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一老师讲中医原理录音文字整理 发表时间: 2008-8-26 21:04 作者: 素灵 来源: 民间中医网 中医原理(一)(20080707) 一、为什么围绕这个题目来讲? 中医虽然是一个基本完善的学术体系,大家对中医体系都感觉不是很清楚,最初接触 感觉中医博大精深,怎么博大怎么精神不清楚,学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中以难以深入, 为什么难以深入也搞不明白,同时对中医各个医家不同的说法很难判断哪种更有道理, 他们差别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不容易判断。 中医的理论应该说在秦汉时期就已建立起来,但是后世中医家对理论体系揭示很清楚 的还是很少,所处的历史条件不一样,那时也没象现在这样把一门学科作为完整的体
2、 系来认识来着意地去构建,所以中医给人的感觉是神妙又不切实,因而现在有人认为 中医不科学,中医是经验医学进而想淘汰中医,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有主观的客观 的各种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医没有能够直白的展现给世人,虽然中医不象现在科 学这样让人感觉到看得见摸得找,但是中医的认识体系、逻辑体系就是完善的,但是 我们没能认识清楚。 二、中医原理是什么? 中医原理指的是中医的认识体系和逻辑体系。我们认识事物不管是哪门学科,认识的 都是客观世界,因为认识方法和角度不同,得出的关于世界的关系就不同,就形成了 不同的学术体系。 首先中医认识世界,也就是传统文化认识世界与现在科学认识世界是显然不同的,这 点大家
3、都是清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世界是从人与世界的统一性作为出发点开始 的,西方科学立足在二元论,就是主观和客观,把世界作为对象来认识的。东方文化 和西方科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东方文化是立足于一元论,西方文化立足二元论。由于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他们所看到和认识的世界就是不同的,希望把两者完全统一 起来而不追溯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做不到的。 1、万物一元论 我们现在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因为传统文化立足于一元论,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就是 世界万事万物的统一,关于这个统一性,有一个非常精到的表达就是“天地一太极, 万物一太极”,这个说法可以作为中医的第一个原理。学习中医对这点没清楚的认识, 那么立足点就不牢
4、,认识的根基就不稳,唐宋以后立足已经不稳了,更不要说现在。 现在谈中医一上来就说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其实阴阳五行还要有个基础,如 果没有这个基础阴阳五行就是无本之木。 2、阴阳理论 阴阳五行是为了说明太极,太极动转是为阴阳,我们刚才在说传统文化立足于一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但我们并没有把世界理解为静止的,这样认识世界的背景是放在不断 变化中的,对这种变化内经中有“生生化化”,系辞中有“生生之谓易”, “易”来谈变化,因为世界总是在不停变化,总是在生生化化,太极不是静止的,只 能存在于运动之中,这个动则有变化,这种变化的性质我们用阴阳来把握,阴阳不是 真实的存在,是一种符号,一种标识,标识客
5、观事物的变化,标识客观事物变化中所 存在的关系。我们说“天为阳,地为阴”也好,“去为阴,至为阳”也好,关于阴阳 具体的存在形式是不可穷极的,也就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要”就是阴阳都要统一到太极,阴阳是 围绕着太极而存在的,如果要给阴阳有个直接的表述,那就是“动为阳,静为阴”, 因为动静基本能含纳阴阳的性质。阴阳理论可以理解为中医原理之二。 3、三才为中医原理之三,五行为中医原理之四,六气作为中医原理之五,八卦作为中 医原理之六。 阴阳之后,还有三才、四象、五行、六气、八卦等理论,这些理论相对于太极而言, 可以认为和阴阳在一个层次,
6、也可以认为是阴阳的推论。我们可能不太认同他们是阴 阳的推论,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比如我们可以依据 阴阳理论认识事物把握事物,也可以依据三才、四象、五行、六气、八卦等理论来认 识事物把握事物,因为三才、四象、五行、六气、八卦理论核心的逻辑元素都是阴阳, 故可以把他们视为阴阳理论的推论,尽管如此,但是把这些理论作为独立的理论来看 待更为合适,因为这些理论都可以独立运用,这样三才为中医原理之三,四象可以视 为阴阳理论的推论,五行为中医原理之四,六气作为中医原理之五,八卦作为中医原 理之六,九风也可以做为中医原理,但是用的不多,可视九风(九宫)是八卦的推论, 这是一个认识系
7、列,除此之外又有一个认识系列就是河图洛书。 三、中医原理之原理论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也包含阴阳理论,河图可以认为是十的理论,这个理论与太极系列有所不同, 河图本身含太极、阴阳、五行,洛书含九宫,这个体系要更为复杂,也更为充分一些, 由太极所推演出来的一系列理论是从河图演变出来的,有一种说法中国文化就是从河 图洛书发源出来的,这个说法是成立的。 四、总结 关于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以上说到的,即是基本原理,也是前原理,整个中国文化 所用的原理都是这些,中医就是用这些原理来认识生命现象,由此推演出来的都是这 些原理在具体学科如医学中的运用,这些原理应用到医学后才是真正的中医原理。比 如藏象原理、三阴三
