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频电疗法定义:医学上把频率十万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应用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一、 有关物理学基础:1、 电场:电力线所能波及的范围叫电场。电荷静止的称为静电场,运动的电场称为动电场。2、 电磁波:空间某一处产生了变化了的电场,在它的周围就要产生变化速度与之相同的磁场,该磁场周围又产生了电场,后者又产生磁场,如此循环往复,电磁场所占空间迅速扩大,这种迅速向周围空间传播扩大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3、 高频电流:振荡频率100000Hz以上的电流比较容易向周围发射,频率越高,发射越容易。向空间发射的高频交流电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其速度与光速相同,约三十万公里/S
2、,所以高频交流电按其物理性质来说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关系。二、 高频电流的分类:1、 按波长分:电疗名称波长范围(m)波长(m)频率(MHz)共呜火花电疗3000300200030015100万中波电疗3001001841.625短波电疗1001022.12、11.0613.56、27.12超短波电疗1017.3740.68分米波电疗10.10.69、0.3278433.9、32.78厘米波电疗0.10.010.12252450毫米波电疗0.010.0010.083360002、 按波形分类:(1) 减幅振荡电流:振幅逐渐变小至消失的电流,如共呜火花。(2) 等幅振荡电流:幅度恒定
3、不变,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3) 脉冲等幅振荡电流:有规律性间断的振荡电流。通电时间小于断电时间。有脉冲超短波,脉冲短波等。三、 高频电对人体作用的基础:在高频电场中人体可以表现出导体、电容、电介质、线圈等性质。但人体各组织成分是不均匀和多种多样的,同一组织往往兼有多种性质。1、 导体:人体组织中的血液、淋巴液及其他组织液均含有大量的水分,故为良好的导电体。此外在人体的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离子,如K、N、C、M、C等,因此能传导电流,在高频电作用下,离子沿电力线的方向移动。词频电正半周时,正离子被推向负极,负离子则相反;负半周时,正离子吸向正极,负离子则相反。由于离子移动而产生的电流称为
4、传导电流。由于高频频率很高,极性变换很快,离子急剧地沿电力线的方向来回移动或振动;而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和移动速度不同,在振动过程中互相摩擦以及与周围的媒质相摩擦,引起能量的损耗称为欧姆损耗。高频电作用于导体时的过程可归纳为:高频振荡离子振动传导电流欧姆损耗热。高频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密度越大或组织的电阻率越大,产热也越多。2、 电介质:电介质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只能在原子核周围轨道上旋转,称为束缚电荷。肌腱、韧带、骨骼、干燥的皮肤等多种组织有较高的电阻,也具有电介质的性质。在低、中频电场中,电介质基本上是绝缘体。但在高频电场里情况不同。在高频电场内,电介质正电荷和负电荷发生位置移动,正
5、电荷偏向负极,负电荷偏向正极。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电荷的这种变化叫做取向。由于取向的结果,无极分子极化为有极分子,即偶极子。在高频电流作用下,偶极子随着交流电正负半周的不断变化亦不停地旋转。束缚电荷的移动就构成了电流,但这种电流不是电子或离子作远距离移动,而是由于偶极子内束缚电荷的位置相对移动而产生的,故称为位移电流。在高频电流作用下,人体内各种质量、大小、束缚电荷多少不尽相同的偶极子在高频电场中迅速旋转,互相摩擦以及与周围的媒质相摩擦,也产生了能量的损耗,也转变为热。因此高频电流通过电介质的过程可归纳为:高频振荡电介质偶极子旋转位移电流介质损耗热。频率越高,电介常数越大和电场强度越强时,产热越
6、大。3、 电容:人体组织是一个混杂有电阻和电容的整体。如在肌肉组织中,细胞膜就有电容性质,细胞处液和内容物都是良好导体。直流电和低频电流不能或很难通过电容,可高频电流很容易通过电容,频率越高容抗越小,产热越多,并且能够较均匀地通过组织。4、 线圈:在高频电范围内实心的导体也可以当作是由大小不同地依次重叠起来的导线环组成。人体也可以视为这种特殊形式的线圈,尤其是肢体的横断面更相似。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就可以由于电磁感应而在这些线圈中产生沿圈流动的感应电流。呈旋涡状,故称为“涡流”。涡流基本上属于一种传导电流,主要沿电阻较小的通路通过,其产热原理与通过导体时一样,频率越高,产热越大。5、 人体电
