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常 用 中 药 “常用中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几点说明 一、常用中药课程特点 常用中药既是中医学基础的“重点” ,也是“难点” 。 1 重点 地位重要, “处方用药”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归宿和最后落实点,是治 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内容多,平均每学时讲授 13-15 味中药; 实用。 难点- 难讲、难记 药理作用尚不清楚,不容易表达清楚; 药名、作用表述方法,都是新的,与前面几章不一样。 二、讲课方法 分类归纳 先讲各类药的共同特点、共同作用。 再讲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尽量进行药物之间的作用特点的对比。 重点解释 主要讲解释药物的功用和主治病证。 辅助手段 电脑幻灯; 实物标本。 三、学习方法
2、预习主要是先熟悉药名; 听课特别注意每类药物的共同特点与作用; 特别处注意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复习方法 先记住药名每类有哪些药,某种药属于哪一类; 记住各类药的各类药的共同特点、共同作用; 记住重点药物的作用特点。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初步了解常用中药的性能与主要适应症,为 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具体要求 掌握每类药物的共同作用与适应症; 掌握重点药物的功用与主治病证; 了解药物的配伍关系; 药物的“性味”不要记;药物的剂量,只记特大量、特小量。 2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一、药物的性能 中医阐述药物性能的依据 理论指导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实践依据
3、药物的气味;(可通过口尝、鼻嗅而得) 药物的天然性状:(包括:叶、花、轻、重 等) 服药后人体出现的反应热感、凉感; 药物的治疗作用(含作用部位) ; 毒性表现。 四气 - 性(药性) 五味 - 味(药味) 药性 升降浮沉 - 作用趋向 归经 - 作用部位 毒性 - 无毒、有毒、大毒、小毒。 药物的性味 四气(性):寒凉、温、热。 (平) 四气与药物的治疗作用有一定关糸。 寒 热证 黄芩 清热 泻火 解毒 热性病 实证 黄连 凉 阳证 石膏 热 寒证 附子 干姜 祛寒 温里 助阳 寒性病- 虚证 温 阴证 人参 党参 平 - 寒凉温热之偏性不明显,药性平和,寒证热证均可用, 如谷芽、麦芽、鸡内
4、金等 五味 :辛、甘、苦、酸、咸五种“味”。 此外还有“淡”“涩”。 “五味” 与药物的作用和归经有一定关系。 辛 发散 通行(发汗 行气) 表 证气血阻滞 紫苏 荆芥木香 川芎 肺 甘 补 养和中缓急 虚 症拘急疼痛 党参 熟地甘草 大枣 脾 酸 收敛固涩(生津止渴) 自汗盗汗泄泻遗精 五味子 乌 梅石榴皮 金樱子 肝 3 “四气” 与“五味”的结合 每种药物都有“气” 和“味” 紫苏-辛温; 生姜辛温; 薄荷-辛凉; 党参-甘温; 黄连-苦寒; 犀角-咸寒 有些药物具有二、三种“味” 桂枝-辛甘 温; 玄参-甘苦咸 寒; 五味子-五味俱全 药物“气” “味” 相结合,构成了药物作用的多样性
5、和复杂性。 例如; 紫苏-温-祛寒 发散风寒-治疗表寒证 辛-发散 行气和中-治疗脾胃寒性气滞 通行 解鱼蟹毒 薄荷-凉-清热 发散风热-治疗表热证; 辛-发散 清利咽喉-治疗热性咽干咽痛 通行 行气消胀-治疗脾胃(肠)气滞 桂枝-温-祛寒 发散风寒-治疗表寒证 辛-发散 温通经络-治疗痹证 通行 通阳化气-治胸痹、水肿 甘-补养 配补养药-复脉补虚 实践中常常看到有些药物经过炮制之后,性味发生改变。作用也改变;有 些药物经过提炼提纯之后,它的作用虽然增强了,但是适应症也变得狭窄了, 也可说它的性味变了。 必须指出“四气 ” “五味” 理论,可以解释药物的一部分功用,但不能解释 苦 清热泻火燥
6、湿降泄 热证 实证湿证 上逆 黄柏 大黄茵陈 苦参 咸 软坚散结(通便润下) 便秘结核痞块瘰疬 芒硝 牡 蛎海藻 穿山甲 淡 渗湿利水 水肿腹水小便不利 茯 苓 通草薏苡仁 滑石 心 肾 脾 附涩 - 与“酸” 的作用相似。 药物的“味” 反映了药物所含的成分。药物的成分与其治疗作用有着密 切的关系! 4 药物的全部作用原理。它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 们的 先哲、历代医学家,又提出了其它的一些理 论,加以补充。 其它 升降浮沉- 药物的作用趋向 归经- 药物的作用部位。 二、配伍与禁忌 药物的配伍 配伍的意义 配伍两种以上药物按一定规律联合应用。 药物配伍使用,可以起到单味
