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2 ,大小:245.50KB ,
资源ID:4219766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2197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剖学参考(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剖学参考(含答案).doc

1、解剖学参考中山医科大学 1.脑神经有几对?各对含有那些机能(纤维)成分? 答:脑神经有 12 对,含有 7 种纤维成分。 1 嗅 2 视 3 动眼 4 滑 5 叉 6 外展 7 面 8 听 9 舌咽 10 迷走 11 副 12 舌下 成分:1.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头面部皮肤、肌、腱、关节以及眼、口、鼻腔粘膜的感觉冲 动。 2.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由头颈部骨骼肌(如眼球外肌、舌肌)的运动。 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传导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觉 4.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5.特殊躯体感觉纤维:传导来自视器、听器和平衡的感觉纤维 6.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传导味蕾的感觉 7. 特

2、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腮弓衍化的骨骼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的运动 (三叉、面、副 N) 1、2、8 单纯感觉;3、4、6、11、12 单纯运动;其它混合 2.三叉神经机能成分,行程、分支、分布,临床应用? 答: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始于三叉运动神经核,出于脑桥基地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联合下颌神 经(三叉神经第三支)出卵圆孔分布于咀嚼肌支配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腭帆张 肌、鼓膜张肌的运动,还传导本体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始于运动根外侧的三叉神经节(颅中窝颞骨岩部三叉神经压迹处) ,从 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出脑,周围支分别称眼神经、上颌

3、神经、下颌神经,传导温痛觉的纤 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的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眼支从眶上裂出颅分出 3 支:1 泪腺神经,在外直肌上方前行到泪腺、结合膜和上睑 外侧皮肤,主要控制感觉,与上颌神经的分支颧神经有交通,导入面神经的副交感纤维而 控制泪液分泌。2.额神经:分出眶顶与上睑提肌之间走行的眶上神经分布于眼眶上裂皮肤 和滑车上方出眶的滑车上神经分布与鼻背和内眦皮肤。3.鼻睫神经:发出滑车下神经支配 鼻背、眼睑皮肤和泪囊;发出筛前、筛后神经分部于鼻窦、鼻腔和硬脑膜;发出睫状长神 经分布于角膜、睫状体和虹膜,并参与构成睫状神经节。 上颌支经海绵窦外侧从圆孔出颅,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

4、经,其分支主要是:1.眶 下神经,眶下壁眶下管出眶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皮肤。2.颧神经从翼腭窝分出眶下 裂入眶分两支,分布于颧、颞皮肤,还交通面神经的副交感成分控制泪腺分泌。3.上牙槽 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吻合成上牙槽神经丛分布于上颌牙齿、牙龈和上颌窦粘膜。4. 翼腭神经,始于上颌神经走于翼腭窝,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副交感)分布于腭、鼻粘膜 及腭扁桃体的感觉。 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经海绵窦,从卵圆孔出颅,在翼外肌处分为前后两干,前干发 出肌支核颊神经,后干发出感觉支:1.耳颞神经,来于后干,分布于颞区皮肤,还交通舌 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腮腺分泌。2.颊神经,来于前干分布于颊部皮肤和口腔

5、侧壁粘膜。 3 舌神经,分布于舌前 2/3 粘膜,加入面神经的鼓索神经,控制舌前 2/3 的味觉,形成下颌 下神经结支配颌下腺颌舌下腺的分泌。4.下牙槽神经为混合神经,分为下牙丛脂肪下颌牙 齿和牙龈,终支为頦神经支配頦部和下唇。5.在下颌孔分出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下颌舌骨 肌颌二腹肌前腹。 临床上一侧三叉神经损伤时出现同侧面部皮肤肌眼、口和鼻粘膜一般感觉消失,角膜反射 因角膜感觉消失而消失,一侧咀嚼肌瘫痪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患侧,疼痛分布与神经分 别一致,压迫眶上、下和頦孔可以诱发疼痛。 (三叉感觉分三支;眼裂口裂各自司;三叉运动把口张;支配三肌和二张) 3.面神经的机能成分、主要行程、分支、分

6、布范围,如果面神经管外和内断损伤各有何不 同?如果管内段是:a.膝上;b.面神经膝部;c. 膝下损伤各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面神经是混合神经主要含四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一 般内脏运动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面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个运动根,另一个中间神经(含感觉和副交感两种纤维) 。二 根自桥延沟外侧部出脑后与前庭蜗神经同行,经内耳门进入内耳道,至内耳道底即与前庭 蜗神经分开而进入面神经管内。在管内转折处稍膨大为膝神经节。以后主干再转向下行, 由茎 乳孔出颅,分支穿过腮腺到达面部和耳后。面神经的分支主要有:管内分支:岩浅大神经、 镫骨肌神经、鼓索;颅外段:颞支、颧

