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一般用 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 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 品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人已知量的 被测物对 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 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人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
2、不能得 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可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 进行 比较 ,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校正 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 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 重量比() 或面积比( )。 3.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可用对照品进行加样回收率测定,即向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 密加人一定量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 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人量与供 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
3、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对照品的量要 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 ,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 回收率:= (C - A ) /S X 100% 式 中 :A 为供 试 品 所 含被 测 成分 量 ;B 为 加 入 对 照 品 量 ; C 为 实 测 值 。 4.校正因子的准确度 对色谱方法而言,绝对(或定量 )校正因子是指单位面积的色谱峰代表的 待测物质的量。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 对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 其复方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很多,本指导原则中的 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髙效液
4、相色谱法中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相对校正 因子可采用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标准曲线斜比值进行比较获 得;采用紫 外吸收检测器时,可将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在 规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吸收系数比值进行比较,计算获得 。 5.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相当于 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测 定 6 份样品的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 3 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 3 份供 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 9 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对于化学药品,一般中 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 : 1 左右,建议高中、 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
5、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2 : 1, 1 : 1 ,0.8 : 1 左右,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 ),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 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置信区间(置信度一般为 95% )。对于中药,一般 中间浓度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 : 1 左 右 ,建 议 高 、中 、低浓度对照品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 .5: 1,1 : 1,0.5 : 1 左右,应报告供试品取样量、供试品中含有量、对照品加入量、 测定结果和回收率() 计算值 ,以及回收率( )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或 置信区间。对于校正因子,应报告测定方法 、测定结果和 RSD%
6、 。在基质复 杂、组分含量低于 0.01% 及多成分等分析中,回收率限度可适当放宽。 二、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同一份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 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 、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在相 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在同一个实 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 精密度;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 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定量测定应考察方法的精密度。 1.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相当于 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测定 6 份的结果进行评价;
7、或设计 3 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 3 份供试品溶 液进行测定,用 9 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采用 9 份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时, 对于化学药,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 : 1 左右,建议髙、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 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 控制在 1.2 : 1,1 : 1,0.8 : 1 左右,对于中药,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 品中待测定 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 : 1 左右,建议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 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5 : 1, 1 : 1,0.5 : 1 左右。 2.中间精密度 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如不同日期
8、、不同分析人员、不同仪器对精密度的影响, 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 3.重现性 国家药品质量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进行重现性试验,如通过不同实验 室检验获得重现性结果。协同检验的目的、过 程和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 说明中。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及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对该一致 性的影 响,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4.数据要求 均应报告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或置信区间。在基质复杂、含量 低于 0.01%及多成分等分析中,精密度接受 范围可适当放宽。 三、 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存在下,采用的析方 法能正确测定被测物的能力。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
9、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 其专属性。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 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 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 采用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 应标明各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 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 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对于 杂质检查,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各成分包括杂质之间能否得 到分离。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
10、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 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方法或药典方法 比较结果。也可用强光照射、高 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等方法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可能存在的降解产 物和降解途径对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的影响。含量测定方法应比对两种方法的 结果,杂质检查应比对检出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 谱检测,进行峰纯度检查。 四、检测限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药品的鉴别试验和杂质检 査方法,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限。检测限仅作为限度试验指标和定性 鉴别的依据,没有定量意义。常用的方法如下。 1.直观法 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地
11、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2.信噪比法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即把巳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 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能被可靠地 检测出的被测物质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信噪比为 3 :1 或 2 : 1 时相应浓度或注人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3.数据要求 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检测限数据须用含量相近的样品进行验证。应附测定 图谱,说明试验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五、 定量限 定量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符合准确 度和精密度要求。对微量或痕量药物分析、定 量测定药物杂质和降解产物时, 应确定方法的定量限。常用的方法如下 。 1.直观法 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
12、出能被可靠地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或量。 2.信噪比法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 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能被可靠地 定量的被测物质的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信噪比为 10 :1 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 3.数据要求 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定量限数据须用含量相近的样品进行验证。应附测定 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定量限结果,包括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数据。 六、线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定响应值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呈比例关系的 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同一对照品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 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制备一系列对照品溶液 的方法进
13、行测定,至少制备 5 份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以测得的响应信号对被测物的浓度作图,观察是否 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 进行线性回归计算。或者可采用描述浓度响应关系的 非线性模型。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或其他数学模型) 。 七、范围 范围系指分析方法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要求时的高低限浓度 或量的区间。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其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 定。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一般为测定浓度的 80%120% ;制剂含量均 匀度检査,范围一般为测定浓度的 70%130%,特殊剂型,如气雾剂和喷雾剂,
14、 范围可 适当放宽;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一般为限度的 30%,如规定了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 ;杂质测定,范 围应根据初步实际测定数据,拟订为规定限度的20%。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 查同时进行,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计算,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 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 ) 。 在中药分析中,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 、准确度、精密度 结果及要求确定。对于有毒的、具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其验证范围应 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 校正因子测定时,范围一般应根据其应用对象的测定范围确定。 八、耐用性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
15、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 所建立的方法用于日常检验提供依据。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 性。如果测定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并注明可以接受变动的范围, 可以先采用均匀设计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单因素分析等确定变动范围。 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的提取次数、时间等。高效液相 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 PH 值、不同品牌或不同批号的同 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品牌或批号的色谱 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载气流速、柱温、进样 口和检测器温度等。 经试验,测定条件小的变动应能满足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以确保方法的 可靠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