道、配套厂家工艺水平等等许多方面,一点不慎后续问题就冒出来了。你的 设 计再好,工艺性差,车间生产装配调试困难,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或者配套厂家工艺 水 平达不到又有什么用?或者器件采购困难,经常影响按期交货也同样对企业不利。时刻提 醒 自己,产品是赚钱的工具,自己才能的张扬要服从这一大前提。这里要特别提醒那些学历 高,某方面技术精深,但对企业运作、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物流管理、行销模式、市场 调 查、用户心理是“ 二把刀” 的人,不要自恃一
4、点 DSP 皮毛就以为可以天下无敌,谦虚地深入 基层,熟悉一切,虚心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才有大为! 思路开阔,能从市场、用户和生产工艺角度考虑产品开发。唯技术至上的人,思路 狭 隘,即使聪明过人,只能扮演一个处理具体问题的小角色。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赚钱,能赚 钱 就是好产品,不能赚钱就等于零。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研究所、大学开发的产品填补了 多 少多少空白,但在产业化过程中却总赚不到钱,最后落满灰尘。企业的工程师,务必坚持 市 场第一,用户至上的开发思路,你的工作仅仅是开发出低成本的、工艺性好的、品质稳定 的,最关键是满足目标用户需求的产品,不能凭想象发挥,自以为是,要知道,用户永远 是 对的,
5、你不能让他们服从你的思路,你每天窝在实验室,对市场又了解多少?,对消费心 理 又知道多少,别自以为聪明,道听途说几句话就轻易下结论! 现实、灵活的开发思路是高手的重要特征。企业的产品开发是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 起 的,不是国家拨款的基础理论研究。树立市场化的研发策略是高手必备的素质!不要指望 你 能搞出超英赶美的世界级产品,你现在的实验条件、项目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资金投入、 信息交流等等和人家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你凭什么搞出世界级的东西?家电巨头投下数 亿 元开发手机,高手云集,十余年了,手机的核心技术还是人家的。你做过的电路、编写过 的 程序千万人做过,你只不过东拼西凑地组合出了一个东西而已
6、,必须要清醒地、谦虚地认 识 到这一层面。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要一切都自己开发、研究,大胆地借鉴国外的东西, 绝大多数产品人家早已经普及,不妨照搬其中的功能模块,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去搞开 发 才是高明的做法。再者别人的产品经过现场用户的使用,许多隐患已经消除,水平再高的 人 做的新产品也会从用户哪里反馈回来一些缺陷,直接模仿别人的产品,即可消除许多缺陷 点。同时,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减少研发费用,抢先一步推向市场,绝对是上策。当 然,受到专利保护的技术要注意,仔细看看相关法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事,体会一下 总 还是有办法的! 这里要一再强调,我所指的是“企业里受欢迎的高手!”不是科学院
7、里的专家,不是 陈 景润!这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企业里的高手,不仅仅要了解技术、工艺以及生产方面的知 识,团队意识,管理才能,协调沟通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甚至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重要 的,这些是高手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特别对毕业 2-4 年的年轻工程师提个醒,要清楚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不要 以为做 过 2-3 个项目就飘飘然,人家也是那样过来的!其实还差得远!等到了二十七、八岁,你 会 逐渐明白的。学海无涯,除过极个别特殊天才人物,大家都是普通人,互有长短,谦虚谨 慎,心态平和是成就大事的基础,总那么浮躁,狂妄,藐视他人,将导致团队合作困难, 同 事关系紧张,项目的进展必然不顺利,从而延长成
8、为高手的时间,单纯从技术来看,不过 在 某个狭小领域有小小心得而已,距离经验丰富、技能全面的高手还有八年抗战的历程。一 般 来讲,毕业 5-6 年,技术初步达到全面成熟(那些得过且过的人,二十年也成熟不了,现 在 几十岁来应聘的人也不少,水平还是马马乎乎),再逐渐吸收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等其他 企 业里所涉及的方面的技能,30 岁左右基本圆满已经非常不简单了!时刻要有谦和的心态, 是 在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必须条件。 “工程师是科学家;工程师是艺术家;工程师也是思想家。 ”一位伟大的工程师曾经提出过这 样的一段感言。不错,工程师是利用自然科学来创造工程的人。工程既是物质的也是思想 上的。许多不朽的工