8、阳原理,这些完全意义上的医学原理才是真正中医学科里的原理。 但是这些前原理是学习中医必须要搞清楚真正弄懂的,否则不能真正弄清楚中医自身 的原理,我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常常混淆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在说脏象关系 时,时而说藏象原理,时而说五行原理,虽然脏象原理是从五行原理而来,但是藏象 原理并不等同于五行原理,因为中医原理和中医的前原理不是一个层次的,是有区别 的,阴阳五行是前原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医原理,是关于世界的理论,我们学 中医的应该投入不少于一半的精力学习中医的前原理。 我们说中医原理是中医的逻辑体系,这种说法是现代的说法,古人无此说法,古人无 原理说,但是古人有逻辑思维,古人认
9、识事物的时候自然的把自己放在溶在天地之间, 没有站在天地之外,站在天地对立面看问题,所有没有原理这个说法和概念,现在人 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从一开始认识事物时,都接受了些西方二元论的世界观, 所以需要原理的说法,把这点看清楚才能有意识的清楚的把自己象古人一样溶入天地 之间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为了能够缩短我们和古人在认识 上的一种差距,这是从主观角度说的,从客观的角度,也是二元论角度,因为我们现 在所处的环境已经把我们和世界拉开了距离,不能象古人一样把自己溶入到天地之中, 所以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中医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把自己放在天地之中去认识世界认 识自身,这点对学习中医
10、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够在这点上认识清楚,在学习古人 东西的时,理解的和古人所要表达的就不是一回事,就会很难深入到中医理论中去, 这种困惑是现在学中医的人都面临到的,可能有的朋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么他的 路可能会直接些,少走弯路,有些没认识到这个的朋友,会感觉中医总是离自己很远, 无法与中医真正地亲近起来,这些必须认识清楚。 中医原理前原理也好,真正的中医原理也好,都是指月之手,“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所有的理论都不是世界本身,都是为了认识世界所提出的方法,对 客观世界所存在的关系的一种表述。 五、问答 1、哪一套理论运用起来更准确呢? 这要看这个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各
11、有所长,我们只能说太极是一个基石, 阴阳贯穿于那一系列理论之中,阴阳理论更基本一些,不能简单说这些理论的高下。 2、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不是一定要到三才能生万物?三是怎么从二生出来的? 以后详细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认为是太极阴阳三才之间关系的一种理 论,太极动转是为阴阳,一生二,阴阳生出来后相对关系就存在,那么就有个“中” 存在,这个中是一二之间的新生物三,阴阳无时无处不在,变化无时不在进行,三在 不断产生,所以三生万物。 3、是二到三一个体系,二到四又是另一个体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 下次讲。 4、这些原理在推论到辩证上面还很容易理解,但是推论到方剂特别是到药物的时候很
12、 模糊.这个时候应该怎么理解这些原理? 把这些原理运用到中医的具体实践过程并不是很容易,是需要能力的,比如写字绘画 的方法容易说出来,要做到就需要培养响应的能力。 这些原理推论到方剂特别是到药物,有待大家努力。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评论 素灵 (2008-8-26 21:05:21) 中医原理(二)(20080715) 一、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世界产生演化的三种理论表述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提出的说法。 2、在系辞里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3、在河图中包含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 生木,地八成之;地四
13、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三种关于宇宙演化,万物化生的理论表述其本质一样的,表述方法不通,他 的运用也有各自的特点,其重要性不再强调,这也属于前原理,与上次那些 1,2,3,4,5,6,8,9,10 理论是紧密相关的,那一系列理论主要强调宇宙 之间的理论,这三种强调的是发生和演化关系,这两部分理论可以认为是中国 传统文化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完 整的核心理论结构,应该说这些理论已经基本完备,对这些理论的推演和应用 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也是不可穷尽的,这些理论的时效不像西方理论有时 效性,这些西方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原有的理论就过时了,就要