7、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两个神经节:翼腭神 经节、下颌下神经节。 (1)脑干内孤束核鼓索神经属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胞体在膝部的膝神经节:面神经 出茎乳孔前发出,进入鼓室,行经锤、砧骨之间,穿鼓室前壁至颈下窝而加入舌神 经,味觉纤维分布到舌前 23 粘膜。 (2)脑桥的上泌涎核膝神经节分出岩浅大神经,经颞岩部前面的岩大神经裂孔穿出 前行,穿破裂孔至颅底,与岩深神经核成翼管神经,穿翼管至翼腭窝,进入翼腭神 经节,换元其分支随三叉神经分支控制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鼻、腭粘膜 腺体的分泌。 脑桥的上泌涎核鼓索神经其副交感纤维至下颌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 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3)脑桥的三叉

8、神经脊束核传导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核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4)脑桥的面神经运动核经茎乳孔出颅后分出 3 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 后腹、茎突舌骨肌,主干进入腮腺,腺内分出腮腺内丛,出腮腺后分出 5 支: a、颞支,支配额肌、眼轮匝肌等 b、颧支,支配眼轮匝肌、颧肌。 C、颊肌,在腮腺导管上、下方走行,至颊肌、口轮匝肌以及其它口周围肌。 d、下核缘支,下唇诸肌 e,颈支,下颌角附近下行于颈阔肌深面,支配该肌。 面神经行程长,与鼓室、乳突和腮腺等结构有密切的毗邻关系,面神经主干损伤后, 损伤侧的表现有: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和鼻唇沟消失,不能闭眼,口角歪向健侧; 角膜反射消失(因眼轮匝肌瘫痪

9、);听觉过敏(镫骨肌瘫痪) ;患侧舌前 23 味觉消失; 患侧泌涎和泌泪障碍。由于面神经分支先后不一,故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和在离开管以 后的损伤,临床表现亦不同。离开面神经管以后的损伤,表现为表情肌瘫痪的症状;在管 内损伤时,除表情肌瘫痪外,还可能伴有味觉、听觉或泌泪等障碍。 (孤单前味道;面部则表情;上泌颌泪液;耳后说三叉) 4、动眼神经起始、成分、行程、分支、分布范围、损伤表现? 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一般内脏运动两种纤维。躯体运动纤维起于 中脑的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Ew 核) 。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 脑行经小脑幕切迹下方,紧贴后床突侧方进入海绵窦的外

10、侧壁上部,最后经眶上裂入 眶立即分为上、下两支:(1)上支,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2)下支,支配下直、 内直和下斜肌。由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称睫状短神经它由动眼神经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副交感部) 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完成 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视反射。 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后部外侧,是副交感神经节。有三个根进入此节:副交感根 即睫状神经节短根,其纤维在此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加入睫状短神经;交感根, 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感觉根,来自眼神经的鼻睫神经。由节发出睫状短神经,进入眼 球。其副交感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和眼血管:

11、感觉纤 维接受眼球的一般感觉,经三叉神经入脑。 一侧动眼神经的完全损伤,出现除外直肌(展神经支配) 和上斜肌(滑车神经支配)以外 的同侧全部眼外肌瘫痪眼脸下垂,眼外斜视,眼球不能向内、上、下方运动以及瞳孔对 光反射和调视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症状。 5、舌咽神经? 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五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 疑核 支配茎 突咽肌和咽缩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 下泌涎核 ,在耳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到腮腺, 司腮腺分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处的舌咽神经下神经节,中枢突终 于脑干 孤束核 ,周围突分布于舌后 l3 的味蕾;一般内脏感觉纤纸胞体也位于下神经节, 中枢突终于

12、 孤束核 ,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 13 等处粘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胞体位于舌咽神经上神经节内,中枢突在 三叉神经脊束核 ,分布于耳 后皮肤。 舌咽神经自延髓后外侧沟出脑后与出颈静脉孔。在孔内有上神经节,孔下方有下神经 节舌咽神经出颅后在颈内动、静脉间下降,绕茎突咽肌经舌骨舌肌深面达舌根。除发支支 配茎突咽肌外,还有分支: 1、鼓室神经起自下神经节,经鼓室下壁进入鼓室,发出许多分支,在鼓室内侧丛发支 至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的粘膜,司粘膜感觉。鼓室神经的终支为岩小神经,经鼓室上 壁出鼓室,再经卵圆孔到额下窝,分布于腮腺 2咽支分支至咽壁的肌肉和粘膜,司部分咽缩肌运动和粘

