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6 ,大小:806KB ,
资源ID:4299836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2998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doc

1、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词(一) 60字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 反复舍次如 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 享荐 圆虞 克堪有无昭穆 勤乏 乱整 两贰兵车甲介卒乘 君帅姑女 族党雠 河防城池田馆1.【言】(一)动词。说话,说。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平原君自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二)名词。话,言论。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经三百篇。)又一个字为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

2、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又如“五诗”,“七诗”。2.【语】(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二)读y。告诉。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居!吾女。”(居:坐下。女:你。)(三)名词。言论,话。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四)谚语,俗话。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辨言,语。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

3、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谚语”一义,更

4、是“言”所没有的。3.【谓】(一)对某人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论语公冶长:“子子贡曰。”(二)叫,叫做,认为。诗经王风葛藟:“他人父。”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为指称,意指。左传隐公元年:“其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三)评论人物。论语公冶长:“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里仁:“子韶尽美矣,未尽善也。”(韶:舜时的音乐名。)(四)通“为”。左传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受命於人主,议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为侵官。”辨谓,曰。“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

5、是引语。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4.【访】(一)咨询。尚书洪范:“王于箕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注意:上古汉语的“访”,是咨询的意思,不可误会为探望。“王访于箕子”,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於“天道”的意见。“穆公访诸蹇叔”,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咨访关於袭击郑国的意见。都不是简单的拜访。“访”的直接宾语是事,不是人。所以第一例中有“于”字,表示箕子是间接宾语;第二例中有“诸”字,它是“之於”的合音,“之”指袭郑这件事。(二)

6、拜访(后起义)。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才子,江岭作流人。”(江岭:江西庾岭。)引申为探寻古迹,名胜。王勃滕王阁序:“风景於崇阿。”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其遗踪。”(三)查访,侦查(晚起义)。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缉纠结,皆归刑部。”5.【请】请,请求。左传隐公元年:“亟於武公”。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左传隐公元年:“则除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请”后动词表示我的行为。左传隐公元年:“臣事之。”在上古汉语里,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左传宣公二年:“会先。”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以战喻。”引申为请求给予,后面跟着的是名词。左传隐公

7、元年:“为之制。”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粟。”6.【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引申为招致,导致。荀子劝学篇:“故言有祸也,行有招辱也。”辨召,招。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7.【报】(一)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而罪之。”汉书张汤传:“传爰书,讯鞫论。”(爰书:录有犯人口供的判决文书。鞫:详尽审问。)(二)受了别人的东西以后,还送给他东西以为回答。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琼琚。”引申为回答别人的恩惠或仇恨,即报恩或报仇。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又引申

8、为天对人的善恶的报复。荀子宥坐:“为善者天之以福,为不善者天之以祸。”(三)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战国策齐策四:“庙成,还孟尝君曰。”(四)给回信,答覆。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幸勿为过。”8.【告】(一)告诉。左传隐公元年:“且之悔。”特指以大事报告祖宗或上帝。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二)规劝,旧读入声,读如梏g。此义一般只用於“忠告”。论语颜渊:“忠而善道之。”辨(1)报,告。“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2)告,语。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3)告,诰。“告”与“诰”同音

9、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9.【谏】用言语纠正君父或尊长的过失叫做谏。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论语里仁:“事父母几。”(几:不显露,暗地里。)10.【讨】(一)研究。论语宪问:“世叔论之。”(讨:研究。论:评论。)引申为治理。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国人而训之。”(二)声讨。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贼。”引申为征伐,征讨。左传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伐宋。”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贪其土。”(不庭:不来朝见。)11.【反】(一)翻转,颠倒。诗经周南关雎:“辗转侧。”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手也。”引申为相反,对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

10、之恶。小人是。”又为反而,反倒。诗经邶风谷风:“以我为雠。”(二)造反,叛乱。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乎?”(三)回来。左传宣公二年:“不讨贼。”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则冻馁其妻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引申为退还,归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餐:同“餐”。)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旄:通“耄”,老人。倪:小孩。)又为反省。孟子公孙丑上:“自而不缩。”(缩:直。不缩:没有理。)12.【复】(一)动词。回来,回去。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注意:“复”是“往”的反面,所以说“往”。“复”又与“反”是同义词(都是“回来

