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实践性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林淑媛2009.4、31,一、世界是什么?,“天为什么下雨”“种子为什么发芽”“含羞草的叶子为什么怕羞”“蚂蚁群体生活的奥秘”“手机为什么不用电话线” “电脑是怎样工作的”,二、世界会好吗?,“保护家乡的小河”“走进空巢老人”“盲人行路难”“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如何与父母沟通”,三、生活中有哪些化学问题?,农村的污水如何处理?怎样检测衣服上的甲醛含量?咸菜中的硝酸盐是否超标?如何建构“绿色公交”?碳酸饮料的营养成分有多少?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何谓“课程”?,1、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 的总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
2、;2、课业的进展;3、课程即学科;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5、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经验。从本质上说,它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因此,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综合课程,必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分科课程,选修课程,学术课程,实践课程,两维课程结构类型,探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立体课程结构类型,“我与化学”课程的定位,综合性的课程 1、学科内的综合 2、多学科的综合 3、跨学科的综合 4、超学科的综合,我与化学活动以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为背景展
3、开,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关注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将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进行整合,以个人或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探究,学习方式上注重观察、访问、调查、实验、设计与制作等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实践性的课程 我与化学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探究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中的化学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所以,我与化学课程是“做”的课程,而不是“教”的课程,是学生自主决定与自主开展的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过程。,开放性的课程 我与化学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兴趣,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4、;课程内容随着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其价值在于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发现与体验,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在其计划性的前提下又不断地生成;同时评价的标准也具有开放性与多元性。,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案例一:猫科动物 案例二:主题公园,校本开发的课程,“校本”的含义 一、为了学校 二、在学校中 三、基于学校,“校本”的
5、体现方式,一、校本研究 (起点) 二、校本培训 (中介) 三、校本课程 (落脚点) 四、校本管理 (保障),何谓“校本课程”? 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及其它力量合作等方式而开发出来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世界课程政策发展中的 两极相向走势,图1 课程决策权力结构模式之一,学校,图2 课程决策权力结构模式之二,图3 课程决策权力结构模式之三,学校,国家,地方,图4 课程决策权力结构模式之四,学校,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 改革实践与发展方向,我国课程管理体
6、制变革的历程 1、建国初期对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借鉴; 2、“教育大革命”使课程体制走向另一极端; 3、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起步(19781985) 4、拓展阶段(19861993) 5、深化阶段(19941998) 6、重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框架(1999,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走势,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三级权利主体的权责分配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
7、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国家课程管理框架,校本课程的广义理解,校本课程不仅包括完全自我开发、自我管理的“校定课程”,还包括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与实施。 开发方式有5种:(1)课程引入;(2)
8、课程选择;(3)课程改编;(4)课程整合;(5)课程创新,学校课程的结构,国家一级课程管理,地方一级课程管理,学校一级课程管理,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 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 以学生需求为前提 倡导民主原则 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有助于学生个性形成 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整体取向继承与发展取向活动与实践取向选择取向综合取向道德与人文取向,
9、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1. 基础性课程 2 .丰富性课程 3 .发展性课程,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1.单科课程2.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广东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其开发模式研究,上海大同中学的探究性课程资源开发,单科性的探究性课程 跨学科的综合式探究性课程 深广式的探究性课程,单科性的探究性课程,单科性的探究性课程主要是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把某一学科和领域的学习推向深入,例如中外文学鉴赏、书法鉴赏、绘画鉴赏、交响乐鉴赏、世界诸文化起源与发展、机器人的研究与制作、计算机应用等。单科性探究性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单科学习方面有特长、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
10、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一种研究和探究的乐趣,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深造的方向性的选择,因而在学生中颇受欢迎。,跨学科的综合式探究性课程,知识本身在不断走向综合和统一,现实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一种综合和统一的思维,而这种综合趋势必须以一种真实的课程方式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给学生真正的综合感、统一感,才能把这种综合和统一的思维方式内化到自己的“方法”和“德性”中去。跨学科的STS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是:把科学技术教育与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为新世纪培养了解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提供科学
11、信息和科学技术,参与科学决策、富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人才。,STS课程在教学要求上与一般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有很大差别。 设置问题情景,充分开展讨论; 进行角色互换,改变教学策略; 走出学校大门,开展社会调查和考察; 确立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深广式的探究性课程,这种课程主要是结合前两种方式,既注重跨学科性,又注重单科性。实际上,以上两种探究性课程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深广性,只是略有侧重而已。 知识论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新的知识,而是促使学生对学校内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鼓励学生通过对概念、论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分
