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一、选题的意义余华,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说兄弟的出版,又引起了一阵研究余华的热潮。对于余华的研究,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发表的论著数量众多。对于余华的暴力叙事的研究作品数量众多,同时探讨余华暴力叙事的原因的文章也不再少数。前人的研究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五年职业医生生涯;对暴力泛滥的文革记忆;文坛潮流的变化;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对人性的个人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侧重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理解来进行探讨,说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阐述的主要观点)1、余华暴力叙事的主要表现。2、余华暴力叙事形成的原因及暴力背后的关于人性“恶”的本质的探讨。3、余华暴力叙事对先锋文学的影响。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步骤1、阅读余华的相关作品,获得作品中的有关暴力描写的基本情况。2、搜集关于余华暴力的研究资料,兄弟现实一种余华论余华评传等,了解余华暴力叙事的研究成果。3、总结,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分点论述,总结概括思路资料研究搜罗信息理论准备对比参照整理思路定提纲四、毕业论文提纲余华的暴力叙事在中国文坛都是少见的,使余华一直站在评论界的风口浪尖。除了余华自身的一些因素还有国内的环境因素,外国文学的影
3、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的理解,对余华小说暴力叙事进行探讨。2一、暴力叙事的具体表现1、对他人的暴力。黄昏中的男孩中的水果摊主对男孩的毒打;现实一种中皮皮对堂弟的扇耳光后获得的快感,以及山岗和山峰两兄弟的自相残杀,以及医院中的一系列的解剖;河边的错误中的疯子反复杀人,隐含着人的暴力本能,马哲杀疯子何尝不是人的暴力本能的表现。因此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中的“恶”的具体表现。2、对自己的暴力。自戕、自残等行为。往事与刑罚中的刑罚专家为了不让绞刑被庸俗的自杀者给糟蹋了,像那些庸俗的自杀者一样选择了自缢身亡。一九八六年中的循规蹈矩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文革
4、”中被抄家、关押,惊恐至疯。十几年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他身上被打通,他所研究的古代酷刑变成现实,在现实里,他用砍刀、烧红的铁块、钢锯对自己施行劓、剕、宫、凌迟等酷刑。余华借用暴力这种方式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善的历史观,揭开了暴力对人性的摧残,同时也是民族品性深处的暴力欲念即“人性之恶”的体现。3、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如金钱、生命等而实施的暴力行为。世事如烟中的算命先生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用去了五个儿子的性命来为自己增寿,又用“采阴补阳术”每星期采一位少女之“阴”以延年益寿。兄弟中的李光头,在拥有金钱之后,三十几个女人为了能在李光头的“金钱帝国”中占有一席之地,使用这种手段尽情表演,上演了一出出
5、闹剧。对生命和金钱的追求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或生命为代价,正是人性“恶”的体现。二、暴力产生的原因1、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余华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文革”的记忆对余华的一身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余华的童年都是在医院长大的,有这五年牙医工作经验,这些都对余华作品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成长经历应该可以很好的说明为什么余华的作品充满暴力。2、外国文学的影响。威廉福克纳、川端康成以及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威廉福克纳,余华把福克纳奉为老师,足以说明福克纳对余华创作的影响。3、作者自身对人性的理解。余华对人性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暴力上,通过不同
6、的暴力叙事,提出对人性的理解。无论是被“文革”迫害的历史老师的自戕行为,还是世事如烟中的算命先生为了增寿夺去了五个儿子的性命以及每个星期采一少女之“阴”来延长寿命。这些都是对人性“恶”的一种诠释。4、探讨暴力背后的人性问题。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并不是单纯的暴力,作者要留给我们3的是,暴力背后隐藏的东西人性。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那么暴力是否就是人性本身,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三、暴力对先锋文学的影响暴力叙事在先锋作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不仅仅是余华,莫言、苏童以及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暴力也是随处可见。可以说暴力叙事是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特色,对先锋文学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四、结论暴力是人性的一种表
