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 1逆向选择从旧车市场说起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阿克洛夫于 1970 年发表论文 “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阿克 洛夫在文中以次品车市场为例,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并阐明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 向选择” 以及它如何影响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 模型如下: 假定市场中只有 4 种汽车,即新车和旧车,好车和次品车(柠檬)。 新车有可能 是好车,也有可能是次品车;当然,旧车也是如此。人们在上述市场中购买一辆新车 时,并不知道他所购买的汽车是好车还是次品车。但是,假定在生产出来
2、的汽车中, 好车的比例为 q,次品车的比例为 1-q,则买主必定知道买到好车的概率为 q,买到次 品车的概率为 1-q。 然而,在对某辆汽车拥有一段时间后,车主就可以了解该车的质量,也就是说, 车主会重新估计其汽车是次品车的概率,这一估计要比原来的估计更准确。这就形成 了一种可得信息的不对称:现在卖主比买主更了解汽车的质量。但是,好车和次品车 仍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因为买主不能区别好车和次品车。显然,旧车与新车的价 值不会一样如果旧车的价值和新车的一样,那么,在好车的概率更高、次品车的 概率更低的情况下,以新车的价格出售一辆次品车,然后买回一辆新车肯定是有利可 图的。因此,好车的车主被锁定(lo
3、cked in)了。实际上,他不仅得不到其汽车的真 实价值,而且也得不到新车的预期价值。 可以假定,如果对旧车的需求严格地取决于两个变量汽车的价格 p 和旧车的 平均质量 ,则旧车的需求函数可以表述如下: 。旧车的供给和平均质量 =(,) 将取决于价格,也即 , 。在均衡状态中,给定旧车的平均质量,则其 =() =() 供给必定等于需求,即 = 。如果价格下降,平均质量通常也将下降。很有() (,() 可能在任何价格水平下,都不会有物品买卖。 假定只有两组交易商,组 1 和组 2。让组 1 的效用函数为: ,式中1=+ 1 的 M 表示除汽车以外的其他消费品, 表示 i 辆汽车的质量,n 表示
4、汽车的数量。同样 地,让组 2 的效用函数为 ,式中的 M、 和 n 的含义与上式相同。2=+ 132 假定(1)两组交易商都是预期效用的冯 诺依曼-摩根斯特恩最大化者(von Neumann-Morgenstern maximizers);(2)组 1 有 N 辆汽车,这些汽车的质量 x 呈 均匀分布,其中 0x2,组 2 没有汽车;(3 )其他消费品 “M”的价格为 1。 用 Y1 和 Y2 分别表示组 1 和组 2 中所有交易商的收入(包括汽车的销售收入)。 对旧车的需求将等于两组交易商的需求之和。在这里忽略不可分性。 组 1 的交易商对汽车的需求将是: D1=Y1/P /p1 D1=0
5、 /p1 组 1 中的交易商提供的汽车供给为: S2=pN/2 p 2 这些汽车的平均质量为: =p/2 (假设汽车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同样地,组 2 中的交易商对旧车的需求为: D2=Y2/p 3/2p D2=0 3/2 p 供给为: S2=0 因此,总需求 D(p, )为: 如果 p, 则 D(p , )=(Y2 Y1)/p 如果 p3/2,则 D(p,)= Y2/p 如果 p3/2,则 D(p ,)=0 但是,如果价格为 p,平均质量为 p/2,在任何价格水平下都不会有交易发生:尽 管在 03 之间的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下,组 1 的交易商愿意以组 2 的交易商愿意购买 的价格出售汽车。
6、 由上可见,好车有可能被次品车挤出市场。但是,在有不同档次商品的连续市场 中,甚至更糟糕的异常现象也会存在。一个很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次品将不太差的 产品挤出市场,不太差的产品又将中档产品挤出市场,中档产品则将不太好的产品挤 出市场,不太好的产品将高档产品挤出市场,依次类推,最终不会有任何市场存在。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 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 1.=6000(高质量)和 = 2000(低质量),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 1/2; 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 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 P=6000(高质量)或 P=
7、2000(低质量) 。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 E=4000, 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 =6000 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 P=4000,希望能够买到 =6000 的车。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 只有低量车 = 2000 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 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 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 退出市场。 2.逆向选择理论的典型应用 1.保险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65 岁以上的人很难买到医疗保险。这自然引发了人们的 疑问:为什么保费不上升以与其风险相匹配呢
