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堰画乡景区导游词【旅游线路】入口(欢迎词)导览图(景区概况)王褆石雕像石函文昌阁古樟群贞节牌坊水系分布图通济古道古民居大坝龙庙竹林小径文化长廊游船风情古街双荫亭香樟古埠古堰画乡展览馆游客朋友们,上午好!“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古堰画乡景区的全体员工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忱的欢迎。我是景区的导游,姓章,“立”“早”章,大家可以叫我小章。能为大家服务是我的荣幸,如有什么事需要我效劳的,或讲解中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我一定会尽力而为。衷心希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愉快而美好的印象!【景区概况】古堰画乡景区位于距丽水市区28公里的碧湖镇和大港头镇,荟萃了通济堰和瓯江风光两个高品位
2、的五级旅游资源单体,是丽水地区为数不多的高品质文化型旅游景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秀丽的水域风光。古堰画乡的“古堰”是指通济堰,也就是我们现在要游览景区的核心所在。它始建于公元505年(南朝萧梁天监四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与都江堰、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齐名。詹南二司马、范成大、何澹等历史名人均对通济堰的建设有着重大的贡献。千余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通济堰,孕育出古老而灿烂的处州农耕文化。“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2009年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旅游强镇及浙江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浙江省文化产业建设示范基地”等称号,是中国著名美术写生基地和中国摄影
3、之乡主要摄影创作基地。“古堰”和“画乡”两个区块之间是有着“华东漓江”之誉的瓯江。下面请随我深入景区,解读“千年古堰”的历史文化,领略“美丽画乡”的旖旎风光,探寻景区拥有的“三个世界之最”和“十个千年文化”。【王褆石雕像】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尊石像,就是世界第一座水上立交桥的创建人北宋丽水知县王褆。他于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与县学助教丽水人叶秉心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成功地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通济堰主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壅塞的难题,沿用至今。【石函】请看这座引水桥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叫“石函”,是通济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石函下的两座桥墩将渠道隔成三洞,因此俗称三洞桥。“
4、函”就是“匣子”,“石函”就是用石板构筑成一个两端不封口的“匣子”。石函下面是通济堰的渠水,上面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坑水。因为山坑横贯渠道,每逢大雨,山坑水挟带大量泥沙、卵石冲泻而下,淤塞渠道,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疏浚。北宋政和元年(1111),丽水知县王禔(扬州人)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采纳了县学助教(在县衙编制内吃俸禄的教书先生)叶秉心的建议,在渠道上建造了这座“石函”,使渠水、山水各行其道,互不相扰,避免了坑水的沙石堵塞堰渠。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一千年石函开创了立体交叉排水系统之先河,是了不起的创造。而且桥上桥的设计,又解决了人畜通行问题,真可谓是巧夺天工。【文昌阁】坐落
5、在村口的这个古建筑,叫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形制与路亭非常相似,为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古代,民间有在交通要道和村口路旁筑亭的习俗,作为旅途休息和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据当地族谱记载,在明清时期,堰头村文风昌盛,辉煌一时,有数十人取得功名,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建文昌阁,供奉掌管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文昌阁的位置非常巧妙,可谓是一举三得。一是这里正好是村尾,起到关锁“地户”,拦截风水的作用;二是这里是官道必经之路,可供商贾旅人避雨小憩;三是与千年古樟、小桥流水辉映成趣,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自然风光。【堰头村】大家请看,我们左边墙上的板牌