11、”),所以说“反”。“复”与“来”意义也相近,所以又说“来”。引申为回复,报复。孟子梁惠王上:“有於王者曰。”又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雠也。”又为还原。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辟:君。厥辟:他的君。指太甲。)后代有“辟”,“位”。(二)副词。再,又。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斩汉一都尉。”又淮阴侯列传:“水上军开入之,疾战。”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复”,不说“再”。辨反,复。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但“反”用得更广泛些。13.【舍】(一)宾馆,招待所。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请您休息,住在宾馆里。)引申

12、为房舍。(二)住一夜。特指行军或狩猎的临时住宿。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又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于翳桑。”(三)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原:周邑。)(四)放弃,不要,不取。这种意义后来写作“舍”(sh)。左传隐公元年:“食肉”。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又僖公三十年:“若郑以为东道主。”引申为释放。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又万章上:“始之,圉圉焉。”今仍简化为“舍”。14.【次】(一)依顺序排列。左传成公三年:“及於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词。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

13、差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又:“之又不能拾遗补阙。”(二)临时驻扎。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於陉。”又:“师退於召陵。”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于雀梁。”15.【如】(一)往,到去。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师。”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齐,惠公秦。”(二)像。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史记项羽本纪:“猛虎,很羊。”引申为依照。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不如不及,比不上。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人。”战国策齐策一:“自以为不。”(三)形容词词尾。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严肃的样子),夭夭也(很舒服的样子)。”(四)如果。论语先

14、进:“或知尔,则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五)连词。或。论语先进:“方六七十,五六十。”又:“宗庙之事,会同。”16.【驰】(一)马快跑。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卒奔。”(马驾车快跑,士卒飞奔。)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特指驱马追击敌军。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又成公二年:“不介马而之。”又为打马使快跑。孟子滕文公上:“好马试剑。”汉书周亚夫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入。”引申为疾行。成语有“风电掣。”(二)传播,流布。韩诗外传:“名声於后世。”孟浩然春燕诗:“英名日四。”(三)向往,奔向。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魏阙。”(魏阙:

15、也叫象魏。皇帝所居的宫阙。)辨驰,驱。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17.【骤】(一)马跑。诗经小雅四牡:“载骎骎。”(骎骎qnqn,马快跑的样子。)引申为快速。老子二十三章:“雨不终日。”(二)屡次。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谏。”18.【侵】进攻,特指没有钟鼓的进攻。

16、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蔡。”引申为冒犯。国语楚语下:“无相渎。”又为侵夺,欺凌。孟子梁惠王下:“狄人之。”史记游侠列传序:“豪暴凌孤弱。”19.【袭】(一)衣一套叫一袭。汉书昭帝纪:“赐衣被一。”(二)重叠。楚辞怀沙:“重仁义兮。”引申为重复,因袭,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后汉书宦者传论:“汉兴,仍秦制。”又为继承封爵,职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爵土。”(三)乘人不备而进攻。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将郑。”又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远。”辨侵,袭,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伐”是正式的战争,

17、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0.【奔】(一)跑。庄子田子方:“夫子逸绝尘。”特指战败逃跑。论语雍也:“而殿。”(殿:在后面。)(二)逃亡到外国。左传庄公八年:“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莒。”(莒j:国名。)又僖公四年:“重耳蒲,夷吾屈。”(重耳,夷吾:都是晋献公的儿子。蒲,屈:都是地名。)引申为逃走到某地。文天祥

18、指南录后序:“得间真州。”(得间jin:找机会。)(三)男女相悦,不依旧礼教的规定而自相结合。诗经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周礼地官媒氏:“者不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相如。”21.【亡】(一)逃跑。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也。”特指出奔,逃到外国去。左传宣公二年:“不越竟。”引申为失掉(让它跑掉)。战国策楚策四:“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二)灭亡。跟“存”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子亦有不利焉。”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魏。”(三)死。跟“存”相对。论语雍也:“之!命矣夫!”(四)读w。通“无”。论语雍也,“今也则

19、。”又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22.【逐】(一)追赶,追捕,追回来。尚书费誓:“臣妾逋逃,无敢越。”(越逐:指越过军垒去追捕。)易经睽(ku)卦:“丧马勿。”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之。”用於抽象意义,表示追求。韩非子难一:“以有尽无已。”(二)追击。左传庄公十年:“遂齐师。”又成公二年:“齐师败绩,之。”注意:(一)(二)两个义项都不能解作“驱逐”。因为(一)像逐马、逐鹿,都是追回来的意思,并非把它赶走;(二)像逐齐师,更不是把敌军赶走,追击是为了杀伤和擒获。(三)把别人赶出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以戈子犯。”(子犯:人名,即狐偃。)引申为驱逐,放逐。史记李斯列传:“非秦者去,为客