7、药所没有的作用 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直接协同作用 “相须” ; 间接协同作用 “相使” 。 制约、拮抗作用 - 缓和药物的偏性,减轻毒性和副作用。 适应复杂病情需要,扩大药物的适应范围。 药物配伍应该力求简而不杂,少而精专。 配伍的方法 性能和功用类同的药物联合使用,产生直接协同作用,起到“药物 作用的累加” -“相须” 。 如石膏 + 知母 - 增强清热泻火作用; 麻黄 + 桂枝 - 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桃仁 + 红花 - 增强活血散瘀作用; 黄柏 + 知母 -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性能和功用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产生间接协同作用-“相使” 如黄芪 + 茯苓 - 增强补气
8、利水作用; 黄柏 + 苍术 - 清热兼能燥湿; 附子 + 人参 - 既能益气,又能回阳。 产生新的治疗效应 如黄连 + 肉桂 - 交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 黄连 + 吴茱萸 - 泻肝制酸,治肝胃不和之泛酸; 桂枝 + 芍药 - 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之自汗。 用一种药物制约另一种药物的烈性或偏性,起到降低其毒性或副作 用的效果-“相杀” 如生姜 + 半夏 - 杀半夏的毒性; 绿豆 + 巴豆 - 杀巴豆的毒性; 生姜 + 天南星 - 杀天南星的毒性。 “相杀”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利于治疗。 5 2 用药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栝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用药时的“食忌” 。 本节主要讲配伍禁忌。
9、配伍禁忌有些药物伍用后,产生“相恶” 、 “相反” 、 “相畏” 现象,不宜联合应用。 有些药物合用后,会产生拮抗作用,使药效降低或消失 - “相恶” 如莱菔子 + 人参 - 后者的补气作用明显减弱; 肉桂 + 赤石脂 - 吸附有效成分、减效。 有些药物合用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 -“相反” “相 畏” 如芫花 大戟 甘遂 + 甘草 - 毒性增强。甘草量大,毒性亦大。 乌头 + 半夏 - 毒性增强二倍以上。 历代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十八反” “十九畏” 乌头-反半夏、括蒌、贝母、白蔹、白芨 “十八反”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黎芦-反人参、苦参、沙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八
10、反药须记住,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黎芦。 妊娠禁忌 有些药物有滑胎、堕胎之弊,孕妇服用后可引起流产,因此,妊娠期中 必须禁用或慎用。 禁用药物多属毒性强、药力峻猛的药物。例如 烈性泻下药巴豆、芦荟、番泻叶 逐水药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 催吐药瓜蒂、黎芦 麻醉药闹羊花 破血通经药干漆、三棱、莪术、阿魏、水蛭、虻虫 通窍窜动药射香、蟾酥、穿山甲、蜈蚣、地龙、蛇蜕、皂荚 其他剧毒药水银、砒石、木鳖子、斑蟊、生川乌、生附子、生草乌、 雄黄、硫黄、轻粉 慎用药物多为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例如 泻下药大黄、芒硝 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王不留行、乳香、没药、蒲黄、益母草、 牛膝、五
11、灵脂、槐实、丹皮、苏木、当归 通淋利水药冬葵子、瞿麦、薏苡仁 重镇降逆药代赭石、磁石 其它礞石、半夏、天南星、犀角、牛黄、附子、肉桂、常山、贯众 等 慎用药物,应根据患者情况,斟酌使用。 6 服药期间的“食忌” 一般“食忌” 服药期间,避免食用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 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本草纲目 载 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鲙、腥臊、陈臭诸物; 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 特殊“食忌” 服甘草 黄连 苍耳 乌梅 桔梗 - 忌猪肉; 服仙茅 牛膝 - 忌牛肉; 服半夏 菖蒲 - 忌羊肉; 服生地 何首乌 - 忌一切血、葱、蒜、萝卜; 服薄荷 - 忌
