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中国服饰的文化内涵分析摘要: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将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国进入多灾多难但又具有历史转折性的时期。一时间,中西两种制度、两种文化在华夏大地上不断交锋,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国人民不断探寻出路。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中国的服饰也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鱼龙混杂到自成体系,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到积极主动的改造,并最终融入世界、影响世界,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本论文主要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服饰发展的影响、近代中西服饰文化的交融、近代服饰文化的城乡差异四方面来分析当时服饰发展背后的文化内涵。关键词:服饰发展;中西混杂;时代文
2、化Abstract:In 1840, Britain launched the Opium War, the Chinese turned into a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country. Since then, Chinese to be dogged by bad luck but has a turning point of history. For a time, two ki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ystem, two continue to battle on the vast land of
3、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threat of China ruin the state and destroy the race, people continue to explore a way out. Amidst the winds of change in this era, China costumes are constantly innovate,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rom the dragons and fishes jumbled together to become a system
4、 onesel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assive to active, and finally into the world,the impact of the world,has become on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iod China witness for.This thesis mainly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modern western advanced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dev
5、elopment of Chinese clothing,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modern dress culture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clothing.Keywords: Apparel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western mixed; Era culture 清末民初,是中国面临重大变革的时
6、代,社会剧烈动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化的潮流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亡国灭种的威胁,他们尝试着接触西方这个蛮夷之地,学习他们的机器、制度、文化。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中西文化开始了最初的碰撞。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不仅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的技术,也主张学习他们的制度。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历史面貌焕然一新。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急需思想文化方面解放的中国人们降了一场甘霖。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也从未停歇。服饰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服饰是人类生产生活
7、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象,它有时会服务于落后势力,有时会成为先进分子冲破束缚的工具,亦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中国近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西文化互相交融的时代,因此,中国近代服饰发展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本论文就是通过对近代服饰的研究来分析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1、 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服饰的发展,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宋明新学、民族交融等使中国服饰独树一帜。清朝以前,我国服装流行宽袍大袖,以宽松为主,这主要是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满族入关后,清统治者出于政治考虑,做出了坚持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决策。崇德二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太宗谕诸王
8、、贝勒:“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于是,清入关后便强迫汉人“替发易服”,可是汉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多次与清王朝进行斗争,于是,清王朝实行了“十从十不从”的规定。 周梦,传统与时尚.中西服装风格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第87页。因此,清王朝时期,虽然政府严加管制,但是民间服饰还是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男子服饰以袍、褂、袄、衫、裤为主,袍衫在清代后期流行宽松式。其后,虽然清朝统治被推翻,但直到民国中期,长衫依然是中国男性经常穿着的款式,在知识界和政界长衫也可以作为正式
9、的礼服,文人是长衫的忠实粉丝。女子服饰由于清初“男从女不从”的约定,满汉基本保持着各自的服饰形制。经过长期发展,两族服饰逐渐交融,不断演变。汉族妇女袄褂变得越来越长,而类似于袍。而旗袍受汉族服饰的影响,由早期的装饰简单变得繁缛,并加入了许多汉族服饰的因素。直到西方列强的侵入,为中国的服饰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服饰进入了近代化。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戊戌维新运动首次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提倡社会移风易俗、剪辫放足,关注妇女的解放。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痛斥纲常名教对妇女的迫害,主张男女相均。尤其是梁启超以身作则,并没有对自己的女儿缠足,这是多有纪念意义的“天足”!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10、后,由于思想局限,革命者将旗袍作为满族的一部分而禁止,直到20年代,旗袍才又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改进,这时的旗袍,袖口窄小,边缘渐窄,曲线分明,加以斜襟,从而衬托出端庄、典雅、沉静、含蓄的东方女性的形体美,旗袍的不断改良,使其在近代妇女服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孙中山为使服装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的观念,提出了:“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饰制作原则。 臧迎春: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版。使近代中国服装与现代文明接轨,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重大变革。2、 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服饰发展的影响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虽然对西方有所接触
11、,但表现出更多的是对西方观念的“拒斥”,社会上层的价值观和传统保守的心态禁锢着人民的思想。闭关锁国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将中国人的眼光束缚,中国错失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中国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来自外面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的爆发,惊醒了许多有识之士,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涌入中国,一时引发了关于哪种文化更优秀的争论,有人提出“全盘西化”,有人认为“祖宗规矩不可废”,也有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化没有孰优孰劣,只有在相互碰撞中取长补短,方能实现文化的“进化”。中西文化的碰撞加速了国人启蒙意识的抬头,中国不得不正视“西化”,正视西方的长处并像西方学习。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地位,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时期,服饰受到西方先进文化影响有限,因此不做阐述。第二阶段,打破了“中体西用”的陈旧思想的束缚,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戊戌维新运动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落后的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从制度上为西方先进文化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它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为指导,猛烈的评击了封建旧文化,为落后的中国文
13、化增添了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境界,使中国文化开始步入近代化。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5页。维新派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首次提出了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提倡社会移风易俗、剪辫放足,关注妇女的解放。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痛斥纲常名教对妇女的迫害,主张男女相均。辛亥革命后,革命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华民国,由于辛亥革命的整个制度构想都来源于西方,且当时的革命党人都有在西方生活的经历,因此在生活方式包括服装特色上都比较西方化,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臧迎春: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