20、者。”又管晏列传:“三仕三见。”(见:被。)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兮。”臣客被贬谪的官。宋之问途中寒食诗:“南溟作臣。”杜甫梦李白诗:“客无消息。”辨追,逐。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遂逐齐师”。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逐”。23.【及】(一)追赶上。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引申为达到。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又成公二年:“将华泉。”引申为到那个时候。左传成公二年:“病未死。”为趁这个时候。战国策赵策四:“愿未填沟壑而托

21、之。”又引申为品行赶得上。论语公治长:“非尔所也。”又引申为涉及,发生关系。论语卫灵公:“言不义。”(二)与。用为连词。左传隐公元年:“生庄公共叔段。”又用为介词。左传僖公四年:“屈完诸侯盟。”24.【执】(一)捉拿,拘捕,擒获。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虞公。”(二)拿着。论语述而:“虽鞭之士,吾亦为之。”引申为掌握。论语季氏:“陪臣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事(1)任事。论语子路:“居处恭,事敬。”(2)主事的官。尚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事之人,尚皆隐哉。”(邦伯,师长:指诸侯公卿。隐:痛苦。)(3)服务的人。用於对人的尊称。不直称他本人,而以他左右服务者来替代。左传僖公三十年:“敢以烦事

22、。”杨修答临淄侯笺:“又尝亲见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牍:木简。)(三)志向相同的朋友。礼记曲礼上:“友称其仁也。”又:“见父之,不谓之进不敢进。”父父亲的至交。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怡然敬父,问我来何方。”25.【免】(一)脱身,使脱身。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其君。”引申为释放。左传成公二年:“乃之。”又为脱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胄入狄师。”(二)罢免(后起义)。汉书文帝纪:“遂丞相勃,遣就国。”26.【享】把食物献给鬼神。周易随卦:“王用于西山。”尚书盘庚上:“兹予大于先王。”左传僖公五年:“吾祀丰絜,神必据我。”引申为鬼神享受祭品。孝经孝治:“

23、祭则鬼之。”再引申为人享受福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而其生禄。”27.【荐】(荐)(一)兽所吃的草。庄子齐物论:“麋鹿食。”汉书终军传:“随畜居。”(荐居:依水草而居,无常处。)(二)草席。楚辞九叹逢纷:“薜荔饰而陆离兮,鱼鳞衣而白蜺裳。”(陆离:美玉。)曹植九咏:“茵兮兰席。”又动词。垫在下面。贾谊吊屈原赋:“章甫履。”(三)向鬼神进献物品,特指无牲的祭祀。左传隐公三年:“可於鬼神。”又僖公五年:“而明德以馨香,神其吐之乎?”又为一般的祭献,奉献,进献。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之。”(腥:生肉。)又引申为向君主进献或推举贤才。孟子万章上:“尧舜於天。”汉书隽不疑传:“暴胜之遂表不疑。”(暴

24、胜之:人名。)辨荐,祭。二字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左传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荐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类(礼记郊特牲注:“馨香谓黍稷”)。后世荐祭不再区别。28.【图】(一)考虑,反复考虑。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晋,唯君之。”又成公三年:“二国其社稷。”“不图”,想不到。论语述而:“不为乐之至於斯也。”引申为设法对付。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也。”汉书高帝纪:“羽可。”(羽:项羽。)(二)图书。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这里的“图”指的是八卦图。传说伏义氏据以书成八卦。)引申为地图,图表。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

25、史律令书藏之。”又:“以何具得秦书也。”(何:指萧何。)按,“图书”原是两个词,图是地图,史记刺客列传:“图穷而匕首见。”书是户口册及其他书籍。29.【虞】(一)意料。左传僖公四年:“不君之涉吾地也。”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多指坏的。)诗经大雅抑:“用戒不。”(戒:警戒,戒备。)(二)欺骗。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30.【克】(一)战胜,攻破。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段于鄢。”又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引申为克服。论语颜渊:“己复礼为仁。”(依朱熹说:克,胜;己,身之私欲。克己,等於说克服自己的私欲。)(二)能。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有终。”左传宣公二年引此文。31.【堪】