13、膜的一般内脏感觉。 3颈动脉窦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分别感受动脉内的压力和血液内的二氧 化碳浓度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 4舌支为舌咽神经的终支,经舌骨舌肌的深面,舌后 1/3 粘膜和味蕾。司一般内脏感 觉和味觉。 此外,舌咽神经还发出咽支、扁桃体支和茎突咽肌支等。 耳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在卵圆孔的下、下颌神经的内侧,有 4 个根;副交感根, 来自岩小神经。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至腮腺,司腮腺的分泌; 交感根,来自脑膜中动脉交感丛;运动根,来自下颌神经,分布于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 感觉根,来自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舌咽神经损伤后表现为:咽与舌后 13 的感

14、觉障碍;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舌后 l3 味觉丧失;腭垂偏向健侧; 腮腺分泌减少等。 6、迷走神经? 是混合性神经 4 种纤维:(1)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 迷走神经背核 ,主要分布到 颈、胸和腹部的脏器,管理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活动;(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 疑 核 ,支配咽、喉肌;(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 其中枢突终于 孤束核 ,周围突分布于颈、胸和腹部的脏器;(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 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 三叉神经脊束核 ,周围突主要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的 皮肤和硬脑膜。 迷走神经由延髓后外侧沟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静脉孔内有上神经节。在

15、颈静 脉孔下方又有下神经节。在下神经节以下迷走神经干位于颈动脉鞘内沿颈总动脉和颈 内静脉之间的后面下降。到颈根部,左右迷走神经行程不同:右迷走神经经有锁骨下动、 静脉间进入胸腔,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至食管后面分散成食管后丛。此丛向下 聚合成迷走后干,经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左迷走神经由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间下降到胸腔,越主动脉弓左前方再经左肺根的后方至食管前面分散成食管前丛,此丛 向下聚合成迷定前干,亦经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迷走神经的分支如下。 1在颈部的分支: (1)耳支:三叉神经脊束核,管理外耳道和耳郭后面的皮肤。 (2)咽支:疑核,与舌咽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咽支构成咽丛,

16、支配咽缩肌和软腭肌肉( 腭帆 张肌除外)的运动及咽粘膜的感觉。 (3)喉上神经:内支管理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以及会厌舌根等的感觉;外支是运动纤维, 细小,支配环甲肌。 (4)心支,上、下两文,下行入胸腔,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心丛,支配心脏。上支有一支 称主动脉神经(或称减压神经 )感受压力和化学刺激。 2在胸部的分支 (1)喉返神经:左、右侧的发出部位不同。左侧喉返神经位置较低,在主动脉弓前方发 出绕主动脉弓;右侧位置较高,在有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发出,并绕该动脉。都返行向上, 进入喉内称为喉下神经管理除环甲肌以外所有的喉肌以及声门裂以下的粘膜的感觉。 (2)支气管支:在迷走神经下行接近肺根处发出,在

17、支气管前、后方与交感神经的分支 共同构成肺丛,再发出至支气管。 3在腹部的分支 迷走前、后干经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后。前干在喷门附近发出胃前支和肝支。胃前支沿 胃小弯发出至胃前壁、其终支分布于幽门部前壁。肝支参加肝丛,分布于肝、胆囊等处。 后干也在喷门附近发出胃后支、腹腔支。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部走行,沿途发支至胃后 壁,终支也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后壁。腹腔支沿胃左动脉向右行,与 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以后与交感纤维一起沿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等分布 于胃至横结肠右 23 的消化管及肝、胰、脾、肾等腹腔大部分脏器。 迷走神经主干损伤可出现心动过速、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喝水时

18、易发呛等症状。当 与舌咽神经合并损伤时,还会发生吞咽困难、腭垂歪向健侧。 迷走神经是司胃液分泌的主要神经,在治疗胃溃疡病时为了减少胃酸的分泌,有时采 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7、12 对脑神经出颅地方? 答:嗅神经连于端脑,经筛孔入颅,视神经连接于间脑,经视神经管入颅,动眼神经从 中脑脚间窝出脑,经眶上裂出颅腔,滑车神经经中脑上髓帆出脑,经眶上裂出颅,三叉神 经经脑桥出脑,其分支眼神经经眶上裂入颅,上颌神经经圆孔入颅腔,下颌经圆孔入颅腔, 展神经经脑桥延髓沟出脑,经眶上裂出颅,面神经由脑桥延髓沟出脑,经内耳门茎乳孔 出颅,前庭蜗神经经内耳门入颅,经脑桥延髓沟入脑。舌咽、迷走、副神经均经经静