14、被新的 理论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不过时,只要天地存在,这些理论就存在。 前面的讲的这些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什么呢?都属于道,“道可道,非 常道”,这些理论都是指月之手,学习这些理论是要运用这些理论去了解、探 究世界的奥秘,这些理论本身并不是世界的客观实在,这需要大家认真的去体 会,因为我们经常混淆了月和指月之手,那么这些理论道所指的月是什么呢? 月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也可能包括超现实的世界。 传统文化对现实世界的描述是“名”,“名可名,非常名”。比如“太极原理” 的名是“浑然一气”,或者说“混沌状如鸡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气盈 缩”。 在说太极原理时说到两个部分,其一,天地一太极,其
15、二,一物一太 极, 这两部分他的名都可以用“浑然一气”、“混沌状如鸡子(描述天地初开 时)”、“ 一气盈缩”。 阴阳的名是动为阳,静为阴,阴阳都是象,所谓天阳地阴、日阳月阴、动阳静 阴都是象,太极理论名的表示也是象,说到象大家都会感觉到理论和我们离的 比较近了,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是一种象数思维,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方 式是透过象来认识的,可以说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素材。关于象数谈中国 传统文化的都要谈到,说法很多,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复杂,没必要给很多说法, 象就是象,是事物表露出来的那种状态,而这种状态能够为人们所感知,人们 对事物所表露出的状态感知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敏感性也不同,受过训练否
16、及 受的不同的训练,感知程度都不同,但并不是“人各一象”,象还是有共通性 的,每个人对“象”的感受和把握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主要体现在全面性和准 确性的不同。 比如看相,最基本的能力是辨认,如果依据某种理论来看这个象,他所获得的 关于相的信息就比普通人多,在某方面获得的更为清楚,并且依据他的理论对 相所包涵的信息有逻辑的认识,所以通过看象可了解这个人的许多信息。看相 的相与象数的象不完全相同,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象数的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是全景式的,从理论上说不遗漏任何因素的,但是事实上很 难做到的。如果和西方文化认识事物的方式作比较的话,就可以对象数理论的 象有更清楚一些的认识,西方文化研究
17、事物从表象角度,重要研究的是形,形 和象是有区别的。几何研究的纯粹是形,西方认识是从点开始的,从最纯粹的 因素开始的,研究形之后,在形之上添加颜色、重量、气味等因素,现在电脑 制图都是这样做出来的,但是这样做出来的与真实的东西越复杂的事物距离越 明显,希望大家学习中医、学习传统文化要培养对象的把握能力、感知能力, 这是需要训练的。 内经上有一篇阴阳应象大论,说得都是阴阳的象,内经为什么把 阴阳的象作为一篇大论来论述呢?实际上也在强调培养把握应用象的能力,学 习中医如果能把这篇大论读懂,就是很不错的中医了,他具备了感知把握阴阳 象的能力,他对中医的把握水平就不低了。关于象系辞也专门论述了,八 卦
18、是万物类象,八卦也是在表示和推演象,象也者象也,更直接的说象就是照 片,当然这个说法不确切。刚才在谈“名”这个知识系列时谈到了象,因为离 开象,名就没法谈了,传统文化的名主要都是象,也就是以象为名,当然是主 要而不是所有,也还有一些名不是象,是为表述服务的。通过“道”“名” “象”对传统文化的基本骨架勾勒出来了。 二、象系列和名系列 阴阳的名和象说了很多,关于阴阳的大象大家都清楚,最大的象是天地,典型 的象是男女。 三才理论的象是天地人,用来认识其他事物时,人是其他事物,天地也是象, 有时候就是天地,有时候是那个事物所存在的环境。 四象理论的名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最大的象就是春夏秋冬、东西南北
19、。 五行的名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象是春夏秋冬长夏,东西南北中,28 星宿中五 行的象不过多讨论。在中医中心肝脾肺肾是五行的名,也是五行的象,中医上 有时五行的名和中医的名有时混用,如肝者木也。 六气的象是风寒数暑湿燥火,六气的名是三阴三阳。 八卦的名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巽,八卦的象在易传有专门的论述。 九宫也有名和象,河图更复杂一些,河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有机会再讲。 道、名、象在传统文化里是很清晰的,也是很完备的。对道还有两种很重要的 说法,一种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都是在探求 道,所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学。另一种说法,在系辞中“一阴一阳谓之道” ,和内经的“阴阳者天
