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41.50KB ,
资源ID:4211581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2115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纲).doc)为本站会员(创****公)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纲).doc

1、1 江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纲要(提纲)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和战略需求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2、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 3、战略需求 (1)科技经济一体化,区域竞争全球化的要求 (2)20 年重要机遇期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我省实现“两个率先 ”、构筑制造业高地的需求 4、存在的薄弱环节 (1)经济外向依存度高,经济自主能力相对较低。 (2)整体创新能力未充分发挥,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不够。 (3)政府为引导的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创新的成效。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5、指导思想 (1)总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2)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2、主线:提高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动力:制度创新。 6、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2 (3)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和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7、总体目标 (1)体系建设的目标 六个体系技术源生产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社会化的服 务体系、宏观引导体系、多元化的投入体系、环境支撑体系。 (2)具体指标 2010 年: R&D 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_;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_;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实 现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20

3、20 年: R&D 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_;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_; 建立较为完善的、与实现现代化要求基本相适应的区域创新 体系,具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基本实现自主创 新,支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技术源生产体系 8、将南京建设为技术源生产中心 充分发挥南京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聚集,科教资源丰富的优 3 势,将南京建设成全省技术生产的核心,成为在国内有较强影响 力的技术源生产中心。 9、加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优化高校的学科设置,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布局向产业倾斜, 走出“ 象牙塔 ”,实现产 学间的有效衔接。 积极推进首席科学家负 责制,集中优势团

4、队加强原始创新。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间人才、 信息、资源的开放互动,形成良性发展的合作关系。 10、推进各类重点实验室成为技术源基地 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以我省支柱产业和优先发 展领域为主攻方向,开展前瞻性的技术研究,突破核心技术,抢 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形成持续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和战略高技术 研究能力,成为为产业提供技术源的重要科研基地。 11、发挥驻苏部属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我省中央、部属院所聚集,尤其是军工院所密集的 优势,充分发挥其研究层次高,技术成果水平先进的特点,强化 与地方企业的技术合作,加速高新技术向我省产业的辐射和转化,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技术开发力量

5、。 12、鼓励区外企业在苏创办研发机构 积极鼓励省外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在我省重点发展产业,创 办研发机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特别是接受上海 全国知识生产中心的技术辐射和抓住跨国公司地区研发总部汇 集上海的机遇,把先进的运作模式和国际一流的研发能力带入江 4 苏,成为我省产业技术的重要提供者,推进产业技术的优化升级。 (二)技术创新体系 13、构建层次错落的区域产业格局 (1)沿沪宁线:充分利用沿沪宁线高新技术资源聚集的优势, 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为重点的 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沿江地区:以沿江核心城市为依托,重点发展基础产

6、业, 形成装备、化工、冶金和物流四大基础产业集群。以沿江开发带 动腹地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走廊。以信息化为龙头,加强沿沪 宁线与沿江产业发展的融合互动。 (3)沿东陇海线(苏北地区):立足当地的优势资源,重点加强 特色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资源加工型制造业, 形成资源型的特色支柱产业集群。 14、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机制优势,强化追求技术进步的内 生机制,通过持续高效的创新活动,改善企业技术装备的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发展成为创新 活力最强、创新效率最高、创新质量最优的技术创新骨干力量。 15、突出重点企业集团的主

7、导作用 通过“一站两中心 ”、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的建 设,形成技术开 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密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自主的 5 技术开发能力,成为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有条件的企业集团, 可以通过企业联盟等多种形式,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以降低创新 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同时,积极鼓励在省外乃至海外设立研发 机构,利用区位、人才优势,实现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结合,积 极参与高层次的国际产业技术分工。 16、推进转制科研院所迅速进入经济主战场 推动企业化转制,发挥体制优势和技术基础优势,促进具有 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院所发展成以生产高科技产品和向社会提 供技术成果为主的科技型企业,成为行业共性技术、关

8、键技术的 创造者和拥有者。 17、大力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开发区和 对俄合作基地的建设,通过优质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生产要素物 流等,畅通技术流动的渠道,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降低区内企 业的创新成本,增强园区的创新和产出功能,逐步发展成产业技 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孵化、示 范作用。 18、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解决“三农” 问题 ,开发名优特 新的主导产品,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 (2)切实提高农业创新能力。以培育农业产业为主线,建立 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农业科研体系。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