9、程,伟大的发明以及出神入化的技术方案,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了他们 的瑰丽,而作为工程师则更应该看到设计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的理解“工程师也是艺 术家和思想家”。工程设计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是工程师思想的结晶。一部精密的机械 设备,一个高效而又健壮的程序,一个复杂而又无懈可击的电路,这些都反映着一些杰出 工程师的思想和灵魂,有时你甚至会认为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到设计中。 成为一个杰出工程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 优秀的电子工程师都是从小作为电子爱好者的。爱好不仅要体现在行动中更要深入内心甚 至深入骨髓。有许多人问:“每天应该花多长时间在学习中和工作中。 ”
10、可以肯定一份耕耘就 会换来一份收获,但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想取得成功并不是比赛谁花的时间最多,而是看 谁付出了更多的“思考” 。不要以为一个学生坐在自习教室里看了多少小时的书就是“勤奋”, 也可能比呆在寝室里的学生还要 “懒惰” 。也就是说“勤奋” 是大脑的勤奋,而不是身体和和 形式上的勤奋。我学电子也差不多有 15 年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次别人问我你每天花 多长时间来工作。我回答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思考。 ”不夸张的说我的很多工程 构想都是在梦境中诞生的。每天早起床后刷牙的时候、上班的路上、吃饭的时候甚至和别 人谈话的空闲瞬间都有可能诞生灵感。当然热爱工程师职业的前提是一定要能领
11、略到工程 和自然科学中的美感。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从科学的常识到科 学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的生活中。一次我看到一位教研室里的老师安排答辩的顺序,尽管 这位老师在机电领域写了很多的书也在所谓“理论领域”有很多建树,单从他安排这样一个 简单的顺序来看,他并不是个理论很高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他的工作方法是效率极低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科学的精神可言。 一个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这个问题引出后我们要提到的是培养 自己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习惯,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方式和思维素材的选取。成为 一个工程师确实有很多品质是天生的和决定性的,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
12、努力也只是一些辅 助措施。一个人曾经问我一个关于感性负载的问题,其实我心理很清楚他并不理解这里面 最基本的物理概念,首先对电感的认识就不是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能解释得了的。所以物理 学和数学的基础是对工程师有很高要求的,这里所提到的物理学和数学是指一种最基本的 认识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和公式。我可以推断这个人不太适合作工程师,其实他提出 的问题都真真切切的存在于生活中,抬头看看日光灯的启动,或者当你看到电源插头的放 电瞬间。可这每一个瞬间都被示为理所应当的话就错了。那样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也会 感觉理所应当的。 每个人的思维着眼点和注意的方面都不相同,很多人从小就会将注意放在自然科学之上, 这些
13、孩子中有很多就是未来的工程师。比如一个 10 岁的小学生看到一幢大楼,他会马上考 虑大楼是如何建造的,塔吊又是怎么一节一节接起来的,那么高的大楼外墙的玻璃是如何 安装的。另一个孩子会想工程师真伟大,还会想到一些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显然两个 孩子一个可能更适合作工程师另一个适合成为文学家。所以人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长处和优点。有些人的长处和思维方式在工程师职业中无法发挥,可中国教育的教条化 却无法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专业。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历史和 社会有许多见解,阅读广泛文笔也好,可偏偏学了电子这个专业,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吗。 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