12、鳖肉; 服常山 - 忌生葱、生菜; 服鳖甲 - 忌苋菜; 服丹参 茯苓 茯神 - 忌醋及一切酸; 服威灵仙 土茯苓 - 忌茶。 三、中药用量的一般规律 用量必须讲究 剂量可以影响疗效 剂量改变,会引起药物效能的改变 小剂量 大剂量 大黄 健脾止泻 泻下攻积滞 黄连 健胃 泻胃火 红花 养血 活血破血 丹参 养血 活血祛瘀 配伍应用时,要注意剂量的比例关糸。 (二)药物用量的一般规律、 通常成年人用药剂量3-10 克。 药物用量规律 质地重的、鲜品的、单味用的药物,用量要大些; 有毒的、药性峻烈的药物,用量应小些; 治疗顽固性疾病,药物用量相应要大些。 大 小 药性:毒性 无毒 平和 有毒 峻烈
13、 气味 味厚 滋腻 芳香 走散 质地 质重 质轻 干鲜 鲜品 干品 配伍:配伍 单味用 复方用 剂型 汤剂 丸剂 散剂 7 主辅 主药 辅药 四、小结 1 本节讲了药物性能、配伍与禁忌、用量一般规律,是“常用中药” 的导论。 本节内容中, “十八反” 必须熟记,其馀均作一般了解。 附 中药与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问题 中药与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同样存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与配伍禁忌 (含减效增毒等问题。 辛温解表药与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的配伍 荆芥 + 阿斯匹林 朴热息痛等 - 增强后者的镇痛抗炎效力。 桂枝 +阿斯匹林 - 增强发汗作用,易发生中毒性反应。 (因为桂枝 有效成分与水杨酸类有相似的结
14、构。 ) 、 黄连与抗菌药物配伍应用 黄连氯霉素 痢特灵 提高对痢疾、肠炎、腹泻的疗效。 黄连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提 高比十倍。 黄连注射液青霉素 使药性不稳定,不宜配伍。 TMP 与清热解毒药伍用 TMP蒲公英 鱼腥草 黄连 苦参 抗茵作用明显增强。 大黄与健胃、助消化药伍用: 大黄 + 苏打 - 健胃,通大便;(大黄苏打片) 大黄 + 胃蛋白酶 - 抑制后者的活性而减效。 人参与咖啡因不宜合用 人参 + 胰岛素 干扰素 - 协同作用; 8 人参 + 抗肿瘤药 - 改善血象,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 人参 + 咖啡因 - 易发生滥用人参综合征。 甘草能增强强心甙的
15、毒性 甘草 + 链霉素(甘链片)- 降低链霉素的毒副作用,而且不影响链霉 素的抗菌效力。 甘草 + 糖皮质激素 - 增强激素的作用,又可消除激素的某些副作用。 甘草 + 强心甙 - 增强强心甙的毒性。 丹参与维生素 C 合用,使药效减弱。 丹参与抗凝剂 镇静剂 糖皮质激素 抗肿瘤药等伍用 - 起协同增效作 用; 丹参 + 维生素 C - 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两药的作用减弱或者 消失。 一、 解表药 定义 “解表”解除表证。 (恶寒发热同时并见为主要特点的病证) “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 解表药的作用和适应证 主要特点 - 辛散 辛 - 发散。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主要作用 -
16、 发汗 发汗-表邪随汗解-表证自除 (微微汗出) (汗出热退) (头身轻快) 说明发汗是解表药的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解表药的其他作用后 面还要讲。 主要适应证- 邪在表的病证(表证) 外感疾病的初期邪在表的阶段; 水肿、疮疡初期,见有表证者; 麻疹将透未透时,或透发不畅者。 常用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表寒证(寒重热轻,全身酸痛) 辛凉解表药-表热证(热重寒轻,咽痛) 9 辛温解表药 常用药物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紫苏 细辛 共同点 性味辛温 作用发散风寒(发汗解肌) 主治感冒风寒 - 表寒证。 解肌对病邪由皮毛到肌表发展的表证(虽汗出而表证不解),用桂枝等药 物,微微汗出,使邪从肌表而解
