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宫简介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建成于1636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世祖福临(顺治)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一起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600余间。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东路、中路、西路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皇太极时期续建
2、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沈阳故宫的规模比占地72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很多,但是在建筑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按游览路线1.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 大清门的墙体上镶有四角琉璃“墀头”浮雕。大清门的
3、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大清门建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分为大清门及东翼门、西翼门。当时规定自亲王以下所有官员,都只能由左右台阶出入,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两旁左、右翼门供平时官员及宫女、太监等因事进出宫殿之用。2、太庙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有一处红墙黄瓦的独立院落,这就是乾隆中期以后的盛京太庙。皇太极称帝之时,在沈阳抚近门(大东门)处五里的地方修建太庙。顺治迁都北京以后,陆续把各殿神位迁往北京太庙,盛京原建筑也就荒废了。大清门东侧原本是一座明朝的道观,称为“三官
4、庙”。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传旨在三官庙旧址上重建太庙。这座太庙在沈阳故宫中并不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建筑,但在这里曾关押了两名著名的明朝将领张春和洪承略。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在辽西大凌河一战,俘获明臣张春,张春宁死不从,被带回沈阳后关押在此近十年时光,崇德五年(1640年),七十三岁的张春绝食四天自杀身亡。另一位重要的明将洪承畴被俘后也被关押在三官庙。在此发生了著名的“庄妃劝畴”的故事,洪承畴归降清朝。3.翔凤阁与飞龙阁大清门与崇政殿之间两侧对称排列着五间和七间楼房各一座,东为飞龙阁和东七间楼,西为翔凤阁和西七间楼。这四处是沈阳故宫收藏文物的地方,到乾隆后期,入储文物达十余万件
5、。翔凤阁,主要收藏有供皇帝东巡时帝后行宫陈设物品。飞龙阁,主要收藏清历代皇帝的“御用武备”,包括弓、箭、刀等。西七间楼,清代也称“书籍墨刻楼”,下层存放清代盛京内务府历年档案,上层存放从乾隆时期运至盛京故宫的清内府所刻图书籍(殿版)和墨刻。东七间楼,原本是宫中收储銮驾卤簿之所。乾隆时期楼中物品移至大政殿北直房(后称銮驾库),该处改为收储磁器,也称瓷器库。东所与西所是乾隆年间修建东巡期间使用的行宫。位于崇政殿至清宁宫的两侧。先来看东所。东所是皇太后居住之地,从南向北依次有颐和殿、介祉宫和敬典阁。颐和殿,为皇太后居住期间接受朝贺之处。介祉宫,是皇太后的寝宫。敬典阁,是乾隆皇帝为存放爱新觉罗皇族族谱
6、玉牒特旨建造的。4.东路:大政殿,初称大衙门,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为大政殿,草建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殿顶满铺黄琉璃瓦,巷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锁链,连接八个蒙古力士,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
7、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4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同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衮兵入山海关,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5.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
8、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王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八旗亭四周设有围廊,亭子的正面有隔扇门,其他三面用青砖砌墙;亭子的后面设有灶火门,这是烧炕用的。亭内设有火炕,八旗大臣在炕上办理日常的政务,反映了满族习俗。满族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每个居室都设有火炕,这种炕既实用,又可以取暖。八旗亭在排列的顺序上是取汉族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两黄在北,两蓝在南,两红在西,两白在东。左右翼王是分别掌管军事和民事的两大机构,八旗亭是八旗的最高衙署,旗内的族人遇有人口出