6、,就是眼前这个风光如画的堰头千年古村简介。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的源头(堰首)而得名,它的形成与通济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通济堰的建造,先民们因地制宜在此建村立业,渔耕劳作。古堰、古道、古民居、古樟形成了堰头村特有的古村落格局和风貌,每年到这里观光、写生、创作、采风的摄影家、画家、作家、艺术家就达数万人,是“丽水市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和“婚纱摄影创作基地”。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在这里拍摄女大当婚电影,展示了优美的乡村画卷。请看,这是清代宣统元年重修文昌阁的石碑,石碑上方阴刻“重修文昌阁碑”六个篆书大字。碑文记述重修过程和捐助人名等。【护堤古樟群】走进堰头村,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
7、郁郁葱葱、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的千年古樟群。这些古樟树共有十棵,每一棵的树龄都在1000年以上,数量如此之多,树龄如此之长的古樟群在国内都是罕见的。古樟树分布在主干渠两岸,树根深扎堰堤,牢牢地护卫着堰渠堤岸,也见证了古堰悠久的历史。这些古樟树还被当地人视为风水树和树神。当地有个风俗,小孩出生后五行缺木,都会被抱到樟树前,举行一个朝拜仪式,认樟树为干娘,以保佑自己的小孩能平平安安长大,像樟树这样长命百岁。在丽水农村还流传这么一种说法:古樟树下走一走,人能活到99,古樟树下摸一摸,人能活到100多。游客朋友们不妨一试!【贞节牌坊】请看,这是一座构建独特的贞节牌坊,上额有“旌表”二字匾,匾四周饰以龙纹
8、。下额砖刻“节孝流芳”四字。堰头村是叶氏家族的聚居地,这里原来是叶家的宗祠,名为“追远堂”,当时规模很大,“文革”时被毁(现在的通济山庄就是在追远堂原址上建成的),只剩下祠堂门前这座牌坊。一般来说,贞节牌坊都是用来表彰封建社会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但这个牌坊却例外。乾隆年间,叶氏家主叶成发,英年早逝,留下一堆儿女,当时他的妻子梁氏只有二十六岁,挑起家庭重担,勤勤恳恳培养子女考取功名。为了表彰梁氏的聪慧贤德,朝廷下旨,建此牌坊,鼓励天下父母悉心培养子女,成为栋梁之材。【通济堰水系分布图】竹枝状水利网是通济堰的一大特色。请看墙上的通济堰水系分布图,全面地展示了通济堰灌溉水网的全貌。此图是根据南
9、宋绍兴八年丽水县丞(知县副手)赵学老的堰图碑拓本所绘制的。我们现在所在位置就是右上角松荫溪和龙泉溪汇合处,整个水利体系自通济堰大坝起,纵贯丽水市最大粮仓碧湖平原60平方公里的沃土。其中干渠长22.5公里;拥有支渠48条、毛渠321条、大概闸6座、小概闸72座,进行分流管理;各支渠又利用尾闸拦蓄余水,并挖凿湖塘蓄水以备旱时之需。形成了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使碧湖平原旱涝保收。完善、合理的灌溉体系沿用至今,完全符合现代水利工程多级水利网分派布置,是古代水利灌溉体系的成功典范,在我国仅此一处。【通济古道】各位游客,景区内的“千年文化”不断在我们面前展示,就连我们脚下的这条卵石铺砌的道路
10、也在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这是一条千年古道,和通济堰渠相依相偎,称通济古道,是南宋时期南方各省的人上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必经之道。把官道建在通济堰渠边,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不但有护渠的重要功能,更兼有赏景的优越。人在秀水边走,一路风景一路歌,精神倍爽。古道同时又是村中街道,村落的建筑沿古道、古渠而建,沿主干渠的埠头为村民漱洗提供了方便。古堰渠、古道、古民居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古民居】村内至今还保留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建筑20多处,多数为清中晚期所建。建筑形式相同,风格统一,多为三合、四合式两层楼天井院落,门框外建砖雕门楼。眼前这座古民居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占地55
11、2平方米,三合院式。中堂后壁悬挂“懋德勤学”古匾,是清朝道光年间,松阳县知县汤景和所题。意思是“要达到懋德就要勤学,君子之学必好问。”显示了主人崇德尚礼,耕读求学的文化之风。前方沿街的古民居大多是民国初年建筑。景区已经对这些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已破损的古民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同时把老街上的架空线缆全部移入地下,使景区更加完美地展示古村落风貌。大家请看这棵古樟树,树干中空能容数人,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同上天恩赐的“天然盘景”,既老态龙钟又生机勃勃,古樟依靠着树皮汲取养分延续生命。此树曾多次遭雷击火烧,几经死亡,又奇迹生还,可谓枯木蓬春,民间敬为“舍利树”。村里古民居建筑
12、多有四字门额,均是当年住户家境家风的体现,有三星拱照、光荣南极、玉叶流芳、景星庆瑞、佳气环居等。如“三星拱照”指福、禄、寿三星拱照之家。“光荣南极”的光荣就是荣耀、荣誉的意思,南极指的是南极仙翁,他掌管人丁兴旺。此屋是堰头村占地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达1000多平方米,足可见得当年该户人家人丁兴旺。请看,这座古民居建于清朝中期,是村中唯一的四周墙体均用砖砌的建筑,也是堰头村古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门楣刻有“南山映秀”四个字,这里的南山并非南面的山,是指陕西境内秦岭山脉的终南山,也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此门额寓意“所居之地景色幽美,为祥瑞福地,