17、。 不同点 发汗力的强弱不同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 强-弱 功能和主治病证不同 麻黄宣肺平喘 - 咳喘证 利水消肿 - 实证水肿 桂枝温经通阳 - 胸痹,关节肌肉痹痛,月经不调 荆芥、防风药性平和 - 表寒表热证均可用; 祛风湿 - 关节肌肉痹痛。 紫苏行气宽中 - 肠胃风冷寒气之证。 细辛祛寒止痛 - 头痛、齿痛尤佳。 辛凉解表药 常用药物薄荷 菊花 桑叶 柴胡 升麻 葛根 共同点 性味辛凉 功用发散风热(解热、解毒作用) 主治外减风热(表热证) 不同点菊花 薄荷 桑叶 - 侧重于清头面部的风热病证;(含头、 眼、咽等) 柴胡 升麻- 侧重于清解全身性热证; 升提中气-中气下陷证。
18、葛根- 解表退热,兼能止泻、生津、透疹。 解表药的作用原理 皮肤血 管扩张 体表循 环增加 体表毛细血 管痉挛解除 “恶寒” 消除(散寒) 汗腺分泌功能 发汗解热 病毒大量流 向毛细血管 毛细管壁 通透性 增生 血液渗出 直接杀灭 致病微生物 “抗菌” 抗病毒作用 解表药 解表药的挥发油成分 刺激胃 肠粘膜 腺体分泌肠蠕动 由呼吸道排出 继续发挥其药理作用 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支气管粘膜充血 镇痛作用 解除头痛、身痛、关节肌肉疼痛“散寒止痛” “通 络” 健胃(和中行气) 皮疹 化痰止咳平喘(宣肺) 10 常用解表药简表 药 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麻 黄 辛微苦 温 平喘利尿
19、 咳嗽 气喘水肿 风疹 2-6 桂 枝 辛甘温 温经通阳 风湿痹痛 胸痹水湿痰饮 3-10 荆 芥 辛 温 透疹止痒止血 麻疹 风疹便血 崩漏 3-10 防 风 辛甘温 袪风湿解痉 风湿痹痛破伤风 3-10 紫 苏 辛 温 行气解鱼蟹毒 感 冒 风 寒 胸闷 腹胀 鱼蟹中毒 3-10 细 辛 辛 温 发 散 风 寒 袪风止痛 温化痰饮 风寒头痛 身痛 齿痛 风湿痹痛 痰饮 喘咳 1-3 11 薄 荷 辛 凉 利咽喉透疹止痒 咽痛 腹胀风疹 2-5 桑 叶 苦甘寒 清肝明目 肝经风热 目赤涩痛 6-12 菊 花 甘苦凉 发 散 风 热 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风热眼病 头痛疮痈肿毒 6-15 柴 胡
20、苦 辛微 寒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寒热往来 肝郁胁痛月经不调 中气下陷 3-10 升 麻 甘 苦微 寒 解 表 退 热 清热透疹升举阳气 感 冒 风 热 咽痛 口疮 麻疹 中气下陷 3-10 二、常用清热药 “热” 的概念 从症状讲“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发热、体温升高 “热象” 、体温不高的一些“热象” 。例如 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溲黄赤 五心烦热, (五心手心、足心、心窝部) 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从病变的部位、性质讲, “热证” 可分为 表热 解表退热(辛凉解表) 气 分 热 盛 清气分热 热证 清热泻火 脏腑火(热)清脏腑热 里热 热毒证清热解毒 热入营血清热凉血 清热凉血
21、 阴虚内热清 虚 热 12 清热药定义 “清热”清解里热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用于热病、瘟疫、痈疮肿毒等各种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 清热泻火药 常用药物石膏 知母 龙胆草 夏枯草 共同点性味甘寒、苦寒 功用清热泻火 “火”-热之极。 “泻火” 表示清热作用较强; “性上炎”-“泻火” 主要针对上半身的“热象” 。 主治热病,里热炽盛阶段-气分证 脏腑火热证-肝火、胃火、肺热 不同点 石膏 知母 - 清气分热 石膏- 清热作用强,清热兼能护津除烦 知母- 兼能润燥,实热、虚热均可用。 龙胆草、夏枯草- 清泻肝火 龙胆草- 兼清湿热,尤宜于肝经湿热证 夏枯
22、草- 兼软坚散结,降血压。宜于痰火郁结瘰疬、瘿瘤、乳痈 清热解毒药 常用药物银花 连翘 板篮根 蒲公英 败酱草 黄芩 黄连 黄柏 白头 翁 共同点 性味苦寒(甘寒) 功用清热解毒(抗菌、抗感染) 主治热毒证。 “毒”- 泛指感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及伴随的病理改变(含中毒性反应)。 “热毒证”-各种化脓性感染(疮、 疡、疖肿、肺痈、 肠痈 、乳 痈等);痢疾、一 部分病毒性传染病(如“ 流腮 ” )。 不同点 银花 连翘- 兼能宣散风热,用于热病早期 蒲公英 败酱草- 善于消痈散结,用于各种热毒证 板蓝根- 能抗病毒,凉血,利咽 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 兼能泻火燥湿; 白头翁- 功专治痢。