7、荷在高频电流作用下的变化总结:(1) 电解质离子(A)及带电胶体(B)在词频电场中发生快速振荡(2) 氨基酸型傝极子(C)将发生急剧旋转,神经鞘磷脂型极性分子(D)将发生钟摆状的摆动(3) 乳脂、红细胞等带电颗粒(E)沿电场分成排列成串珠状。上述改变中,A和B的振荡,C的转动,D的摆动均可互相摩擦和与周围媒质发生摩擦,当强度足够大时均可产生热。这都是高频电疗产生热效应的主要原因。E的串珠状排列,在不引起产热的电场强度下亦可发生,这种变化可能改变了组织的理化性质,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高频电疗产生非热效应的原因之一。当电流足够大时,将产生热效应,强度小时也可产生非热效应。高频电疗的生理和
8、治疗作用均由这两种效应引起。四、 高频电流的特征:1、 热效应与非热效应:高频电流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在低、中频电流中,由于通过电流小,不会产生足够的热量。但在高频时由于频率高,容抗急剧下降,渡过人体的电流急剧增加,因而产生热。这种热是电流通过铆钉时在体内产生的故属于内生热。高频电以不引起产热的电场强度作用于人体,也可以改变组织的理化特征,从而产生非热效应。2、 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电极离开皮肤时,皮肤和电极间的空气间隙构成是一个电容,皮肤和电极相当于电容的两个导体,高频电可以通过电容,所以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也是高频电疗的优点之一。由于采用交流电,故没有电解作用。3、
9、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由于高频电流频率超过10万Hz,不可能产生离子堆积及破坏膜的极化状态引起除极和兴奋作用。低、中、高频电流生物物理特征特征低频中频高频对神经、肌肉兴奋能力每一周期均胡可能引起一次兴奋综合多个周期才能引起一次兴奋无、不能引起兴奋热效应无稍有有,且明显电解作用明显多无,半波时有无组织对电流的阻力大中小电极能否离开皮肤不能不能能生物物理作用离子移动,电解,作用于神经,血管,肌肉作用于神经,血管,肌肉热及非热效应五、 高频电对人体的作用:(一) 热的生理和治疗作用:1、 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1) 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降低其兴奋性(2) 热作为一种与痛冲动同时传入中枢的兴奋,在痛觉传
10、导通路的某一环节上干扰了痛冲动的传导而导致痛感的减弱或消失。一般只有在温热条件下才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当加温到45时,则会出现灼痛感。2、 增强血液循环:(1) 直接或间接通过轴突反射使小动脉血管扩张。(2) 热能引起组织蛋白的微量变性,形成组胺等血管扩张物质。3、 加强代谢:(1) 热促进了分子的运动使物质经膜交换和弥散的过程加强。(2) 适当的热作用可增强酶的运动,组织代谢也随之加强。(3) 热加强了血循环,使O2和营养物质输送加强,同时也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温度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平均增加13%左右,温度每增加10,氧化率增加2.5倍。4、 降低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和结缔组织张力,可以缓
11、解痉挛和减轻疼痛。5、 增强免疫功能:在温热的作用下可使体内的抗体和补体增加,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当温度升到3840时,吞噬作用增加100%。因此增加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二) 非热效应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在高频电疗中无热量虽然不足以引起人的感觉,但能对机体产生影响。如无热量高频电疗可以使植物加速生长发育,使动物神经纤维再生加快,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控制早期急性炎症的发展。此量主要用于急性炎症。六、 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的方式:1、 直接接触法:电极直接与人体皮肤或粘膜接触,这多用在频率低,不易通过电容的高频电疗中。中波属此类,已淘汰。2、 电容场法:电极与皮肤相距一定距离
12、,人做为介质在电极之间,构成一个电容。频率较高的电流才能通过,短波,超短波。3、 线圈场法:一根电缆包绕人体一圈,通过电磁感应,可使类似于多层圈状结构的人体产生涡流。主要用于短波中。4、 辐射场法:当频率很高时,电磁波的波长很短,很多特点与光相似,这时可以将电磁波引入一个类似于灯罩状的辐射器中,使电磁波从辐射器中照到人体上。主要用于频率很高的微波中。七、 治疗剂量:治疗剂量温热感皮温()间隙(cm)电流(mA)灯管亮度无热量(级)无无变化450不亮微热量(级)轻微温热增加2280微亮温热量(级)明显增加21100明亮热量(级)温热尚能耐受增加2以上1120150很亮短波电疗法应用波长10010
