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2016年1月13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和标准 第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 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 第二节 工业污染防治 第三节 扬尘污染防治 第四节 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第五节 其他污染防治 第四章 重污染天气应对 第五章 重点区域联合防治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
2、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条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遵循源头治理、 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防治结合,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和工业发展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生态建设,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 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 2 督管理: (一)县级以上人民
3、政府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煤炭消费总 量控制,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以及布局调整,组织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升 级、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实施,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和完善 大气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商务等部门对机动车以及非道 路移动机械、油气回收治理等实施监督管理;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市管 理、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对建筑扬尘、矿山扬尘、道路扬尘、企业料堆场等实 施监督管理;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公安、工商、食品监督、农业等部门 对餐饮服务、露天烧烤、原煤散烧、秸秆禁烧等实施监督管理; (五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对农业生产、畜禽养殖 造成的大气污染等实施监督管理;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渔业部门、海事机构对船舶大气污染 物排放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根据 本地区的实际,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健全环 境保护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如实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自觉接受环境 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监督管理。加强清 洁生产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 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
5、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绿色的生活方式,自 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责任。 第七条 本省实行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省人民政府制 定考核奖惩办法,对各设区的市、县(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 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加强大气 3 污染防治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人民政府对开展技术改造、能源替代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 者应当给予扶持和帮助。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大气污染防 治项目的信贷支持。 第九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
6、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 开展对大气污染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编制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推广 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引导、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 者,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大气污染。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 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机关、社会团体、学校、新闻媒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应当加强大 气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 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第二章 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和标准
7、第十一条 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 和本省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要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 期达标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计划,并采取严格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按期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要求, 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措施。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实施效果应当向 社会公开,并适时进行评估、修订。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 作规定的,制定本省地方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可 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
8、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省人民政府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主体功能区划和经济技术条件,合理 确定本省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制定并完善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4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大气环境状 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考虑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 定重点产业和能源结构,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经济政策,促进污 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 学合成制药、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重污染企业搬出城市建成区和生
9、态红线控 制区。在完成落实技术改造措施和达到排放污染防治标准要求后,迁入工业园 区。 第十五条 本省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步削减重点大气 污染物排放总量。 省人民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产业结构,将重点大 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设区 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 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排污单位不得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 气污染物。 第十六条 本省在严格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放总量削减计 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逐步推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污权和 碳
10、排放权交易。 第十七条 本省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向大气排放工业废气或 者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 位,以及其他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禁止 无排污许可证或者不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设置大气污染 物排放口及其标志。除因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者突发环境事件需 要通过应急排放通道排放大气污染物外,禁止通过其他排放通道排放大气污染 物。 第十八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 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
1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 5 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 重点排污单位不得破坏、损毁或者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 测设备,不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大气环境治理领域,推行大气污染第三 方治理,提高治理专业化水平和治理效果。 排污单位承担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 代其运营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或者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接受委托的第三方,应当 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以及排污企业委托要求,承担约定的污 染治理责任。 第二十条 对超过国家或者本省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未完成 国家或者本省确定的大气
12、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建立有 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设置和预留区域生态过渡带和生 态保护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合理规划工业园区的布局。新建 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应当严格环境准入,按照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 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和集中治理的原则,集中安排在工业园区建设。 第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 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以
13、及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条件,制定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 和削减目标,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重点削减工业用煤和民 用煤使用量,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和 削减目标,制定本级的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将不低于 城市建成区面积百分之八十的范围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县(市、区)人 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6 禁燃区内不得新建燃烧煤炭、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设施;现有燃烧 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应当限期改用清洁能源;未改用清洁能源
