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5 ,大小:1.60MB ,
资源ID:4299314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2993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doc

1、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 录前 言第一章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1第一节 现状基础1第二节 存在问题2第三节 机遇挑战4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6第一节 指导思想6第二节 基本原则6第三节 战略定位7第四节 发展目标8第三章 强化资源环境约束10第一节 开展资源环境评价10第二节 强化产业发展约束11第四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15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5第二节 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23第三节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27第四节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31第五章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35第一节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35第二节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36第三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38第

2、四节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39第六章 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42第一节 实施绿色制造推广工程42第二节 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43第三节 实施“三品”提升工程44第四节 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45第五节 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工程45第七章 保障措施47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47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47第三节 完善法制保障48第四节 创新体制机制50附件1: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52前 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现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划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推动长

3、江经济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湖北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5)、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等编制完成。规划范围覆盖湖北全域,规划期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30年。第一章 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第一节 现状基础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加速发展,

4、湖北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为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上2万亿、逼近3万亿,年均增长10.7%,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1位上升到第8位,实现5年前进3位的重大突破;人均GDP达8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行列;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先后迈过2千亿、3千亿两个大台阶,由全国第20位上升到第9位。武汉市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宜昌、襄阳双双超过3300亿元,过千亿元的城市由3个增加到10个。主营业务收入千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 17个千亿产

5、业:分别是食品业、汽车、石化化工、光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金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钢铁产业、建材业、医药产业、通信产业、电力产业、纺织业、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食品、汽车、石化化工等支柱产业向万亿元规模迈进。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548.637.9调整为2015年的11.245.743.1,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736.8亿元,迈上万亿元台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超过工业,呈现出以工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的经济特征。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65亿元,占GDP1.91%,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湖北国家级重

6、点实验室达到27家,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6家,省级及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703个 截止2016年8月,湖北共有省级及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703个。其中,重点实验室16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1个,校企共建企业研发中心16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3个。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028.9亿元,增长10.9%,占GDP的17.0%。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946.8亿元 “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限额及以上产业的统称。,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4337.8亿元,增长12.0%,;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609亿元,增长3.8%。4、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

7、现。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2015年,全省拥有14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9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突出区域特色,打造了一批区域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认定370件,名牌产品260个。5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以年均5.15%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0.7%的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5年累计分别下降22.18%、20.1%、12.25%、13.95%、20.61%、1

8、8.49%。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降至26.8%,5年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二节 存在问题1绿色发展认识有待提高,绿色发展体制机制还有待建立。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理念还未真正破除,对绿色发展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应有的重视。在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社会管理等具体制度设计方面,绿色低碳理念还未深入人心。通过制度安排,增加违法成本,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2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成长缓慢。制造业转型升级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量变积累阶段。在有效需求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要素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9、,制造业整体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且由于经济放缓、成本上升及国内外市场风险与技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阻力,使得转型升级的进程异常艰难。从制造业自身看,效益下降与其转型升级步伐的缓慢有关,而这种状况又给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阻力,直接危及到一些行业的生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继房地产和汽车后,我省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新兴消费热点并未形成,虽然近年来网络消费和通讯电子消费快速增长,但总量依然偏小,整体作用有限。传统支撑行业如钢铁、石化、建材等产业高速扩张期已过,2015年我省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9%,短期内又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替代。3重化工业占比较大,能耗、碳排放约束进一步

10、趋紧。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偏重,尤其是资源能源消耗型重化工业比重偏大,主要产业部门能耗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十三五”规划,2015年湖北能源消费总量为1.64亿吨标煤,按照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要求,规划“十三五”末湖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89亿吨标煤,仅有0.25亿吨标煤的增长空间,年均增长率不足2.9%。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主要目标显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表明碳排放约束进一步趋紧。“十三五”期间湖北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如果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发生积极转变,将难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要。4沿江

11、重化企业布局不合理,环境风险较大。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湖北长江、汉江两江沿线15公里范围内394家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 2015年共排放废水28672万吨、COD20353吨、氨氮2453吨,企业数量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但排放的污染物分别占全省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35.1%、18%和20.4%。目前,两江沿线区域尚有25%左右的企业尚未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废水能够进入园区或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三分之二的企业废水都是经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直接排放,且部分企业污染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行,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第三

12、节 机遇挑战1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提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湖北“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为湖北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中央将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对湖北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湖北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湖北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和精准扶贫脱贫,为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新保障。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是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抉择;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绿色双赢

13、,是湖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支点”地位,是湖北的历史使命和政治担当。2主要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10年全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66,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湖北省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63,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同时,我国经济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

14、逐步丧失,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吸引低端制造业“双重挤压”;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面临着有效内需不足和外需持续低迷的双重难题,去库存、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目前还难以取代传统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