13、m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疗法。短波电疗以温热效应为主,故又称短波透热疗法。常用频率13.56MHz,波长22.12m,或27.12MHz,波长11.06m。一、 短波电流的生物物理学特征:1、 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由于频率高,电容的容抗下降到只有数百或数十欧姆,电流易于通过,因此在短波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这使操作变得简便,而且还有很多优点,如适用于治疗凹凸不平的部位;隔着衣物可以进行治疗等。2、 作用较为均匀:短波范围频率较高,体内组织电容对这种电流的容抗较小,因此易于通过组织内电容及电阻。结果电流在组织中的分布均匀。3、 短波线圈场作用的
14、特点:避免脂肪过热,重点作用于肌肉等电阻小的组织。作用不够深,由于涡流主要在电阻小的肌肉等组织中产生,电磁能量大多消耗在这些组织之内,因此在深于肌层的组织中无更多的能量。这就使得线圈场的作用很难达到肌层以外的深度。4、 短波电容场作用特点:易出现脂肪过热现象。短波电流通过时,脂肪中的产热为肌肉的5.7倍,由于脂肪中血管较小,热量不易被血流带走,其温度升高比供血丰富的肌肉还要高。因此在电容场治疗中易出现脂肪比肌肉热得多的现象,称为脂肪过热。调节间隙大小,可以使短波作用于深部。二、 短波的治疗作用和原理:1、 改善组织血液淋巴循环:中等剂量的短波能促进深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有明显的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
15、现象,能促进病理产物的排除,有利于亚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吸收与消散。中小剂量的短波可加速淋巴回流,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增强,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 镇静、止痛、缓解肌痉挛:短波的热作用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平滑肌及骨骼肌痉挛。3、 改善器官的功能:促进肺内慢性炎症吸收,改善换气功能。短波可使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胆汁分泌增加。作用于肾区,可使肾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促进排尿,使肾功能得到改善。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改善机体的适应能力。作用于胃肠区,可以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改善营养、分泌、吸收功能,并有止痛作用。促进骨折愈合和神经再生。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控制。4、
16、大剂量的短波电流可以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滞其修复。5、 脉冲短波的非热效应:用于治疗急性炎症。三、 治疗技术与方法:(一) 主要技术指标:常用短波电疗机,输出波长22m,11.06m,频率13.56MHz和27.12MHz,最大输出功率200300W,采用电磁感应和电容场法,以连续波或脉冲波输出。(二) 电极:1、 电容场法:园形或长方形电极。放置方法:并置法,对置法,单极法。电极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可用毛毡或毛巾做衬垫,也可用空气。2、 电缆电极法:盘缆法、緾缆法(4圈),圆盘电极(鼓状电极)(三) 治疗剂量:无热、微热、温热量、热量。急性病变用脉冲,无热量;慢性病变用微温热
17、量,肿瘤用热量。1520/次,1/日,10-15次/疗程。(四) 注意事项:1、 治疗室需绝缘,木地板,木床,治疗仪接地线。2、 治疗部位不能有金属物品。3、 治疗部位应干燥,禁止穿潮湿的衣物进行治疗。4、 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不平整时应加衬垫,使间隙加大;在骨突部位应加厚衬垫,以免电力线集中穿过引起烫伤。5、 电极宜大于病灶,电极板以及电缆线均不能直接接触皮肤。6、 输出导线不能交叉或打圈,不能相碰,否则会发生短路,电缆烧毁等影响治疗。电缆线不能直接接触病人皮肤,用毛巾隔开。7、 每次治疗时必须调节调谐旋钮,使机器处于谐振状态下工作。当治疗剂量不合适时,可通过加大电极间隙或降低电压来调整
18、。8、 治疗中病人不能接触机器或其他金属物,经常询问治疗反应,及时调整剂量,特别对感觉障碍者。9、 头部治疗时剂量不宜过高。高频电作用于半规管可引起头昏。10、 当日进行X线诊断或治疗的部位不宜进行治疗。四、 主要适应症和禁忌症:(一) 适应症:各种亚急性和慢性炎症。骨关节退行性变。血肿,关节积液,血栓性静脉炎恢复期。肌纤维织炎,肌肉、韧带劳损。肌肉痉挛,平滑肌的痉挛。(二) 禁忌症:恶性肿瘤(大功率热疗除外),有出血倾向,活动性肺结核,妊娠,身体局部有金属物,有以及起搏器者。超短波电疗法应用波长101m的高频等幅振荡电流在人体所产生的电场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电疗法。常用频率40