13、堪比终南山”。门楼雕饰工艺十分精美,门楣上方有“暗八仙”雕饰,寓意吉祥如意;左边雕饰暗藏“招财进宝”之意;右边“琴棋书画”雕饰,凸显耕读风尚。【通济堰大坝】各位游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千年古坝,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拱形大坝,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5),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之名文献中最早见于北宋,北宋元祐八年(1093)栝州知州关景晖的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去县而西五十里,有堰曰通济,障松阳、遂昌两溪之水,引入堰渠”。大家请看,前方的两位古人石雕像就是首建通济堰的詹、南两位司马。手指向堰坝方向的是向朝廷奏请堰
14、坝的詹司马,旁边拿着图纸的是朝廷遣派来辅佐詹马司修堰的南司马。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兴利的历史人物,在大坝北侧建造了詹、南二司马庙(俗称“龙庙”),可惜只知其姓,不知其名。通济堰拱坝长275米,底宽25米,高2.5米。拱形拦水坝加长了坝体,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能更好地承受水的冲力,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个普通的常识,但对1500多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比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拱坝还要早1000多年,在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通济堰的修建。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502505),詹司马(司马是
15、当时朝廷武官的官名)奉朝廷之命来处州。他在巡察武备之余考察了碧湖平原,见碧湖平原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却因缺乏水利灌溉,粮食产量不高,而旁边的松荫溪溪水却擦肩而过。于是建议造堰拦截松阴溪之水,灌溉碧湖平原,奏请于朝庭。结果,他报告的工程项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立项,并命其全面负责此事。不但如此,朝廷为了这一项目的顺利实施,又派遣南司马前来辅佐共同修建通济堰。南朝时,司马是军府中管军需的官员,并参与军事谋划,位高权重。他们奉命兴建通济堰水利设施,足见工程的重要。在宽阔的松阴溪上截流建坝,按当时的科技水平,并非易事。由于溪面宽阔,水势湍急,常遇暴雨水涨,几次筑坝都被冲垮。相传,正当两位司马和一班幕僚愁
16、绪满怀地站立在松荫溪边叹息时,一位老人指着溪面说:“遇到神异之物从哪里游过去,哪里就是建坝的地方。”果然见一条白蛇潇潇洒洒地下水,忽忽悠悠地向对岸游去,身后留下一条弧形痕迹。白蛇启迪,两位司马恍然大悟:原来的坝址水流太急,且是直坝,经不起冲击。于是重新选择白蛇过溪处建坝,改平坝为拱型大坝,终于拦截成功。后来,人们把坝称为“白龙坝”。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记载在通济堰明代碑文中。这项工程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是十分艰巨的。坝基是用巨大的松木一横一竖两层相叠铺底,然后放置一个个水仓,也就是木框,经固定后,在水仓里塞满石头,最后在上层填实土砾。如此难度的过程,所需的人力财力可想而知。如果詹南二司马没有军人
17、铁的决心和高度责任感,稍为懈怠和畏难,恐怕整个工程就另当别论了。最初的大坝不是石砌而是木筱结构,松荫溪上游一发特大洪水,大坝就容易损毁,每年都需进行一次大修,费工费料。现在仍保留完好的石砌拱坝是南宋开禧元年(1205)重修的,当时任参知政事(副丞相)的何澹告老还乡,迁居丽水。他为了使大坝千秋永固,便于返乡当年奏请朝廷,调兵三千,对大坝进行大修。重修的大坝用大松木作为坝基,松木在水中是永远不会腐烂的,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不烂水底松”。当时,人类还没发明混凝土,为使石坝增强整体性,就沿江筑起36座炼铁炉,将炼成的铁水铸到石坝缝内。铁水灌缝和松木填基两项特创的筑坝技术,是大坝千年永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
18、坝的选址非常合理,在整个碧湖平原最高之处(堰头村海拔73米),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个平原。旁边即是通济闸,打开闸门松荫溪水从这里流入主干渠。流向碧湖平原灌溉每一亩良田,使碧湖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仓。同时大坝在松荫溪汇入瓯江干流的上方500米处,两溪汇合处的水流必定产生旋转,部分水流冲向拦水坝,可抵消松荫溪大水对大坝的冲力。这是通济堰拦水坝千年永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大坝还有科学的排沙功能,北端设有过船闸、排沙闸,与拱形坝共同作用,形成螺旋流,能排去淤沙,使大坝上方,至今仍是清水荡漾。整个通济堰水利工程体系集水利学、力学、结构学、美学、地形学等于一身,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大不朽杰作,与