23、 银 翘 公英 板蓝 酱-用于各种减染性疾病; 栀 柏 芩 连 白头翁-重点用于肠胃炎、痢疾。 13 银 翘 公英 板蓝 酱-解毒消痈效最强。 栀 柏 芩 连 白头翁-泻火止痢建头功。 清热凉血药 常用药物生地 玄参 丹皮 赤芍 共同点 性味甘寒、苦寒 功用清热凉血,退虚热 主治热病热入营血证; 血热出血; 阴津耗伤低热不解(阴虚发热) 清热凉血-减 轻炎症充血,降低体温,从而降低血管通透性。 “血热”温热 病热入血分(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 现斑疹、吐血、衄血、便血等。- “热迫血妄行” 不同点 生地 玄参- 兼能养阴生津,实热虚热津伤均宜。 生地 - 养阴生津力大; 玄参
24、 清火力强(咽痛可重用玄参) 丹皮 赤芍- 兼能活血祛瘀。 附应用清热药注意掌握 表热 - 辛凉解表(银翘散) 分清表里虚实- 里实热证 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阴虚内热 - 滋阴清热(退虚热) 气虚发热 - 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热在卫分 - 辛凉解表 辨明热在卫气营血 热在气分 - 清气分热(石膏 知母) 热在营、血分 - 清热凉血(犀角 地黄 赤 芍) 热在肺(肺热证)- 清肺热-黄芩 桑白皮 热在心(心火)- 清心火-黄连 莲心 竹叶 热在三焦 - 清三焦热-山栀 区别热在哪脏- 热在大肠 - 黄柏 白头翁 秦皮 马齿苋 肺胃实火 - 清胃火-石膏 知母 黄连 天花粉 肝胆实火
25、 -泻肝火-龙胆草 夏枯草 清热药的药理 广谱抗菌(黄连 黄柏 金银花 连翘 黄芩 鱼 腥草 四季青等) 抑制真菌 直接抑制病原- 抑制钩端螺旋体(穿心莲 千里光) 14 抗病毒(板蓝根 败酱草 黄芩 黄连 金银花 鱼腥草 鸦胆子) 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穿心莲 白花 蛇舌草) 提高机体抗病力- 促进抗体形成 清热药- 提高备介素,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连翘 黄柏 鱼腥草) 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解热作用(山栀、黄芩 黄连 石膏) 利尿-热从小便解(连翘 鱼腥草 苦参 马齿苋)增加毒素排出 促进胆汁分泌、排泄 - 利胆(连翘 山栀 败酱草 黄柏 黄芩) 缓下作用 - 解除大便干结现象(山栀 虎杖
26、) 常用清热药简表 药 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15 石 膏 辛甘大寒 除烦渴 肺热喘咳胃热齿痛龈肿 15-30 知 母 苦 寒 清 气 分 热 养阴润燥 气分 实热 阴虚发热 燥咳 消渴病 3-10 龙胆草 苦 寒 清利湿热 湿热黄疸 湿疹阴痒 白带 3-10 夏枯草 苦辛寒 泻 肝 火 散结软坚 肝胆 实火 瘰疬 瘿瘤 乳痈 9-15 银 花 甘 寒 915 连 翘 苦微寒 宣散风热 消痈散结 热病初期 咽喉肿痛 瘰疬 结核 9-15 板兰根 苦 寒 凉血利咽 各种热毒证咽喉肿痛 痄腮 6-15 蒲公英 苦甘寒 消痈散结 各种热毒证 6-15 败酱草 苦辛寒 清 热 解 毒
27、 消痈排脓 疮痈 肿毒 内痈(肺痈 肠痈) 血滞胸腹瘀痛 9-15 黄 芩 苦 寒 清肺热安 胎 肺热咳嗽胎动不安 3-10 黄 连 苦 寒 清心胃火止 呕 心火躁烦微热呕吐 3-10 黄 柏 苦 寒 清下焦热退虚热 湿热 泻痢 疮痈 肿毒 下焦湿热阴虚发热 310 山 栀 苦 寒 清 热 解 毒 泻 火 利胆 凉血袪瘀 三焦实热 湿热黄疸 血热出血 外伤瘀肿 310 白头翁 苦 寒 清热止痢凉血解毒 湿热泻痢 痔疮出血 9-15 生地 甘 寒 养阴生津 热盛出血 9-15 玄参 苦 辛微 寒 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热病 伤阴 阴虚 发热 咽喉肿痛疮疡瘰疬 9-15 丹皮 苦 辛微 寒 清 热 凉
28、 血 活血散瘀 血热吐衄 6-10 赤芍 苦 酸微 寒 热病邪 入营血 多种瘀 血证, 外伤瘀 肿 热毒痈疮 6-10 三、常用温里药 16 定义 “温里”- 又称“祛寒” ,用温法祛除里寒。 “温里药” 以温中散寒、消除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表寒证 - 辛温解表 寒证- 肾(脾)阳虚 - 温肾祛寒 里寒证- 脾胃虚寒 - 温中散寒 亡阳证 - 回阳救脱 温里散寒 寒邪入络 - 温经散寒 常用温里药 常用药物附子 肉桂 干姜 吴茱萸 共同点性味辛温,辛热 功用温里助阳,祛寒止痛 (“回阳” “散寒” - 强心,促进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使机体回暖。) 主治 肾阳虚 全身性虚寒证(附子 肉桂)