19、.68MHz,波长7.37m,功率200400W。一、 治疗作用和原理:作用于机体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因频率较短波高,非热效应显著,热效应比短波更深,更均匀。(一) 产生机制:1、 热效应:由于频率高,组织容抗小,电流很容易通过,不良导体甚至像骨等介质也能通过,电力线分布较均匀,而且深。它主要以位移电流方式通过机体组织,以介质损耗方式产热。超短波疗法采用电容场法进行治疗,人体做为介质置于两个电极之间,产热方式同短波电容场法。因超短波频率高于短波,人体对超短波的阻抗更低,所以在脂肪不厚时,可以作用到较深的部位,作用也较均匀。双极对置时可达到骨部。脂肪过厚时,作用深度会受到影响,可通过增加电极间
20、隙和增加机器输出电压来解决。2、 非热效应:超短波较短波明显。非热效应原因:乳脂、红血球沿电力线成串珠状排列。电子、离子、电介质旋转、振动。对频率组织有选择作用,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细胞,能产生最大吸收,产生热量,虽不感觉热,但仍有生物学效应。超短波振荡,离子,偶极子旋转振荡,与周围组织接触多,物质交换多,产生生理学作用。(二) 治疗作用:1、 对心血管作用:中小剂量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有利于水肿的消散,炎症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除,组织营养代谢改善。中等剂量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使血管舒张,血流加快。剂量过大时,可使血管麻痹,淤血等。2、 对神经系统作用:可抑制感觉神经
21、起镇痛效果,中小剂量可以加速神经纤维再生,使传导速度提高,过大则抑制其再生。中小剂量作用于头部,会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抑制现象,大剂量可使脑脊髓膜血管通透性增强而增高颅内压。可兴奋迷走神经,调节相应脏器,血管的功能。由于大脑组织和脊髓顷超短波具有较显著的敏感性,所以对脑组织和脊髓的种种炎症具有直接消炎作用。3、 对网状内皮系统及免疫功能的作用:中小剂量时吞噬能力加强,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大剂量时抑制。4、 内分泌系统:对内分泌腺尤其是性腺非常敏感,大剂量时可引起性腺功能或形态学方面的改变。作用于肾上腺区时,髓质有明显充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作用于脑垂体,可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增加,血糖有
22、短时间的上升,其后迅速下降。5、 对脏器的作用:可缓解胃肠痉挛,增强粘膜的血供和营养,改善吸收和分泌功能。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可使肺部血管扩张,改善呼吸功能。使肾小球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泌尿增多。6、 对血液和造血器官的作用:中小剂量可使血沉加快,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嗜伊红细胞和单核细胞数增多,凝血时间缩短。小剂量还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大剂量则抑制。7、 对生殖系统:小剂量可调节性腺的功能,大剂量则抑制。8、 对新陈代谢:小剂量可刺激组织新陈代谢,使酶活性增加,氧化过程增加,从而促进了肉芽和结缔组织的再生,加速伤口愈合。9、 对炎症的作用:抗炎作用显著,其机制为: 改善局部血液和
23、淋巴循环,血管渗透性增强,局部白血球和抗体升高,使炎症病灶迅速局限,病理产物和细菌毒素加速排出,消炎药物比较容易进入病灶。 使病灶部位的PH值向碱性转化,缓解酸中毒,使治疗部位Ca+增加,K+下降,组织兴奋性降低,局部渗出减少,有利于炎症的吸收消散。 有明显的脱水作用:促使病灶组织干燥,避免水肿的损害作用。 使网状内皮系统和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补体、凝集素增加,提高了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 纤维母细胞及纤维分裂增加,使结缔组织的再生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增加,肉芽组织增生,加速伤口愈合。 超短波作用下可给细菌造成不良的生长环境,间接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同时,超短波电场的振荡和内生热作用也