8、? 答案是,如果保费上升,那些为自己投保的人将是越来越确信自己需要保险的人。 体检中的错误、医生对老年病人的同情,等等,都使保险申请人比保险公司更容易评 估相关风险。结果是保险申请人的平均健康状况将随保费的上升而恶化这可能导 致在任何保费水平下都不会有保险交易。 这与上述汽车的例子极其相似,在那里,供应的旧车平均质量随价格的下降而下 降。这也与保险教科书中的解释相吻合一般来说,年龄实际上超过 65 岁的人买不到保 单。定期保费(term premiums)是如此之高,只有那些最悲观(也即健康状况最差) 的被保险人才会认为这样的保费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上述年龄的人群中存在着严 重的逆向选择问题
9、。统计数据与上述结论并不矛盾。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随年龄的增大 而上升,1956 年对 2809 户家庭的 8898 人所做的全国抽样调查表明, 45-54 岁人群 的医院保险覆盖范围为 63%,而 65 岁以上人群的医院保险覆盖范围为 31%。而且令 人吃惊的是,这一调查还发现,55-64 岁的男性其平均医疗支出为 88 美元,65 岁以 上的男性其平均医疗支出为 77 美元。但是,这两个人群的非保险医疗支出分别为 66 美元和 80 美元,保险医疗支出分别为 105 美元和 70 美元。结论是饶有兴味的,保险 公司在向老年人提供保险时特别谨慎。 “逆向选择 ”理论在各种保险中都有可能存在。在沃
10、顿商学院的一本保险教科书中有 这样一段叙述:潜在的逆向选择存在于如下事实中:定期健康保险保单的持有人可能 因年龄的增大和保费的增加而决定终止他们的保险条款。这一行动可能会使保险人面 临着低于平均风险的未到期风险比例和未到期索赔比例都可能高于预期。只要个人或 团体被保险人有决定是否购买保险的自由、有选择保险金额或保险计划的自由、以及 作为保单的持有人有维持或停止保险的自由,逆向选择就会出现(或者至少是有可能 出现)。团体保险是美国最普遍的医疗保险形式,其服务对象是身体健康的人,因为 通常来说,充分健康是就业的前提条件。同时,这也意味着那些最需要医疗保险的人 几乎得不到医疗保险,因为保险公司也有他
11、们自己的“逆向选择”。 这是支持老年 保健医疗制度的一个主要理由。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老年保健医疗制度有可能取 得成功:因为很有可能的是,该市场中的每个人都愿意支付其预期的保健医疗费用并 购买保险,但是没有任何保险公司愿意出售保单因为不管保费的水平如何,都会 有大量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购买保单。从这一观点来看,老年医疗保健制度的福利经济 学分析完全类似于对公共支出的分析。 2.少数民族的就业 次品理论还可用来说明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雇主可以拒绝雇用少数民族的人就 任某些工作。这种决策可能不是非理性的或者是有偏见的,相反它可能是出于利润最 大化的需要。因为种族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统计数据,用来判断求
12、职者的社会背景、 学历以及一般工作能力。 良好的学历可以替代种族这种统计数据。通过将学生按年级排列,学历制度可以 比其他表面特征更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正如 T. W. 舒尔茨论述的那样,“教育机构 发现并培养未来的人才。儿童和成人学生的能力只有被发现并被培养才能为人所知。”。 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也许拥有宝贵的天赋,而在公司付钱利用这些天赋之前,它 们必须得到教育机构的证明。但是,提供证明的机构必须是可信的;不可信的劣质学 校会降低其学生的潜在经济价值。 缺乏教育可能对已经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团体尤其不利。因为雇主有可能理性地 决定不雇用任何少数民族团体的成员从事重要的岗位,而这又是因为他很
13、难区分优秀 的求职者和平庸的求职者。乔治斯蒂格勒曾经说过“ 在一个无知的世界中,恩里科 费 米可能是一个园林工人,而冯 诺依曼可能是百货商店的收银员。”上述决策显然是这一 观点的写照。 因此即使在劣质学校中学习,也可能通过提高整个团体的平均素质使整个团体而 不是个人受益。只有在种族之外加上信息。才能说明少数民族成员参加培训的动机。 另一个担心是就业办公室打算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评估其项目。许多收益可 能是外部性的。培训少数民族团体的收益可能源自两个方面:整个团体的平均素质的 提高和单个受培训者的平均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的收益可能是相等的;但是从中受 益的是整个团体,而不是个人。 3.不诚实的成
14、本 次品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不诚实的成本。以如下市场为例,在该市场中卖主诚实或 不诚实地销售物品;对物品质量的说明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误导性的。当然, 买主的问题就是辨别产品的质量。市场中存在着愿意销售劣质产品的人可能使市场不 复存在就像次品车的情况一样。这种可能性就是不诚实的主要成本因为不诚 实的交易可能将诚实的交易挤出市场。在适当的价格范围内,优质产品的潜在购买者 和销售者都有可能存在;但是,由于存在着希望以次充好的人,合理的交易将不复存 在。因此,不诚实的成本不仅体现在买主被欺骗的金额上,而且还必定包括因合理的 交易不复存在而导致的损失。 3.逆向选择理论最新的发展与应用 信用卡市场中的