20、地之道也”的意思差不多,是对阴阳理论的理解, 传统文化的道系列,阴阳,三才等都是天之道,都可用于人之道,所谓“善言 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合一,世界是统一的,传统文化立足于一元论,人 就是天地之子,他们是完全统一的。 对这样一些理论,上次课和今天讲的内容,大体勾勒了框架,中国传统文化让 人看起来很直白、很亲切,也常常感觉又很遥远,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中医要 把握道,而道不是我们能摸得到的,我们要从象中去领悟、感悟,格物致知, 如何格物呢?首先把自己看小,把自己放在天地之中,把自己放小后,头脑中 的念头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念头轻了,对思维的干扰就会减弱,如果能够能使 自己内心清净、一层不染,那么学
21、习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就会非常轻松,静定生 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传统文化时,能学进去的话,是不同程度在这 方便努力了的,有些是有意识的努力,有些是无意识的格物了。对传统文化从 任何一点深入进去都是可以的,并不是只有一种途径,深入到最后达到的终点 是一致的,这个终点是通天下一气而,万事万物不过这一气之变化,对我们学 习中医的人而言,不管疾病的表现是多么的复杂多样,它仍然是一气的变化, 一气的变化是无穷的,人的病也是没有定数的,但是其中的规律是可以把握的, 学习中医就是要学习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中医的 这些规律前人已经给出来了,直接去学这些规律,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原因是还
22、 没有悟道,悟道的过程即是修心的过程,也是参天仰地的过程。 三、问答 1、万物万象与万物一气的关系 万象都是一气的变化。 2、五志可以用象来表述吗? 中医五志就是用象来表述的,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这些喜 怒悲都是象。 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象是名系列,道是道系列,象是万物的表象,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法则。名仍 然是指月之手,名不是事物本身,并不是象的变化性,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 名来指称,不同的事物可以用同一个名来指称。老子开篇的这两句话是非常深 刻的,也是点到了人们认识思维过程中最要害的地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 规律的把握称为道,道也并不是我们完全可以把握住的
23、,这个名也不是事物的 本身,但是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这两点很容易出问题,只有时刻意识到我们 的认识思维存在这样的倾向,我们才能不断地去向世界深层的本质规律接近。 可以说象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有点问题,他们不是因果关系,道存在于万 物的变化之中,道并没有表现通道,不能说哪一个象就表现了道。事物的表现 是现在的说法,他们的内涵有区别,认识事物的方式也不同。脱离了人,象就 不存在,象是人类思维的元素,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内容,没有人的思维活动, 象就不存在了。“卦者,挂也,就是挂在那里的象”,所谓万物类象,就是把 象抽象出来,作为参照,把和八卦里某一卦相似的象都归在里面,他们具有相 似的性质。 重视个
24、体是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特点,西方文化立足于二元论,中国文化立足 于一元论,强调的是事物的统一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绝对意义的个体, 或者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体,任何个体都是整体中的部分,所以内经中的一 句话很重要,谈认识方式的“智者查同,愚者查异”,重视个体差异的认识方 法是不能探究事物的根本规律的,要在同一性中认识和把握事物,很多中医人 对此重视不够。如何查同也是需要训练的,我们常常说“大道归一,大道至简” ,都是说如果我们真正把握了事物的同,这个世界并不复杂,也能够把握住本 质,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只接触简单的事物,简单的道理,就能得到大道,就 像登山一样,不登上山顶就看不到全貌,就不可能
