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1、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 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 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 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 有可能向“大型化” 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 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 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
2、展。 2、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 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 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 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 附肢, 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索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 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 从胚胎发育的情况来看,头索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 而
3、早期胚胎发育又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明了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在演 化上的关系。 3、简要说明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答: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至今尚未找到古生物学的证据。因此脊索动 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推断。一般认为脊索动物与无脊 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 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 肉中 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是处于无脊椎动物( 仅含精氨酸 )和脊索动物(仅有肌酸) 之间 的过渡 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的雏形,与脊索
4、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 棘皮动物的幼虫又很相似。故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亲缘关系密切。又根据文昌鱼的身体结 构与个体发育兼具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文昌鱼可能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 间的过渡类型 。 4、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 答: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尾部。大多体表有被囊。大多数仅幼体有尾。营固着 或自由生活。 第十五章 圆口纲复习题 1、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独特的鳃 呼吸器官鳃 囊。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 2、简述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的特征。 答:头部腹
5、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 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 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 出而无需经过口。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有 1 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 能阻止创口血液的凝固。 3、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各有些什么种类? 答:七鳃鳗目: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层口位于漏斗底部鼻孔在两眼中间的稍前 方脑垂体囊不与咽部相通鳃孔 7 对,鳃笼发达内耳有 2 个半规管 卵小,发育有变态代表种类有: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鲤鳗,雷氏七鳃鳗 盲鳗目
6、:无背鳍和口漏斗口位于身体最前端鼻孔开口于吻端脑垂体囊与咽相通 鳃孔 1-16 对,鳃笼不发达 内耳仅一个半规管卵大,发育无变态代 表种类有:粘盲鳗 第十六章 鱼纲复习题 1、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答: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 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 鳔类 ,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 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 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2、简
7、述侧线的结构及功能。 答: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 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 率的振动,可以判定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 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3、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 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 借 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 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