19、脉孔 出入颅腔、经橄榄前沟出入脑。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经延髓前外侧沟出脑。 8、哪几对脑神经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他们的节前和节后神经的名称、位置和支配器官? 答:颅部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起自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走行在动眼神经、面神经、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3、7、9、10): 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 E-W 核节前纤维伴随动眼神经 离脑干后进入眼眶,到达睫状神经节并在节内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入眼球,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面神经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脑桥的上泌涎核。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面神经至翼腭神经 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经上颌神经及其分支至

20、泪腺;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面神经至鼓 索,然后加入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在节内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至下颌下腺及舌下腺。 舌咽神经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延髓的下泌涎核,节前纤维随舌咽神经的分支至耳神 经 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至腮腺。 迷走神经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的分支 分布至胸腔脏器及腹腔大部分脏器(肝、脾、肾和横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在器官内神 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以上脏器。 9、躯体神经与植物(内脏)神经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答: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如下差别: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随意肌) ,而内

21、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直接到达效应器;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 出后需要在周围部的内脏神经节交换神经元,由节内的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 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要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节前神 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它们发出的轴突称节前神经纤维。第二个神经元( 节后神经 元)的胞体位于周围部的内脏神经节,它们发出的轴突称节后神经纤维。节后神经元的数目 较多,一般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与多个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这有利于较多的效应器同时活 动。 (3)躯体运动神经以经干的形式分布于效应器;内脏运动神经形成神经丛,称为内脏

22、神 经丛由丛发出分支至效应器。 (4)躯体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是受意志支配的,而内脏运动神经则在一定程度 上不受意志控制。 (5)躯体运动神经管一个器官,而植物神经可以管两个器官。 (6)躯体运动神经一种纤维成分,为较粗有髓纤维,而植物神经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 纤维成分,节前为薄髓纤维,节后为无髓纤维。 根据形态和机能不同,内脏运动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它们在机能 上互相拮抗,又互相协调,共同完成机体内部复杂的生理活动。 10、交感和副交感有何不同 答: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脊髓胸腰断侧角中间带外侧 核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脊髓骶 24 骶副交感核 周围神经节位置

23、 椎旁神经节、椎前神经节 器官旁节、器官内(壁内) 节 节前、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较短、节后较长 节前纤维较长、节后纤维较 短 分布范围 较广泛,前身皮肤血管、汗 相对较少,大部分血管、汗 腺、竖毛肌和肾上腺髓质仅 有交感神经支配 腺、竖毛肌及肾上腺髓质无 副交感神经支配 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间 突触 交感节前神经元轴突可与许 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与较少节 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功能 应激下交感兴奋 平静代谢时,副交感神经活 动占优势 11、脊髓的外形如何?在横断面上能够看到那些结构? 答: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在横切面上,可见“H ”形的灰质围绕中央管, ;而在灰质 外围为白

24、质。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向上通第 4 脑室。 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体组成,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的部分,称前角,后部较细称后角,前、 后角之间的移行部分称中间带;从胸 1腰 3 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侧角。在中央管前后 的灰质分别灰质前后联合。前后角的一些灰质与白质联合称网状结构。前角 内有运动细胞 和其它小型细胞,运动细胞包括大型的 a 细胞和小型的 r 细胞,它们的轴突组成前根,支 配骨铬肌的运动。其中 a 细胞支配随意运动.r 细胞起保持肌张力作用。前角运动细胞可大 致分为内、外两大群。内侧群支配颈肌和躯干肌。外侧群在颈膨大和腰能膨大处发达,主 要支配四肢肌。通常支配肢带肌的细胞群位于相应节段前角

25、的内侧,支配肢端肌的细胞群 则位于相应节段前角的外侧;支配伸肌和展肌的细胞沿前角外周排列,而支配屈肌和收肌 的细胞则排列在其探部。支配同一关节屈、伸肌者常位于同一或相邻脊髓节段内。前角运 动神经元是锥体系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引起所有躯干、四肢肌肉反射活动的上级 神经元的终止处,故有“最后公共通路。损伤或轴突被阻断时,由于肌肉失去运动神经元 的支配,丧失随意运动的机能(瘫痪) 肌张力下降,反射消失,并发生代谢障碍,称为弛 缓性瘫痪。中间带 分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内侧核位于中央管的后外部分细胞接受 内脏传入冲动,轴突与支配内脏运动的中间外侧核联系。中间外侧核位于全部胸髓和腰 13 侧角及