25、得到至简的大道。 素灵 (2008-8-26 21:06:28) 阴阳应象大论(一)(20080721) 一、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一部分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开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没直接给阴阳定性,这种“者也”的句式是肯 定的句式,比如“医者,意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 也”,都是给的定性的说法,这里阴阳的定性直接给不出来,因为阴阳并不是 具体的存在而又无处不在,所以阴阳只能以象给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 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或者换一个说法,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都包含在阴 阳中,我们经验感知的事
26、实大家都有体会。 现代科学的规律是否包含在阴阳理论中?比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该定律是阴阳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个层面。现代科学中的一个更为 深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提出的质能互变的方程, 该公式属于阴阳理论中“阳化气,阴成形”的数学表达,不能用数学公式表达 的“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指一个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有自动归回到平衡 态的那样一种内在的趋势,也就是自组织的的特性,这个理论对应阴阳理论的 热极生寒,这里提出三个现代理论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阴阳理论。天地之 道指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都是在阴阳理论所包含的范围之中,阴阳理论揭示了 天地间最本质的变化规
27、律。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这种规律具有 本质性、朴实性。 “治病必求于本”,“本”通常理解是认为是阴阳,该理解不够充分,这个 “本”应该是阴阳的统一,也就是一,也就是太极。如果一个事物是完整协调 统一的,那么它是不会有问题的。学习阴阳理论的目的就是把握事物的完整协 调统一,内经在这里提出这句话显然是对于医生而言,虽然阴阳为天地之 道,我们任何人都要遵循这个阴阳之道,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所以这里提出这 个原则。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这段是对阴阳所做的象的描述,也是阴阳理论所涉及的主要层面,天
28、地是阴阳 的大象,在天地之间各种不同层次的阴阳之象数不胜数。 “阴静阳躁”是阴阳性质的一种象,“阴静阳躁”与“动为阳,静为阴”意思 基本一致,阳用燥来象更倾向于中医的色彩。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阴阳之象的又一个层面,“阴静阳躁”是从时点上、 在某一瞬间来描述阴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从过程来看阴阳属性的象, “阳化气,阴成形”是阴阳作用过程的象,“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种象 以寒热来标示阴阳,说的是阴阳的两个极点,用一个不恰当的说法,可以说是 标示了阴阳的大小、边界,阴达到他的最大值时向阳变化,阳达到他的最大值 是向阴转变。 这是阴阳应象大论对阴阳所做的最基本的论述,这些论述都是借助
29、于象来 表示的,我们理解阴阳不能只看到阴阳的一个侧面,不能只看到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阴阳的“大小”不总是相等的,尤其对中医来说,常常是不等的。这些 阴阳理论所包含的方面都是我们学习阴阳理论必须要认真理解和把握的,并且 要对不同的方面之间关系也需要认真的体会和理解。如“天为阳,地为阴”与 “阴静阳燥”是属于观察描述角度不同所揭示的层面不同的关系,而这些不同 的层面和角度为何一定要谈出来呢?因为这个世界总是以阴阳的象表现出来的, 人们看问题、看事物也总是从一个方面去看的,做不到把一个圆完整地直接看 出来,必须要变换角度。阴阳理论是天地之道,它肯定是完整的圆,我们肯定 要从不用侧面去认识,才能得到完
30、整的理论。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从这里起论述了病理状态,是比较具体的问题,与阴阳之 道应该不在一个层次,后面再讲。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 府。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这是谈阴阳理论的运用,这里的天地与前段所言天 地非同一对象,这里的天地是人身的天地,这样一种论述是对阴阳理论的应用 在不同层次之间移动,这种移动是很自然的,因为天地之间都存在阴阳之道, 阴阳之道在任何一个层次都是存在的。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是天地之间的一种阴阳之象,也是人身中的 阴阳之象。“雨出地气,云
