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7 ,大小:1.43MB ,
资源ID:4215765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2157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摩擦学40年.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摩擦学40年.doc

1、历史的回顾与启示 (摩擦学创立 40 周年纪念文集)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 二零零七年 序 1966 年 3 月 9 日,英国政府关于摩擦学教育与研究的报告(通常称为 Jost 报告)正 式向社会公布,并首次提出了“Tribology(摩擦学) ”这个新词。从此, “摩擦学”就逐渐在全世 界传播开了。40 年来,摩擦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成为许多工业部门的一项基础性的通 用技术和某些新兴学科和高技术的一门重要支撑学科。为此,国际摩擦学理事会主席 Jost 教授呼吁该理事会的各成员单位举行各种纪念摩擦学创立 40 周年的活动。作为国际摩擦 学理事会的主要成员单位之一,中国摩擦学学会对此作出

2、了积极的响应。 与 40 年前相比,全球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已成为全世界 关注的三大热点。摩擦学作为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 重要手段,它的普及与发展不仅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而且对我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国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按 2006 年我国国民总收入(211808.0 亿元)估算,如果充分发挥摩擦学的作用,全国工 矿企业每年的节约潜能为近 3000 亿元(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 1986 年公布的 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 ,按国民总收入的 1.4%估算) 。由此可见,

3、只要大力普及 摩擦学知识,充分发挥摩擦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其经济效益是极其可观的。而且,摩 擦学应用的社会效应也是十分显著的。因此,我们纪念摩擦学创立 40 周年具有特殊的意 义。 这次纪念摩擦学创立 40 周年的活动,包括 2006 召开的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和座谈会 以及中英摩擦学研讨会。鉴于中国摩擦学的发展史是国际摩擦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特编辑出版这本纪念文集。此文集出版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整理、汇编我国摩擦学学 会活动以及其它有关的史料,从各方面记录和反映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历程。因此,书中除 了一些历史回顾的文章外,还发表了郑林庆和齐毓霖两位摩擦学前辈几十年从事摩擦学科 技与教育

4、工作的体会。郑林庆教授的文章从构思到完稿,前后长达 45 年,该文翔实而 生动地回顾了他在半个多世纪从事摩擦学科研和教学实践的经历,并从中总结出深刻的体 会。齐毓霖教授的文章也历经数年,反复推敲,几易其稿。他们的切身体会无疑是我国摩 擦学界的宝贵财富。此外,文集还发表了三篇对已故的老一代摩擦学家雷天觉院士、党鸿 辛院士和黄文治教授的回忆文章。在此,我谨向以上述五位专家、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摩 擦学科技工作者为创建和发展我国摩擦学以及培养出几代摩擦学专家、学者所付出的辛勤 劳动和作出的杰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特别是他们淡泊名利,献身科教,无私奉献的敬 业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治学的学风,永远值

5、得我们学习。 鲁迅曾经说过:历史指示着未来的方向。希望这本文集的出版有助于我国摩擦学科技 工作者了解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历程,并从中受到启迪,为使我国尽快从摩擦学大国走向摩 擦学强国作出不懈地努力,对此,我特别寄厚望于我们的年轻一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 张嗣伟 2007 年 7 月 前 言 2006 年是以 Tribology 这个新词为标志的摩擦学学科创立 40 周年,2005 年在天津召开 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第六届四次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经讨论,决定于 2006 年 举办纪念摩擦学 40 周年的活动。2006 年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 70 周年,中国机械工程 学会

6、也要求各分会举行各种历史回顾和纪念活动,并要求编写学会活动大事记和撰写纪念 文章。为配合这两项纪念活动,摩擦学分会决定编辑出版摩擦学 40 周年纪念文集 。 为出版这本文集,秘书处在 2006 年 4 月通过网络和电子邮件向各位委员和各专业(工 作)委员会负责人发出了征文通知(秘书处2006 002 号文) 。通知得到了广大摩擦学工作 者,特别是老一辈摩擦学专家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在这期间,秘书处也仔细翻阅和整理了 学会的有关资料和档案,编写了摩擦学分会历届理事会组成(征求意见稿) 和摩擦学 会大事记(征求意见稿) ,并在学会网站上张贴公布,以广泛征求意见。 2006 年 7 月由摩擦学分会主办

