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7 ,大小:209KB ,
资源ID:4321516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3215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为本站会员(创****公)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

1、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 11月16日)目 录序 言第一章 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一) 指导思想(二) 工作方针(三) 战略目标(四) 战略主题第二章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五)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六) 强化学前教育政府职责(七) 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第三章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八)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九)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 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十一)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第四章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二) 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十三)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四)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十五) 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第五章 大力发

2、展职业教育(十六) 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十七)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十八)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十九) 营造职业教育发展氛围第六章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二十) 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二十一) 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二十二) 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二十三) 增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第七章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二十四) 开发整合继续教育资源(二十五) 完善继续教育工作机制(二十六)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第八章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二十七) 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二十八) 努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二十九)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第九章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三十) 健全民办教育扶持政策(三十一)

3、 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三十二) 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第十章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三十三) 探索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三十四) 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五)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三十六) 推动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三十七)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一章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三十八) 加强教育对外合作交流(三十九)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四十) 提升教育国际服务水平第十二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十一)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四十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四十四)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四十五)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第十三章 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四十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四十七)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四十八

4、)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四十九)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第十四章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五十) 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五十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五十二)构建教育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第十五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五十三)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五十四)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五十五)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第十六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五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五十七)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第十七章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五十八)完善教育工作领导机制(五十九)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六十) 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实 施 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 11月16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5、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江西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兴赣必先兴教,强省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江西素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伴随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江西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到重要战略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热情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勤勉工作、无私奉献,教

6、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教育资源有效扩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如期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稳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加强规范管理,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等教育贡献率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教育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升了国民素质,推动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我省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

7、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推进,我省进入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时期。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我省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要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发挥后发优势,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面对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挑战,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教育现有发展水平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业教

8、育基础能力较弱,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不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学校办学活力不够,教育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9、作出更大贡献。第一章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江西省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工作方针。推进江西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全面贯彻

10、“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

11、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治校、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探索试验,增强教育活力,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

12、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发展、从注重硬件建设向硬件软件并重转变,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学环节,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每一位公民在教育中获得幸福体验,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

13、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济困助学体系更加完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教育发展与人口数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更加紧密。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终身教育体系更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学校与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学历教

14、育和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具有江西特色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更臻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成。到2020年,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积极开展,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8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2,在园(班)幼儿达150万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达63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在校生达170万人,职普比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在学人数总规模达138万人(其中普通

15、高等教育在校生达98万人)。博士授予单位(学校)达到10个以上,全国有影响的优势特色学科明显增加。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占其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明显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50%,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60%以上(其中普通本科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90%以上)。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在赣留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以上。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公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5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8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

16、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5年。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着力点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时代精神、传统美德和公民意识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

17、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完善大学生旁听省委全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全体会议和省政协常委会制度,并向高中生拓展。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校内外辅导员、学校团干部、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做到有机融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

18、想,加强学校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保护学生视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加强美育,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重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多种载体,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体验、宣传活动。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学生科普教育。积极开展安全、生命、国防、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19、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本领。表1 江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2015年2020年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112.3129.0150.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学前二年毛入园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7.362.052.485.070.060.095.0 82.072.0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612.1627.7633.0巩固率()90.0 93.096.0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157.2165.0170.0毛入学率()70.1 87.092.0 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79.982.084.0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42.743.045.0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20、(万人)95.5125.0138.0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万人)81.288.098.0其中: 研究生(万人)1.83.67.2毛入学率()24.0 36.042.0 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43.876.793.0表2 江西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2009年2015年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213.9310.0370.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910.011.5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7.316.022.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912.513.8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58.385.090.0第二章 积极发展学前

21、教育 (五)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市、县(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加强城区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2015年以前,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达标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发挥其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探索乡镇中心幼儿园举办村组分园,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吸纳适龄幼儿入园。着力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入园。(六)

22、强化学前教育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合理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

23、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合理确定学前教育生师比,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权益。(七)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坚持实行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设立幼儿师范院校,办好幼儿师范专业,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强化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推动省级示范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评估监测办法。第三章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八)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义务教育是国

24、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积极探索通过寄宿制、配备接送校车等途径,有效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完善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上学不便、学习困难等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依法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

25、查,坚决杜绝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缩小校际差距。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进一步做好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相关工作。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探索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推动县域内城区学校帮助扶持薄弱学校。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

26、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在推进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的同时,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初中建设,改善保留的村级小学、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鼓励经济发展较快的市、县支援欠发达的县、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加大对民族乡村学校建设投入,改善民族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民族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努力提高内地民族班办班水平。切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十)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建立全省义