15、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实施绿色示范工程,加快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建立健全产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安全的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创新驱动引领区、绿色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先行区。第二节 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强化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走经济发展和生态绿色的双赢之路。2创新

16、驱动,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始终,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核心动力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服务化、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安全化发展。3开放协作,区域联动。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完善省内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化、规模化、体系化、高端化发展。第三节 战略定位1创新驱动引领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人才、科技资源密集优势,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7、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探索区域综合集成创新模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引领区。2绿色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驱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绿色发展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集聚区。3智能制造先行区。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和贯通作用,紧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重构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先行区。第四节 发展目标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对一、二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更强,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清洁

18、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相关指标见表1)。到2030年,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全面建成,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支撑长江经济带的“龙腰”。表1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类别指标2015年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产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6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3.148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累计提高2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2.45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8.517自主创新能力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310研发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1.922.2国家

19、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数量(家)7690资源利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119.5六大高耗能产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6.82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五年累计降幅(%)6130万元GDP能耗降低0.56下降1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679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315.5环境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化学需氧量4.13.8二氧化硫2.52.2氨氮0.470.45氮氧化物2.32.1第三章 强化资源环境约束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做好产业准入限制,着力化解重化工等污染型产业沿江布局

20、的困境,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第一节 开展资源环境评价 与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在全省开展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方法及结果见附件1),评价情况如下:1水资源评价。我省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总体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缺水严重。缺水区域主要分布在十堰茅箭区、荆门掇刀区、沙洋县、黄石下陆区、黄石西塞山区、黄梅县、襄阳樊城区、枣阳市、孝感孝南区、安陆市、云梦县、随州曾都区、广水市、随县等市县,要引导发展低耗节水型产业。2土地资源评价。我省可利用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地区,大别山、幕府山

21、、秦巴山、武陵山四大片区土地资源匮乏,开发条件较差,具体包括宜城市、十堰郧阳区、丹江口市、京山县、当阳市、利川市、宜恩县等市县,要引导发展节地型产业,提高单位用地产出效率。3环境容量评价。我省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局部地区环境容量超载,主要集中在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的主城区,要做好污染防治,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4生态脆弱性评价。鄂西圈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鄂东北区域的麻城、广水、大悟、红安、罗田、英山等市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要引导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尽量避免大开发、大建设。5生态重要性评价。生态重要性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神农架林区、十堰郧阳区、竹溪县、保康县、兴山县、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

22、咸丰县、宜恩县、鹤峰县、五峰县、长阳县、洪湖市、赤壁市、咸宁咸安区、鄂州梁子湖区等17个市县,要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相应产业。6自然灾害评价。全省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集中在神农架林区、十堰郧阳区、丹江口市、房县、巴东县、秭归县、通山县等7个市县,要科学规划产业园区选址,尽量避免地质灾害敏感区。 在各因素评价基础上,开展全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显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区域和临界超载区域大多属于我省重点开发区,是主要的产业集聚区。这表明,在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明显加重,亟需建立产业发展约束机制,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强

23、化产业发展约束1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55号)列入禁止准入的十七类产业项目、生产行为要严格禁止,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项目,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列入限制准入的二十二类产业项目、生产行为,要严格执行准入条件,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正版)明确的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要进行分类管控,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严格执行我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认真执行我省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即: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及造纸行业项目;超过1公里不

24、足15公里范围内的新建项目,要在环保、安全等方面从严控制。3强化资源环境因子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按照水资源缺乏地区、土地资源缺乏地区、环境容量超载地区、生态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等不同类型,与国家的相关产业准入政策相衔接,与我省节水、节地和生态环保的相关政策文件相衔接,明确湖北长江经济带特定区域的产业禁止、限制进入的领域(见表2)。表2 湖北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因子产业发展约束资源环境因子类型涉及县市禁止、限制进入产业领域水资源缺乏地区茅箭区、掇刀区、沙洋县、下陆区、西塞山区、黄梅县、樊城区、枣阳市、孝南区、安陆市、云梦县、曾都区、广水市、随县1、禁

25、止大规模水电开发、火(核)电发电项目;2、禁止粮食转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项目;3、禁止填湖造景、造地的旅游项目、房地产项目;4、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原料制造、纺织(印染)、化学纤维制品、饮料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等高耗水产业以及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土地资源缺乏地区宜城市、郧阳区、丹江口市、京山县、当阳市、利川市、宜恩县1、禁止以物流中心、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等名义建设商贸市场项目;2、限制发展占地面积大、产出效率低的产业;3、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省级产业园区以及其他类型的工业园区,新建项目投资强度必须达到省定要求。环