14、科学家,而不是工作时和端起书本时才是。很 多学生很努力的去学习,可一直无法入门就是这个原因。当拿起书本时发现一个问题或者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们会努力的解决,可放下书本就不会再自己提出问题和独立的思考 了。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书本、试卷、分数、所谓的答案都是教条的, 就好象一条生产线给每个经过其中的学生盖上一个学历的烙印。将创造性和个人的特长统 统抹杀,再加上长期以来的教育大跃进和人才评定标准的偏差,无数天才失去了发展机会。 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却非要扩招-扫盲。将大学教育至于尴尬境地,应届生就业就 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请不要抱怨工作机会少,中国是非常缺乏工程师的呀!缺
15、到让很多公 司开始“呐喊”的程度。工程师的缺乏又和应届理工科毕业生的过剩形成矛盾。所以你不要 以为学习成绩高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工程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 距离。 工程师要有“自己的思想” ,很多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比如思考深 度不够,和不会独立思考。一个公式放在面前能做题,能考试就 OK 吗?自然科学好比一 个花园,一些科学巨匠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章”来描述它。数学公式就好比文章中的文字 和句子,只是做文字游戏或者简单的背诵有什么意义吗?请问问自己你对这个“大花园”了 解多少。你闭上眼睛能想象出这个花园的景象吗?记得我曾问一个大四毕业设计的学生你 物理学
16、的怎么样。他回答我“还好”,可又补充说“ 就是公式忘了 ”。工作中他看到我随笔可 以写出很多方程,惊讶的说我的记忆力真好。我说“我根本就没背过公式”。因为我记得“花 园”是什么样的,即使哪位大家用什么词汇描述的“花园” 我记不清,可我依然能清楚的描述 出来。这才是理论,理论不是指“文字”和公式而是前人的思想。 许多学电子的学生说模拟技术难学,我告诉他们其实学好模拟技术并不是要学好模拟电子 本身。世界本来就是模拟的,所有的物理量都是模拟的,这就是模拟。所以你对自然科学 的最根本看法和世界观直接决定模拟水平的高低,也就是物理学水平的高低。我的意见是: 不要以为拿着模电书学下去就能有本质的改变,一定
17、要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的 理解,提高对模拟量的驾御能力。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对概念的感性认识。 思考问题要有深度,思维的深度是一种习惯。有些人总是喜欢点到为止,他甚至没有意识 到我还可以再深入的思考。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要培养深邃的思考习惯。一些学生看到一 道物理题,认为作对就好的人居多。可你是否发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甚至从考点中受到 启发。有很多高中学生喜欢做大量的习题,结果效果却不理想。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只是在 “做题”,没有付出更多的思考。所以工程师要注重概念性的思考然后深入进去。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工程师要重视实践,自然科学不管发展到何时都离不开实验。电子学本身就是为了指导
18、工 程实践。所以不要谈空洞的理论。现在很多院所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总是谈一些空洞的理 论,甚至错误的但还不以为然的理论。实践可以提高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甚至改变着我们的 世界观,只有这种认识提高了才可能创造和应用有价值的理论。我们不要“玩弄理论”,但 要重视理论。理论是思想,是认识,不是公式和文字。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重视理论。因为你是电子工程师,而不是电子爱好者。工程师要从整 体到细节全面的把控你的工程。人做事是一定要犯错误的,工程师要将这样的错误减到最 少。因此全面的理论和对工程对象的认识是必须的。一些从电子爱好者出身的工程师比较 容易忽视理论,认为把东西做出来了就可以。当然是要把东西作出来,但
19、我们最终是要掌 握尖端的技术,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不可能象电子爱好者那样拿过别人的图纸来“制作” 了事。IT 技术发展迅速,理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我们一定要接受潮水般的新观念和新技 术,工程师必须有全面而又坚实的理论作为后盾。我们学习信息技术就好比盖一座大厦, 我们可以很快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可以盖个比较高的大楼,可是没有全面坚实的 理论作为地基,是不可能盖成摩天大厦的。 而且理论体系一定要完整,IT 技术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产生的,他已经涉及太多的东西了。 所以在这个行业内如果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搞硬件的往往容易忽略软件 方面的东西。现在哪里有离开软件的硬件和离开硬件的软件