7、现方式,我们要从暴力这个表象可能到背后隐藏的东西。只要我们对人性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生存。五、主要文献1藏策血之讽喻解读余华小说现实一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杨厚均冷酷是一种现实从现实一种看余华创作取向J云梦学刊,19993兴安才子佳人文学传统的戏拟与嘲仿读余华的古典爱情J19894王忠信“文革”记忆与余华先锋小说的暴力倾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吴红伟超越表面的真实论余华小说创作J文教资料,20066黎杨全世界的荒诞真相与活着的哲学河边的错误新论J小说评论,2009(6)7阮素丹血腥、金钱、紧张试评余华兄弟中的暴力叙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8洪治纲余
8、华评传M郑州出版社,2005(1)9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7)10余华在细雨中呼喊A余华作品集(三)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11余华兄弟(上)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8)12余华兄弟(下)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3)13余华现实一种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14余华世事如烟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4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对于余华作品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小说兄弟的出版又掀起了一股研究余华的热潮。余华的中短篇小说,给人的印象一般是暴力、血腥、冰冷、阴暗的。余华的作品之所以会充满暴力,应该和
9、他看待世界的眼光密不可分。余华生活的时代和家庭以及社会经历,都是造成余华作品充满暴力的原因。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余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然后将他对世界的看法反应在他的作品中。因此本文就从余华对这个世界的本质理解的角度切入,谈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问题。余华的小说中,比较典型的体现暴力的作品应该有这么几部,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四月三日事件和兄弟等作品。他的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就是典型的文本。这是一个同室操戈的故事,一家四口人在莫名其妙的相互杀戮中结束了生命。藏策的血之讽喻解读余华小说认为兄弟之间的杀戮以及最后的山岗的尸体的解剖都是一种讽喻。是对80年代社会上
10、曾一度极其推崇所谓高仓健似的“男子汉”神话的“戏拟”和颠覆。在杨厚均冷酷是一种现实从看余华的创作取向一文中,认为现实一种描写了人性中残忍、冷酷的一面,余华背叛了前贤们的社会批判以及救赎的角度,把这种冷酷和残忍视作人类与原本存在的一种自在状态并加以欣赏。余华的这种“嗜痂成癖”的态度是作者自身特殊经历与这一代人在社会转型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普遍心理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作者自我抚慰、自我生存的一种特殊方式。古典爱情是对传统故事的解构。在兴安才子佳人文学传统的戏拟与嘲仿读余华的一文中,认为余华对古典故事的解构和戏拟,是人为性的去嘲弄和否定传统的人为性,通过显示世界的一个隐喻的滑稽的夸张的翻版,剥去了虚假现
11、实的美的幻幕,用正话反说的方式暗喻了人生乃至宇宙的真实的荒诞。在“文革”记忆与余华先锋小说的暴力倾向一文中,认为古典爱情中人们在灾荒之年,为了生存而肢解、食用孩子和妇人的残酷。这些肉体暴力的描写,正是对“文革”“精神暴力”和“思想暴力”的释放。5世事如烟描写了七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如烟世态。李春秋、李春芳的冷漠的狂热由解读余华早期创作风格一文中,认为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和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余华的这种创作态度来源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无论善恶,他都要保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此产生一种悲悯之心。在吴红伟超越表面的真实论余华小说创作一文中,认为“一
12、九八六年展现的是历史,一段似乎有年代、似乎没有年代的历史,时间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反应的是对历史的质疑。它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段历史没有年代,只歪歪扭扭地写着两个字吃人”“在四月三日事件中,死与非死都消失了它的界限逃亡的界限到底是生还是死“逃亡”的背后仍然是死亡的阴影和存在也许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对于死亡的叙述和描写,表明的不仅仅是死亡的形而上的本质,是人面对自身、面对死亡所显示出的脆弱和无能为力,它同时还显示出一种超越,对人肉体的、自然存在的一种超越。而余华要做的就是把他心中的“真实的世界”用笔描绘出来。”在黎杨全的世界的荒诞真相与活着的哲学新论一文中,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荒诞的,人
13、要正视现实的荒诞。马哲就犯了一个“错误”,他试图通过杀死“疯子”来消除荒诞。疯子本身就是非理性的象征,本就是荒诞世界的化身,马哲杀死疯子,就是试图消除荒诞,试图阻止人之死亡这个现实。然而死亡是不可能消除的,马哲杀死了疯子,他的杀人就延续了疯子的杀人,他就取代疯子成了荒诞的化身,最终他成了人们眼中的“疯子”。“疯子”仍然存在,世界的荒诞依然存在,试图消除荒诞的行为却印证了世界的荒诞。兄弟延续了余华的暴力叙述。在阮素丹的血腥、金钱、紧张试评余华中的暴力叙事一文中,认为兄弟中的暴力具体体现在上下部的两种不同的暴力形式“文革”的血腥硬暴力和现代的金钱软暴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兄弟上部中余华用家庭的温情