19、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陕西的郑国渠、宁波的它山堰并称为我国古代五大水利工程。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庙】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为纪念詹南二司马筑堰而建的龙庙,也叫詹南二司马庙,其性质类似都江堰的二王庙。原来庙内有詹南二司马的塑像和龙王位,现已不复存在。现在主要作为通济堰历代碑刻存放之地。原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24方,记录着历代修建通济堰的概况以及堰规、堰图等。1959年,国家拟在瓯江建造水电站,丽水将被淹没。为了保护通济堰碑刻,将其迁移到当时专区所在地温州,保护于江心屿。1988年,丽水文物、水利部门又从温州运回仅存的16方碑刻,重新竖立在司马庙内
20、。请看,这是宋代范成大的通济堰规碑。通济堰自创建以来,历代都比较重视修护和管理,有一套自成系统且完整的管理方法。管理办法中,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处州太守范大成所制订的二十条堰规为最早,且独树一帜,科学而全面,堪为后人仿效,一直延用至今,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农田水利法规之一,我国古代水利建设史和管理史的重要资料。通济堰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长期沉淀形成的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中以起源于南朝萧梁年间,为纪念修建通济堰的詹南二司马等历代先贤和欢庆丰收的双龙庙会(千年庙会)最为隆重。【竹园小径】堰头村是省级农家乐特色村,2006年7月,原省委书记习进平
21、视察堰头村时,对堰头村开展创建文化名村工作和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的作法予以了充分肯定。生态放养的土鸡、土鸭及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吸引了许多游客朋友。我们行走在竹园小径上。竹本无心,人却有意,走近这环绕于溪水之畔的竹园小径,相信游客朋友们另有一番别样的情愫。竹子正直、虚心、坚韧、挺拔,而且有气节之寓,特别适合文人、士大夫的雅致情趣,是“东方美的象征”。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梅、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名言,赞美了竹子的超凡脱俗;方志敏烈士的“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赞扬了竹子不畏逆
22、境的秉性。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了。郑板桥酷爱竹,“无竹不居”,擅长画竹,且多有题诗,常常通过竹诗、竹画的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就是一首郑板桥写的竹诗。诗中写了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百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他本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通济堰水利文化长廊】下面就请游客朋友们随我步入文化长廊,进一步解读“千年古堰”。首先看到的是祈福墙。墙上的右边就是这带乡民供奉的龙王,代表风调雨顺;左边的土地神,代表
23、五谷丰登;背景是通济堰水利区域碧湖人民的农耕生活场景。在祈福墙前的桂花树上挂上一条红红的丝带,都是游客们悬挂的祈福条,保佑大家顺顺利利、健健康康。墙前的地上有“寿、禄”二字,还有一个“福”字被隐藏了起来,需要大家花一番心思才能得到这福哦,在此也希望每一位游客都福禄双全,长寿健康!通济堰创建以来,历代官员、乡坤均以修通济堰为己任,历代为修建通济堰作出贡献的官员不下三百人,在这条文化长廊上择要展示了其中四位,分别是范成大、何澹、樊良枢、刘廷矶。请看,这座雕像就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江平(今江苏昆山)人,我国古代著名诗词学家,与陆游、杨万
24、里、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任处州知州,从到任至离任,虽只有短短的九个月,却为处州做了大量为民称道的好事。如:在丽水南园建“莲城堂”和“莺花亭”,在丽水城南创建“济川浮桥”(后改名“平政桥”),首创义役,助民养子等等。其中,他干的最大一件实事就是修复通济堰、立堰规。范成大到处州任知州时,通济堰几近荒芜。他深知碧湖平原的农业关乎处州民生,于是他与军事判官(当时职位仅次于知州)、山东兰陵(今山东枣庄南)人张澈,共同组织力量对通济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历时三个月,设置水闸49处,渠水可灌田25000多亩。为了做好经常的管理维修,立堰规二十条,开创了通济堰管理有章可循的
25、历史,沿用至今。堰规内容完备、科学,沿用时间之长为历史上所罕见,是世界最早的古代农田水利法规之一。堰规碑文撰写、书写都出自范成大之手,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茶室前方的这座雕像是丞相何澹。何澹(11461219),字自然,号小山,龙泉兰巨乡人,南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因此民间称何澹为何丞相,又称何相国。著有小山集,收入永乐大典及现代唐圭璋编的全宋词。晚年,何澹辞官居住丽水约10年,10年中为故乡做四件大事:一是主持修建通济堰,修筑洪塘;二是主持修撰第一部龙泉县志,记载香菇发源史;三是为应星楼书碑,留下州以星名的记载和宝贵书法艺术;四是建万象楼,万象山也因此而得名。开禧元年(公元