20、呢?而且一个工程师不仅要懂 得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 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工程师的必修课。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仅仅靠学校里学来的一点 皮毛想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是不可能的,90%的知识都要靠自己去学习。很多学校刚毕业的 学生并不会自学。拿过一本书来一阵看,看不懂就咬牙看下去,最后仍在一边。其实自学 是非常讲究技巧和方法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好办法。我通常把知识分成几类: 1.基础知识 -包括数物化和专业基础。 2.流行的技术 -比如潜入式系统开发,大家都在做的技术。 3.未来将要流行的技术 -比如生物 DSP 技术,就是你对未来的预测。
21、4.我要用到的技术 -就是你工程中急需使用的。 5.其他学科的重要进展 -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是必须的。 我通常均匀的分配时间,而不忽略任何任何一个方面的进展。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体系的不 断更新和扩充。这只是宏观上的精力分配。具体的学习过程当然因人而定,但一定要有战 略的进行。工程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去执行。逻辑不仅仅是体现在程序中更 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进程中,也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科学的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 定方案。大家可以参考“大脑思维图谱”的方法。 工程师做事要严谨求实。神州飞船由多少复杂的系统构成,如果每个部件都有 99.9%的成 功率,恐怕到最后返回的时候连一半的安全性都谈
22、不上。所以工程师一定要严谨,从整体 到每个细节都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工程师不能接受“差 不多”这样的词汇。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这是工程师最基本的素质。一次公司里的一 个工程师拿了一块作好的超声前端板交给我,并说板已 OK 了。可当我问他信噪比如何时, 却回答我“差不多” 。我理解差不多就还差,让他拿回去什么时候不差了再交给我。所以工 程师要用指标说话,要用实践说话,差不多不是工程师的嘴里应该出现的词汇。 工程师还要注重积累,一个好的程序员和电路设计师就是一个好的收藏家。不仅收藏自己 的智慧结晶更要收藏别人的智慧结晶。IT 技术领域有无数的巨匠和天才将他们智慧沉
23、淀于 现代科技之中。所以我们要不断的积累好的做法和前人的思想。你的周围会有很多人的很 多东西值得你学习,你应该将这些作为财富积累起来,总有一天会发挥出作用。另外我们 学习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更是前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工程的看法。比如每个人眼中的电阻 都不相同,你要主动去了解高手眼中的电阻是什么东西。 工程师不要过分的将注意力放到开发本身而看不清“开发”。这样的话听起来有些绕口,但其 实很简单,就是要在一定的高度上看整个开发过程,而不要陷入某个具体问题无法自拔。不识 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遇到问题后容易出现无法自拔的现 象,结果一头雾水什么都是一团糟,这时就需要从更高的角度
24、从新审视问题,找到突破口, 而不要钻了牛角尖。 工程师不要轻易问别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有一些同学会经常向老师提 出问题,这也是好事,说明某某学生爱学习。可我们并不提倡这些,相反的如果能自己解 决问题才是最好的。要学会独立的猎取信息和知识,并从其中得到自己判断。每个人在工 作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学校的时候有老师去解答,在工作单位又有谁能解答呢?或者 当你做的是最尖端的技术时你能去问谁呢!所以工程师要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要做 思想上懒惰的人。中国教育往往要求学生考出高分,答对答案就是好学生。所以老师告诉 的答案只要记住就 OK。可老师告诉你的答案能说明你自己具备了解题能力吗
25、?请不要相 信这样的分数,至少它无法反映你的真实水平。 工程师要有亮剑精神。用都梁的话说,古代剑客明知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是死 也要亮出宝剑,没有这个本事就别当剑客。 “尽管敌强我弱,尽管身陷重围,我们也要亮剑”。 工程师也要敢于挑战对手,敢于战胜自己。一项工程如果连做都不敢做还能谈成功的问题 吗?成功是一种习惯,一种来源于自己的信心。战略上轻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工程师即要有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又要能融入团队。出色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是何等的宝 贵。我们在崇拜盖茨和乔布斯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身后庞大而又高效的研发团队。以一戟 之力完成霸业的英雄已不属于这个时代。所以团队的合作才是创