7、的“纪念摩擦学 40 周年大会”在哈尔滨如期举行,当 天晚上又召开了纪念摩擦学 40 周年的座谈会。会上,秘书处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和代表发放 了上述两份材料,以进一步征求意见。在大会期间还召开了摩擦学分会六届五次常务委员 扩大会议,会上重点讨论了文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要求大家认真审阅有关材料,并落实 了有关人员协助老专家撰写纪念文章等事宜。会后,秘书处收到了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和 建议,并对两份材料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2007 年 5 月 31 日,秘书处编印了摩擦学 40 周年纪念文集 (征求意见稿) ,并于 6 月 10 日召开的摩擦学分会六届六次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送交各位委员审阅。会后不少委员

8、就 文集内容和编排形式等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文集的正式出版奠定了基础。 在文集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我会广大摩擦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郑林庆教授、齐毓霖 教授亲笔撰写从事摩擦学科教活动的经历和经验;张祖荫先生提供了多年珍藏的学会活动 的历史照片和资料;薛群基院士、雒建斌教授、刘维民教授等也亲自参与撰写了有关重点 实验室发展历程的文章;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文集中还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疏漏或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 正。 摩擦学分会总干事长 林福严 2007 年 7 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历届理事会组成 林福严整理 (1) 摩擦学发展史话 汪

9、德涛 (8) 关于“摩擦学创立 40 周年”的雏议 林福严 (15) 摩擦学分会早期的国际交流活动 林福严 (19)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 林福严 (25) 摩擦学分会的摩擦学数据库建设 林福严 (32) 我国铁谱技术的二十七年 杨其明 (37) 润滑与密封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的发展概况 润滑与密封 编辑出版工作委员 (40) 争取卓越 再创辉煌 纪念 润滑与密封杂志创刊 30 周年 张嗣伟 (42) 上海地区设备润滑专业活动简史 徐根元 (44) 湖北省摩擦学研究回顾、现状与发展 刘佐民等 (50) 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发展历程概述 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58) 浙

10、江大学摩擦学研究简况 全永昕 (62) 第二部分 开拓领域、探索规律,服务社会 记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雒建斌 陈大融 (63) 创新润滑材料 服务国家需求 记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维民 薛群基 (68) 第三部分 为什么搞“摩擦”? 郑林庆 (72) 对摩擦学研究的体会与思考 齐毓霖 (80) 雷天觉先生与摩擦学 石坚中 (83) 研精探微 锲而不舍忆党鸿辛院士 刘维民等 (85)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忆恩师黄文治教授 刘佐民 (87) 一个青年摩擦学工作者的感言 钱林茂 (91) 第四部 摩擦学分会大事记 林福严整理 (93) (附)摩擦学分会早期活动照片 王静江整理 (127) 中国机

11、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 历届理事会组成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秘书处 林福严整理 摩擦磨损润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 (1979 年 3 月 15 日成立于广州) 理事长:孙 毅 副理事长:郑林庆 党鸿辛 王汝霖 张祖荫 谢友柏 顾培基 广廷洪 秘书长:张祖荫 副秘书长:陈克栋 赵 源 颜志光 常务理事:刘承烈 钱祥麟 陈 立 王善彰 岳钟英 陈燕生 万长森 王琼礼 理事:邱宝怀 刘仲华 俞克兰 庄 心 卢洪永 陈田才 杨荫庐 张嗣伟 肖斯峰 夏恒青 何光理 吴振金 董 勋 罗达烈 黄文治 陈克栋 赵 源 张羡曾 王毓衡 刘鑫龙 齐毓霖 王恺谋 李中毅 专业机构: 流体润滑与摩擦状况转化专业学组:

12、郑林庆 谢友柏 万长 磨损机理与摩擦材料工艺专业学组:赵 源 岳钟英 戴雄杰 王琼礼 润滑材料和技术专业学组: 王汝霖 党鸿辛 广廷洪 工作机构: 编审委员会:刘承烈 郑林庆 论文编辑: 陈 立 董庆华 陈燕生 杂志编辑: 许 宁 汪一麟 吴伟忠 郭 桩 闾邱禔均 名词术语委员会:张祖荫 教育培训委员会:黄文治 范 煜 刘仲华 董 勋 齐毓霖 秘 书: 聂明德 许 宁 邵智智 郭 桩 摩擦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 (1982 年 8 月 23 日 于兰州选举产生) 理事长:郑林庆 副理事长:王汝霖 张祖荫 党鸿辛 谢友柏 秘书长:石坚中 常务理事:王汝霖 张祖荫 党鸿辛 谢友柏 万长森 黄文治 邵荷