8、 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 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 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4、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 答: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 5-7 孔。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 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 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
9、孔。鳍膜 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 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5、比较鲤形目和鲈形目的主要区别。 鲤形目:体被圆鳞或裸露,许多种类口内无齿,但有发达的咽齿,腹鳍腹位,鳔与食道有 管相通,具韦伯氏器,常生活于淡水中。 鲈形目:体大多被栉鳞,腹鳍胸位或喉位,背鳍 2 个,分别由鳍棘和鳍条组成,鳔无鳔管, 大多为海产鱼。 6、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 知水波及
10、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7、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它们食性的关系。 答: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 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 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 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 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 胃肠分明可辨, 肠管较短。 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自酶活性较高;非
11、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 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 质分解酶活 性高。 第十七章 两栖纲复习题 1、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答: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 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 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成体用肺呼吸,初步 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 全的双循环。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出现了中耳,能 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
12、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2、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答: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幼体生活于水中 ,用鳃呼吸,成体可上陆生活,用肺呼吸。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 的双循环。具有五趾型附肢。发育中有变态。 3、简要说明为什么两栖类还不能摆脱水环境的束缚。 答: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 分蒸发。四肢还不够强健。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胚胎无 羊膜, 繁殖要在水中进行。 4、从青蛙个体发育史中呼吸器官的演变谈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进化。 答: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
13、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同; 变态后,鳃消失,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但两栖类 是首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 呼吸功能不强,还依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5、简述两栖纲动物主要目的特征。 答:无足目的主要特征: 无四肢眼退化,隐于皮下头骨硬骨数多椎体双凹型,有长肋骨,无胸骨,无荐椎 皮下有小的骨质圆鳞无鼓膜,鼓室房间隔不完全体内受精、卵生成卵胎生。 有尾目的主要特征:有尾,有四肢无鳞头骨数目介于无足目和无尾目之间 有不发达的肋骨和胸骨,肋沟明显无鼓膜,鼓室 房间隔上有穿孔 主要生活于水中,无眼睑或无
14、活动性眼睑 体外或体内受精变态不明显 无尾目的主要特征:成体无尾 头骨硬骨数少 无肋骨,胸骨发达 有鼓膜,鼓室 有活动眼睑和瞬膜变态明显 第十八章 爬行纲复习题 1、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地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答: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份的蒸 发 。 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四肢较两栖类强健,指(趾 )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 2 枚荐椎相连,构 成牢固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 2、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羊膜
15、卵外包有石灰或纤维质的硬壳,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 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贮存有 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中能得到足够的营养。 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皱褶,不断向背方生长,包围胚胎,在胚 胎外构成两个腔羊膜腔和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液体环境中发育, 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另外,还形成一尿囊,可以收集胚胎发育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另外尿囊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卵壳或卵膜,与外界进行气体 交换。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它解决了