26、造神话的必经之路。 工程师要有发展的眼光,不仅要能在复杂的技术和市场面前游刃有余,更要对未来的发展 态势做出精确的展望。只有比别人想的远才能比对手走的更远。当然这与坚实的基础和勤 奋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在群雄逐鹿的当今 IT 界,恐怕需要更多的胆识才能做到。要不断 的关注技术和市场以及其它领域的发展,什么时候这种关注放松,什么时候就会被竞争所 淘汰。 要在竞争和解决问题中体会生活,研发和竞争是每个工程师不可避免的现实。大家每天都 会遇到新的困难,可这才是工程师的生活,要轻松的活在这些问题之中,并体会其中的快 乐和成功时刻的兴奋。很多工程师抱怨说做研发太累了,这里的“累”是一种心理的感受, 工程
27、师的职业就是不断的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我刚开始做研发时也整天愁眉不展,可 现在同时做几个大的工程,同时面对几十个技术难题,我觉得自己每天因为能做这样的事 情而感到非常的快乐和充实,如果哪天自己没事可中国的未来需要太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 科学家,我在此向所有从事或者有志从事科技工作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致敬。我们为了民族 的振兴,为了中国科技的腾飞而努力工作,拜托大家了。我只是给年轻的同学和同志们谈 一下自己的见解,片面之处请大家原谅。 做就会觉得很不适应,总要找些问题来思考。 理想.激情.生存: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 20 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我是一个有 10 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 10 年 IT
28、 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 管理者。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 12 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 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下面的文章共 18 篇,是我 20 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 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 1977 年的 5 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 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 的无线电控制设 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
29、代飞机机械师龚维 蒸,还有靠“自学成才” 的 60 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 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 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 50 岁,头发花白,是 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 50 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 设计教材的编写者。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 67 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 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当时的工厂主产品 JT1、JT3 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 7 万 5 千块。市场竞争
30、也 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 4 种课, 机械制图 , 材料力学 , 冷冲模设 计 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 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 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2 年多 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 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 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 , 材料力学 ,给你半个工程师。对一个