13、生 齐毓霖 陈 燕生 陈 教 陈克栋 石坚中 理事:刘仲华 王善彰 杨殿伦 孙 毅 刘承烈 王世湖 饶运阖 赵 源 周平安 颜志光 董庆华 李诗卓 张 清 钱祥麟 周威廉 毛谦德 赵敖生 敖秉秋 王毓民 董阳照 白元章 罗达烈 专业机构: 流体润滑与摩擦状况转化过程学组:郑林庆 谢友柏 万长森 齐毓霖 磨损机理和减磨、耐磨、摩阻材料及抗磨工艺学组: 赵 源 邵荷生 张 清 周平安 刘家浚 润滑材料和技术学组:王汝霖 党鸿辛 汪德涛 王善彰 内燃机轴承学组: 陈伯贤 石云山 高崇基 流体密封学组: 广廷洪 摩擦特性学组: 周威廉 王承秋 戴雄杰 工作机构: 教育培训委员会:黄文治 范 煜 刘仲华

14、 董 勋 齐毓霖 编审委员会: 张祖荫 邵智智 董庆华 聂明德 许 宁 郭 桩 秘书: 石坚中 姜融华 温诗铸 王仁康 摩擦学专业学会第三届管理委员会 (1987 年 9 月 22 日 于成都) 特约顾问:陶亨咸 许绍高 雷天觉 名誉主任委员:孙 毅 张祖荫 黄文治 王汝霖 邵荷生 刘仲华 主任: 万长森 副主任:党鸿辛 谢友柏 赵 源 汪德涛 总干事:石坚中 副总干事:邵智智 常务委员:郑林庆 王世湖 陈克栋 毛谦德 裘崇伟 石坚中 委员:齐毓霖 颜志光 陈燕生 李诗卓 钱祥麟 周平安 章宗诚 顾虎生 罗唯力 章继高 董浚修 温诗铸 张绳栓 董振乾 张直明 恽振霄 戴雄杰 陈祥斌 张 清 赵

15、 峰 桂长林 任 墨 刘泽九 王良驹 王成焘 韩锡安 王可寰 杨红旗 王仁康 许 宁 专业机构: 流体润滑专业委员会: 谢友柏 张绳栓 吴晓铃 润滑材料与摩擦化学 : 薛群基 颜志光 汪德涛 王汝霖 磨损及表面技术委员会:李诗卓 高万振 内燃机轴瓦 徐明理 密封技术 李文哲 滚动轴承 徐学当 李良春 刘泽九 气体润滑 刘 暾 金文荣 龚焕孙 摩擦材料与耐磨减摩技术 : 董振乾 陈渊博 戴雄杰 钱祥麟 李 海 摩擦学系统监测专业委员会: 杨其明 润滑技术 齐毓霖 刘鑫龙 孟宪堂 孟广俊 摩擦学设计 谢友柏 工作机构: 学术委员会 温诗铸 罗唯力 技术咨询 陆思聪 邵智智 教育培训委员会: 顾虎生

16、 张鹏顺 编辑出版: 许 宁 徐锦芬 吕友桦 桂长林 青年工作委员会 林福严(1991 年 12 月成立) 工程摩擦学数据库工作委员会 注: 参见摩擦磨损1988 年第 1 期 P65 页 参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文书档案 ,1(2005)下 No 1,P6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第四届理事会 (1992 年 10 月 21 日 于武汉成立) 特约顾问: 陶亨咸 许绍高 名誉理事长:雷天觉 郑林庆 党鸿辛 王汝霖 名誉理事: 黄文治 邵荷生 陈克栋 齐毓霖 钱祥麟 理事长: 谢友柏 副理事长: 薛群基 温诗铸 林亨耀 赵 源 裘崇伟 陈祥斌 石坚中 秘书长: 邵智智 副秘书长: 虞

17、烈 常务理事: 万长森 王成涛 徐学当 颜志光 毛谦德 张嗣伟 林福严 董振乾 刘鑫龙 杨明忠 贺产鸿 理事: 陈明惠 林树荣 杨其明 章宗诚 刘泽九 孙宝龙 韩锡安 王宝珍 张 直明 王夏秋 李诗卓 李东升 董浚修 倪治龙 徐理明 刘彦玉 金志 伟 张 宏 马春祥 尉鸿喜 李溪滨 王可寰 周平安 应关龙 刘兆丰 梁志才 绍周武 杨富坤 宋鸿仪 林基恕 王承鹤 许 宁 瞿永兴 袁 光成 陈祝平 贾春德 王大中 王世湖 王良驹 周桂如 李新元 鲍林 松 专业机构: 流体润滑 张直明 上海工业大学 润滑材料与摩擦化学 薛群基 兰州化物所 磨损及表面技术 高万振 武汉材保所 内燃机轴瓦 徐理明 上海