26、骶 24 的中间带外侧部,轴突加入前根,属于内脏运动纤维。后角 后角尖有 贯穿脊髓全长的胶状质。由神经胶质和小型神经细胞组成。在腹侧胶状质的细胞组成后角 固有核组成脊髓丘脑束,与温度觉、痛觉、触觉的传导有关。在后角的基部内侧有由大型 细胞形成的胸核。此核见于颈 8腰 2,卵圆形区。组成脊髓小脑后束。 白质位于灰质的外围,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所组成。可分为三索:后正中沟和后外 侧沟之间的为后索;在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的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的为侧索。 纤维束,由起止、走行和功能相同的纤维集合而成。 上行传导束从躯干和四肢接受的各种感觉,经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的后根传入脊 髓。(1)薄束

27、和楔束位于后索。薄束位于内侧,楔束位于外侧,脊髓胸 4 以上才有楔束,而 胸 5 以下仅有薄束。薄束、楔束传导来自躯干、四肢的肌、健和关节感觉及皮肤的精细触 觉。(2)脊髓小脑后束位于侧索表面的后半由同侧的胸核神经元轴突上升而形成,传导下 肢和躯干胸以下的本体感觉以及皮肤的触、压觉至小脑。(3) 脊髓小脑前束位于侧索表面 的前半形成脊髓小脑前束上升,小部分在同侧上升,都达小脑。传递下肢和躯干胸以下 部分的本体感觉和皮肤触、压觉至小脑。脊髓小脑前束主要传导整个肢体运动和姿势的信 息,而脊髓小脑后束则与传递个别肢体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协调的信息有关。(4) 楔小脑 束与脊髓小脑后束相当;脊髓小脑咀侧

28、束与脊髓小脑前束相当。均传导同侧上肢的本体感 觉,止于同侧小脑。(5)脊髓丘脑束:分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位于侧索的前部, 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纤维起于对侧后角的边缘核和固有核,发出的轴突穿白质前连合后 在上节的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止于丘脑。传导皮肤温、痛觉、粗略触觉和压觉。 下行传导束 起自不同脑段,下行止于脊髓灰质。(1)皮质脊髓侧束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 内侧,由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神经元的轴突下行组成。(2)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正中裂 两侧,由同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神经元的轴突下行而成。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止于对 侧的前角细胞,它和皮质脊髓侧束的功能都是管理骨路肌的随意运动。(3

29、)红核脊髓束:位 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由中脑对侧红核神经元的轴突下行而成。止于脊髓。刺激红核时, 激活对侧屈肌运动神经元,同时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4)前庭脊髓束起自脑干的前庭神经 外侧核位于前索。刺激前庭外侧核时,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其 它下行传导束尚有:顶盖脊髓束与视、听的反射活动有关。内侧纵束与运动的协调有关。 网状脊髓束与调节肌紧张及内脏话动有关。 固有束紧贴脊髓灰质的表面,在白质三个索内主要由后角细胞及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在本 侧或对侧灰质边缘升、降而成,行走一定距离后又返回灰质而终止。其机能与脊髓不同节 段的节间反射有关。 12、脊髓的机能? 答; 脊髓是中枢神经

30、系统中的低级中枢,在正常情况下,它的活动受脑的控制。 (一)反射机能 脊髓本身可完成的反射,有节内反射和节间反射(通过中间神经元、固有束) 。但有的反 射是要通过各脑段来完成,称超节反射,是较高级的反射。超节反射的纤维即是白质各索 中的传导束。脊髓内最简单的反射弧只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即一个传入(感觉) 神经元和一 个传出(运动) 神经元,组成单突触反射,一般只局限在一个脊髓段内进行,这种反射属于 节内反射如膝反射。人多数反射弧都由数个神经元构成,组成多突反射即在感觉和运动神 经元之间,加入一个或数个中间神经元,以形成数个神经元的链条。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可 止于同侧或对侧的同节段,或通过固有束上行

31、或下降数个脊髓节段,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 元。其中上行或下降至其它节段的反射、属于节间反射。 在临床上常用来检查患者的反射有浅反射和深反射。深反射是指由肌、腱、骨膜、关 节 内的深部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如膝反射) 。浅反射是指刺激皮肤而引起的反射 (如 腹壁反射相提睾反射)。在正常状态下,大脑皮质对深反射有抑制作用,当大脑皮质或皮质 脊髓束损伤时则出现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传导机能:脊髓内各种上、下行传导束,向上(至各脑段)、向下传导各种神经冲动复杂 机能。 12、脊髓的损伤? 答:从临床看,脊髓的不同部位病变或创伤,会出现不同症状。前角的病变主要是伤及前 角运动细胞。这些受