31、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 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 4 开制版机(用来做 PCB 的胶片)我被 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 纸表达出来。第一天他先让我削只铅笔,结果是他不满意,他削了只让我看,用中华 2H 铅笔,笔芯削成 20mm 长的圆锥过渡,铅芯要露出 56mm 长,再用细沙纸磨成圆锥型, 笔尖直径 0.2mm。他用丁字尺划了一条直线,一边划,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 60 度。他说,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然后,他让我写 09 的阿拉伯数字。我写完后,他 说,你数字写的不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
32、脸涨的通红,他说“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 他用 l 了 4 笔,每笔 4 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 “8”。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的开始了 制图工作。他教会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 是强调要精确,简洁,完整的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能多划一个视图。 “让 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图,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划”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 我。他极富创意,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一个个想法从图 纸变为实体零件,也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事实上,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 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他甚至教
33、我们自己制做小提琴, 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别的剖料方式。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 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是,当时有一出大热的 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话剧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 24 小时。张世昌老 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床加工精密零件。 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剧情时间的变化。 张世昌老师家居图书馆, 他太太是 50 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 看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象化石 , 乐器制作 。 我从小就养
34、成了阅读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术书看。受 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 航空知识 科学画报 化石 考古 摘译等五花 八门的杂志。 19771978 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 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 一个好工作,有技术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 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真的好象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我是 1970 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宿迁的,1974 年在宿迁中学高中毕业,1977 年才进工厂,岁月蹉跎。 一位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学同学对我说,人要
35、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 从进工厂起,我就有了个理想,奋斗 10 年,成为工程师。 2.三年寒窗 1978 年 我参加了高考,可惜没考上,主要原因是当时我的工作已不错了,没有全身心投入复习, 现在看来是鼠目寸光。原本准备来年再考,可突然来了读大学的机会,那就是中央广播电 视大学开办并冬季招生,1979 年 2 月开学。开始并没打算读,可是读电大有一个好处是, 可以带薪上学。就这样,通过简单考试,我开始了读电大。此时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原南无复校,老师们陆续回宁。工厂新产品设计需要人,所以读电大的 3 年我是一边读书, 一边工作。 大学的三个要素:名教授,图书馆,实验室。实际