18、内燃机所 密封技术 李文哲 广州机床所 滚动轴承 徐学当 洛阳轴承所 气体润滑 刘 暾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摩阻材料及耐磨减摩技术 董振乾 洛阳拖拉机所 摩擦学系统监测 杨其明 北京铁路局科研所 润滑技术 刘鑫龙 西安仪表厂 摩擦学设计 谢友柏 西安交通大学 工作机构: 学术 温诗铸 毛谦德 王成涛 李诗卓 教育培训 齐毓霖 王大中 编辑出版 党鸿辛 许 宁 闾邱提均 赵 源 王均安 青年摩擦学 林福严 工程摩擦学数据库 谢友柏 董振乾 技术咨询 邵智智 注: 参见润滑与密封1993 年第 1 期 P4 参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文书档案 ,4(2005)下 No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

19、会第五届委员会 (1997 年 5 月 30 日 成立于西安) 名誉主任委员:雷天觉 郑林庆 党鸿辛 王汝霖 温诗铸 赵 源 裘崇伟 名誉委员:黄文治 齐毓霖 陈克栋 邵荷生 颜志光 毛谦德 张直明 李诗卓 董浚修 韩锡安 主任委员:薛群基 副主任委员: 张嗣伟 陈大融 虞 烈 陈祥斌 高万振 罗继伟 连亚峰 董一良 邵 智智 总干事: 王 慧 副总干事: 刘维民 委员:(共 66 人,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津原 马家驹 王大中 王成焘 * 王华明 王宝珍 王家明 王 慧 * 尹克里 方 亮 方晓东 孔凌嘉 付兴国 刘维民 刘 瞰 刘鑫龙 * 许尚贤 许睿沁 严新平 李东升 李新元 李柱国 李

20、健 李溪滨 李 曙 杨其明 杨明忠 * 连亚峰 佟晓辉 张治军 张建荣 张超和 张嗣伟 * 陈大融 * 陈国需 陈祝平 陈晓阳 陈祥斌 * 邵智智 * 林世高 林基恕 林福严 * 罗继伟 * 金东寒 * 金志伟 周仲荣 袁光成 贾春德 高万振 * 高城辉 郭 强 郭 源泽 郭溪泉 * 曹治麟 龚烈航 黄 兴 黄柏林 葛世荣 董一良 * 董振乾 * 谢友柏 * 虞 烈 * 蔚晓宁 黎 明 薛群基 * 瞿永兴 (以上带*号者 18 人为常务委员) 工作机构: 学术工作委员会 温诗铸 王成焘 张嗣伟 李诗卓 工程摩擦学数据库工作委员会 谢友柏 陈大融 邵智智 董振乾 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 王大中 邵智

21、智 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 王安均 张超和 青年工作委员会 葛世荣 杨生荣 严新平 王华明 邵天敏 王恩泽 咨询工作委员会 邵智智 陈祥斌 佟晓辉 王大中 专业机构: 流体润滑专业委员会 郭溪泉 陈晓阳 润滑材料与摩擦化学专业委员会 刘维民 张建荣(王汝霖顾问) 磨损及表面技术专业委员会 李 健 李 曙 陈建敏 (名誉主任徐滨士) 摩阻材料及减摩耐磨技术专业委员会 董振乾 摩擦学设计专业委员会 谢友柏 摩擦学系统监测及铁谱技术专业委员会 杨其明 密封技术专业委员会 黄 兴 内燃机轴瓦专业委员会 李柱国 滚动轴承专业委员会 瞿永兴 气体润滑专业委员会 刘 暾 润滑技术专业委员会 刘鑫龙 生物摩擦学专