31、出天气,天气下为雨”,天气之所以能下,是因为 地气上为云,是阴阳交互的一种象。 “故清阳出上窍”是阳的性质,也是阳气上升,“浊阴出下窍”是阴的性质, 也是阴气下降,是在说阳升阴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与上句话意思 同。“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都是指阴阳的交互变化。这样象出来的是人 体的生理运行规律中所包含的阴阳之道。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 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为阴,火为阳”角度变换为以水火来标示阴阳,也就是“水火者,阴阳之 征兆也”。之后说的都是人体的生理过程,阴阳之道在人体生理过程中是如
32、何 的变化运行。 “阳为气,阴为味”是人体中最突出的象,以阴阳来对气味定性。“味归形, 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 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是比较难理解的一段,也是非常精彩的一段。 味指人体之外的水谷,“味归形”指水谷化为人身的形,五谷之味被人体所吸 收利用是取决于人体的生理状况,这里的形既包括阴也包含阳,是人和外界的 一种关系。 “形归气”这个形是阴,这个讨论范围是在人的自身,形为阴,气为阳,形是 由气所统领、所生出来的。“气归精”,气为阳,精为阴,阳是以阴为根的。 “精归化”这个精是由阴阳的运动变化所产生出来的。 “精食气,形食味”即是生理过程,也
33、有可能是一种病理过程。“精食气”是 指化精需要耗气的,如果精不能正常运化,也需要消耗气。“形食味”与“精 食气”相似,正常的形要由味来滋养,不正常的形也会消耗味。 “精食气”的病理表现,以男子为例子比较明显,如果患有死精证的男子,他 这个精就会消耗气。“形食味”一个肥胖的人会消耗味,肥胖的人喜欢肥厚的 味,这是病理的状态。 “化生精”指精是由阴阳的变化产生出来的,和“肾者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意思相近,五脏六腑之精要运化才能产生。“气生形”指人体的形体藏腑气血 等有形的都需要气来运化生成,更直接的就是有什么气就有什么面相。 “味伤形”,饮食不当会在体型上表现出来。“气伤精”气和精阴阳不对等,
34、 气强精弱就会伤精,很多见,所谓阴虚火旺,所谓壮火之气衰,都属于这种情 况。“精化为气”是一种阴阳转化,“气伤于味”也是阴阳不对等所形成的病 理结果。 这段对人体的生理过程进行了非常经验的论述,这段需要反复的、不断的去体 会、去观察。内经中对人体生理过程做具体描述的地方不多,而这段是重 在论述人体气血变化过程的一个理论性的说明,这样的说明论述都是以阴阳理 论为指导,既有从人体的宏观角度的整体论述,也有人体生理过程的微观描述, 这段话适用于人体生理过程的各个层次,通过对这段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阴 阳理论无处不在,掌握这样的理论就能对事物的任何层面、任何方面得出我们 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必须依赖于象
35、,即使对人体生理进行理论性的描述,使用 的仍然都是象,水火是象,气味也是象,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后面的形 精都是象,也是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如果只理解实指的一面,我们的理 解是欠缺的,我们就把阴阳理论形下化了,更重要的是形上的道理,如何在理 解过程中避免形下化呢?那就要强调这个象,比如精,精有多重含义:生殖之 精有形,藏府之精无形,用现在医学认识的微观层面,或许有些也可以是有形 的,比如激素应该是人身之精,还有无形的精,比如阴精阳精,天地之精纯粹 是无形的,如五运六气中讲到的岁会,就是天地之精,它没有任何形。这段要 理解的比较深透的话还要结合人体的具体生理病理过程才能逐渐的深入,这里
36、主要从阴阳理论来谈他所包涵的意思。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 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这里阴阳是修饰作用,是阴阳属性的自然显现。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是阴阳理论在五味中的运用,阴阳并不是实际存 在的东西,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道理规律,阴阳最基本的含义是相对性,只 要存在相对的地方,就有阴阳。味有厚薄,本来味与气相对时,味是阴,气是 阳,单独对味来说,味厚是阴,薄为阴之阳,气也同理。阴阳最本质的属性是 相对性,所以阴阳中又有阴阳。 “
37、味厚则泄,薄则通”这里直接说的味的阴阳的生理性质功用,这句话才是阴 阳理论在生理过程的应用,落实到实际了。“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 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种规律 用阴阳理论看不需要解释,很直接很直白,这提出来的就是中医的理论。“壮 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我们称 之为壮火少火理论,直接指导我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指导我们诊断治疗。 从阴阳理论得出的“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 气,少火生气”是纯粹的中医理论,而不是前理论,我们可以感觉到传统文化 的基本理论,那些天之道运用到人身上是那么