26、经得起。受得住。左传隐公元年:“君将不。”又:“国不贰。”论语雍也:“人不其忧。”引申为可。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所向无空阔,真托死生。”又解闷诗:“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传。”注意:上古汉语的“堪”字是一般动词,常带宾语;后代用作助动词,放在动词的前面。32.【有】(一)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母”。特指领有,占有。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天下。”又特指具有某种美德。左传襄公三年:“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焉。”(祁奚有此美德。)(二)通“又”。一般用於称数法。“有”字放在两位数的中间。论语为政:“吾十五而志於学。”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八载。”甚至可以用两个“有”字。尚书尧典

27、:“期三百六旬六日。”(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日。)“余”字前面,也常常加“有”字。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余。”孟子尽心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余岁。”这是上古称数法的特点。(三)名词词头。尚书皋陶谟:“何迁乎苗。”又:“亮采邦。”又用於有些形容词前。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以归,忧心忡。”有司掌管某方面事物的官吏。史记廉颇兰相如列传:“召司案图。”33.【无】(一)动词。没有。诗经豳风七月:“衣褐,何以卒岁。”左传成公三年:“怨德,不知所报。”字又写作“无”。“无”字也表示“无论”、“不论”。李斯谏逐客书:“是以地四方,民异国。”这种用法常放在一对反义词的前面。汉书高后纪:“少长,皆斩之。”又田

28、儋传:“政事巨细,皆决于横。”(横:田横。)也可以用两个“无”字。韩愈师说:“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乃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等於说“只怕”,“恐怕”。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备之,乃不可乎?”论语季氏:“求!乃尔是过与?”(求:冉求。)(二)副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禁止。尚书盘庚上:“汝侮老成人。”左传隐公元年:“使滋蔓。”这个意义也写作“毋”。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族矣!”引申为否定副词,义近於“不”,用来否定不该做的事。论语学而:“君子食求饱,居求安。”又公治长:“愿伐善,施劳。”战国策楚策一:“子敢食我也。”也写作“毋”。史记张仪列传:“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

29、乎?”辨无,不。“无”是动词(指其第一义),它所否定的是名词;“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因此,“无”字後面的形容词和动词往往带名词性,如“无上”,“无穷”,“无畏”;“不”字后面的名词则带动词性,如“不君”,“不臣”,“不国”。上古时代,“无”字有时有“不”的意思,“不”字却没有“无”的意思。后来“无”和“不”的分别就更清楚了。34.【昭】(一)明亮。诗经大雅抑:“昊天孔。”(昊天:上天:孔:甚。)又动词。显示,使彰明。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其俭也。”(二)宗庙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穆。天子七庙,始祖庙之外,有三昭三穆。诸侯五庙,有二昭二穆。大夫三庙,一昭一穆。父

30、为昭,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所以说“大王之也。”)35.【穆】(一)和。诗经大雅烝民:“如清风。”成语有“和”、“雍”、“安”。在这个意义上,“穆”与“睦”差不多。(二)敬。尚书金縢:“我其为王卜。”双音词有“肃”。肃敬的样子。礼记曲礼下:“天子。”(三)宗庙的次序,跟“昭”相对。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也。”(王季是大王的儿子,是昭,而昭的儿子是穆。)36.【勤】(一)疲劳,辛苦。跟“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五谷不分。”孟子滕文公上:“将终岁动。”庄子天下:“其生也。”(二)努力工作,不偷懒,跟“怠”,“

31、惰”相对。尚书梓材:“先王既用明德。”伪古文尚书蔡仲之命:“克无怠。”辨勤,劳。“勤”与“劳”是同义词,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说“劳师以袭远”,后面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勤民”另一意义是“为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个意义不能说成“劳民”。37.【乏】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困。”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又动词。缺乏。左传桓公六年:“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主。”注意:“疲

32、乏”是后起的意义。38.【乱】(一)没有秩序,跟“整”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以易整,不武。”特指政治上没有秩序,跟治相对。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引申为扰乱,破坏。论语微子:“欲絜其身而大伦。”(二)乐曲的末章。论语泰伯:“关雎之。”辞赋的结束语也叫。楚辞哀郢:“曰”。39.【整】整齐,有秩序。跟“乱”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不武。”又动词。整顿。左传宣公十二年:“子姑军而经武乎!”40.【两】(一)数词。成对的两个,双方。庄子秋水:“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涘:岸。)又让王:“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臂。”左传成公二年:“且惧奔辟,而忝君。”荀子劝学:“事君者不容。