27、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健全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目标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开足开好规定课程。重视师生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十一)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课业和心理双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

28、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坚决制止一些地方实际存在的以升学率给县(市、区)、学校进行排名和下达升学指标的做法。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科学安排学生学习及课外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责任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规范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不得对学生正常考试成绩进行排队,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

29、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与互动,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第四章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二)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到2020年,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十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加

30、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完善技术、音体美等课程的设施设备。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评估指导。(十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普通高中建设,坚持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实现增量扩容,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有效化解择校矛盾。保持普通高中办学优势,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合理配置校长、教师、设备、图书等教育资源。推进科研兴教,积极促进学习和交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

31、系,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完善普通高中评估制度,以评促建,提升质量。(十五)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增强普通高中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学校立足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办学特色。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注重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教学。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为高中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第五章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六)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

32、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适应江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十七)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省、设区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以设区

33、市为主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面向“两后”(初、高中毕业后)毕业生、退役士兵、在岗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建设。大力支持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按照办学定位准确、内部管理科学、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条件配备齐全、就业优势明显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按照分区规划、突出重点、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原则,建设一批规范化职业院校。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农业职业院校建设予以大力扶持,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加大对民办职业院校的政策扶

34、持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江西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需求,重点建设若干个装备水平高、资源共享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一批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师资配备较强、运行管理水平较高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加强课程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需要调整设置专业,做大骨干专业,做强品牌专业,突出特色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所需的相关专业。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以服务为宗旨,构建职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服务平

35、台。(十八)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搭建校企合作互动平台,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工业园区对接。完善弹性学制、“学分银行”制度,实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推动集团化办学。鼓励支持地区、行业组建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倡导集团化办学。促进区域合作、校企合作,实现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发挥教育资源的聚集作用和辐射功能,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区域联动的“大职教”格局。(十九)营造职业教育发展氛围。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的

36、战略重点,切实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政策, 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推动企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规范学校管理,严格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审批评估学校,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实施助学政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贫困学生资助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拓宽升学渠道。结合高考制度改革,完善“三校生”(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就读的学生)考试招生办法,扩大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三校生”规模。探索建立从中职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完善就业制度。积极推进

37、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引导和规范公民接受职业教育。强化舆论引导。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积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形成尊重劳动、重视技能、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第六章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二十)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提升

38、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实现江西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引导高等学校根据各自发展实际做好“三定”(定规模、定方向、定特色)工作,合理确定发展规模、明确发展方向、凝炼办学特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实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适应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充高等教育资源,合理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调整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比例,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一批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推动省内校际优势学科联盟,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相

39、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促进优势传统学科创新发展。加大与江西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学科专业人才,构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力争江西高等学校有更多学科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一批优势特色学科达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推动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新机制。发挥政策和资源配置作用,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克服同质化办学倾向,促进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中争创一流。普通本科高校逐步退出高职(高专)教育,缩小成人本专科教育规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以“211工程”和特色优势重点学

40、科建设为龙头,以特色高等学校建设为支撑,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优质特色民办高校;建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若干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行列。(二十一)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和技能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强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探索建立全省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运行模式,鼓励不同高

41、等学校之间开展跨校选课和校际学分互认。推动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实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一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定向和联合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抓好国家民族预科生培养基地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江西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公布制度。加大教学投入,严格教学管理,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监督,引导高等学校完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推进教育质量保障与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健全学术名家、资深教授和骨干教

42、师深入教学第一线的制度,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在优秀教学成果评比等方面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加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力度,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建立一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基础学科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学科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教学助理和研

43、究助理制度,落实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鼓励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和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力度,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二十二)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以提高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扶持优秀创新人才和学术创新团队,增强高等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加大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等学校、科研

44、院所、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机构,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和支持跨校、跨省、跨国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着力建成若干个具有江西特色、在国内有竞争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扶持和推动大学科技园特别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关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红色资源和赣鄱文化研究,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重点研究基地。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强化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围绕我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面向江西经

45、济社会发展解决技术难题,大力培养科研创新领军人才。重点培育若干名院士后备人选,加强对优秀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建设若干个引领作用显著、团队效应突出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二十三)增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建立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对

46、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机制。第七章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二十四)开发整合继续教育资源。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以卫星、教育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主动向社会开放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二十五)完善继续教育工作

47、机制。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建立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健全领导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指导本地区继续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建立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完善培训补贴政策,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区、乡镇(街道)和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开展全民学习活动周、全民读书活动月等活动,营造继续教育良好氛围。(二十六)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调动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构建社会化、信息化、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使学习逐步成为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企业等机构的教育资源,提供社区教育服务。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统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