29、 脾胃虚寒证(干姜 吴茱萸) 亡阳证(附子 干姜) 其它里寒证如寒痹(附子) 不同点 附子 肉桂 - 温里助阳,祛寒止痛。用于全身性虚寒证。 附子 - 回阳救脱,强心 干姜 吴茱萸 - 温中暖胃,祛寒止痛。侧重于脾胃虚寒 证,呕吐 干姜 - 也有回阳救脱作用(与附子同用) (“温中” “暖胃”-健胃,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及消化吸收。) 温里药的药理作用 强心 - 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循环(附子) 升压 - 兴奋血管运动中枢-血压回升(干姜) 回阳救脱- 改善微循环(附子 干姜 肉桂) 皮质激素样作用 - 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附、 桂) 抗寒 - 提高对寒冷的抵抗能力(附子) 温里药 暖胃-
30、促进胃肠血循环、增强消化吸收(干姜 高 良姜 胡椒 毕拨) 抗菌作用(吴茱萸 丁香 高良姜) 温中散寒- 止呕作用(干姜 胡椒 山鸡椒 荜拨 高良姜 小茴 香) 止呃逆作用(丁香 山鸡椒) 镇痛 - 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肉桂 附子 乌头 17 吴茱萸) 常用温里药简表 附附子中毒的症状与解救方法 中毒剂量 附子的生物碱,易从消化道吸收,故中毒极为迅速,误食后数分钟, 即出现中毒症状。 中毒剂量制附子30-60 克; 生附子中毒量更小些。 中毒症状 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先是减觉神经末梢兴奋,横纹肌和心肌兴奋,中枢神经兴奋;继而转 入抑制与麻痹,最后呼吸与心肌麻痹而死亡。 死亡时间中毒后
31、3-4 小时内。 急救处理 洗胃,导泻 静脉输液葡萄糖液 阿托品- 对抗迷走神经。 用量11.5mg IV 或 IM 每日 34 次。 对症处理 中药解毒 生姜 120 克 甘草 15 克 煎服。 桃儿七 9 克 拐枣树皮 12 克 煎服。 药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附子 辛大热有 毒 回阳救逆温肾止痛 心肾阳虚 亡阳虚脱腹中冷痛 风湿痹痛 3 10 干姜 辛 热 温中 散寒 回阳止呕 温肺化痰 亡阳虚脱 脾胃虚寒 肺寒咳嗽痰多 3 10 18 四、常用泻下药 “泻下” 的含义 “泻下”- 通导大便; 消除胃肠积滞,攻下实热; 攻逐水饮。 “泻下药” - 通过通泄大便的途径,达
32、到荡涤实热,消除胃肠积滞, 攻逐水饮目的的药物。 “泻下” 的适应症 便秘-习惯性便秘;虚证(气虚血虚、津少)便秘。 胃肠结热-阳明腑证。 水湿痰饮积聚-胸水、腹水、顽固性水肿。 常用泻下药 润下火麻仁 - 润肠通便,用于习惯性便秘,虚证便秘。 攻下大黄 芒硝 番泻叶 - 清热泻火通便(寒性泻下药) 用于习惯性便秘; 胃肠结热。 峻下甘遂 大戟 牵牛子 - 峻下逐水。作用猛烈、快。 用于胸水、腹水,顽固性水肿。 (峻下药一般以丸剂、散剂口服。若作煎剂则失去“逐水” 的作用。 ) 大黄的药理作用 作用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散瘀,凉血止血。 药理 泻下 - 增加大肠推进性蠕动,促进排便。 利胆
33、- 增加胆汁流量,促使胆管奥狄氏括约肌开放。 抗菌 - 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健胃 - 苦味健胃药(小剂量) ,如大黄苏打片。 收敛 - 含鞣酸,故致泻后常出现便秘。 凉血止血 - 用于热证出血(痔血、衄血、呕血) 。 抗肿瘤 - 对动物乳腺瘤、艾氏腹水瘤有抑制作用。 降尿氮 - 生大黄水浸液,口服,降血尿氮。 大黄泻下作用,主要是使结肠蠕动亢进,不影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长服无害,但可能减效,或产生继发性便秘。 19 五、 常用祛湿药 中医祛除水湿的方法 化湿、燥湿 - 利用药物的辛温、香燥的性质而祛湿。 利湿、渗湿 - 利小便,使水湿从小便排出。 逐水 - 通过峻下而排除水液(
34、属“泻下药” ) 。 常用祛湿药 芳香化湿药 常用药物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 共同点 性味辛温,香燥。 (辛- 通散;燥- 胜湿。 ) 功用化湿,燥湿;和胃,醒脾。 (健胃;抗菌,抗流感病毒) 主治 水湿困脾- 脘腹闷胀,食少,体困倦。 湿邪在表(表证夹湿) 适应症 由病原微生物或饮食不慎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肠 胃型冒,消化不良-“湿困脾” 。 肠伤寒的一定阶段,见“湿滞中焦” 者。 不同点 藿香 佩兰- 化湿、健胃、解表。尤宜于外感暑湿证。 “暑湿证” 夏季感冒兼胃肠症状,发热、头痛、四肢倦怠、身重、食欲 不振、胸闷恶心,大便溏泄,腹痛。 苍术 厚朴- 燥湿,醒脾。 苍术- 兼能祛风湿,