32、损细胞所支配的肌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腰反射消失、肌 萎缩,不出现病理反射,无感觉障碍。如脊髓前角灰质炎(或小儿麻痹症患者。若病变累及 腰骶部的前角,视损伤范围的大小可出现整个下肢肌或部分肌群的瘫痪。 病变若在中央 管周围,侵犯了白质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束在此交叉的纤维。病变区若在颈膨大节 段则主要在两侧上肢出现痛、温度觉丧失,而触觉存在(因后束末受损伤) 。这种现象称 为感觉分离,如脊髓空洞症或脊髓内肿瘤患者。若脊髓外伤或脊髓外肿瘤引起脊髓半边横 断性损伤在同侧损伤节段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皮质脊髓侧束阻断) ,运动、位置和振动 觉障碍(后索被阻断);而在对侧损伤节段以下痛、温度觉

33、减退或丧失 (因脊髓丘脑束在脊髓 内交叉),但触觉存在。脊髓的外伤或脊髓受压的晚期可以导致脊髓全部横断性损伤。此时 损伤节段以下两则 的感觉和运动全部丧失。如伤在上颈部,病人可表现为四肢截瘫;如伤在颈、腰膨大之间 则 为双下肢截瘫。脊髓横断伤初期(数日至数周) 表现为一种脊髓休克的现象。在此期间损伤 平面以下的躯体和内脏反射全部消失。此后,肌张力恢复,出现腱反射亢进,甚至排尿排 便 反射不能随意控制等症状。 13、试述全身重点皮肤节段分布区域及范围,有何临床意义? 答:胸 4 乳房 6 剑突 8 弓 10 脐、耻骨间,站在骶 1 坐在骶 3 沟在腰 1。 14、脑干的外形与脊髓相比有那些变化,

34、有那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脑于位于颅后窝,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脑干向上延续为问脑, 向下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接。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为第 4 脑室, 此室向下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相续,向上连通中脑的中脑水管。脑干与脊髓比较: (1)脊髓表面纵行的沟裂,向上延续到延髓。在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的两侧有纵行隆起 的锥体,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锥体束的大部分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锥体束的大部分纤 维交叉至对侧,名为锥体交叉。 (2)锥体的外侧有一对卵圆形的隆起,形如橄榄,故称橄榄,内含下橄榄核。橄榄与锥体 之间为前外侧沟,舌下神经由此沟出脑。在橄榄后方的沟内,从上向

35、下依次有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出入脑。 (3)延髓的背面下部形似脊髓上部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下部。在 延髓背面的下部,薄束和楔束向上延伸,分别延续至膨隆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面分别 有薄束核和楔束核。 (4)脑桥形体比延髓更为膨大。其腹侧面宽阔膨隆,称脑桥基底部,基底部正中线上有纵 行的浅沟为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两侧逐渐缩窄,移行为小脑中脚进入小脑。脑 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在脑桥下缘的延髓脑桥沟内,自内向外排列有 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延髓、脑桥和小脑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脑 桥背面下部扩大构成第 4 脑室底的上部。上部狭细为脑

36、桥与中脑的移行部,称为菱脑峡。 (5)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它上通中脑水管;下通延髓和脊髓中央 管:顶端朝向小脑,为第四脑室盖;室底呈菱形,故名菱形窝。窝的下外界是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上外界为小脑上脚。窝的两个侧角称为外侧隐窝。第四脑室盖即第 四脑室顶,形如帐篷,自上而下为上髓帆、小脑白质、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6)中脑形体较小,其腹侧面上界为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其两侧为一对粗大的柱状隆 起,叫大脑脚。脚间的凹窝叫脚间窝。动眼神经自窝的外缘出脑。中脑背面有四个圆形隆 (四叠体):上一对叫上丘,下一对叫下丘,各有一条向前外伸出的隆起,分别称为上丘 臂和下丘

37、臂,它们分别连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 15、小脑分几部分,各有什么生理功能,小脑的发生进步和功能关系? 答:(9 个 3:3 部分;3 个裂;3 个叶;3 种皮质;3 对脚;3 束纤维;3 种功能;3 对核; 3 层细胞)小脑位于颅后窝,居脑干的背侧。上面借小脑幕相隔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 3 部分:小脑的上面平坦,下面中部凹陷。中间缩窄的部分,称为小脑蚓;两侧膨大的部 分,称为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部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小脑扁桃体。它位于延髓 的背外侧,两者同靠近枕骨大孔上方。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体积增大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时,小脑扁桃体可向下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或称为枕骨大