26、境容量超载地区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的主城区1、禁止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业等高耗能产业;2、禁止新建印染、电镀、酿造等污染严重的企业;禁止皮革或皮毛制造产业进入;3、限制新建煤炭及制品批发市场。生态脆弱、重要性地区神农架林区、来凤县、咸丰县、宣恩县、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鹤峰县、五峰县、长阳县、兴山县、夷陵区、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郧阳区、丹江口、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宜城市、钟祥市、麻城市、广水市、大悟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洪湖市、赤壁市、咸安区、梁子湖区1、

27、禁止在水土流失区、水源涵养区等敏感区域新建旅游项目;2、限制发展易破坏生态植被的采矿、建材等产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实施环境修复;3、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热力生产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化学纤维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等高耗水产业;4、生态脆弱区限制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神农架林区、郧阳区、丹江口市、房县、巴东县、秭归县、通山县1、禁止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新建或改扩建高耗水旅游设施项目;2、限制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域进行旅游项目开发;3、进

28、行城镇和大中型水利、电力、铁路、公路、厂矿、工业区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影响评价并做好自然灾害预防。第四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去产能,完成“三去一降一补”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重要任务。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湖北产业发展由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向“互联网+”融合思维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换、由生产为主向生产和服务融合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效生态农业,构建产业绿色、安全发展体系。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

29、术、生物产业、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材料、数字创意等市场潜力大、引领作用强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打造新的支柱产业。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软件、平台和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带动、巩固优势、迈向高端的思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信息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产业,努力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综合应用。1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建设,以整机应用和信息消费需求为牵引,重点围绕存储器芯片,推动整机与芯片联动、硬件与软件结合、产品与服务融合发展,形成以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支撑、

30、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引导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光通讯、北斗导航把握机遇快速发展,积极突破发展大尺寸面板,提升中小尺寸面板竞争力,提升新型显示产业能级。2信息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全光网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项目建设为契机, 加强智能终端、终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软件分发的融合互动,促进移动智能终端向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推进。大力发展大尺寸预制棒、特种光纤、光接入系统、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高端光电子核心芯片和器件等产品。加大系统设备软件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平台的研发力度,增强系统设备向网络融合、下一代网

31、络技术平滑演进的能力。密切关注量子通信发展,加强量子通信核心器件研究与技术储备,抢占量子通信技术及应用研究制高点。鼓励整机企业与芯片、器件、软件企业协作,加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装备等各类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3信息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重点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建设“智慧湖北”示范工程,完善“楚天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支持武汉建设“光谷云村”、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云数据中心等云数据中心建设,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移动互联、北斗导航、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在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和融合发展,推动信息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向生产生

32、活各领域深度渗透。二、生物产业顺应对生物技术产品、医疗健康服务消费需求大幅提升的趋势,发挥湖北生物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巩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产业,培育生物农业加快发展。1生物医药。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研发中心。重点突破以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多肽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开发具有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抗肿瘤、抗感染类创新化学药,鼓励行业清洁生产。推动现代中药与民族药高端制剂的国际化发展。着力推进医学影像设备、可穿戴诊疗设备和组织工程材料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生产与应用。2生物制造。加快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工业生物催化技术等生

33、物制造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湖北生物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规模化发展。强化对现有酶种、菌种及发酵工艺的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基产品、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重点提升氨基酸、维生素、核黄素等大宗发酵产品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绿色生物工艺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在食品、化工、轻纺、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有效降低原材料、水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3生物农业。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推动湖北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研制和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的生

34、物育种创新平台,健全湖北生物种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生物农药、动植物营养品等重点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过程。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服务化进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航天航空及卫星应用等产业。1智能制造装备。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高精密减速机、高性能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推进成套装备创新发展和应用。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及高功率激光装备、智能物流及仓储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2海洋工程装备。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加快打造我国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发展“

35、第四极”。巩固发展高端海工船舶、海洋平台建造基地,船舶配套设备及海洋工程装备通用设备制造基地,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设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海上核动力平台基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中心,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检测服务平台。3航天航空及卫星应用。大力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和基础工程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航空产业基地、航空产业新城、地理空间信息名城。优先发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业,带动和辐射上下游的航空运营业、航空服务业及航空关联产业发展。加快低轨宽带卫星、低轨窄

36、带卫星、空间信息应用及车联网、船联网、工程机械联网等卫星应用服务体系项目的建设布局。加快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遥感系统、移动道路测量设备等技术、产品及应用。支持企业开展以应用和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的产业链。四、新材料产业1高性能金属材料。巩固冷轧硅钢、高强汽车板、高速重轨、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优势产品地位。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及产业发展急需,重点开发热轧超高强钢、高强薄钢板、高速铁路车轴钢、航空航天用超高强度钢、核电高温合金等高端特殊钢。2高端化工新材料。促进新领域精细化工、高端化学品材料向产业链中高端延