15、逆向选择 与资金成本相比,信用卡利率高且相当具有粘性,远高于同时期存款利率,也远 高于银行其他贷款利率。 运用逆向选择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基于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给出了不同 的解释。 (一)基于消费者非理性的逆向选择理论 ( Ausubel,1991 ) 设想有这样一类非理性的消费者:他们并不打算用成本很高的信用卡透支消费, 但后来发现自己还是不断地这样做。这类用户即为所谓的循环用户(revolver),不妨 将其称为第一类持卡人(客户)。从银行的角度看,第一类持卡人是最优质的客户。 他们以较高的利率借款,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偿还贷款。同时,第一类客户 不太可能对利率的下调做出反应,
16、因为他们一开始并不打算借款消费。 第二类持卡人则是这样的持卡人:他们有足够的意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但信用 状况不佳,同时也缺少其他成本更低的借款渠道。从银行的角度看,第二类客户不太 理想,因为他们透支的数额不但高,而且还经常违约。但有趣的是,同第一类客户相 比,第二类客户却更有可能对不同信用卡的利率进行比较,因为他们原本就打算支付 较高的借款费用。 第三类客户是便利用户(含交易用户),很少使用信用卡借款并支付利息,因此 对利率的变动没有反应,故不在讨论范围之内。Ausubel(1991 )称第三类客户是理 性的。在对客户作出上述分类以后,银行将不愿意在利率层面上进行竞争,因为通过 降低利率所招
17、揽的客户大多属于第二类,因此面临逆向选择问题。既然逆向选择使得 银行不愿意降低利率水平,那么银行就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招揽客户,例如,提供宽限 期(grace period)、降低年费、提供交易补贴等等。这样,基于非理性的消费者的逆 向选择理论就解释了信用卡的高利率现象。 Ausubel(1991)的逆向选择理论成立的关键是存在非理性的第一类持卡人。例 如,许多消费者可能对信用卡利率的运作并不太了解,进而低估了透支消费所产生的 后果,这类消费者就是非理性的。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不断地、 频繁地透支消费,甚至不承认自己在那样做。此外,根据信用卡推销人员以往的经验, 许多消费者似乎对年
18、费的增加更加敏感,尽管事实是他们为透支消费支付了占相当大 比重的利息。 Ausubel(1999)通过大规模的随机的市场试验(market experiment),再次对信 用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信用卡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的 存在。 (二) 基于转换成本和搜索成本的逆向选择理论(Calem,Mester,1995) 维持较高信用卡账户余额的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搜索成本,搜索活动具有负效用。 由于消费者心理上的原因,那些不愿意把时间耗在搜索活动上的持卡人更偏重于当前 消费,即,持卡人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选择上表现出强烈的不耐心。在这种情况 下,如果信用卡公司降低利率,那么吸
19、引过来的客户将是那些维持信用卡余额较低的 消费者,这显然会降低信用卡公司的利润水平。因此,存在搜索成本的情况下,银行 面临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转换成本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信誉高的客 户面临较高的转换成本,因为如果转投其他公司,将不得不放弃累计起来的较高的信 用等级和信用额度。此时,信用卡公司降低利率,招徕的客户很可能是一些信誉较差、 风险较高的客户。其次,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维持较高信用卡余额的客户申请 被拒可能性也高于余额较低的客户,因为发卡公司很难了解其转换的动机。尽管维持 高余额的客户可能是优质客户,但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发卡公司趋于保守,结果降低利 率招徕的
20、只是维持信用卡余额较低的客户,公司利润水平因此受到了影响。 可见,存在转换成本和搜索成本的情况下,降低信用卡利率会导致逆向选择,因 此,发卡公司不愿以降低利率作为竞争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Ausubel(1991)等学者提出的逆向选择问题是在信用卡利率下 跌时出现,这与 Stiglitz 和 Weiss(1981 )所设想的逆向选择恰好相反。Stiglitz 和 Weiss(1981)指出,贷款银行提高利率水平,会招致逆向选择问题。提高利率尽管 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招揽来的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也比较高。提高利率使客户群整 体的可信度下降,最终导致银行平均利润下降,这就是 Stiglitz-We
21、iss 效应。Stiglitz 和 Weiss(1981)就此预言,当成本上升时,利率向上具有粘性(upward sticky)。 Stiglitz 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能否应用于信用卡市场还有待实践检验。 对逆向选择的质疑(潘士远,史晋川,2005) 几乎所有研究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的文献都隐含着一家厂商在同一时刻只 能提供单一质量水平产品的假设。在厂商可以同时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的假 设基础上, 通过建立模型来探讨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的关系。 研究结论表明, 当 考虑到这一前提条件时,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程度可能并不像先前的研究者 所认为的那么严重, 甚至可能不存在。 Ak