12、析,从而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判断有一种批判意识,并认识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局限性,从而打通各种知识之间的藩篱,获得一种贯通感。知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并认识到各科知识的联系和界限。,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方法技能类课程开发,元认知思维训练课程 科学方法训练课程 数学思维训练课程 学习技能课程,元认知思维训练课程,在五年级开始开设,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科内容,训练学生运用认知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形成运用策略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学会自我调控学习进程,提高元认知能力。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使用精制策略和组织策略。精制策略,比如让
13、学生根据自己认为有必要记住的内容,精心编制一个合适的提取线索,以便在需要回忆时根据线索就可以提取记住的主要内容;组织策略,比如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编制起来。精制的对象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或细节,而组织的作用在于重建文章的框架。,科学方法训练课程,在九年级开设,是从各门已经学习的学科的具体内容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从方法论角度讲述思维科学。通过对概念、判断、证明的反驳等基本范畴的阐述,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用创造性思维探索真理的。课程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类比与假说等思维过程的方法论。,数学思维训练课程,为十年级学生开设,专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
14、系统训练。课程要求教师用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分析数学思维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向学生讲授数学思维的主要特征:数学化,即面对现实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用符号化语言正确挖掘出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符号化,即为提高思维效率,利用图形直观等创造符号语言;逻辑化,即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真伪判断。,学习技能课程,学校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制定了分年段的学习能力大纲,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组织学习活动、阅读、听记、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学校根据学习能力大纲开设了一系列学习技能课,如“自学的计划性”“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速度”“如何写评论”“怎样记笔记”“脑中画画”“记忆的秘诀”等,由各
15、科结合本学科内容但又不限于某一学科讲授有关技能。讲座式课程每学期67次。,我与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一)课程培养目标体系的确定(二)对现课程结构的分析(三)对学生发展需求的评估研究(四)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调查(五)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六)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七)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反思,规划,设计,实施,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各阶段主要工作,课程设计的参考性策略,主题设计模块设计整合设计 师生共同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 从学段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和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2整体
16、性原则 重视校本课程与其他各科课程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加强课程的相互配合和整体效应。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的创造性应用,面向学生生活、面向社会实际、面向科技发展。,4均衡性原则 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加深和拓宽的关系,既要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注意加深某些学科知识的程度,提高相应的能力。 5层次性原则 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发,课程在难度和广度方面具有不同水平,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6研究性原则 课程开发注重以“学”为本,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引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方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
17、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开发和设计学校课程的理念,相关教育课程理论,解决的现实问题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简明扼要的目标描述 3-5项目标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 各课程领域及其组成关系 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自由度 课时与学分的分配和获取,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方案,一般项目 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学习时间/参加对象具体内容 1. 课程目标陈述(3-5;ABCD) 2.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考试评价说明(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课程纲要(标准)的攥写,课程的性质、特点与价值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目标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内容标
18、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提高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1.合作开发模式2.专家学校合作模式3.研究机构学校联合模式4.教育机构与学校联合模式5.领导教师合作模式,校本课程的管理的意义,校本课程的管理水平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民主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充分体现学校个性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民主原则规范原则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评价,1、对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定位的评价 2、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3、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的评价 4、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及其要点,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点
19、: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课程实施评价要点: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要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开发方案的制定是否具有充分和可靠的依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否科
20、学合理、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校本课程的设置是否具有比较合理的结构?,课程纲要评价,课程目标是否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为主旨?课程内容是否由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有机组成?课程内容的组织(如按主题或课题编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是否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实际活动中自主地学习、体验和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生存关注: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任务关注: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自我更新关注: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需要提升教师的心理和工作压力需要释放教师行为惯性需要转轨,谢谢大家!,联系电话:,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