16、在陆 上进行繁殖的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 3、简述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及防治原则。 防治措施:平时提高警惕,切忌用手去捉弄它们。万一被蛇蛟伤,首先应判断是否被毒 蛇 所咬,最好将蛇打死,后识别,若办不到,可根据牙痕判断。当确认被毒蛇咬伤,应采取 以下急救措施:保持镇定,不要乱跑,以免循环加快而加速毒的吸收和扩散,结扎。 在伤口的上方用带子结扎,每隔 15-20 分钟放松 1-2 分钟,以防组织坏死; 冲洗。用双 氧水或高锰酸钾冲洗伤口,无条件时,用盐水或清水冲洗,扩创排毒。割破伤处,挤出 带毒 液的血液,5 就近就医。 毒蛇 无毒蛇 1 蝰科蝮亚科毒蛇头大,呈三角形 头一般不呈
17、三角形 2 蝮亚科毒蛇有颊窝 无颊窝 3 尖吻蝮吻尖向上翘 吻端圆钝或尖而翘 4 蝮亚科毒蛇尾短尖细 尾往后逐渐变细 5 有的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6 各种毒蛇具有不同的斑纹 斑纹与毒蛇明显不同 7 眼镜蛇科和部分游蛇科毒蛇前半身能 竖起,颈可膨胀变扁,常主动攻击人 畜 蛇身不能竖立,颈部不扩大变扁,很少 主动攻击人 第十九章 鸟纲复习题 1、鸟类与爬行动物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37.044.6)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徒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
18、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 的统一。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如筑巢、孵卵和育雏) ,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恒温是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本质区别)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恒温是产热与 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 条件对立 统一的结果。 3、羽衣(羽毛)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要点: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附着于羽基的皮肤肌,可改变羽毛的位置,从 而调节体温。构成飞行器官的一部分,即飞翔和尾羽。使外形成流线型,减少飞行时 的阻力。保护
19、皮肤不受损伤。形成保护色。 4、鸟类头骨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要点:头骨薄而轻。各骨块间的缝合在成鸟的颅骨已愈合为一个整体,而且骨内有 蜂窝状充气的小腔,解决了轻便与坚实的矛盾。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 外具角质鞘,为取食器官。脑颅和视觉器官的高度发达,使颅腔膨大,头骨顶部呈圆拱 形,枕骨大孔移至腹面,脑颅侧壁被压挤至中央构成眶间隔。 5、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 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头骨的特点,同第 4 题。颈椎异凹型,运 动灵活,第一枚为寰椎,
20、可与头骨一起在第二枚枢椎上转动。硬骨质的肋骨借钩状突彼此 相关连。鸟类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以增大胸肌的固着,脊椎骨骼愈合为综荐骨和 尾综骨,加上尾骨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左右锁骨 及退化的锁间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 字形。避免左右肩带在飞翔时碰撞。胫跗骨及跗 跖骨的延长,增强了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 6、简要说明鸟类肺与气囊的结构特点与机能? 答案要点:鸟类的肺相对体积较小,是一种海绵状缺乏弹性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由 大量的细支气管组成,其中最细的分支是一种呈平行排列的支气管,称为三级支气管或平 行支气管。在三级支气管周围有放射状排列的微气管,其外分布有众
21、多的毛细血管,气体 交换即在此处进行,它是鸟肺的功能单位。气管入肺后,成为贯穿肺体的初级支气管, 再入次级支气管,最后到三级支气管,呼气与吸气时,气体在肺内均为单向流动。(3)气囊 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有九个气囊,鸟类吸气时,新鲜空气沿初级支气管大部直接进入 后气囊,一部分进行碳氧交换;呼出气体时,气囊中的新鲜气体再次进行碳氧交换,保证 了鸟体飞行时对氧的需求。 7、鸟类肌肉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有哪些变化? 答案要点:由于胸椎以后的脊椎愈合,背部肌肉退化,而颈部肌肉相应发达。使翼 扬 起及下搧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十分发达。后肢具有 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具有特殊的 鸣管肌肉。 8、鸟类消化系统的
22、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具有角质喙以及相应的轻便的颌骨和发达的肌胃,这与牙齿退化,以吞食方 式将食物存贮于消化道内有关。胃分肌胃和腺胃。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消化能力 极强。 9、鸟类有哪些适宜于飞行的特征? 答案要点:身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前肢特化为翼。皮肤柔软,有羽区 和裸区之分。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 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使翼扬起和下搧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十分发达,背部 肌肉退化,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减轻体重。 双重 呼吸,保证了飞行时氧的供应。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排泄物为尿 酸,
23、不具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 (11)视觉发达,具 双重调节,眼球内有特殊的巩膜骨。 (12)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呈萎缩状态,雌性仅保留 左侧 卵巢和输卵管,有利于减轻体重。 10、总结鸟类的各种生态类群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趋同 性 特征? 答案要点:(1)现存鸟类绝大多数为突胸总目鸟类,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可分为 6 个生态类群,即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2)游禽类具不同的蹼,一般尾脂 腺较发达。(3)涉禽表现出嘴、颈、腿及趾均较长,胫部裸露。 (4)猛禽为肉食性鸟类,嘴具 利钩以撕裂捕获物,脚强健有力,善飞视力敏锐