22、lerlof 最早分析了 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对交易行为的影响,指出由于买主与 卖主对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从而出现“柠檬市场”, 使得低质量 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当然, 除了产品市场, 保险、 金融信贷和劳动力市场 都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 Heal 把次品问题看成是一个囚徒困境问题,指出在无限次 重复博弈的情况下, 只要博弈参与者不太看轻未来收益的话, 就有可能出现合作的纳 什均衡, 从而避免逆向选择问题。 Wilson 改变了 Aklerlof 模型中消费者质量偏好与汽车质量均匀分布的假设, 考察 三种不同定价情形(即瓦尔拉意义上的中间拍卖者定价、 卖者定价与买者定
23、价) 下的 市场均衡问题。在此基础上, Wilson 进而分析了逆向选择问题与不同定价行为的关系, 逆向选择的程度受到定价行为的影响,不同的定价情形将导致不同的市场均衡。 在 Aklerlof 和 Wilson 的模型中,消费者事先均无任何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 而现实生活 中, 确实有一些消费者们喜欢事先到厂家那里了解产品质量(当然消费者需要承担了 解信息的成本),然后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Wolinsiky 就以消费者可以到各个厂家那 里了解产品质量信息为前提假设,讨论了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关系。Wolinsiky 有关市场 均衡分析的结论是: 消费者可能以产品价格为惟一依据来判断产品的质量水平。
24、 由此, 就可能避免出现低质量产品完全把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的情况。 尽管 Wilson 改变了 Aklerlof 模型中消费者偏好与汽车质量均匀分布的假设, 但 是, 他并没有详细研究产品质量或消费者质量偏好在具体的概率分布下的市场均衡结 果。Rose 则进一步考察了当产品质量服从 分布、 方分布、 指数分布、 对数分布与 卡 正态分布等一些概率分布时的不同市场均衡类型。Rose 的研究表明, 当产品质量服 从正态分布时, 将会可能出现对应于不同逆向选择程度的多重瓦尔拉均衡。 但是, 上述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局限, 即没有考虑到新产品市场与旧产品市场的 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 在这些模型中,
25、消费者被机械地割裂为新产品市场的消费者 与旧产品市场的消费者两个互不相关的群体。 而从经济生活的现实来看, 如果考虑到 旧产品市场的消费者同时也可能是新产品市场中的消费者, 那么, 消费者的决策就必 须同时考虑到新旧产品两个市场中的产品质量与价格, 由此就产生了新产品市场与旧 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Hendel and Lizzeri 通过构造一个动 态模型考察了耐用消费品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研究了新产品市场的存在对逆向选 择问题的影响。Hendel and Lizzeri 的研究结论表明, 新产品市场与旧产品市场的相 互作用会大大减缓旧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程度。 尽管
26、 Hendel and Lizzeri 已经解决了新旧产品市场相互作用的问题, 但是,仍还 存在着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 在上述模型中还都隐含着另一个重要假设, 即单一厂商在同一时刻只能提供同种质量水平的产品。 如果单一厂商在同一时刻能够 提供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 那么, 即使存在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以平均质量 定价, 厂商也可能生产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 而不会只生产最低质量水平的产品。 这是因为: 当厂商选择生产一定比例的高质量产品并在市场中销售时, 由于消费者将 以平均质量定价, 这将会给厂商带来一定的损失。 但是, 由于生产高质量产品也会 提高整个市场产品的平均质量, 相应
27、地提高市场中产品的销售价格, 厂商也能增加一 定的收益。 此时如果厂商生产高质量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损失, 那么, 厂商会增 加生产高质量产品, 直至生产高质量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损失。 当然, 如果市场上不存在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 那么, 厂商就会失去垄断力量, 只能以不同的市场价格出售不同的产品。 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只能以平 均质量定价并购买产品, 所以厂商就可以通过选择生产一定比例的高质量产品来实现 利润最大化。 也就是说, 厂商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得市场垄断力量。 这也就是 混同均衡的利润大于厂商全部生产低质量产品时或全部生产高质量产品时的利润的原 因。 结论: 当单一厂商可以同时生产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是, 产品质量的信息不 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程度将不会像原先所认为的那么严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