38、孔疝,压迫延 髓危及生命。3 对脚;小脑的前方有上、中、下三对小脑脚。分别与中脑、脑桥和延髓 相连。 3 个裂: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浅沟,两沟间是一个叶片。在小脑上面前、中 l3 之间有 一深沟,称为原裂;下面前部也有一深沟,称为后外侧裂。借此二裂,将小脑分为三叶。 3 个叶、3 功能:绒球小结叶在小脑下面,位于后外侧裂的前方。包括半球上的绒球和蚓部 上的小结。两者以绒球脚相连。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称原小脑,主要接受内耳 前庭的信息,与维持身体平衡的机能有关,故又称为前庭小脑。小脑前叶在小脑上面,原 裂以前的部分。在进化上出现晚于原小脑,称旧小脑。它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也叫 脊髓小

39、脑与肌张力的调节机能有关。小脑后叶位于原裂勺后外侧裂之间。后叶下面的蚓部, 邻接小结处,有蚓垂和蚓垂体这两部分也接受脊髓的信息,故属于旧小脑。后叶的其余部 分是进化中最新部分,哺乳动物才有,团此称为新小脑它的出现与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关, 又称大脑小脑与骨路肌的协调功能有关。 3 种皮质:小脑灰质与白质的分布与脊髓不同,灰质大部复盖在表面,称小脑皮质;白质 在深部,称小脑髓体。3 种皮质称小脑脊髓小脑皮质、大脑小脑皮质、前庭小脑皮质。 4 种核:深埋于白质内,每侧有 4 个核团,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顶核为成对的圆形小 核位于第四脑室顶壁内。球状核位于顶核的外侧为细小圆形的灰块。栓状核为楔 形灰质块

40、,紧靠齿状核内侧的门处。齿状核呈皱褶袋状,形似下橄榄核,只见于哺乳动 物,在人类特别发达。小脑核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其中齿状核、球状核和栓 状核发出纤维组成小脑上脚出小脑;顶核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出小脑。 3 层细胞:小脑神经元构成 3 层结构:由内到外以次是: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3 束纤维: 原小脑前庭小脑 )。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发来的纤维,经小脑 下脚终于绒球小结叶的皮质,通过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以调整 由于前庭刺激而引起的肌张力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故原小脑受损伤厉,病人平衡失调, 站立和行走时摇晃不稳,甚至倾倒。旧小脑(脊髓小脑)主要

41、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 维。经顶核换元的纤维,控制运动中的躯干肌核肢体近端肌的肌张力和协调。经球状核和 栓状核换元的纤维,控制运动中的肢体远端肌的肌张力和协调 ,在人类,旧小脑损伤后的 表现主要为肌张力降低。 新小脑 (大脑小脑) 接受来自对侧脑桥核经小脑中脚进入小脑的 纤维,借以获取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有关随意运动信息。以协调肌肉的随意运动,保证运动 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新小脑受损后,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不协调,称共济失调。 16、下丘脑包括那些结构? 答:(4 区、4 核、4 束、4 功能) 下丘脑居背侧丘脑下方,形成第三脑室下部的侧壁,上方借下丘脑沟与丘脑分界,前 端到室间孔,后端与中脑

42、被盖相续。下面最前方是视交叉。视交叉的前上方连接终扳,后 方有灰结节,向下移行于漏斗,漏斗下端与垂体相接。灰结节后方有一对圆形的隆起,叫 乳头体。 下丘脑可以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核乳头体区 4 部分,由内到外分为室周带、内 侧带核外侧带。 下丘脑核团分 4 组为(1)视上区的视上核、视旁核核下丘脑前核;(2)在结节区的漏斗 核、腹内侧核和背侧核;(3)在乳头区的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核。 下丘脑 4 束:前脑内侧束、穹隆、纵纹、乳头丘脑束。 下丘脑纤维联系 4 方面(3 进 3 出) :与边缘系统、脑干和脊髓、背侧丘脑、垂体连系: (1)通过前脑内侧束垂体起自视旁核和视上核分别称室旁垂体束

43、、视上垂体 束和结节漏斗束。主要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元产生激素,沿轴突送至垂体后叶或送至正中隆 起,后者再通过垂体门静送至腺垂体。送至神经垂体的纤维起自视旁核和视上核分别称 视旁垂体束和视上垂体束输送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 和催产素到神经垂体,再通过神经 垂体的血管扩散到全身。送到正中隆起的纤维称结节漏斗束起自节区的弓状核及其附近脑 区,将多种重要激素送到正中隆起内的毛细血管,再通过垂体门静脉送到腺垂体,影响及 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是中枢神经对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的一条重要通路。 (2)通过海马(通过穹隆)乳头体(经过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 (3)通过杏仁核(通过纵纹)下丘脑脑干 下丘脑的功能:

