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一、教材(一)、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二)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背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不易理
2、解抽象的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对平均分物品的认识及实践,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存在困惑。 鉴于对以上教材、学情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 通过学具操作,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 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三)重点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
3、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关键。学生在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教法(一)教法学法学生通过学习乘法对“几个几”的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要求分”的探索过程,是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出发做准备。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是7-9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动、爱玩,同时相应的求知欲也比较强,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比较浓
4、,喜欢空间感强的物体和颜色艳丽的图案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演示法积极创设情境,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情景是解决传统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的好办法。2、实践操作法加强实践活动,结合教学情境,在本课中安排多次实践操作活动,如动手分水果、分小棒,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发现“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
5、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讨论法引导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中,分物品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是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3、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4、指导学生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二)教学手段在本节课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也需用到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如幻
6、灯片、投影。积极创设物理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使用多媒体,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幸福指数,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板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即平均分的概念及方法,我的板书设计如下:认识平均分(一)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钟)2、(1)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解决问题(15分钟)(2)小组交流探索新知(8分钟)(3)归纳总结平均分的含义(3分钟)3、(1)、运用摆实物进行练习(5分钟)(2)、做课后习题(5分钟)4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2分钟)教学反思: 创设“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学生真正的融入到了“趣中学”的快乐学习模式。学生能够自发地从实践操作中得出“平均分的含义及方法,是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更深刻,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