14、替代的高污染燃 料设施,应当配套建设先进工艺的脱硫、脱硝、除尘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 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排放;仍未达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 当停止使用。 禁燃区内禁止原煤散烧。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煤炭质量管理,禁止生产、进口、运输、 销售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煤炭,鼓励燃用优质煤炭。 煤炭使用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大气污 染物排放。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限期淘汰不符合国家规定规模的燃煤锅 炉,加快改造燃煤锅炉和燃煤工业窑炉,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禁止燃煤锅炉、燃煤工业窑炉、单位使用或者经营性的炉灶等设施排放明 显可见黑烟。 第二十
15、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发展热电联产和集 中供热。 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 发电项目,现有多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可以按照煤 炭等量替代的原则建设为大容量燃煤机组。 具备稳定热源的集中供热区域和联片采暖区域内的热力用户,应当使用集 中供应的热源,不得建设分散的燃煤供热设施,原有分散的中小型燃煤供热设 施应当限期拆除。 推广集中供热计量收费,提高供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燃煤污染治理: (一)推广使用民用清洁燃烧炉具,加快淘汰低效直燃式高污染炉具,严 禁生产、销售、
16、使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炉具; (二)加强洁净型煤、优质煤炭的推广使用,实现农村地区洁净型煤配送 网点建设全覆盖,严禁使用高硫分和劣质煤炭; (三)推广太阳能、电能、燃气、沼气、地热等使用,加强农作物秸秆能 7 源化,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的替代和开发利用。 第二节 工业污染防治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会同省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 质量监督等部门,按照国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提出本省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淘汰列入前款名录的 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二十九条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新
17、建、改建、扩建钢铁、水泥、 平板玻璃、化学合成制药、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工业项目。 现有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十条 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大气重污染企业,实行阶梯排污收费、差 别信贷、差别水价、惩罚性电价。 第三十一条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 安装收集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达到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禁止直接排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 第三十二条 用于工业生产的锅炉应当达到国家和本省规定的锅炉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并标明燃料要求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 第三十三条 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在
18、密闭空间 或者设备中进行,并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无法密闭的,应当采 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从事露天喷漆、喷涂、喷砂、制作玻璃钢以及其他散 发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 第三十四条 工业生产、垃圾填埋或者其他活动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 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的,应当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新。在回 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 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控制措施,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 告,按照要求限期修复或者更新。 8 第三十五条 工业涂装企业应当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
19、含量的涂料,并建立台 账,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去向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台 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年。 石油、化工、制药、印刷等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应当采取收集、处理等措施,确保达标排放。 第三十六条 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单位,应当建立泄 漏检测与修复制度,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及时收集处理泄露物 料。 新建储油库、储气库、加油加气站以及新登记油罐车、气罐车,应当按照 国家标准配套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并正常使用;已建储油库、储气库、加油加气 站以及在用油罐车、气罐车,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期限完成油气回收综 合治理。 第三节 扬尘污
20、染防治 第三十七条 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等施工活动以及物料运输、堆放和其他产生 扬尘污染物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监督管理扬尘 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备案,并采取措施防止产生扬尘污染。 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费用纳入工程预算,并在施 工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具体施工扬尘污 染防治方案并负责实施。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开工前,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围挡并进行维护;暂未开工的建设用 地,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未开工的,应当采取临时绿化等防尘措 施; (二)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公示施工现场负责人、环保监督员、扬尘
21、污染控 制措施、举报电话等信息; (三)在施工现场出口处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并配套设置排水、泥浆沉淀设 施,施工车辆不得带泥上路行驶,施工现场道路以及出口周边的道路不得存留 建筑垃圾和泥土; (四)施工现场出入口、主要道路、加工区等采取硬化处理措施; 9 (五)在施工工地内堆放水泥、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以 及工地堆存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建筑土方应当采取遮盖、密闭或者其他抑 尘措施; (六)装卸和运输渣土、砂石、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应当 采取完全密闭措施; (七)出现重污染天气状况时,施工单位应当停止土石方作业、拆除工程 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建设行为。 第三十九
22、条 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应当采用减尘工艺、技术和设备,采 取洒水喷淋、运输道路硬化等抑尘措施,落实矿山生态恢复有关规定。 第四十条 企业料堆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封闭,不能封闭的应当安装防 尘设施或者采取其他抑尘措施。装卸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时,应当采取密闭或者 喷淋等抑尘措施。 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以及渣土消纳场,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采取抑 尘措施。 第四十一条 城镇道路应当使用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方式,进行降尘或 者冲洗;采用人工方式清扫的,应当符合作业规范,减少扬尘。 运输渣土、砂石、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车辆应当密闭,物料 不得沿途散落或者飞扬,并按照规定路线行驶。 第四十二
23、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对裸露农田和农村荒地的治理,防 治扬尘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水利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别 对市政河道以及河道沿线、公共用地的裸露地面以及其他城镇裸露地面,进行 绿化或者透水铺装,减轻扬尘污染。 第四节 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第四十三条 在用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执行国家和本省 规定的阶段性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四十四条 新购置机动车应当符合本省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经国家认可 的检测机构检测确认达到本省新购置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方可在本省办理 注册登记或者转入手续。 10 第四十五条 在用机动车应
24、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机动车污染 物排放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上道路行驶。未经检验合格的,公安机关交通管 理部门不得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集中停放地、维修地对 在用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机动车集中停放地、维修地 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污染物排 放状况,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遥感监测等手段进行监督抽测,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六条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被告知排放大气 污染物超过标准的,应当及时进行维修,经检验合格后
25、方可使用。 第四十七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实施公共交通优 先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推广新能源机动车,建设相应的充 电站(桩) 、加气站等基础设施,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停车位应当建设相应的充 电设施;鼓励和支持公共交通、出租车、环境卫生、邮政、快递等行业用车和 公务用车率先使用新能源机动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引导公众绿 色、低碳出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高排放在用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 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鼓励高排放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 第四十八条 本省严格执行在用机动车检验方法和排放限值,配套供应合