26、1205年),何澹以母老养亲为由,奏请奉祠(所谓奉祠,就是在家闲居,但不改俸禄)。他凭借这种特殊的身份修建通济堰:将容易腐朽、每年都要修理的木筱堰坝改为坚固的石砌坝,并浇灌铁汁,至今仍在使用。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他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修筑水塘蓄水灌溉农田。清丽水志稿记载:“梁詹南二司马创始于前,宋参政何澹垂久于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病逝,享年74,经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宋宁宗闻讯,停止上朝一日,以示哀悼,追赠为少师。还派使者前往祭奠,由参知政事卫泾撰祭文,祭文中赞誉他是“三朝元老,一世大贤。”“如青天白日之无滓,如黄钟大吕之在悬”。请看这块丽水县修筑通济堰碑,碑
27、文是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所作。汤显祖于万历年间任处州遂昌知县,因不满时政,弃官回江西老家。归隐后,丽水知县樊良枢等大修通济堰,派人专程到江西临州,请汤显祖写碑文,汤显祖欣然命笔,写就此文及铭。碑文内容具体,说理精辟,感情真挚热烈,高度赞扬樊良枢修筑通济堰的伟绩,有“笔力奇古”之评语。这事的缘由是这样的:樊良枢和汤显祖都是江西老乡,通济堰修好后,樊良枢派人赴江西临州请汤显祖写记。汤显祖听了来人的详尽陈述,勾起他十多年前往来于遂昌与府城之间路径堰区的回忆。当年他曾听当地父老对他讲述通济堰荒芜、粮食减收、生活艰难,如今得知通济堰修葺一新,他十分高兴,于是欣然写下了这篇1200字左右的碑记,成了通济堰珍
28、贵的历史文献。驮载碑刻的是龙的九子之一:赑屃(bx)。赑屃又名霸下,好负重,力大无比。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为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大禹就把它的功绩刻在特大石碑上,让它自己驮着,所以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又称龙龟。现在看的最后一座雕像是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任处州知府的刘廷矶。刘廷矶,字玉衡,号在园,曾任内阁中书、处州知府、浙江观察副使。晚年调任河工,参与治
29、理黄河、淮河。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和三十九年(1700),两次修筑通济堰。当时修堰经费非常紧张,他带头慷慨解囊,捐出俸银五十两,地方官员纷纷效仿。刘廷玑酷爱诗文,所著诗集葛庄分类诗钞十四卷,由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王士祯作序;散文集在园杂志四卷,由著名剧作家孔尚任作序。各位游客,我们已经到达通济码头,请大家到码头休息亭中稍作等待,等游船靠岸停稳,再依次上游船。【游船上】各位游客,我们现在乘坐游船去游览大港头景区,大家请看我们的左边这块屿地,著名的千年保定古窑址就位于其上,现留存窑址12处。保定屿上的保定村是历史上丽水通往上游五县的水陆咽喉,是“通济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燃料
30、充足,紧临瓯江,使它成为一方窑业中心。保定窑始于南宋晚期,盛于元代,延至明代,生产青瓷。产品大多是碗,还有少数盆、杯、小碟。瓷器中印有“八思巴文”(蒙古文)。“八思巴文”的使用范围很小,以往只见于元代的碑刻、印章和官方选用的器物,瓷器上刻印“八思巴文”只有保定窑和龙泉大窑等几处,由此可见保定窑在元代制瓷业中所占的重要位置。通济堰流域的灿烂古文化也可由此而见一斑。这里今后将建设“保定圩大自然营地”,开发“制陶体验区”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通济堰大坝四周有四座雄伟豪华的千年古墓,在大坝东北1.5公里的凤凰山上,有何澹及妻朱氏之墓,还有何澹的长子、朝散大夫何处仁及其妻陈氏墓。大坝以西1.5公里的堰山
31、西侧的轿马郑村,有何澹的父亲、楚国公何称(死后追赠太师楚国公)及妻石氏墓。在大坝东南1.5公里的堰山南麓的平地村,有何澹的亲翁、给事中王信及妻郭氏墓,各墓成三角鼎立,默默守护和保佐着通济堰。各位游客,前面就是瓯江。瓯江素有“华东漓江”的美誉,泛舟江上,江南田园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人在画中游”,心情一定特别轻松。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浙南人民的母亲河,流经丽水、温州注入东海。瓯江干流长388公里,丽水境内长316公里,上游称龙泉溪,中游称大溪,下游称瓯江。前方两溪交汇处是瓯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江南岸的古镇就是我们千年古镇大港头,它是古代瓯江水路交通主要埠头,亦称丽水市区的西大门。港,给人的是一
32、个宏大的感觉,大港头的名字因而耐人寻味。在八百里瓯江畔,地名带有“港”字的极为少见,这足见大港头在水上交通唱主角的年代是何等的显赫。在没有公路的年代,人类运输业基本靠的是水运。位于瓯江上游两大溪流汇合处的大港头,南宋时期,成为瓯江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民国末期仍为瓯江水运著名埠头,是一处物品的集散地,也是商贾达官以及路人必经之地。瓯江上游的宝剑、青瓷、木头、茶叶等经过这里转到温州再输往世界各地,瓯江上游人们食用的盐和生活所用的物资也经过这里,使得这里客商如流,造就了大港头曾经繁华的商业和服务业。精明的商家就在大港头开出了一家家的商店酒楼饭馆,让人一醉方休。繁华的生意地,也使一些烟花女子