36、上电大仅具备了第一 个。当时授课的大多是清华,北大老师。电大也成就一批名师,象教 Basic 语言的谭浩强, 教英文的郑培蒂被媒体评为全国最多学生的老师,他们走到哪里,都被优先照顾,因为到 处都有他们的学生。电大是全国统一教材,统一上课,通过电视同步传到各地。由于还没 有线电视,用无线接收。电视差转台常出故障,刮风下雨,天线摇摆,转播效果更差,屏 幕上往往是雪花飘飘。一节课耽误了,就无法弥补,全靠自学。电大采取的是宽进严出, 考试是全国统一试卷,考试地点是相对集中。我们是在地区市的淮阴。完全没有普通大学 老师学生面对面的种种便利。 我们那个班开始有 50 多人,一学期下来就不见了一 半,一年后
37、还剩 15 人,到毕业,只有 8 个人。我因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每天只睡 45 个小时,整整 3 年几乎天天如此,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恒心?说起来,是因为工厂里自己心 仪的女孩跟一个驻军的团政委儿子好上了,我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因此为 了出人头地,发愤读书。实际上,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当时就没有跟人家表白过,也许追 一下,就是另一种结果。3 年下来,人瘦成 97 斤,而且以后 10 年如此。 我的毕业 设计是“RL2 微波漏能结构设计”那也是我们工厂实际研究设计的一个新产品。用来探测 微波设备的微波泻漏能量。微波设备包括雷达,电视发射台等,超过 30mw/cm3 的微波对 人体是有
38、害的。在毕业设计答辩上,我从探测原理讲起,结合挂图介绍了主要器件传感器, 又介绍了为将传感器上获得的讯号能在表头上显示出来,需放大电路和转换电路,这就是 电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让电路板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也为了电路不受干 扰,又为了传感器要有合适的形状便于手握,又因为是移动中使用的产品,特别要考虑防 振设计,而这些就是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我还重点介绍了产品中需要的一种材料:它即 要能够被制成异型。又要能耐高温不变形,还要对微波无反射。为找到这种材料(氮化硼) 所做的研究过程。我的报告受到了内行和外行的好评。 我之所以要比较详细的说这 件事,是象这样真正的原创性的研究和设计是非常锻炼
39、人的,也非常有挑战性,在我后来 的 20 年研发工作这样的项目不多。事实上在很多 IT 公司的研发部门也是如此,我见到的 一家国内大公司的名校毕业生,津津有味的在做整机级测试,没人告诉他们,这不能算是 研发。我的一个感觉是这些年来国内很多 IT 大公司研发做的越来越浅,远不如 8090 年代 的企业。所以,整体上我们工业技术可能与发达国家比现在离得更远。当然有些公司除外 象华为,中兴等。 3.十年磨一剑 龚维蒸老师看我想真学技术,就对我说,要 想学透一行,要花十年工夫。先用 3 年时间,将这一行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再用 3 年时间将这一行的书,文章全部找来读,了解这门技术的来龙去脉和当前的
40、发展状况;再 用 3 年时间选择其中薄弱分支进行研究,这样你就可以有所成就。 1984 年我回南京 进了熊猫集团东方无线电厂,工厂主要产品是收录机和组合音响。我先是在工艺科结构室, 主要的工作是:在设计阶段审查设计部门的结构设计图纸工艺性;在生产阶段承接设计部 门的技术,写工艺流程卡(作业指导书)和处理生产线的技术问题。 就现在看,后 一个工作任务就是现在很多公司里工程部的职责。而前一个工作任务在大多数公司没有部 门承担,这也是很多新产品样机做的可以,当批量生产时,问题就百出的原因之一。一个 通则是,把技术问题解决在前端,将大大降低新产品失败的风险和成本,这是技术管理者 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41、。 半年后发生了两件对我有影响的事。第一件事是描图员 忙不过来,我去客串帮忙,在描一张图时,顺便改掉了一个明显的设计表达错误。按理描 图员是不应做任何改动的,所以这引起了那位设计师的不满,好在负责结构设计的副所长 就在旁边,拿过去一看,说改得对,就这样了。并且问我,你怎么会知道要这样改?我说, 我是做过结构设计的。第二件事是我审查一个新产品的一套结构设计图的工艺性,正巧就 是这位副所长设计的。我找出来其中十几个制图和设计不当问题。我看完后,随口跟旁边 的同事说了一下,谁知这信息迅速传到了他耳中,而且也不知怎么传的。据说他听后是暴 跳如雷,说我的图纸还会问题,他一个小年青,搞得不得了。我的室主任
42、说,这是个不能 碰的人,因为又是交大毕业的,又是副所长,这个时候,我的倔强性格也出来了,说:白 纸黑字在那呢,大家都可以看啊。结果却是,下午当面沟通时,他一一修正了问题。 因为这两件事,由设计所长提出,将我调到了设计所。我回到了结构设计的本行,此时 我实际上已有了 67 年的冷冲模和仪器结构设计经验。仪器主要用金属薄板做结构件;而 音响的结构件主要是塑料件,塑料件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个新课题,除此以外,结构设计的 内容是相通的。我买了能够买到的所有塑料材料和零件设计的书。 塑料因为可以设 计成复杂零件,这特别考验一个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业界一直有两类设计师,一类是 先设计个大概轮廓,再做一个手板