26、格 的车用燃油,推动区域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协同。 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和京津冀区域使用要求的车 用燃料。 第四十九条 船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有关排放标准,遵守排放控 制区要求。 船舶靠港后应当优先使用岸电。新建码头应当规划、设计和建设岸基供电 设施;已建成的码头应当逐步实施岸基供电设施改造。 第五节 其他污染防治 11 第五十条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枯草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以及电 子废弃物、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沥青、垃圾等产生有毒有害、恶臭或者 强烈异味气体的物质。 第五十一条 向大气排放汞、铅、铬、镉、类金属砷等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 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
27、当依照国家和本省相关标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 少污染物排放。 第五十二条 向大气排放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或者从事废弃物焚烧活 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和 工艺,安装废气收集净化装置,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标准要求。 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所在地人民政府划定的禁止区域内露天 烧烤食品。 禁止在下列场所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油烟的饮食服务项目: (一)居民住宅楼等非商用建筑; (二)未设立配套规划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 (三)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 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和经营场所,应当按照要求安装并正常使用油烟净化 设施,确保油烟达标
28、排放。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部门应当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农药防治园林病虫害,并合理安排施药时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合理施用农 药、化肥等,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从事畜禽养殖、屠宰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周边环境受到污染。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区域,禁止设置畜禽养 殖场、屠宰场。 第五十五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烟花爆竹禁售、禁放或者 限售、限放的区域和时间,逐步扩大烟花爆竹的禁止燃放区域,严格限制燃放 时间、品种,减少烟花爆竹燃放污染。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公民采取文明低碳方式举办婚庆、庆典
29、和祭祀活动, 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和祭祀烧纸产生的污染。 12 第四章 重污染天气应对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 制,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 向社会公布。 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应当根据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重污染天气应 急响应操作方案。 第五十七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气象等有关 部门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和会商机制,提高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和监测水平。可 能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一发布预警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 会发布。 第五十八条 县
30、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级别,按照规定 程序,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实施下 列应急响应措施: (一)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排; (二)规定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的区域和时段; (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四)停止或者限制建设工地易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 (五)禁止露天烧烤; (六)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应急响应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公民应当配合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的 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 第五十九条 预警信息发布后,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电 视、广播、网络、短信等告知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根据重污染天气应急响 应级
31、别,可以减免公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费用,有关单位应当停止举办露天群 体性活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应当减少或者停止户外活动,必要时可以停课。 第六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编制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在突发 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大气污染事件时,采取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大气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3 报所在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大 气污染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扩大,及时 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 有关部门报告。 所在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
32、对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大气污 染物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监测信息。 第五章 重点区域联合防治 第六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其他相邻省、自治区人 民政府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定期协商大气污染防治重大事项,按照统 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的要求,开展大气污染联合防治,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产业转移的承接与合作时,应当严格执行国家 和本省有关产业结构调整规定和准入标准,统筹考虑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其 他相邻省、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协调。 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对北京市、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专项资金应当 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 第
33、六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其他 相邻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建立大气污染预警联动应急响应机 制,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加强区域预警联动和监测信息共享,开展 联合执法、环评会商,促进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通报可能造成跨界大气影 响的重大污染事故,协调跨界大气污染纠纷。 第六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其他相邻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合作,组织开展区域大气污 染成因、溯源和防治政策、标准、措施等重大问题的联合科研,提高区域大气 污染防治水平。 第六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
34、政府,制 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协同控制目标,提出重点防治任务和措施, 促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第六章 监督检查 14 第六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 会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应当报告大气环境质量限期 达标规划执行情况,依法接受监督,并向社会公开。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采取执法检查、质询、询问、代表 视察等方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监督。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监督检查下级人 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大气污染防治职责情况,并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 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六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
35、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超过重点大气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约谈当地 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六十八条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在落实大气环境保护监 督管理责任过程中不履职、不当履职、违法履职,导致产生严重后果和恶劣影 响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第六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权对管 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大气污染,或者有关证据
36、可能灭失或 者被隐匿的,可以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有关设施、设备、物品 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第七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执 法队伍建设,开展业务能力培训。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加强联合执法和重点大气 污染环境违法案件的督察工作,提高执法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大气污染防 治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大 气污染防治监督和管理的信息共享。 第七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发布本行政区域环境 大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依法公开重点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结果