33、寄身于此,夜夜笙歌,大有秦淮河的风味。过往的这些风流韵事,至今还成为大港头的老人饭前茶后的谈资。(向游客指示:左边是瓯江的主干流龙泉溪,右边是瓯江支流松荫溪)。这里还是革命老区,浙西南特委的主要活动地,1938年,粟裕部队人民军队集结大港头北上抗日。抗战时期,浙江铁工厂迁址大港头,是当时浙江省重要军事后勤基地,下设四个分厂,生产机枪、手榴弹、中正步枪等武器。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当时浙江省省长黄绍竑陪同下,视察“浙江铁工厂”并发表演讲。请看对面的坪地半岛,由瓯江和松荫溪会合冲击而形成。坪地岛三面环水,有盆地如坪因而得名,环境清幽,层峦叠嶂,是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的山水画。岛内有一小小村
34、落,只有10多户人家,房舍俨然,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至今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小木船,民风相当纯朴。岛内田埂多种植桃李之木,逢春花开遍野,尤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今后这里将建设成为高端旅游度假区。接下去我们要去的大港头景区又叫“画乡景区”,一直以来古堰画乡景区致力于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商品油画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三基地一中心)的打造。现在全国已有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160余家高等院校在此建立了写生基地,每年接待美术写生和摄影创作人员8万人次以上,是浙江省文化产业建设示范点、中国著名美术写生基地和中国摄影之乡主要摄影创作基地。我们前方马上就要到达通坪码头,请
35、大家携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船,去感受一下浪漫画乡的艺术气息。【画廊古街】从渡口往东延伸,我们看到了一条深入镇里的古街,这条由石板铺成的古街临水而建,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明清建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走在大港头的街道上,看得出狭小而漫长的街道两旁曾经全是商铺,一个规模不大的小镇,但我们依稀可以触摸当年的繁华。现如今,这条长550米,宽3米的古街由政府依据“立面改造、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统一修复,开辟有大小行画企业和原创画廊近50家,昔日的商业街现在成了“画廊一条街”,成了古堰画乡核心景点和文化产业聚集区。我们现在来到了“摄影展览馆”。这里展示了大港头历史上的一些老照片及历届摄影展中的优秀作品。老照
36、片是历史的凝固,带给我们一个恬静、悠然、纯朴的小镇。这些在童年时常见的景致,会让您倍感亲切,怀旧之情油然而生。摄影作品是一种美的升华,会让您惊叹摄影艺术的魅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秀丽的山水千百年来熏陶着丽水人的审美情操,更使丽水人对艺术有着一种天然的领悟,孕育了摄影和巴比松油画这两朵艺术奇葩。丽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摄影资源极为丰富。古堰画乡景区是丽水著名的摄影创作基地,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了摄影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摄影作品。这里是“青瓷工作室”,展示青瓷的工艺制作过程及优秀青瓷作品。感兴趣的游客朋友可亲手为自己制作一件青瓷
37、作品,体验一下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瓯江两岸山峦叠嶂,植被茂盛,气候宜人,瓷土资源蕴藏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畅达的水运条件造就了古代瓯江流域蓬勃发展的青瓷产业。瓯江在航运史上曾有过精彩的一幕,“窑牌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只往来如梭。”这是龙泉县志记载南宋时瓯江航运的繁忙景象。“丽水三宝”之一的龙泉青瓷,当年就是沿瓯江,经大港头,入温州湾,穿过烟波浩淼的大海走向世界各地。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古代瓯江流域著名古窑有龙泉窑、保定窑、吕步坑窑、瓯窑等。青瓷工作室内展示的青瓷作品属保定窑系。从左
38、边的小巷往里走是丽水目前规模最大的油画院“丽水油画院”,有画师30余人。他们用油画的艺术语言去表现丽水的风土人情、秀丽山水,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雅俗共赏。古街两边有许多生产“行画”的画廊。“行画”是一种商品油画,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艺术品复制的方法,以临摹世界名画为主,在名画的基础上抓住流行色彩进行再创造。行画在西方和韩国需求量特别大,但是国外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其生产基地逐渐由西方、韩国转移到香港、深圳,再转移到我们这里,成品后销往世界各地。为了进一步发展商品油画产业,缙云工艺美术学校在这里开办“古堰画乡分校”,这就是校址。分校设置素描、色彩构成、油画写生、商品油画等专业课程,为