35、治“雀盲” 。 厚朴- 兼能行气降逆。 砂仁- 燥湿、健脾、行气。 渗湿利尿药 常用药物茯苓 猪苓 薏苡仁 泽泻 车前子 金钱草 茵陈 共同点 性味甘淡平,甘寒,药性平和。 功用渗湿利尿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 不同点 茯苓 猪苓 薏苡仁 - 甘淡,渗湿利尿。 茯苓渗湿利尿 - 用于脾虚水肿; 健脾和中 - 用于脾气虚证(配补气药) 。 20 宁心安神 - 用于各种失眠证,心悸。 薏苡仁健脾渗湿 - 脾虚水肿,泄泻。 清热排脓 - 肺痈,肠痈。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扁蓄 滑石 - 清热、利水、通淋。 主要用于水肿,尿少; 湿热淋证,小便不利。 “淋证”指湿热下注膀胱,出 现尿频、尿急、尿痛,水便
36、淋 沥不尽。 “通淋”解除上述“淋证” 症状,小便通利。 金钱草 茵陈 -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金钱草 - 化结石的首选药,用于各种结石证。 附药物作用归纳 利尿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利胆茵陈 金钱草 大黄 黄芩 黄柏 山栀 郁金 化结石金钱草 滑石 鸡内金 海金砂 常用祛湿药简表 21 六、常用止咳化痰药 “痰” 与“化痰” “痰” 的概念 “痰”-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原因。 “痰” 有两种 “有形之痰”-呼吸道的分泌物(病理产物) 。 “无形之痰”-能随气升降,而引起多种疾病。 药 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藿 香 辛微温 3-10
37、 佩 兰 辛 平 化湿和胃 解暑发表 夏季外人,兼有胃肠 症状者; 湿困脾胃,胸脘痞闷, 恶心。 3-10 苍 术 辛苦温 祛风湿明目 风湿痹痛,湿疹夜盲症(雀盲) 3-10 厚 朴 苦辛温 燥 湿 健 脾 行气降逆 湿困 脾胃 胸腹 胀满 脾胃气滞,宿食不消,咳喘证 3-10 茯 苓 甘淡平 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脾虚湿困,食少便溏;心悸失眠 6-15 猪 苓 甘淡平 小便 不利 水肿 淋浊,带下 6-15 薏苡仁 甘淡微寒 渗 湿 利 尿 健脾止泻 清热排脓 脾虚水肿,泄泻,脚气, 肺痈,肠痈 10-30 泽 泻 甘淡寒 利尿 水肿湿热带下 6-15 车前子 甘微寒 利尿明目 水肿泻痢;湿热黄
38、疸,肝热目赤 10-30 木 通 苦 寒 降火通乳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乳汁不通 3-10 金钱草 苦酸 微寒 清 热 利 水 通 淋 利胆排石 消肿毒 湿热 淋证 小便 涩痛 湿热黄疸;结石 证;恶疮肿毒; 蛇咬伤 10-30 茵 陈 苦微寒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10-30 22 “化痰”- 消除“有形之痰” 消除“无形之痰” 所引起的疾病。 “痰、咳、喘” 咳嗽 脾失行健运水湿积聚痰肺失宣降 气喘 化痰药包括 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 化痰、止咳、平喘 治疗痰引起的“痰证” (如瘰疬、瘿瘤等)的药物。- 化痰、软 坚、散结。 常用止咳化痰药 止咳化痰平喘
39、药 常用药物杏仁 桔梗 紫苑 款冬花 枇杷叶 苏子 共同点 性味辛苦温(无明显规律) ,药性平和。 功用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喘息。 不同点 杏仁 桔梗-宣肺止咳平喘,用于外感咳嗽。 紫苑 款冬花 枇杷叶-祛痰止咳,用于各种咳嗽。 苏子-降气平喘,用于各种气喘证。 清化热痰药 常用药物瓜蒌 贝母 枇杷叶 海藻 昆布 共同点 性味苦甘寒,咸寒。药性偏寒,但尚属平和。 功用清化热痰; 消痰散结。 “热痰”-咳嗽,痰黄稠厚胶粘,不易咯出。 “散结”-消散结块、痰核。 不同点 瓜蒌 贝母 枇杷叶 - 清化热痰,用于“热痰” 证。 瓜蒌 - 兼能宽胸行气,用于胸中气滞阳闭的胸痹。