38、自然那么直接,我们得出的理论 又是那么经典。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 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 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味辛甘属阳,有发散的性质,发散就 属阳,酸苦为阴,这也是中医的理论,这个理论得出来也是那么直接和自然。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阴阳理论基本理解和熟悉了后,应用到中医 理论,不需要转换和解释。阴阳不平衡了,一方的问题导致另一方的问题,阴 阳不协调统一了就会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都是阴阳理论在中医的直接
39、运 用,用在人身上就是中医的理论。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 痛者,形伤气也”。寒为阴,热为阳,形为阴,气为阳,同气相应。气伤痛, 形伤肿也是同气相应,自然得出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风属阳主动,这样的一个阴阳的认识直接运用到人身上就成了中医的理论,所 以学习中医应该投入不少于一半的精力去学习中医的前理论,学习天之道,之 后再学习和掌握人之道,就会非常自然和容易。 这里都是指外象,寒胜则浮应该是气浮,气浮于上会形成虚火,寒为阴,寒胜 趋于下,气浮于上,不是阴盛格阳,是虚火上浮,寒胜于外不是常态,
40、比如感 受风寒,不会长久的聚于外,寒胜时聚于外时会出现阴阳的交争,发热也会出 现阳气浮于外。寒胜不等于阴胜,阴盛相对于人体的阴阳,正常的阴胜了格阳, 阴阳不交通,寒胜的寒是邪,寒胜如果没有身体阴胜的话不会形成格阳的局面。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 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在这篇中用到五行理论, 因为要把人与天地相应说的更清楚需要五行理论,五行理论与阴阳理论理论可 以说是同一个层次的理论,也可以说五行理论是
41、阴阳理论的推演。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和“寒伤形, 热伤气”是同一个道理,喜为心,怒为肝,气都是往上的,喜怒指五气,五脏 所化五气,相对形都是阳。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是在五藏化的五气之内再分阴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指阴阳不相顺接、不能连续的连贯的运转气,脱 离了一种顺接关系的气,称为厥气,厥气上行,有阳无阴,满脉去形,阳充于 上,血脉满,形衰,去形,不能动。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都会导致阴阳的失衡,都会破坏阴阳的 统一,故生机不稳固。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 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段
42、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理论在中医的应用,冬伤于寒,重阴,故 春天发温病。春(阳)伤于风(阳),重阳,夏生飧泄。 这是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一部分,是阴阳理论在中医的直接运用,也最 基本的要点,比如对阴阳基本性质的阐述,对阴阳理论在中医里的基本运用所 作的论述。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8/26 20:12 编辑 素灵 (2008-8-26 21:07:02) 阴阳应象大论(二)(0728) 二、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是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相结合运用于中医的一段非常经典非常基础的中 医理论,也可以说该部分所论述的就是中医的最基本的框架,第一部分提供给 我们的是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过
43、程的基本线条的认识,第二部分就是立体的 构图了。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 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的这个论述实际上是对中医眼中所看到的人的一个粗略的轮廓,就像素描 最开始勾勒的那几笔。“论理人形”人的形体在这里怎样去看它呢?人的形体 里有脏腑、有经络,藏腑经络有运行,是相互汇通贯通的,六合指形体之内的 所有情况,“各从其经”都有它运行的轨道。各自运行的轨道通道上都有特定 的穴位,各自的穴位都有各自的名称,不仅是我们的经脉,筋骨的连接也有规 律,人体相互连贯融
44、通的生命体它的运行要合于四时阴阳,“经纪”就是合于 四时阴阳所遵循的规律,“外内之应,皆有表里”这是很自然的。这样的论述, 我们没有直接看出阴阳的观念,也没直接看出五行的观念,接下来岐伯用阴阳 五行理论作了回答。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 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 伤筋,辛胜酸。 “东方生风”是五行的一个基本的配属,“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都是同气相应,