39、行画企业输送大批优秀的画工,实现商品油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来到了“瓯江民间艺术品有限公司”,一楼经营丽水民间艺术品。丽水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丽水根雕、遂昌黑陶、景宁畲族彩带等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里有青瓷、宝剑、石雕、根雕及各种古玩等,游客朋友们欣赏之余如果喜欢的话可以购买。接下来,我们到二楼参观古床。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床榻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我们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床的文化。从床的形态、床的雕刻、床的工艺,可以折射出主人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床不仅仅是一件
40、实用家具,也可以是一件精美雅致的工艺制品。这里展示的古床,几乎张张有雕刻。这些雕刻取材广泛,大多包含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祝福性含义,观看古床上的雕刻,就像在欣赏一幅幅历史人物故事画,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古街除了画廊,还是酒吧一条街,同时展示竹编、打年糕、打草鞋、弹棉花、磨豆腐等民间手工艺和花灯、社戏等民间文艺。走累了,您可随时挑个临江或临街的位置坐下,点个溪鱼火锅,沏壶宋代贡酒金盘露,慢慢品味,优哉游哉!溪鱼是大港头和碧湖两镇的特色菜,瓯江野生溪水鱼种类多达百种,当地人统称为“溪鱼”,特色品种主要有:军鱼、老虎鱼、厚唇鱼、石斑鱼、黄刺鱼等。野生溪鱼有蒸、煎、煮、炒、焖、涮、炖等多种做法,食
41、之回味无穷,是难得美味佳肴。景区特酿的宋代贡酒金盘露,以“除百病、好容色”而闻名于世。李时珍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记载:“处州金盆露,水和姜汁造曲,以浮饭造酿,醇美可尚。”【双荫亭】这座古亭建于民国初期,因亭前有两棵大樟树,故称“双荫亭”。前方这株古樟树的树干于上一世纪50年代被雷所劈,但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另有一株古樟位于古街临江的一居民家中,形成了树干在屋内、树冠在屋外的“房包树”奇观。双荫亭属双檐攒尖顶,亭内18根红漆亭柱寓意18罗汉,所以又名罗汉亭。亭子风格端庄稳重,凭江而立,在亭中可一饱江中美景。亭前这块碑,因年代久远,背面字迹已模糊不清,因此亭是古时候为商人提供休息的场所,这块碑也是以前
42、上下船的商人捐钱修筑的,有纪念意义,现如今也就成了游人凭吊大港头古时盛况之场所了。【香樟古埠】现在我们来到了古樟广场,广场中心是一株硕大的古樟树。大港头渡口共有三株古老的香樟树,这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树冠覆盖面积超过500平方米,胸围达7.45米,需要6大人才能合抱,大家不妨试试看。古樟是画乡往昔繁华和如今重新崛起的最好见证。各位游客,现在请随我举起双手,围成一个画框,放眼所见之处,是一幅幅绝妙的山水实景画。您看:古樟的两个枝桠,江面的小船组成了一道活动的油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去,能形成不同的景致。这就是“画乡”的独特神韵。请往江边看,有一个31级踏跺的古渡口,就是这
43、个埠头,历史上曾迎来送往着无数的船只,成为大港头区域和外界联系的纽带。【古堰画乡展览馆】现在我们来到古堰画乡展览馆。建筑的前身是大港头电影院,经改建而成,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展览馆现有美术作品200余幅。浏览馆内的油画作品,您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作品表现的主题都是古堰画乡各种场景片段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丽水巴比松油画”。巴比松画派是法国19世纪的风景画派,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朋友们肯定会问,为什么远在法国的画派会和浙南山区的小镇联系起来呢?艺术不断进步的源泉在于交流,在于相互学习借鉴。巴比松是巴黎南郊约50公里处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落。1
44、850年前后,这里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村,没有教堂,没有邮局,也没有学校,但它仅有的两家客店却住满来这里写生的画家,这里迷人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吸引了他们。先是卢梭从巴黎迁居于此,接着柯罗、米勒等大批画家也到这里居住,几乎成了“画家村”,画史上被称为“巴比松画派”便由此开始。法国巴比松虽然和我们古堰画乡有着很远的距离,但是他们都一个共同的特点优美的风景。丽水油画群体受到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启迪,借鉴法国巴比松画家的精神:画我家乡,走向自然。他们扎根丽水,以秀山丽水为素材,作品既体现了现实主义流派的特征,又蕴含着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所创作的作品在各种展览中取得了好成绩,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