44、下丘脑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涉及的功能极广泛、如对情绪、 饮食、体温、睡眠、觉醒及至体内分泌活动的调节。下丘脑除通过神经通路接受有关信息 外,还可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如体温、血液成分的变化等) ,因此能有效地实现其 调节功能。 17、大脑半球分几叶,标志是什么(各叶主要沟回)? 答:(1 岛;2 裂;3 面、缘、沟、极;4 叶;5 回;12 中枢) 端脑自前脑发展而来,是脑的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组成。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为纵 行的大脑纵裂,裂的底面连接两半球宽厚的纤维束板,即胼祗体。大脑和小脑之间为大脑 横裂。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上、下和内侧缘;额、枕和顶极。三

45、条恒 定的沟大脑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沿上外侧面斜向后上。止于半球中、后 1/3 交界处。中 央沟以额状方向位于半球上外侧面,下端达外侧沟。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后份,自距状沟 起,从前下走向后上,并略转至上外侧面。大脑半球可以借三条恒定的沟分为额、枕、顶、 颞叶及脑岛。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叶 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测面界线为顶枕沟至枕前切迹的连线; 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岛状,位于外测沟深面, 被额、顶、颞所掩盖。半球背外侧面,中央沟前方,由平行的中央前沟。自中央前沟有两 条向前水平的额上沟和额下沟

46、。此三沟将额叶分成 4 个脑回,中央前回在中央沟和中央前 沟之间;额上回居额上沟之上,额中回居额上下沟之间;额下回在额下沟和外侧沟之间。 中央沟后有平行的中央后沟,此沟后为中央后回;后沟后方有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顶内沟, 上方为顶上小叶,下方为顶下小叶,顶下小于包绕外侧沟后端的缘上回和颞上沟后的角回。 外侧沟下方有平行的颞上沟和颞下沟,上沟上方为颞上回,自颞上回转入外测沟内有几条 自外上到内下的颞横回。颞上下沟之间为颞中回,下沟下为颞下回。半球内侧面,自中央 前后回背外侧延伸到内侧部为中央旁小叶。中部有前后方向的弓形胼胝体,下方有距状沟, 距状沟与顶沟之间称楔回,距状沟下方为舌回胼胝体背面有胼胝体

47、沟向前移行为海马沟, 上面与之平行的是扣带沟,它们之间是扣带回。底部在额叶有纵行的嗅束、嗅球和嗅三角, 三角和视束之间有前穿质。颞叶下放有枕颞沟,沟内侧有平行的侧副沟,此沟内侧为海马 旁回,前端弯曲为钩。海马旁回内侧为海马沟,沟上方为齿状回,海马和齿状回之间为海 马结构。半球内侧面可以间位于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隔区、扣带回、 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加上岛 叶前部、颞极构成边缘叶。 12 中枢4 个基本中枢(运动、感觉、听、视)、4 个语言中枢(运动、听觉、书写、视觉) 、 4 个特征中枢(嗅觉、内脏活动、两眼协同、运动机能) (1)躯体运动中枢,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48、。它接受来自关节、肌腱及骨路肌的 深部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在空间的姿势、位置以及各部分在运动时的状态,据此管理全 身的运动。特点:支配对侧肢体运动;头下脚上倒置人形,但头部正立;所占中枢面积取 决该部功能。 (2)躯体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半,它管理全身痛、温、 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等躯体感觉。投影特点是上下颠倒,右行交叉其大小 与运动的复杂性或感觉的敏感程度成正比。 (3)视觉中枢,在距状裂两侧的枕叶皮质,即 上方的楔叶和下方的舌回上,接受来自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距状裂上方的视皮质接受下部 视野来的冲动,下方的视皮质接受上部视野来的冲动。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 的冲动,

49、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称同向性偏盲。 (4)听觉中枢,在颞横回, 接受内侧膝状体来的纤维。每侧的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 损,不致引起全聋。 (5)嗅觉中枢在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6)平衡觉中枢存有争议,一般认为在中 央后回下端,头面部的感觉区的附近。 (7)味觉中枢可能在中央后回下部,舌和咽的一般 感觉区附近。8)内脏活动中枢,认为在边缘叶,在此叶的皮质区可找到呼吸、血压、瞳孔、 胃肠和膀肮等各种内脏活动的代表区。 (9)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后分,此中枢受损, 病者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 (10)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颞 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盲。此中枢受损后,病者虽能听到别 人讲话,但不理解讲话的意思,自己讲的话也同样不能理解,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和正常 说话,称感觉性失语症。 (11)书写中枢在额中回的后部,紧靠中央前回的上肢,特别是手 的运动区。此中枢若受伤,虽然手的运动机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图等精细动作发生障 碍,称为失写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