22、业委员会(筹备) 王成焘 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筹备) 张嗣伟 李培三 注: 参见润滑与密封1997 年第 4 期 P4 页 参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文书档案 ,7(2005)上 No 10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 (2002 年 8 月 5 日 成立于兰州) 名誉主任委员:雷天觉 郑林庆 党鸿辛 谢友柏 温诗铸 徐滨士 赵 源 裘崇伟 名誉委员: 毛谦德 李诗卓 刘家 齐毓霖 陈克栋 陈祥斌 林基恕 张直明 董振乾 董浚修 颜志光 主任委员: 张嗣伟 副主任委员: 陈大融 刘维民 高万振 罗继伟 王 慧 黄 兴 总干事: 林福严 副总干事: 王德国 委员:(共 61 人,

23、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津原 方 亮 方晓东 王 慧 * 王大中 王华明 王成涛 * 王德国 王黎钦 付兴国 刘 琨 刘 墩 刘维民 * 朱 均 江亲瑜 白松浩 卢进玉 * 孙毓霜 * 严新平 佟晓辉 吴海华 张永振 张建荣 张治军 * 张嗣伟 * 李 健 * 李 曙 * 李东生 李兴林 李柱国 李培三 李溪滨 * 杨其明 杨明忠 汪久根 邵智智 * 邹盛根 陈大融 * 陈文握 陈长生 陈国需 陈晓阳 周仲荣 * 林福严 * 罗继伟 * 金志伟 张会臣 贺石中 郭 强 郭溪泉 高万振 * 高诚辉 黄 兴 * 黄 平 黄柏林 龚烈航 葛世荣 * 虞 烈 * 黎 明 薛群基 * 赵宗坚 (以上带* 号

24、者 20 人为常务委员) 工作机构: 学术工作委员会 张嗣伟 咨询与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 邵智智 王大中 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 陈文握 何 雪 青年工作委员会 张永振 工业摩擦学工作委员会(筹备) 高万振 专业机构: 流体润滑专业委员会 郭溪泉 陈晓阳 虞 烈 润滑材料与摩擦化学专业委员会 刘维民 张建荣 磨损及表面技术专业委员会 李 健 李 曙 陈建敏 (名誉主任徐滨士) 摩阻材料及减摩耐磨技术专业委员会 李溪滨 摩擦学设计专业委员会 周仲荣 摩擦学系统监测及铁谱技术专业委员会 杨其明 密封技术专业委员会 黄 兴 内燃机轴瓦专业委员会 李柱国 滚动轴承专业委员会 罗继伟 气体润滑专业委员会 刘

25、暾 润滑技术专业委员会 吴海华 生物摩擦学专业委员会 王成焘 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李培三 注: 参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机学组2002045、2003060 号文和润滑与密封2003 年第 1 期 P8 页 摩擦学发展史话 汪德涛 广州机械研究院 510701 一、前言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阻止两物体接触表面发生 切向相互滑动或滚动的现象称为摩擦。在宇宙中的运动物体间普遍存在着摩擦现象,由于摩 擦,运动过程和系统动态特性受到影响或干扰,机械所传递的一部分能量在克服摩擦阻力 的过程中消耗掉,同时,机械发热,表面层产生磨损。而润滑则是人们用来改善摩擦状况 的重要措施。

26、另一方面,摩擦也可被利用来为人类服务。有些机械和加工工艺是利用摩擦 原理工作的,如摩擦压力机、带传动、摩擦离合器和制动器,以及摩擦焊接和切削等。人 类对摩擦现象的了解,早在史前就已有所认识并利用摩擦来为自己服务,例如“钻木取火” 。 而 1964 年在英国以乔斯特(H.P.Jost)博士为首的专家小组,受英国科研与教育部的委托, 调查了润滑方面的科研与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工业企业在这方面的需要,于 1966 年提出了 一项调查报告。报告提到,通过加强摩擦学的科研与教育,充分运用摩擦学的原理与知识, 就可使工业部门通过延长机械寿命、减少故障维修与易损件的更换、节约润滑剂与投资、 节约人力与动力、降

27、低摩擦损失等方面的得益而使英国工业每年节约相当于国民经济总值 (GNP)的 1%(当年约合 5.15 亿英镑) 。同时在与牛津英语词典增补版编辑磋商之后,根 据古希腊语中“Tribos”(即英语中的 rubbing,意思是摩擦)一词提出了摩擦学 (Tribology)这个名词的定义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相互作用的对偶表面的理论和实践的 一门科学技术” 。在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将摩擦学 定义为:“研究作相对运动物体的相互作用表面、类型及其机理、中间介质及环境所构成 的系统的行为与摩擦及损伤控制的科学与技术” 1。由此我们在对 1966 年以前有关史实进 行分析时,