9、生、婚丧嫁娶等等,都要有牛录或甲喇章京来进行登记,八旗的旗主可以在自己本旗的旗亭内议政。遇有皇帝朝会时固山额真于自己的旗亭前站立,遇有战役中缴来的胜利品,则摆在自己的旗亭前请皇帝过目。6.碾房和磨房,位于清宁宫后面,建于清入关前,宫内加工谷物之外,后毁于火,1987年复建。烟囱满语称为“呼兰”,由下至上逐级收窄,共十二层,有人说象征清朝的十二个皇帝。沈阳故宫里只保留了这一座烟囱,据说是当年皇帝特意安排,其用意“一统(筒)天下”。索伦杆是萨满祭天的崇拜物,民间又称为“祭杆子”或“立杆大祭”。上面的锡碗用于盛切碎的猪内脏,以备饲喂乌鸦。7.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清宁宫东
10、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清宁宫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后,还参照清宁宫的格局对北京故宫的坤宁宫进行了改造。清宁宫西四间也是宫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西墙正中安设祭祀祭祖的供位,民间称为“祖宗板子”在清宁宫前东西两厢排列着四座皇妃的寝宫,每宫五间,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量与装饰等级
11、略低。东侧从北向南依次为:关雎宫、衍庆宫,西侧从北向南为麟趾宫、永福宫。关雎宫,亦称东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在这众多后妃中,天生丽质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极惟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夫妻间的全部感情。海兰珠与皇太极成婚时已经26岁,并非豆蔻年华,但是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肌肤雪白柔润,丽质天成,同时她又有一种少女不具备的成熟美,再加那贤淑的美德,更受皇太极青睐。此时皇太极已过不惑之年,比宸妃大16岁,二人形影不离,情投意合。皇太极封她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宸妃弥留之际,皇太极正在松山战场上指挥作战,他得知宸妃病危的消息后,立即兼
12、程赶回盛京,当他进入关雎宫时,宸妃已驾返瑶池了,终年33岁,正是风华之年。皇太极悲恸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经紧急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为表示对爱妃的悼念,皇太极为宸妃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宸妃死后不到两年,皇太极也命归九泉了。皇太极对宸妃这种真情笃意,在历朝皇帝中都是少见的。衍庆宫,亦称为次东宫,是清太宗皇太极的淑妃。原为林丹汗夫人之一窦士门福晋,是蒙古阿鲁阿巴海部落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马璪。麟趾宫,亦称西宫,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其原为林丹汗的多罗大福晋。永福宫,亦称次西宫,是清
13、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寝宫。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生皇九子福临,后来的顺治皇帝。孝庄文皇后是海兰珠之妹,顺治的生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8.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宫低”。 凤凰楼原名“翔凤楼”,清宁宫内院的门楼,是一座歇山琉璃瓦顶的三层楼阁,自身高20多米,又建在4米高的高台上,是当时盛京城内的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从乾隆年间起,此地用于存放一些重要的宫廷文物如实录、“圣容”和“行乐图”、清初皇帝御玺。上层梁架饰红地金龙彩画。中层室内开花为梵文、凤凰及篆书“万寿无疆”图案,帝后经常在此读书或小憩。下层为内宫门,是出入宫区的通道。前有数十级台阶通往台下。9.穿过凤凰楼,来到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
15、璃龙纹及火焰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崇政殿在使用功能上与大政殿有显著不同。首先,作为皇宫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临朝理政之处,也就是通
16、常所说“上朝”的地方。在后金早期的宫殿制度中,俗称为“汗宫里的殿”或“内殿”,而大政殿则是举行较大规模的重要集会时的“大殿”,在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崇政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而大政殿则更像是一座“会堂”。其次,清太宗时期国家的重要典礼,如元旦和万寿节庆典、太祖实录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员的归降等仪式,都是在崇政殿举行,而大政殿则是在元旦、万寿节等典礼的主要礼仪结束后大宴群臣的地方。第三,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见宴请外邦宾客之处,在皇太极时期,主要用以款待前来盛京进贡、朝觐、通婚的蒙古诸部贵族,国内庆典时的一些小规模宴会也常在这里举行。崇政殿周围有石栏杆围绕,雕有麒麟、