43、,根据手板,再完善细节设计。另一类是完全想好细节, 并用图纸完整表达,再去做手板,这种做法,改动会很小。但非常考验设计者的功力。我 是一直坚持后者的做法。同理,做一个整机结构设计,首先要划装配图,没有精细的装配 图就匆匆划零件图也注定会反复甚至翻船。 我对设计的定义就是能够将设想和计算 通过图纸将其表达出来,并可以成功的做成产品。对设计师来说,关键能力是还没有实物, 但这物体已在脑中想象成形。而不是依葫芦划瓢。 调来设计所后,也是新手但有相 当才气的丁石藤和我分别独立担任电路和结构设计师,设计高性能的双卡收录机 8400。这 是个全新产品,全套结构设计图包括装配图,零部件图,我一人 40 天完
44、成, 开模后 一次试模成功。电路也如期设计调试完成,整机试投产后也一次成功,没有发现大问题, 故试产后一天都没停就又投入了 6K 的批量。做到这个状况,任何一个做过设计的人都知 道这是很难达到的一个技术水准,同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协调工作,当然还有运气,比如 模具厂,PCB 厂没有出问题。因为成功的设计了这个产品,也因为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 被任命为结构设计室主任。这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和国企环境是很破格的事情。我所在 的设计室基本上都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而我的搭档也成了设计所长-丁石藤 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少数几个杰出人才之一,他最历害的就是思维清晰而简洁,一语中的, 具备超常人的智商,
45、面对技术问题他几乎不会出错。而我的不出错是靠我的勤奋和专心, 我在做设计时经常半夜惊醒,发现一个计算错误。 我这时才知道,龚,张两位老师 教我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自己三年苦读加工作,使我已积累了相当的专业功力。连我自己 也奇怪,我对塑料零件设计并不熟悉,但遇到问题我总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法,我没有什么 问题需要问我的同事,相反我倒是经常帮他们的忙。 后来我接触过很多的工程师, 发现他们虽然在 R&D 部门工作了 12 年,但并没有掌握他们那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 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那个专业应该学些什么。一方面我为自己感到庆幸,一方面我也得出 一个结论,刚刚工作的 12 年对新大学生太重要了,没有一个
46、好的师傅指导,会走多少弯 路,甚至于就此碌碌无为。 我在结构设计室主任的位上一坐 10 年,虽然 2 年后我 就就兼职副所长,八年后又做了所长. 8400 产品在生产车间量产时,在一张检验桌旁, 检验科长问我,产品成功了,拿多少奖金就满意了,我说奖金不在乎,我希望能生产 5 万 台,成为畅销产品。那是真话,那个年代的工程师,更看重的是名声。事实上由于是定位 在高端的产品,销路并不好。所以厂里在分析了市场后,决定大幅度削减附加功能,仅保 留主要功能,从结构上仅换面板,其余沿用原来的零部件。这大大快了设计进度。产品投 产后命名为熊猫 2200 双卡收录机。就是这个产品上市后,因供不应求,包括熊猫集
47、团本部 的工厂一共 4 家厂生产,整整畅销 3 年,共产销 120 万台。为工厂创下巨额利润。也创下 全国音响行业单机种销量的奇迹。 总结起来这个产品市场成功要素一是价格低,二 是品牌好,三是质量稳定;技术成功要素是通用化,标准化,操作简单,外观美观。 在后面多年的产品设计中,几乎工厂所有的主要畅销产品都是我做的结构设计,或者是 我带徒弟做的,实际上那时已有竞争,往往是几个设计小组同时做设计,然后由销售人员 和厂长确定。产品的成功,也让我的技术日趋提高,也为我瀛得了很高的厂内外声誉,在 我远没有被评为工程师的时候,从厂长开始就上上下下都叫我“马工”。 那时候的厂 长是一个比较通达的人,一般我们
48、完成一个产品设计就会让我们休整一下。由于多发奖金 还是一个困难的事,所以一般都会安排骨干到各地去做市场调研,调研也是真的包括与经 销商沟通和自己站柜台做一天营业员。然后会游览一下当地风景。除此之外我自己会利用 这段时间和下班时间研究一些技术。 80 年代家电产品大量的使用塑料零件,这就带 来了材料选择,零件设计和零件连接的很多问题。我开始研究其中的塑料零件连接技术, 国内出版物已远不能回答我思考的问题。从 1985 年开始,我开始读Plastic Design Forum,Plastic Engineer,Toshiba Review , IEEE 的大分子化学卷(记得是第 34 卷) 等杂志
49、 以及Electronic Packaging Handbook等年鉴类书。陆续跟踪和了解这些 技术 67 年时间,仅其中的小小自攻螺钉连接技术就花了 2 年时间。 当时自攻螺钉 刚刚开始在国内用,我们的产品仅在一些不重要的连接采用自攻螺钉,原因是它容易滑牙。 而打开日本的产品已 100%采用自攻螺钉。用自攻螺钉能大幅度降低装配成本,我觉得这 就有研究价值。我跑了南京图书馆,江苏科技情报所,江苏电子科技情报所,南大图书馆, 南京化工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北京图书馆,电子部第四研究所, 沈阳 790 厂(电子部紧固件研究所)我收集了所有的国内外的相关书籍,杂志,中日美英 德 ISO 标准,约 200 万字。 18851990 年在读这些英文资料时,我陆续将其翻译 发表在省和国家级技术刊物上计 4 万字以上。这给我带来了 2 个好处,一个是我成了中国 电子学会的会员,一个是在 90 年我被评为工程师时免考英文。1992 年,经过多年的翻译, 研究和实际设计经验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