45、在中医中同气相应是非常基本的认识观念,认识观念也不是 纯粹的人的主观看法,也是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同气相应是与西方医学具有 根本差异的理论观点,“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这几句话在现在 医学中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中医中是很基本的一种认识,为什么会发生“同 气相应”,会在其他时间再讲,对学中医的来讲不深究同气相应的所以然,也 一样可以做一位好医生。 同气相应中一样有阴阳的规律在里面,“同气”即是在五行中同气,在阴阳观 念中也是具有相似的阴阳的属性。“肝主木”作为结论来接受。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其”指东方的“木性”。木性在天表现 为“玄”,是苍色,“道”就是道理,“化”就是
46、运化、变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从另一个角度论述的,化能生五味,道能生智慧, 玄能生神明。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 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这几个“在”把人体中整 个木性给它展示出来了,从多个方面把木的象展示出来,而我们通过这些象就 能够认识和把握木性的状态和运行的规律,这些内容是我们必须牢记并熟练运 用的,这是中医最基本的元素,这些元素是从阴阳五行中来,是我们直接要运 用的中医元素。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是五行的生克关系, 也就是金克木的关系。木在志为怒,肝志为怒,怒过则伤肝,平息这个怒
47、需要 金,故悲胜怒,这是五行的必然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是千真万确的,给发怒的 人讲道理他听不进去,但一听到悲伤的故事,怒气马上就消了。 对于这些道理学习中是很容易理解的,这里的重点不是理解而是运用,怎样用 好、用活?比如怒气大的病人,想办法给制造出悲来,怒气就消了。从五行角 度给出的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框架相当于西医的人体解剖和生理学,这部分内 容是整个中医的核心,我们以后所学的中医的相关的知识基本都是以这个基本 框架为核心的,所以这里要认真学习,掌握熟练。11 个“在”所勾勒出的关于 肝的象,或者说木的象,必须牢记。后面的南、北、中等道理相同,按东方生 木的认识理解方式去看就可以了,这部分不难理
48、解,关键是需要熟练。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胎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 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为什么在论理人形列别藏府运用五行理论对人体生理过程给出了框架之后,又 有这样的论述?这段论述实际是在说明,五行是在阴阳的框架里面,阴阳也在 五行的框架里面。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五行也在天地之中,天地是阴阳的大象。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 都是指在五行的框架里阴阳的性质和作用。左右者指上者左行,下者右行。五 行本身是有结构的,就是水火立极,金木升降以成四象,
49、在五行中水火立极是 基本的,水为阴火为阳,五行之中有阴阳。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万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所进行的。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是对五行中的阴阳 来说的,当然对人体只以阴阳的观点来看的话,也是阴在内阳在外。作为具体 的人来讲,阴阳存在于五行之中。 这是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引入五行理论,为什么要引入五行理论?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黄帝内经都是直接运用五行,因为在宇宙的发 生之始,在人的发生之始,五行还不具备,在天地生成后,对已经出世的人来 讲,五行已经具备,阴阳的活动是在五行的框架下活动的。在中藏经中的 “非阴阳,无以为天地,非五行,无以为阴阳”说得比较深刻,天地是阴阳变 化形成的,而在天地形成之后阴阳具有五行的规律性,阴阳就存在于五行时空 规律性之中。阴阳应象大论在论述人的基本框架时必须要引入五行理论, 这里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就结合在一起了,而我们中医在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时, 也常常结合在一起的,各自独立运用有些情况下也是存在的。 三、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三部分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 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 寒则厥,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