40、海藻 昆布 浙贝- 消痰散结,用于“痰阻经络” 引起的 “痰核” 瘿瘤、瘰疬。 温化寒痰 药物半夏 天南星 旋复花 共同点 性味辛温,有毒。 功用温化寒痰 主治寒痰、湿痰、风痰。 “寒痰”、 “湿痰”-咳嗽、痰多、痰白粘稠(慢枝、枝扩) “风痰”-中风,半身不遂,癫痫。 不同点半夏 - 燥湿化痰、止呕。 燥湿化痰- 用于“湿痰” 证 止呕- 用于“湿邪” 引起的呕吐,包括急性消化不良、慢 23 性胃炎引起的呕吐,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等。 天南星 - 祛风痰,解痉 旋复花 - 化痰,平喘,降逆。用于气喘,呃逆等证。 附药物作用归纳 平喘 苏子 旋复花 枇杷叶 杏仁 麻黄 止呕 -半夏 旋复花 枇
41、杷叶 砂仁 软坚 散结-贝母 半夏 夏枯草 鳖甲 牡蛎 利咽喉-桔梗 薄荷 玄参 板蓝根 附止咳化痰药的药理作用 改变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的性质-痰液清稀 减少气管支气管分泌物- 痰量减少、 “祛痰” “化痰” 抑制咳嗽中枢- 镇咳作用、 “止咳” 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通畅-(“顺气” “平喘” ) 抑制致病微生物-“抗菌” “抗病毒” “消炎”-“清肺热” 调整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得到改善。 附化痰止咳药的应用 外感咳嗽-首选杏仁 款冬花 前胡 浙贝 内伤咳嗽-首选百部 紫苑 川贝 燥热咳嗽-首选川贝 枇杷叶 瓜蒌 咳而兼喘-选用杏仁 前胡 苏子 咽痒咳嗽-选用杏仁 桔梗 前胡 气喘
42、兼咳-选用苏子 旋复花 白芥子 杏仁 痰核瘰病-选用半夏 夏枯草 浙贝 海藻 昆布 海蛤壳 常用止咳化痰药简表 24 七、常用补益药 药 名 性 味 功 用 主 治 用量(克) 杏 仁 苦微温小 毒 平喘润肠 气喘肠燥便秘 6-10 桔 梗 苦辛平 宣 肺 止 咳 祛痰 排脓 利咽喉 咳嗽 痰多 肺痈 咽痛,声嘶 3-6 款冬花 辛 温 祛痰较优 6-10 紫 苑 辛 苦微 温 祛痰止咳 各种 咳嗽 止咳较佳 6-10 苏 子 辛 温 降气平喘消痰止咳 咳嗽痰喘,胸闷气逆 6-15 枇杷叶 苦 平 和胃降逆 胃热呕吐 3-10 川 贝 苦 甘微 寒 润肺 肺虚(阴虚)久咳,痰少,咽燥 3-6
43、浙 贝 苦 寒 清 化 热 痰 散结 肺热 咳嗽 痰核瘰病 3-10 半 夏 辛 温有 毒 止呕散结 各种呕吐痈疽痰核 3-10 天南星 辛苦温 有 毒 祛风痰解惊痫 顽痰,中风眩晕惊痫,抽搐 3-10 旋复花 苦辛咸微 温 温 化 寒 痰 平喘止呕 寒湿 痰饮 哮喘 呃逆,呕吐 6-12 25 概说-有关补益药的一些基本概念 定义 补益药-又称“补养药” “扶正强壮药” 。指补养人体脏腑气血阴阳 之不足,增强人体抗邪机能、 ,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扶正强壮药” 的作用特点 药理作用涉及的范围广,作用的选择性不强; 起效较慢,药性多较缓和。须较长时间用药方始生效;延长疗程往 往可以提高疗效。
44、停药后还能保持一定的近期效果。 有些药物对机体的某项(或某几项)功能,往往能起双向调节作用。 当该功能过低时,能使其提高;当该功能过高时,能使其降到正常。 对于慢性病、消耗性疾病、各种危重患者及大手术后患者的恢复, 确有良效。 总之,扶正强壮药不一定是针对某一疾病的特异环节,而是通过调整机体 整体功能,使机体抗病能力提高,而发挥其疗效。 补益药的分类 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补益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气虚-(脾、肺、心)- 补气(兼补阳) 血虚-(心、肝)- 补血(兼补阴) 阴虚-(肾、肝、心)- 补阴(兼补血) 阳虚-(脾、肾、心)- 补阳 补气药 常用药物人参 党参 黄芪
45、山药 白术 甘草 共同点性味甘温 功用中气健脾补气。增强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体力。 主治中气虚弱证(脾气虚,肺气虚) 中气下陷证(各种内脏垂等) 气虚引起的疮疡经久不愈。 配伍补血药,用于血虚证(气能生血) 不同点人参 党参-补气益脾,用于一切气虚证。 黄芪-补气升阳-气虚证,中气下陷证; 固表止汗-气虚自汗、盗汗; 托毒生肌-气虚,疮疡久不愈合; 利水消肿-气虚尿少水肿。 山药 白术 甘草-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证。 甘草-和中缓急, (配芍药) 调和诸药,缓和药性,常作“使药” 。 “缓急 ”-缓解“拘急疼痛”(痉挛性疼痛) 26 附 升提阳气的药物黄芪 升麻 柴胡 白术与苍术的区别 苍术-燥湿醒脾,用于水湿困脾证 白术-补脾燥湿,用于脾虚失运而生湿之证。 甘草的解毒作用 解热毒(生甘草),用于痈疽疮疡,口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