24、有直接抑制细菌的作用。 超短波能使感觉神经兴奋性降低,抑制传导,止痛。二、 治疗技术与方法:1、 电极:采用电容场法,板状电极,应比病灶截面积稍大,1.2:1。2、 电极间隙:间隙大小决定电场作用的深度和均匀性,间隙小时电力线密,集中在表浅处;间隙大时电力线分布均匀,作用较深。对凹凸不平的表面,应加大间隙,避免形成灼伤。浅组织病变12cm,深部组织36cm。3、 放置:对置法:作用较深;并置法:作用较浅,面积较大;单极法:适用于小面积,小功率。4、 治疗剂量、时间、疗程同短波。5、 注意事项同短波。6、 适应症和禁忌症同短波。微波电疗法应用波长1m1mm,频率300300000MHz的高频正弦
25、电流经特制的幅射器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微波疗法。微波是一种特高频电磁波,按其波长不同又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一、 微波的生物物理学特征:微波介于超短波与红外线之间,某些物理特性与光波相似,可以在空间传播,也可以被组织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人体组织对微波的吸收率取决于微波幅射的频率。微波作用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可以透入较深的组织。但因频率不同,作用深度亦不同。一般情况下,频率较低时穿透组织越深,频率较高时穿透深度越浅。分米波的能量吸收主要地导电的组织和介质中(血液、淋巴液、代谢物、激素、类脂质、,内脏器官等),作用较均匀,吸收深度为79cm,同时大部份能量在组织界面上反射,导致
26、邻近组织的过热。毫米波波长很短,易被含水量多的组织吸收,但有效穿透深度很浅,通常能量的70%左右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层被吸收。二、 生理治疗作用:(一) 对血液循环系统:微波作用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组织中血液和淋巴循环均得到改善,组织的营养代谢功能加强,促使水肿吸收,炎症产物致痛物质的排除。(二) 对神经、肌肉作用:小剂量分米波、厘米波作用于脑部,可使脑供血增加,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组织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增高,使神经细胞DNA的活动增强。作用于患颈椎病的患者,能使血管张力降低,脑血流得到改善。能降低周围神经的兴奋性,故可用于镇痛。另外可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三) 对脏器的作用:1、对
27、心脏:可减慢心率,改善心肌血供。小剂量分米波作用于心前区,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对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有显著疗效,可防止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分米波可以使心肌复极化过程好转,但厘米波可使其恶化。小剂量的分米波、厘米波能降低动脉血压。2、肺:中小剂量作用使肺血管充盈时间和程度增加,呼吸变慢,支气管通气量增加,缓解支气管痉挛,有利于炎症吸收。3、胃肠:中小剂量分米中缓解胃肠痉挛,消炎,改善血循环,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蠕动,加速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作用。可使胰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生成增多。大剂量时可能引起胃肠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穿孔。4、肝胆:厘米波作用于胆囊区,可使疼痛和消化不
28、良症状减轻或消失,胆囊反射恢复。大剂量可引起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5、大剂量微波作用于脑、心、肺等脏器时,可引起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四) 对内分泌:作用于肾上腺区,中小剂量兴奋肾上腺交感神经系统,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作用于甲状腺区,中小剂量提高胸腺、甲状腺功能,淋巴组织增殖过程活跃,免疫球蛋白含量升高;作用于头部,小剂量可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糖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和活性升高,呈现免疫抑制反应。大剂量时对内分泌的激素形成有抑制作用。(五) 血液系统:中小剂量的分米波、厘米波作用后,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多,淋巴细胞减少,红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变化。大剂量时可使凝