37、伸,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升级换代。大力推进乙烯系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重点开发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聚酯及涤纶纤维等乙烯系列先进高分子材料。3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发展通信用光电子材料与集成技术、微电子材料、新型电池用能量电子材料等信息新材料。完善新型石英晶体、塑料光纤、浅海光缆等光通信材料产业链。优化发展印制电路板专用化学材料、柔性电路板基材、电子浆料等电子材料产业链。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积极开发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壮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实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发展中高档液晶显示玻璃基片、无铅低熔封接玻璃、锗锑硒玻璃、压延微晶玻璃、零

38、膨胀微晶玻璃、激光玻璃、长波红外玻璃等。5前沿新材料。积极培育新能源、生态环境、生物高分子和纳米等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硅基太阳能与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太阳能光电转换材料、热电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重点开发高效吸收、吸附、固化、催化转化、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等关键材料及技术。五、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积极开发新能源及其系统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推进绿色低碳从产品生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外围向核心突破、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1高效节能。加快高效节能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提供咨询设计、

39、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综合节能专业服务的市场主体,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等重大工程。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2先进环保。集中突破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领域污染防治关键共性技术,实施土壤修复、大气治理、水污染专项治理等工程。强化先进环保成套装备制造能力,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在冶金、化工、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提升先进环保服务水平。3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

40、划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及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水平,推动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农林废弃物及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灌溉器材等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镇污泥等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利用现有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理固体废弃物。4新能源。加快发展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等,创造条件发展核能利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实施新型高

41、性能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突破风光互补、高效储能等新能源电力技术,有序推进全钒液流电池等电站级储能材料和装备研制。加速融合储能、微网应用分布式能源发展,大力推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能源生产大数据精准预测、调度与运维技术,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智能化。5新能源汽车。重点突破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储能系统、信息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化。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和运营服

42、务,探索新商业模式。突破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合理布局建设充电设施,促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运用。六、数字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创意设计产业,培育一批创新型数字创意企业和若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1数字文化。发挥荆楚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积极培育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等新业态,兼顾发展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2创意设计。支持创意设计与工业、时尚、建筑、城市规划、广告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时装、珠宝等时尚设计产业,建设时装“智”造基地,打造“武汉.中国宝谷”文化品牌

43、。打造以综合交通、低碳建筑、水环境、地下空间、循环经济、节能和新能源等工程设计咨询为重点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努力提升广告创意产业竞争力,以广告产业孵化基地、广告创作基地为载体,推进广告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差异化发展,构建新型广告产业生态圈。专栏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汉市武汉光通信产业;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武汉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武汉生物制药研发;武汉生物育种产业;武汉生物制剂及诊疗;武汉高档数控机床;武汉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武汉北斗导航产业;武汉激光装备产业;武汉商业航天产业;武汉通用航空产业;武汉精品钢材产业;武汉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业;武汉复合新材料产

44、业;武汉生物基材料产业;武汉先进环保装备及治理产业;武汉再制造产业;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孝感市孝感商业航天产业;孝感生物基材料产业鄂州市鄂州葛店生物制药产业黄冈市黄冈高效节能装备产业咸宁市咸宁应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咸宁节能环保产业及绿色清洁能源产业;新型非金属材料产业潜江市潜江(中国)光纤产业天门市天门市医药产业宜昌市宜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宜昌生物制药产业;宜昌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业;宜昌复合新材料产业荆州市荆州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荆州生物育种产业荆门市荆门通用航空产业;荆门装备制造产业襄阳市襄阳高档数控机床产业;襄阳通用航空产业;襄阳高效节能装备产业;襄阳再制造产业;襄阳城市矿产

45、产业;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襄阳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十堰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随州市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应急产业第二节 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推进“双九双十”行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益型、绿色安全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转变,不断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汽车。加强乘用车、商用车产品系列化开发,推进专用汽车差异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发展汽车服务业,打造形成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提升商用车国际竞争力,大力发

46、展新能源汽车。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以总成配套为突破口,逐步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推进动力系统、前端集成系统、制动系统、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与整车的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模块化供货,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率。2钢铁、有色。以关键技术突破、智能化能力提升、绿色安全化转型为重点,提升高牌号冷轧硅钢和高档汽车面板制造水平,围绕航空航天、高铁、核电、船舶等领域对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的需求,大力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合金。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能耗实时监控和过程智能管控,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各环节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47、推动钢铁企业沿江合理布局。发展和运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构建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钢结构产业集群及钢材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建设。3石化化工。坚持炼化一体化、生产精细化、物料循环化、产品高端化、产业园区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建设千万吨级智慧炼厂,着力延伸乙烯下游产业链。推进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绿色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行业,重点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入园,提升园区环保水平,严格园区安全管理,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两化” 深度融合,完善园区配套服务。4建材。大力发展“四新两高”四新两高: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高档玻璃及制品、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