37、、突发 大气污染环境事件等信息。 15 大气污染物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向社会如实公开自动监测数据等有关环 境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第七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环 境监测、环境评估和从事环境监测设备以及防治设施维护、运营的单位加强监 督管理。 环境监测、环境评估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设施维护、运营的单位 依法独立开展工作,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涉。 环境监测、环境评估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设施维护、运营的单位 对相应的监测结果、评估结论、设施运营状况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不良记录制度,将违 反大气污染防治
38、法律法规,并拒不改正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列入 不良记录名单,向社会公布。 当事人对被列入不良记录名单有异议的,有权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 诉讼。 当事人履行相关义务或者改正违法行为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认,应 当将其从不良记录名单中删除。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 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方便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举报。 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举报线索经查证属实的,有关部门应当按 照规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职责的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
39、保密,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十五条 对破坏大气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 和社会组织,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提起公益诉讼。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 检察院、公安机关的配合,健全大气污染案件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完善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第七章 法律责任 16 第七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 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 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40、责任: (一)违反法律法规、主体功能区定位、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盲目决策, 致使大气环境遭受破坏的; (二)在职责范围内对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处置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 (三)违反规定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应当依法公开大气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五)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六)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七)截留、挪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 (八)对举报不及时查处或者泄露举报人相关信息的; (九)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大气污染案件不移送的; (十)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期内,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应 当追究行政责任;造成
41、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应当引咎辞职或者由其主管部门 责令辞职。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 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 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三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 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 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 处罚: (一)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二)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 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三)通过偷排、偷放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
42、物的。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 17 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 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一)破坏、损毁或者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 (二)未按照规定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监控等设备或者未按照 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 (三)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不公开或者篡改、伪造数据的; (四)未按照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
43、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 监督、工商等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没收原材料、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货 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一)销售未达到质量标准煤炭的; (二)生产、销售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不符合质量标准或者要求的原材料和 产品的; (三)生产、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燃 料的; (四)在禁燃区内销售高污染燃料的。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单位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的,由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 款。 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环保要求民用燃烧炉具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工商等部门根据各
44、自职责责令改正,处货值金 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 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 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 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或者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一)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未在密闭空间或者设 18 备中进行,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未采取减少废气排放措 施的; (二)在人口集中地区从事露天喷漆、喷涂、喷砂、制作玻璃钢以及其他 散发有毒有害气体作业的; (三)工业生产、垃圾填埋
45、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未回收利用, 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未进行防治污染处理,或者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 正常作业,未及时修复或者更新的; (四)工业涂装企业未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或者未建立、保存台 账的; (五)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未采取措施对管 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或者对泄漏的物料未及时收集处 理的; (六)储油库、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未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安装并正常使用油气回收装置的。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 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国土资源、
46、工业和 信息化、城市管理、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处一万元 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 的,责令其停工整治。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自责令 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一)各类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等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 染的; (二)企业料堆场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的。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运输渣土、砂石、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污 染物料车辆,未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 的,
47、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不得上道路行驶。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排放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 上道路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19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露天焚烧秸秆、落叶、枯草等产生烟尘污染 的物质,在禁止燃放区域或者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时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在人 口集中地区对树木、花草喷洒剧毒、高毒农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 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禁止区域内露天烧烤 食品的,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 烧烤工具和违
48、法所得,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并 处一千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 款。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 区域内,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 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居民住宅楼等非商用建筑、未设立配套规划 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内新建、改建、扩 建排放油烟的饮食服务项目的,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主 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关闭,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因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九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制定本条例实施细则。 第九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1996年11月3日河北省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同时废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