28、同样根据上述摩擦学的范畴来予以考虑 2 3。 在 10 年后即 1976 年的一份报告估计,全世界工业部门产生的能量,约有 30%消耗在 摩擦过程中,而在英国、日本或联邦德国等高度发展工业国家里,每年约有 20 亿美元由于 磨损过程而损失。而应用摩擦学的知识可使工业部门节约 GNP 的 1.3%1.6% 4。 中国在 1982 年开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组织了一次摩擦学工业调查,调查于 1985 年完成,调查报告估计,通过应用摩擦学技术,可使我国工业每年节约相当于 GNP 的 1.5%5。 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的润滑研究委员会为美国能源研究发展局 (ERDA)在 1978

29、 年发表的报告称:如果实现了为保存能量而进行的摩擦学研究开发计划, 就可节约能源消耗的 11%6。据英国道森教授(D. Dowson)在 1997 年 9 月在英国伦敦举行 的第一届世界摩擦学大会上所作题为“摩擦学的进展:历史的展望”的报告中提到:“在 20 世纪中摩擦学的科学进展与影响深刻的工业应用相配合,使机械系统的主要发展,可以 依靠摩擦学的基础科学与技术来完成” ,而且培养了大量摩擦学专业的工程师与专家 7。 而尼尔(M J. Neale)的报告 “摩擦学与工业需要”中提到:“事实是在 19661976 年间 只节约了 GNP 的 0.15%8。他认为这是由于有不少研究主题太侧重学院式

30、的基础性研究,这 些成果未能在工业中得到充分应用所致。重要的问题是:将学术界与工业界联合起来,实现 创造性结果。 回顾中国在摩擦学的研究与生产应用方面,大致情况也是如此。 二摩擦学早期发展简况 摩擦学对人类物质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 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 。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发现看作人类历史的开端” 9。中国在两 万多年前旧石器时期的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和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经初步掌握了使用 燧石锥子洞穿骨头和鹿角的穿孔和磨削技术,并学会取火了。由此可见中国在应用摩擦取 火方面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兵器方面,最初主要是石器,以后向陶

31、器、铜器及铁器发展。陶轮是古代早期的原始工具,它是利用木材、石材或陶质材料制成 的可以转动的圆盘,在其下面装有轴枢在支承或轴承中旋转的制陶工具,这些轴承是最古 老的滑动轴承。陶轮的出现为陶器的拉坯成型和整体修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陶轮的发 展上,首先是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 4000 年公元前 2000 年)出现慢 轮,接着快轮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10。在国外近东地区乌尔 (r)王朝(约公元前 2500 年)时期也有应用陶轮的记载,我们可以说陶轮是机械或机 具的雏型 1114。 为了降低摩擦,公元前约 2400 年在古埃及萨卡拉(Saqqara)墓中浮雕

32、上刻着人们搬 运大型雕像时,有人在底板下面加润滑剂的情景。而中国故宫中的一块长 165 米、宽 3 米、厚 7 米、重 200 多吨的大石雕,在清干隆二十六年(公元 1761 年)由房山县大石窝运 来时,是在沿途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在冬季汲水泼成冰道,从而大大降低了摩擦力,用旱 船拉运来的。在中国春秋中叶的著作易经说卦中有“雨以润之”及“润万物者莫润 乎水”的描述,是对润字的最早记录。西汉古书淮南子中曾记载了“夫水所以能成其 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 。这是最早在古籍中出现“润滑”两字的记录 15。 作为交通工具的车辆与摩擦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周代中期(约公元前 1066570 年) 的诗经

33、卷二邶风,泉水三章中记载了“载脂载辖 ,还车言迈,颛臻于卫,不瑕有害” 的诗篇。 “辖”就是穿过大车轴头的限位销轴。大意是说:“将脂膏涂在车轴上(进行润滑) 吧,插好车轴两端的辖,让我顺利驱车远行,快快回到家乡卫地去,且莫让我问心有愧。 ” 由此可知,在那时人们已懂得用脂膏润滑车轴。 (据最新报道:最近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发现的车辙,将我国用车的历史上推至距今约 3700 年的夏代) 16 17。 在陕西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时期马车上有一种称为“輨” (音 guan)的金属零件,就是 车毂孔端面用铜包裹套在车轴上的圆管状部分。它与车毂端面相摩擦,起着止推支承面的 作用,提高了车轴的耐磨性。到汉代