29、血时间延长,但骨髓造血功能无明显变化。毫米波照射穴位,可以减轻化、放疗所引起的骨髓抑制,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六) 对皮肤、皮下组织:小剂量微波能促进上皮生长,大剂量则引起皮下水肿,坏死等。(七) 眼睛:眼球是富含水分的复层界面的组织,由于含水量大,吸收微波量多。由于血液循环差不易散热。当接受较大剂量的分米波、厘米波辐射后,极易发生过热现象而导致玻璃体或晶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较大剂量的毫米波会引起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导致眼内虹膜炎。(八) 生殖系统:睾丸对微波特别敏感,较大剂量辐射可使曲精细管退行性变,使睾丸的精原、精母细胞减少,活力降低变性。还可引起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受损。因此在会阴部治疗时
30、,应注意对睾丸、卵巢的防护。(九) 消炎:小剂量的微波可使组织内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减少,升高的组织通透性降低,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组织水肿的吸收加快,致炎物质的排除加速,从而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亚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适用中等剂量。可使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管及组织通透性升高,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并加快组织的修复过程。(十) 对恶性肿瘤:大剂量可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恶性肿瘤细胞。三、 治疗技术与方法:(一) 技术指标:分米波:波长33cm,频率915MHz和波长69cm频率434MHz;厘米波:波长12.24cm,频率2450MHz;毫米波:波长8
31、mm,频率37.5GHz,波长7.11mm,频率42.19GHz,波长5.6mm,频率53.53GHz。(二) 微波辐射器:1 非接触辐射器:半圆形,圆形,矩形,马鞍形等。辐射器与皮肤有间隙,易造成环境电磁污染。2 接触式辐射器:聚焦辐射器:可将微波聚焦而集中作用在极小的病灶,辐射器直径3.5cm。体腔辐射器:适用于阴道、宫颈、直肠、前列腺、外耳道等疾病的治疗。凹槽形辐射器:为分米波专用辐射器,适用于较大面积部位治疗,直径32cm。(三) 微波辐射治疗方法:1、 有距离辐射法:治疗时辐射器与体表有一定间隙。2、 隔沙辐射法3、 隔水辐射法4、 接触辐射法:聚焦辐射器,体腔辐射器(四) 剂量与疗
32、程:根据辐射器大小,辐射器与体表距离而定。无热量、微热量、温热量、热量。治疗时间5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20次一疗程。(五) 操作方法:1、 检查机器各辐射接头,开机预热。2、 检查治疗部位,去除金属物及潮湿的衣物。3、 将辐射器对准治疗部位,定好时间后接通高压电源,选择剂量。4、 治疗结束后,移开辐射器,关闭电源。5、 接触治疗的辐射器治疗前后应消毒处理。(六) 注意事项:1、 开机前检查输出电缆各接头是否紧密连接,因接触不良会在接头处产生高热而导致接头烧坏,或磁控管烧坏。2、 不准无负荷开机,不准用金属板或金属网隔挡辐射器的微波,否则会烧坏磁控管。3、 去除治疗区的金属物品,治疗局
33、部有金属异物时不宜治疗或用小剂量。4、 治疗时皮肤无需暴露,但必须脱除潮湿的衣物或敷料。5、 眼睛。睾丸区忌用微波照射,如需在附近治疗时,须用防护镜或防护罩进行防护。腹部治疗慎用。6、 对感觉迟纯或丧失者及严重血循障碍者慎用。7、 小儿慎用,尤其骨骺部位应避免。8、 严格遵照操作常规操作,切务过量。9、 长期从事微波治疗的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四、 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颈椎病,骨关节劳损、退变,韧带、肌肉劳损,脊椎炎,风湿性关节炎,腱鞘炎,肩周炎,肌腱炎,软组织扭、挫伤,肌炎等。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胸膜炎,结肠炎。鼻炎,
34、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麦粒肿,霰粒肿。乳腺炎,盆腔炎。伤口感染等。2、 禁忌症同短波超短波。五、关于微波有无损害作用的问题:当微波剂量不超过一定界限时,对动物和人均无不良影响;但当剂量过大时则往往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其主要原因是过热和缺氧。这些损害首先累及中枢神经、肾、肝、胃、晶体、睾丸等敏感组织。由于大剂量作用后,温度剧烈上升,需氧量急剧增加,但过热时血色素与氧结合能力减弱。除此以外,过热引起的血流加速又降低了血在肺中充分吸收氧和向组织释放氧的时间,因此组织的缺氧加重,缺氧又导致呼吸加快,呼吸加快反过来又使血液的PH值上升,结果造成组织的损伤。另一方面过热本身就足以使蛋白变性,可直接造成损害。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