33、”双音词有“手”、“翼”、“庑”、“京”、“端”、“造”、“袖”等。引申为二。杜甫南邻诗:“野航恰受三人。”(二)数词用作状语。双方施行同一行为,或遭受同一行为。左传成公三年:“释纍囚以成其好。”荀子劝学:“目不能视而明,耳不能听而聪。”现代成语有“全其美”,“败俱伤”等。(三)量词。成双才起作用的东西,或以双为单位的名词,往往以“两”为量词。车有两轮,所以车以“两”为单位(后代写成“辆”)。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御之。”鞋子成双才起作用,所以屦以“两”为单位(後代说成“双”)。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后来“两”用作重量单位,二十四铢(zh)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据汉书律历志说,十二铢

34、为一龠(yu),两龠为一两,所以叫“两”。41.【贰】(一)副的。与“正”相对。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指副职。)又秋官大司寇:“皆受其而藏之。”(指副本。)孟子万章下:“帝馆甥于室。”(指副宫。帝:帝尧。馆:使居住。甥:女婿,指帝舜。)引申为辅助,辅佐。伪古文尚书周官:“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 人。”(二)重复一次。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过。”(三)属於二主,事二主。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于己。”引申为不专一。跟“壹”相对。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任贤勿,去邪勿疑。”又为离异,生二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盍蚤自焉。”(蚤:通“早”。)(四)不一样,不相同

35、。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辨二,贰,两,再。“二”是一般数目字,“贰”与“二”虽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两”是指自然成双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二”则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上述作用。就后来称数方面而言,“两”的用法,选择条件较严,如“十二”不能说“十两”,“第二”也不能说成“第两”;“二”在这方面则较自由。另外,“两”能作副词,“二”则无此作用。“两”和“再”有表面的相似处,但实际内容完全不同。如“两说”和“再说”,“两度”和“再度”。就是同用来

36、作状语,二者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如“两得”是说得到两样东西,“再得”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42.【兵】(一)兵器,武器。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又成公二年:“擐甲执。”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而走。”(二)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於洧上。”(徒兵:步兵。洧wi:水名,在今河南。)引申为战阵之事,军事,战争。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礼记礼运:“而由此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世传其法。”43.【车】(一)车子。上古的车,除用於运输和旅行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於战争(兵车)。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师二百乘以伐京。”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

37、侯,不以兵。”(二)牙床。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按,这个意义只用於“辅相依”这个成语里。“车”字读j,ch二音。44.【甲】(一)古代军人穿的皮做的护身衣服。左传成公二年:“擐执兵。”引申为披甲执兵的人,即甲士。左传宣公二年:“伏将攻之。”引申为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如“龟。”(二)天干的第一位。古代以干支纪日。尚书牧誓:“时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昧爽:将明未明之时。)楚辞哀郢:“之晁吾以行。”后来也用来纪年。引申为居第一位,用如动词(较后起的意义)。汉书货殖传:“秦杨以田农而一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治宅诸第。”“甲第”二字连用指大宅(因为有甲

38、乙次第)。史记孝武本纪:“赐列侯第。”45.【介】(一)疆界。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界”。引申为居中,在中间。左传襄公九年:“居二大国之间。”战国策赵策三:“胜请为绍而见之於将军。”现代汉语有双音词“媒”,“绍”。又特指居宾主之间作传言人(有时是代言)。礼记檀弓下:“子服惠伯为。”(二)特立,直立(都是指品行)。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又用来形容物体直立的样子。水经注卢江水:“又有孤石,立大湖中。”耿光明正大,具有卓越的操守。形容词。楚辞离骚:“彼尧舜之耿兮,既遵道而得路。”韩非子五蠹:“不养耿之士。”(三)量词。个。只限于“一”。尚书秦誓:“如有一臣。”后

39、来用作谦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自陈一野生,无军国之用。”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书生。”(四)甲。特指披甲执兵的人,即甲士。左传宣公二年:“既而与为公。”用如动词时,表示披甲。左传成公二年:“不马而驰之。”虫有甲壳的虫。淮南子说山:“虫之动以固。”(五)通“芥”。比喻微末的事物。孟子万章上:“一不以与人,一不以取诸人。”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之祸者,冯谖之计也。”46.【卒】(一)步兵。左传隐公元年:“具乘。”又成公十六年:“臣之实奔。”(二)终,终於。战国策赵策三:“为天下笑。”(三)死,上古特指诸侯大夫的死。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四)通“猝”(c),匆