34、时已采用了铁的滑动摩擦面,称为“釭锏” 。在许慎 (汉)的说文解字中说:“锏:车轴铁也,从金” , “釭:车毂中铁也,从金” 。毕源的 释名疏证 18说:“锏”间也,间釭轴之间使不相摩也 ”,由此可见古代的釭和锏就是 原始轴承副,在中国汉代以前已经形成轴承的概念。中国古老的天文仪器“简仪”上使用 圆柱作为支承,公元 1276 年元朝郭守敬在造仪法中写到:“百刻环内广面卧施圆轴四, 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 ”(见元史卷 48“天文志” ) 关于矿物油的应用,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公元 3292 年)在汉书地理志上 记载了:“高奴有洧水可燃。 ”高奴,秦置县名,在今陕西北部延长一带;洧水,是延河

35、的 支流。这就是说,至迟在 2000 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发现在陕北一带的石油及其可燃性了。 在西晋司马彪(?公元 306 年)着后汉书志郡国五(中华书局 1965 年版)中转引 了西晋张华着博物记 (现存著作题名为博物志 )的一段话,这段话在北魏郦道元 (?公元 527 年)的水经注中得到了详细地引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 如莒屦,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同燃)极明, 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 ” 到宋代时沉括(公元 10311095 年在梦溪笔谈中写到:“漉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 县出脂水,即此也

36、。 ”他在此处第一次用了“石油”这个名词 19。 三、摩擦学在中国的进展 1初期认识阶段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中国机械工业正处于开创时期。许多产品从仿制国外产品入 手,逐步由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走向自行设计与批量生产。那时摩擦学的概念尚未形 成,机械设备的润滑技术水平也低得多,以机床而言,许多润滑点靠手工加油,齿轮箱靠 溅油润滑,只有少数较先进的机床使用集中润滑系统或强制供油润滑系统。机械零件常因 润滑不良而失效。自 50 年代中期开始,机械产品开始从仿制走向局部改进与自行设计阶段, 机械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在机械中集中润滑系统及压力润滑系统得到更多应 用,但就整个机械

37、工业而言,用油及润滑、维修技术水平仍较低。1956 年 3 月在全国向科 学进军的热潮中,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领导下编制的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 景规划纲要 (即十二年规划 )的 57 项重要科技任务中,提出了“研究延长机器和工具 寿命等重大科研任务,其中有关于“摩擦、磨损与润滑”方面的科研项目,在中国科学院 及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内开始组织研究力量,开展在苛刻条件下的新润滑方法和润滑剂的 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了科研基地 20。 50 年代末期,在广州陆续建立了机床、电机电器及电子设备等设备环境技术的科研单 位,开展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解

38、决 产品的环境影响、可靠性与寿命等方面问题。1959 年建立的广州机床研究所,开始系统研 究轴承(液体及气体静压轴承)、液压组件与系统,润滑与密封技术,以及防锈技术。以后 集中研究摩擦学与密封问题。1962 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主持, 在兰州市举行第一届全国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参加的单位共 69 个,宣读论文 33 篇,会议的筹备单位有: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 石油科学研究院等。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在摩擦磨损与润滑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方面的学术 会议,检阅了科技成果,开始形成了一支摩擦学技术力量。当时在国际上还没有出现摩擦 学的概念

39、21。 2 .摩擦学科研的进一步开展 1979 年 3 月 1825 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持在广州市举行第二届全国摩擦磨损与 润滑学学术会议并成立了摩擦学学会。在 1962 至 1979 年期间,尽管 “摩擦学”的概念尚 未引入中国,以及在其中一段时间内在科研及生产上受到众所周知的干扰,但在中国已经 在理论应用的基础上开始了摩擦学领域内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 效。以广州机床研究所为例,自 1961 年开始建立了静压轴承研究室,设计制造了一系列试 验台架,建立了大型轴承试验室,在进行轴承参数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开发了小孔 节流式、毛细管式、薄膜反馈式、无周向回油式等静

40、压及动静压轴承、静压丝杠副及导轨 副。建立了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并与工厂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数千台高精度、高效率 及重型机床、地震试验台及运载工具动特性试验台等,其中包括新设计的与由旧机床改造 的机床。1963 年起,广州机床研究所还开始研究机床润滑与密封问题,在哈尔滨、武汉及 洛阳等地大型工厂中解决了重型及超重型机床的导轨“爬行” 问题。这是一个由试验研究 所得摩擦学设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业产品的成功例子。 “三五”期间机床工业开始集中力量发展高精度精密机床,但当时中国还没有生产精 密机床所需中高档润滑油、脂,这些油、脂品种主要由国外进口来满足需要。为此一机部 和石油部在 1965 年 4 月