24、,夜行性的听觉发达。(3)陆禽的腿脚健壮, 具适于掘土的钝爪。嗉囊发达、不善飞。(6)攀禽,对趾型、并趾型或前趾型。 (7)鸣禽的鸣 管及鸣肌复杂,离趾型,跗跖后部的鳞片愈合成一块完态的鳞板。 11、占区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 (2)调节营巢 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3)减少其它鸟类对配对、筑巢、 交配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4)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 会性的兴奋作用。 12、鸟巢有何功能? 答案要点:(1)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2)保温。(3)使孵卵
25、成鸟、卵及雏鸟免 遭天敌伤害。 13、研究鸟类迁徒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1)在理论上能够揭示迁徒本能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为生物进化论以及有机 体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更为深入的资料。(2)在实践上除了为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经济鸟 类,为改造自然区系提供理论基础外,还为仿生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方向。 第二十章 哺乳纲 1、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答: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25-37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6、2、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 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以乳 汁哺育幼兽,它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胎生、 哺乳为哺乳动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哺乳类有哪几种皮肤腺?各有何结构特点和功能? 答:哺乳类的皮肤腺主要有四种类型。皮脂腺:为泡状腺,多开口于毛囊基部,所分泌的 油脂能滋润毛和皮肤;汗腺:为管状腺,下陷入真皮深处,盘卷成团,外包以丰富的血管 ,所分泌的汗液,通过体表的蒸发,能排泄一部发代谢废物(如尿素)
27、,蒸发散热是调节体 温的一种主要方式;乳腺:是管状腺和泡状腺的复合腺体,能分泌乳汁哺育幼体;味腺: 是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如麝的麝香腺,黄鼠狼的肛腺,对哺乳类(特别是社会性集群种 类)同种的识别和繁殖配对有重要作用。 4、哺乳类中轴骨有哪些特点? 答:哺乳类的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5 部分;劲椎数大多为 7 枚,第一、 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提高了头部的运动范围;胸椎、肋骨和胸骨构成胸廓,是保护 内脏,完成呼吸活动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荐椎有愈合现象,构成对腰带的 稳固支持;双平型椎体提高了脊柱的负重能力,相邻的椎体之间具有软骨构成的椎间盘, 缓冲运动时对脑及内脏
28、的震动。 5、哺乳类头骨和附肢骨有哪些特点? 答: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使头骨轻便而坚固,鼻腔扩大并出现复杂的鼻甲骨,使嗅觉 表面积增大,哺乳类因鼻腔扩大而有明显的脸部;中耳腔被硬骨(鼓泡室) 所保护,腔内有 3 块互为关节的听骨把鼓膜与内耳相联结,使听觉敏锐;口腔顶部骨质隔板(次生腭) 的发达 ,使呼吸和消化分开;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加强了咀嚼能力,头骨具有颧弓以作为强 大的咀嚼肌的起点。 附肢骨:脊胛骨十分发达,锁骨多趋于退化,仅在攀援(如猴) 、掘土(如鼹鼠)和飞翔( 如蝙 蝠)等类群发达,肩带的简化与运动方式的单一性密切关系,前肢骨的肘关节向后,提高了 支撑和运动的能力。 腰带愈合,
29、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膝关节向前转,提高了 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 6、介绍反刍兽的胃及反刍的简要过程。 答:反刍兽的胃一般由 4 室组成,即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其中前 3 个胃室 是食道的变形,皱胃为胃本体,具有腺上皮,能分泌胃液。 反刍的简要过程:当胃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物质(如干草)进入瘤胃以后,在微生物(细菌、 纤毛虫和真菌)作用下发酵分解 (有时也能进入网胃),存于瘤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 刺激瘤胃前庭和食管沟,引起逆哎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咀嚼后的 细碎和比重较大的食物再经瘤胃和网胃的底部,最后达于皱胃。 7、哺乳类嗅觉和听觉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有
30、哪些特点? 答:嗅觉:哺乳类嗅觉高度发达,表现在鼻腔的扩大和鼻甲骨的复杂化,鼻甲骨是盘卷复 杂的薄骨片,其外覆有满布嗅神经的嗅粘膜,使嗅觉表面积大为增加。 听觉:哺乳类的听觉敏锐表现在:内耳有发达的耳蜗管,中耳内有 3 块听骨以及发达的外 耳道和耳壳。耳壳可以转动,能够更有效地收集声波。鼓膜随声波的振动以推动听骨,听 骨撞 击耳蜗管,引起管内淋巴液的震动,从而刺激听觉的感受器,将神经冲动传入脑而产 生听觉 。 8、翼手目、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偶蹄目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翼手目:前肢特化,指骨特点延长,前肢、体侧、后肢及尾间有翼膜,是飞行器官。 前肢仅第一指或第一及第二指端具爪。后肢短小,
31、有长而弯曲的钩爪,适于悬挂栖息。胸 骨有龙骨突起,锁骨发达。齿尖锐,适于食虫。夜行性。 灵长目: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 相对,适于树栖攀援及握物。锁骨发达。指( 趾)端多具扁 甲。大脑半球高度发达。眼眶周围具骨,两眼前视。雌兽有月经。 啮齿目:上、下颌各具一对门牙,仅前面被有釉质,呈凿状,齿根不封闭,能终生生长。 无犬齿,门齿和前臼齿间有空隙。咬肌特别发达,适于啮咬硬物,臼齿多为 33。 食肉目:门齿小,犬齿强大、锐利,上颌最后 1 枚前臼齿和下凳第一枚臼齿的齿突如剪刀 状相交,称为裂齿(食肉齿)。指(趾) 端有利爪,以撕捕食物。脑及感官发达。 偶蹄目: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 (趾)退化,蹄为偶数。上门齿退化 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