40、忙急遽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然问曰:天下恶乎定?”辨军,士,卒,兵。“军”是集体名词,跟“士”“卒”“兵”都不同。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区别:“卒”是战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卒”是人,所以要训练;“兵”是戈矛之类,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锋利)。“士”和“卒”的分别是:作战时,士在战车上面,卒则徒步。47.【乘】(一)平声,读chng。动词。驾车,乘车。左传僖公四年:“与屈完而观之。”论语卫灵公:“殷之辂。”(辂l:车之一种。)引申为乘船。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舟,泛泛其景。”又引申为凭藉,趁着。孟子公孙上:“虽有智慧,不如势。”史记淮阴侯列传:“此胜

41、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二)去声,读shng。名词。兵车,包括一车四马。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这里的“乘”指车和士。)又量词。春秋时代,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以伐京。”古人所谓“千之国”、“万之国”,是指国家具有这样的武装力量。又出使的车,田猎的车也都以“乘”为量词。庄子列御寇:“其往也,得车数。”注意:春秋时代,车马相连,有车必有马,有马必有车。论语公治长:“陈文子有马十乘,”这是说他有十乘车的马,即四十匹马。论语雍也:“肥马”,这是说驾车用的是肥马。不可理解为“骑马”。48.【君】(一)封建时代天子和诸侯的通称。跟“臣”相对。左传文

42、公十三年:“天生民而树之君。”又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孟子离娄上:“欲为,尽道;欲为臣,尽臣道。”注意:秦汉以来,实行中央集权。“君”只能指称天子。君子(1)春秋时代贵族男子的通称,往往包含尊敬义。左传成公二年:“谓之子而射之,非礼也。”(2)指统治者。孟子滕文公上:“无子莫治野人。”(3)旧时指有才德的人。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4)妻称夫。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子于役,不知其期。”(二)战国时代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孟尝”,赵国的赵胜号“平原”,乐毅为“望诸”。引申为一般尊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於是孙子(膑)谓田忌曰:弟重射,臣能令胜。”(弟:但,只管。

43、)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乃曰:除吏已尽未?”又:“上怒曰:何不遂取武库!”(上:指汉武帝。)(三)指父母。易经家人:“家人有严焉,父母之谓也。”引申为子孙对祖先的称呼。尚书伪孔传序:“先孔子,生於周末。”后世特指父亲。王勃滕王阁序:“家作宰,路出名区。”49.【师】(一)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一般泛指军队。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侵蔡。”又僖公三十二年:“使出於东门之外。”(二)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老师。跟“弟子”相对。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於。”“师”又用如动词。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望:怨。仆:自谦之称。)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三)乐官。上古乐师一般用盲人

44、充任。论语卫灵公:“故相之道也。”(相xing:引导、佐助盲人。)先秦有“旷”、“挚”、“冕”。(旷、挚、冕:都是人名。)50.【姑】(一)父之姊妹。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二)夫之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伯石刚生下来的时候,子容的母亲跑去告诉她的婆婆。诸:“之於”的合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按:公婆并称时,则称“舅”。也称“嫜”。)(三)夫之姊妹。古诗焦仲卿妻:“新妇初来时,小始扶床。”(四)姑且,暂且。左传隐公元年:“子待之。”战国策齐策四:“君高枕为乐矣。”51.【女】(一)妇女。特指未嫁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窈

45、窕淑,君子好逑。”又邶风静女:“静其姝,俟我于城隅。”也泛指女性。楚辞离骚:“众嫉余之蛾眉兮。”易经序卦:“有男,然后有夫妇。”用作定语时,表示女的,女性的。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子。”(女子:女性的孩子。)(二)女儿。荀子成相:“妻以二,任以事。”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忽成行。”(三)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但“牛”连称时,“女”则是指织女星。(四)读r。你,你们。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实征之。”这个意义又写作“汝”。辨妇,女。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52.【族】(一)亲属。一般指同姓的亲属。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行。”用作动词,表示灭族。这是专制时代的残酷刑法之一。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矣!”引申为种类。淮南子俶真:“万物百。”双音词有“水”,“语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