14、版。3、 近代中西服饰文化的交融 尽管中西文化一开始是西方文化以强硬姿态进入中国,正如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一样,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带动中国文化被动的向前,但中国文化很快以其兼容并包的精神,开始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特点。中山装的出现及不断发展与不断改良的旗袍,恰是这一点的印证。中山装是孙中山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的,反映中国渴望以自由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中,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人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这一时期近代工业的发展也使中山装和旗袍在中国流行成为可能。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虽然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但其颁布的一系列政令,
15、包括剪辫、易服、放足等,以及当时民主风气大开,提倡国货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服饰的变迁,服饰在剪裁、样式、用料、颜色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的不同,服饰成为当时文明进步、与封建势力割裂的的一种象征。辛亥革命后,服饰形制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当时剪与留,已经成为革命和保守的分水岭。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77页。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服装样式中山装和旗袍。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西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服装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许多进步人士脱去长袍马褂而穿起了西式洋装
16、。这一时期,孙中山提出“礼服在所变更,常赐听民自便”的观点,希望能有一种集社交礼仪与日常穿着功能于一体,并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现代服装样式。中华文化习俗词典中记载: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设计、裁制出的一种服装样式。 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48、49页。中山装的服装细节与深厚的国学内涵相联结。首先是中山装前襟上的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对襟上的五粒纽扣,则与国民党的政治制度有关,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
17、立。左右袖口的三粒扣子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中山装的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的是严谨治国的理念,中山装背部后来改为无缝也寓意着国家和平统一不容分裂。 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54页。中山装既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既可以作为礼服,也可以日常穿着,因此,中山装在当时大为流行。 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50页。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装就是旗袍。旗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主要是由于女性争取权利的愿望,追求进步平等的女子认为既然男人可以穿袍,那么女人也可以,于是,旗袍被赋予了男
18、女平等的意义在这一时期盛行。这时期的旗袍继承了以前旗袍的大部分内容,袖口窄小,边缘渐窄,曲线分明,还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斜襟。同时,女性受到西方审美标准和服饰风格的影响,开始借助服装展现自己的躯体美,追求时尚与自由,中国传统、隐晦的审美意识也逐渐被西方直观、暴露的审美观所影响。改良旗袍的变化速度,充分显示出人们的时尚观。旗袍在样式上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下摆的长短、领口的高低、纽扣的多寡、侧开叉的高低等。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刚好能够盖住膝盖,腰身开始收小,下摆也变得收拢。到1931年又开始流行短旗袍,腰身更加合体,腰部曲线明显。1932年以后,旗袍下摆变长,有的甚至长至脚踝,需要搭配高跟鞋才能行走。
19、旗袍边缘也开始镶嵌花边。旗袍的领子变得越高越时髦。同时为了方便行走,开衩的部分越来越高。袖子也开始变短,甚至出现了无袖旗袍。旗袍在搭配与用料方面也更为讲究 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56页。战争时期由于物资匮乏,这一时期的旗袍朝着更加简洁的方向发展,面料也多采用国产棉布和普通毛蓝布。战争胜利后,旗袍又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大量融入西方服饰因素,如:采用了西式服装胸省和腰省的设计理念,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使炮身更为合体;另外,装袖的方式也改为西式装袖,使女性的肩型更加挺括,有的甚至加入垫肩; 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62页。旗袍传统的
20、盘扣也改为拉链或者掀扣;面料除了传统布料还采用进口的洋布、提花丝绒、镂空蕾丝。因此,这一时期的旗袍又称为“改良旗袍”。这一时期,女性无论老少,都穿着旗袍。旗袍成为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此时西式服装已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款式。同时,反法西斯联盟的缔结,使美国夹克流入中国,并受到人们的喜爱。4、 城乡的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以及近代西方列强划分势力范围,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中国城乡对先进文化的接受程度、速度等也均有差异。 近代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快速且直接的接受西方文化。最为突出的是上海,由于租界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对外来文化没有其他地区那么排
21、斥,西方的生活方式深深的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再加上当时广告、杂志、电影等传媒的发展,因此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当时的时尚前沿。而乡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教育落后,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程度大不如城市。如:当城市开始流行烫发、高跟鞋、丝袜等时,乡村的妇女依然梳着旧时的发髻,甚至仍在缠足。都市女子结婚已采用西式的“文明”结婚,女子头披白纱,身着白色婚纱,手持白色花束,而农家女子依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花轿,保持着旧式风俗。20年代,早已颁布新的服饰条例,但农村劳动人民由于劳动条件和生活方式,依然穿着中式袄衫和中式抿裆裤。如果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的开始,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就是中国近代服饰的开始
22、。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提出:旧的发式、服饰不适应于“万国竞争”的时代需要,昭告天下,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华梅,戟范:服装艺术与社会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以便与欧美通俗。因此,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体现的是中西刚刚融合的特点,中国这时期的服饰,就像中国刚开始学习西方一样,充满着迷茫但又满含希望。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革命的影响有限,在加上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使社会习俗带上不平衡性。随着旧服制的废弃与当时复杂的社会风尚,因此,民国的服饰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民末,战争的爆发,是中华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作的自强不息的斗争,中国与世界其
23、他国家反法西斯联盟的缔结,对中国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欧美。因此,这个时期的服饰发展,体现着由以前的消极被动走向积极主动地融合的特点。服饰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服饰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象,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的旗帜,亦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其实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也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服饰,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中西融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文化特点,以及中国那段屈辱的岁月和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文化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
24、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参考文献:1 周梦.传统与时尚.中西服装风格解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72 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中华书局.2006.73 常书红.辛亥革命背后的满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4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 安毓英,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中国轻工业.2005.16 吴琳.中外服饰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7 华梅,戟范.服装艺术与社会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108 臧迎春.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89 袁仄.中国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210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第 7 页 共 8 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