17、狮子和梅、葵、莲等纹饰。其山墙顶端和正脊上镶嵌着做工精美的五彩琉璃赶珠龙,两端为“虬吻”。最能体现崇政殿尊贵地位的,还是其与众不同的建筑装饰。殿前后红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灰黑色覆莲式的柱础石,上部则用蓝、白、金等颜色绘“披肩”、莲花等图案,外侧是与大政殿相同的兽面,柱顶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动的木雕龙头探出,而且两两相对,探爪戏珠;龙身和后爪则在廊内,既起支撑作用,又是别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龙自殿内飞出,高贵而富有生气。檐下的木雕莲瓣、蜂窝、如意等与大政殿一式,和方形的殿柱一样属于藏传佛教(喇嘛教)建筑艺术风格,枋上的二龙戏珠浮雕,金光闪烁,横贯外檐,增添了华丽精美的效果。崇政殿室内的宝
18、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作的,在殿内正中北侧,是二尺多高的红漆木制地坪,前三侧二共五组台阶,周围是仿石雕式样的栏板和望柱,这种地坪古代称为“陛”,因为官员们见皇帝时都要跪在下面,所以才口称“陛下”。在陛上后部,又有一类似“殿中之殿”的“堂”,全部木制,外罩金漆彩绘,加饰行龙、兽面等精美雕刻,并特葸保持与殿内外原有装饰风格基本一致。其上方的“正大光明”黑漆金字匾,则是乾隆仿照北京乾清宫顺治所书匾题写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作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体现其唯一的
19、使用者皇帝的无上尊严。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是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专用于皇帝御座周围,既为熏香之用,也有驱邪诹古的寓意,使得“真龙天子”临朝理政之处更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叩拜,庆祝自己祭陵大典的成功。为了表示对这座开国金銮殿的敬仰,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该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
20、对联、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贺”诗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也是他们留给这里永久的纪念。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10.从右门出来进西所西所是皇帝居住之地。是皇帝与后妃的行宫。从南至北依次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和崇谟阁。迪光殿,皇帝东巡驻跸期间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便殿。保极宫,皇帝寝宫。继思斋,具体用处记载不明,据推测为后妃们居住之所。继思斋的屋顶从侧面看是三个相边的三角形,称为“悬山卷棚三波浪”或“勾连搭”样式。其内部
21、用“井”字形间壁平均分成九个小间,也不同方式相连,而只有南面正中一个出入口。这种样式在清代宫廷中十分罕见。崇谟阁,用于收藏清实录、圣训、满文老档等内府秘籍。11.西路:修建时间为乾隆四十门年至四十八年(1781-1783年)。其主要功能是收藏四库全书。皇帝在盛京行宫居住期间,举行典礼和处理政事之余在亦在此观书赋诗、赏戏宴饮。仰熙斋殿内设书案及御制匾联,是乾隆皇帝东巡驻跸时读书休息之所。据说乾隆帝是个业余诗人,喜读书,善诗文。平生作文1300多篇,写诗4万余首,还特意为仰熙斋赋诗一首。可见,乾隆是当之无愧的写诗高产冠军。仰熙斋属黄琉璃瓦顶七间前后廊式,前廊与两侧抄手游廊相通,并绘有相同风格的苏式
22、彩画。说到苏式彩画,其原为清代首创,起源于江南苏杭一带的民间建筑,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故当时称其为“官式苏画”。相传乾隆皇帝对苏式彩画情有独钟,致使苏式彩画逐渐盛行开来,被主要用于皇家囿苑和一些高官住宅。因仰熙斋建于乾隆时期,所以具备了北京故宫宫殿的建筑风格,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2.文溯阁是乾隆皇帝为在盛京故宫储藏四库全书而专旨建造的。名字是取“溯间求本”之意,表达乾隆皇帝“为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的用心。文溯阁分为
23、两层,每层六间。文溯阁殿顶用黑琉璃瓦镶绿边,廊柱用绿色而不是红色,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根据五行字说立色配字,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在观念上强调防止火灾。文溯阁东山墙边建有一座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内立满汉合璧的石碑,正面为文溯阁记,背面为宋孝宗论,为乾隆皇帝御撰文。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13.嘉荫堂前为扮戏房五间,即演戏时的“后台”,室内北墙有通往戏台的上下场门。扮戏房以北戏台两侧各有游廊七楹,东侧西向,西侧东向,南北分别与扮戏房、嘉荫堂之两山相
24、接。此乃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正北为嘉荫堂五间,主要是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其东西稍间均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憩。14.戏台位于嘉荫堂正前方,背南向北。下为高二尺余的台基,台面约30平方米左右,上为青瓦卷棚式顶。清代乾嘉以后宫中演戏之风颇盛,在北京大内、圆明园、颐和园及热河行宫建有戏台之处,如畅音阁、清音阁、漱芳斋等。这座中型戏台为歇山卷棚式顶,四面共圆柱十二根,下为半米多高的台座。戏台周围嘉荫堂、游廊和扮戏房互相连接,构成四面封闭的空间,有利于演出时获得较好的音响效果。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