41、联合召开了精密机床润滑油、脂试制与评价座谈会,会后由石油科 学研究院、北京机床研究所及广州机床研究所联合组织调查组,调查北京、上海、南京、 无锡、济南等地不同类型精密机床使用的润滑油、脂情况,并与机床厂协商润滑油、脂样 品试制与生产验证计划。1966 年 3 月在广州召开了精密机床用油、及防锈油、脂会议,由 两部(以后还有商业部参加)进一步安排全系列 16 个品种的生产验证及定型生产工作,到 1968 年完成全部油品试制及应用考核,从而实现了精密机床用油的全部品种。在此期间, 在广州所建立了机床润滑油、脂评价测试中心。与此同时首次开发了中国自己的润滑性能 评价测试台架,如“吉山牌”四球机, “

42、越秀牌”导轨粘滑特性试验台等。历史证明,产品 生产、使用及销售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是十分有效的开发急需成系列润滑油、脂产品的方 式。 3 .对摩擦学的认识和深入实践 为了改变由于多年政治动乱而未参与国际交流,科技部门长期闭塞视听、技术停止不 前的状况。1977 年 9 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一次接受邀请,派代表团参加了在德国杜塞 尔多夫举行的第二届欧洲摩擦学国际学术会议。了解了自 1966 年以来形成的新学科摩擦学 的技术发展动向,特别是摩擦学对促进机械工业节约能源、材料和维修费用,提高产品性 能、质量、效率、可靠性和寿命的重要意义。自此以后,中国实现了与英国、法国、联邦 德国、日本、美国、芬兰

43、、俄罗斯等国知名的摩擦学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间的互访与学 术交流活动。1979 年 3 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成立后,在洛阳、广州、西安、武 汉等地举办了多次技术培训班,编辑出版了许多摩擦学专业书籍、教材、学会会刊、论文 集等。在一些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内,逐步开设了摩擦学专业课程,招收和培养了大 量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推动了摩擦学的研究、生产实践与应用活动空前活跃地开展 起来。近年来,在摩擦学学科内,中国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导的多学科结合的研究 队伍,现有从事摩擦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党鸿辛、温诗铸两人,已故资 深院士雷天觉先生是中国最早开展机床滑动轴承研究的先驱

44、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 柏、徐滨士、薛群基等三人。在工厂企业中已形成了一支机械设备润滑、设备工况监测、 维护的专业大军,充分显示了这门学科的生命力。 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在北京、天津、太原、兰州、西安、广州、长沙、武汉、洛阳、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哈尔滨、长春、沈阳、重庆、成都等地建立了一批摩擦学重点 科研、测试基地,如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摩擦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所、中德机械工业摩擦学应用中心(分设 于广州机床所、武汉材料保护所、上海材料所)等等。在流体润滑理论及其应用、摩擦学 系统设计、纳米摩擦学、润滑剂化学、固体润滑材

45、料以及陶瓷与聚合物等的摩擦与润滑机 理、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失效分析原理、摩擦学数据库与专家设计系统、表面工程、密 封原理及泄漏治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在国民经济各行 业中广泛使用的与摩擦学各技术领域相关的产品与基础零部件,如矿山及冶金机械、农业 机械、内燃机、汽车、工程及建筑机械、机床、电力机械、仪器仪表、物料运输机械、泵、 压缩机、通风机、铁路车辆、船舶飞机及航天器、纺织机械、水泥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等 的传动装置(包括齿轮箱、带及链传动装置等) 、滚动及滑动轴承、导轨及滑板、螺旋副、 阀门、密封件、模具及夹具等,均有成功应用摩擦学原理进行设计、制造与维修的大量例 子。 四、结语 自摩擦学在 1966 年诞生并于 1977 年引入中国以来,尽管摩擦学原理、摩擦学设计及 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始终有人存在以下疑虑:“如何来评价应用 摩擦学的知识使工业部门得到经济效益?” , “它可以持续发展吗?”回顾摩擦学的发展历 史,可从以下方面来回答: 摩擦学所涉及的问题是在机械中客观上持续存在的课题。在基础性科研及在生产中 应用上均有广阔的空间 2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的摩擦学设计专业委员会曾经收 集整理了摩擦学设计的成功例 120 多例 22,以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