45、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流派,与法国巴比松画派异曲同工,由此外界称丽水油画艺术为“丽水巴比松画派。”这在油画界属典型的中西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丽水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古堰画乡的骄傲。各位游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国美术协会理事王文杰的作品,可以看的出这里的油画都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幅是丽水美术协会主席詹维克的作品。詹维克是丽水油画群的元老,他于1980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就在地区群艺馆工作。他主张以画风景为主体,并不断地创新,逐渐脱离单一的写实风格,一改油画传统的三维立体构思作画方式,大胆尝试二度半空间的创作新思路,并在颜色的选择上更多加
46、入自己的主观意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幅画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这幅是丽水油画院院长蔡志蔚的作品。他的作品也走出传统的写实审美风格,没有选择表现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用稻草堆、破船等为素材。蔡志蔚说,虽然风格改变了,但是不变的是巴比松的精神,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柯罗一辈子在巴比松村作画,一生献给了巴比松村,丽水的巴比松画派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奉献精神,把自己一生的艺术追求奉献给自己这块热土。由此可见,丽水的巴比松画派追求的不仅仅是画的本身,更多的是精神的追求。这是年轻的油画家严加福的作品。严加福用孤独画孤独,形成了他成熟的个人主题系列作品“黑夜”。2006年,严加福“西湖夜未央”个人画
47、展在杭州西湖畔成功举行,中国美院朱卫东教授看了画展后说:“我很欣赏严加福对黑夜领域的良好把握以及探索精神,作为一位具有扎实艺术功底与良好表现力、创造力的青年作家,严加福在画坛已崭露头角,非常有潜力成长为一位优秀画家。”游客朋友,古堰画乡景区游览马上就要结束了。短暂的半天,我们饱览了画乡的美景,感受到景区内独特的艺术气息,探寻了“十个千年文化”: 千年古堰、千年石函、千年古樟群、千年古村落、千年碑刻群、千年古道、千年庙会、千年古墓、千年古窑、千年古镇,还领略了“三个世界之最”:世界最早的拱形坝体、世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和世界最早的农田水利管理法规碑刻。我相信古堰画乡带给大家的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在行
48、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真诚地感谢朋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欢迎大家下次故地重游,再见!附录:1碧湖镇碧湖镇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镇,史称“西乡”。因沿溪为一片空旷洼地,常年积水,状如湖泊,碧波荡漾,故名“碧湖”。据丽水县志记载,碧湖曾是县治所在地,隋开皇九年置栝苍县(今莲都区)时,资福村为县治,直至元代大德元年县治外迁,前后长达700多年。自古为浙西南重要商埠、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抗战时期,碧湖作为后方基地之一闻名全省,一度成为浙江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一个中心。整个镇区依瓯江北岸而立,毗邻丽水市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市区只有20公里,离金丽温高速公路入口处只有15公里,省道龙丽线和丽浦线在碧湖交汇,南通福建,北上衢州。全镇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有20.5公里,总人口4.5万,是莲都区第一大镇,莲都区唯一的一片平原,早时是丽水主要产粮区,有“处州粮仓”之誉。1998年被列入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确定为浙江省136个省级中心镇之一。碧湖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她有着得天独厚的秀丽景观,更有着自己的悠久、独特而内蕴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里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自然风景秀丽,尤其是瓯江沿岸,景色迷人,是丽水市瓯江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带。这里拥有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是我国古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有充满民风民俗韵味的古街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