9、的 6 核心作用,强化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 品的技术增值效益,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产 业发展同步并进,实现农业增产技术向增效技术的转变。 (3)创建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农业龙头企 业的带动,以“ 公司+农户” 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业 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其发 挥在试验示范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重要实施 载体;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等方式牵头参与农业生 产和经营开发,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19、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研究解决全省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提高经济

10、 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 资源、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针对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加大技术攻关,一方面力争在新资源、新能源的开发上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加强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循环使用,降低发展的资源消耗 率,为 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保障。 (2)紧扣惠及人民生活环境改善和生命质量提高的热点科技 问题,在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水环境生态修复和小城 镇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集成,注重创新示范,为实现 我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技术基础。 (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7 20、构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创新服

11、务网络 加快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创新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 量创办民营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门类齐全、分工协 作的发展格局。由行业协会和商会牵头,协调行业发展,参与制 定产业发展政策,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准入规则;推动各类中介服 务机构强化共享机制,加速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和扩散,提高 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1、推进专业化的中介服务 加强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中介服务,重点发展技术集成、产 品设计、工艺配套等共性技术服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中介 服务业务,培育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科 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和发展空间,打造精品服务 项目,形成专业服务、品牌服

12、务。 22、增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整合现有公共科技资源,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通 过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集成为企业提供共用技术服务, 大幅提高公共科研与服务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对核心技术攻 关的整体合力。 (四)宏观引导体系 23、加强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 (1)明确创新体系的内在机制。 (2)把握科技工作的重点方向。 8 (3)推进体系建设的纵深发展。 24、完善制度设计 (1)制定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发展及限制淘汰的产业、产品 和技术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政策信息。 (2)定期制发产业和科技发展规划,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 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聚集

13、效应。 (3)集成安排经济和科技计划。攻克关联性强的关键技术, 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 生产效率。 25、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法规 (1)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地方性的促进技术创新的 政策法规以及产业和财税扶持政策。 (2)深入研究和制定产品和技术市场准入的规范和准则,并 运用产业损害调查、政府采购等措施,有效保护我省关键产业和 产品技术的健康成长。 (五)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26、政府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形成与 GDP 增长 相适应的财政科技 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有限的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术 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上,让广大企业能够公平、低成本

14、、低风险 地享用技术研发成果,并利用这些技术成果二次创新,提高创新 能力和竞争实力。 9 27、企业资金投入 建立企业科技投入制度,发挥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引 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内部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以项目为 龙头,以 优良资产为基础向社会融资的方式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 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8、社会资金投入 广开融资渠道,吸纳各类社会资金,鼓励资金向高新技术产 业倾斜,引导外资投入可增强集聚功能和弥补集聚缺陷的产业领 域,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依托上海这一国内最大金融与投资中 心,吸纳创业资金来苏投资,推动我省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基地。 (六)环境支撑体系 29、政府职能的转

15、变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起政府部门各有侧重,分工 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建设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30、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开放各类科技、经济计划,对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成分、不 同区域的企业逐步实现国民待遇,为各种类型企业的竞争创造公 平的环境。建立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 场秩序的行为,保证市场公平竞争。 3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引导企业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10 (2)帮助企业制定产权发展战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产品。 32、建立创新评价激励机制 33、构建创新的文化氛围 四、主要措施 34、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创

16、新体系建设。 (2)建立一把手的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建设任务。 35、深化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1)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加大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力度,形成规模效应。深化企业 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股权结构和股权流转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全部 实行企业化转制,发展成为科技 型企业。 对 公益性科研机构,在公益性业务界定的基础上,按非营 利性科研机构运行和管理,强化公益性研究与服务的能力。 (3)逐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加 强素质 教育,培育 创新思维。 打破高校身份终身制和封 闭办学的现状,在人事、分配制 度上强化竞争机制

17、,形成开放的、更具活力的教育体制。 11 36、构筑人才高地 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人才的决 定,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1)加快顶尖人才培养,着力抓好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队 伍建设。 (2)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互动,鼓励自主创业。 (3)建立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和良 好环境。 37、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联动发展 (1)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加强区域间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内的相互联系,优化市场要素 和资源的配置,形成产业的叠加效应和整体优势。 (2)联动发展产业 加强区域内产业联动,推进苏南产业技术向苏中、苏北地区 的辐射和转移,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适用技术提高资源 的深度利用,提升苏中、苏北产业层级,同时也为苏南地区发展 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拓展空间。 (3)推进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联 合攻关或共建技术开发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共性和关键技术支 撑。 12 38、实施创新工程 选择典型的市、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开展创新体系建设 的试点,探索经验,为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的稳妥推进提供示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