14、来化解“文革”暴力对人随意践踏造成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每次暴力叙事背后作者往往用很多细节性事件来表现李光头一家人之间的相濡以沫,而且用的是很诗意的语言开辟另一个“诗”的世界而非“血”的世界。兄弟下部写的是金钱的软暴力。人的幸福、人的价值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拥有多少金钱为标准的。上部的温情不复存在,带给我们的却是物欲横流的人的荒谬和可笑。当人物的行为本身已经很可笑而不是残忍时,人物自己表演自己讽刺“幽默”随处可见时,幽默早已脱离了作家的控制。此时不再是一种消解,相反增加了恐惧感和紧张感。处在现实的金钱世界中,作家无法缓解和现实的对立,只能让人物自己表演。6无论是哪种暴力的形式,都是作家在不
15、同时期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自我的认识,因此作家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他笔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暴力叙事。因此,我们在了解了暴力的主要情况之后,最重要的是从暴力中看到他背后隐藏的人性的问题,以及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主要参考文献1藏策血之讽喻解读余华小说现实一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杨厚均冷酷是一种现实从现实一种看余华创作取向J云梦学刊,19993兴安才子佳人文学传统的戏拟与嘲仿读余华的古典爱情J19894王忠信“文革”记忆与余华先锋小说的暴力倾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吴红伟超越表面的真实论余华小说创作J文教资料,20066黎杨全世界的荒诞真相与活着的哲学河边的错误新论J小
16、说评论,2009(6)7阮素丹血腥、金钱、紧张试评余华兄弟中的暴力叙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8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出版社,2005(1)9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7)10余华在细雨中呼喊A余华作品集(三)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11余华兄弟(上)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8)12余华兄弟(下)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3)13余华现实一种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14余华世事如烟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7本科毕业设计(20届)汉语言文学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8摘要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开始了他的暴力叙事的道路,但是经过余华个人阅历
17、的加深以及卡夫卡和福克纳的影响,他的作品开始出现了必要的人性关怀,使人们在暴力面前不再绝望和惧怕,而是以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去战胜命运。同时余华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对当代文学以及先锋文学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关键词余华;暴力;文革;卡夫卡;福克纳;暴力美学在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无疑是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位。在他的小说中,可以说暴力无处不在。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世界是冷酷的,充满了暴力血腥和肮脏污秽的东西。作为一个沉迷于暴力的作家,余华运用了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用暴力来呈现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自己不止一次坦言“暴力,因为它的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格外
18、心醉神往。”1因此,这血腥暴力的人生图景就构成了余华小说的基本色调。一、暴力图景的具体呈现从余华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此后他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现实一种等,无不为我们展示了在现实文明外衣下掩盖的暴力血腥的世界。这里充满了种种暴力,有手足相残、杀戮、自残、死亡和复仇,这就是余华眼中的世界本质的形态。(一)侦探故事下的死亡展示河边的错误是余华的一部中篇小说,虚构了一个侦探故事。在神秘而充满诱惑的河边,么四婆婆、35岁的工人,以及一名孩子先后在这里被镇上的疯子杀害。三位死者的身份和性别分别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这代表着整个人类,他们的死亡隐喻着人类的悲
19、剧性命运任何人都难逃一死。三位死者不同的年龄层次象征着人生的三个阶段老年、中年和少年,这预示着个体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走向死亡。65岁的么四婆婆是年纪最大的,也是最接近死亡的,么四婆婆的死正说明了死亡是人生亘古不变的法则。正直壮年的35岁工人以及刚刚开始人生的小孩,似乎都离死亡很远。但是生命充满了无常与变化,死神仍然会不期而至。小说昭示了人之必死这一荒诞的真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走向9死亡。(二)文明面纱下的暴力报复现实一种的故事发生在山岗和山峰两兄弟间。山岗四岁的无知小儿皮皮抱着堂弟一个婴儿晒太阳,不留神摔死了堂弟;婴儿的父亲山峰实施残忍的报复性攻击,踢死侄儿皮皮。变态的山岗处心积虑地虐杀
20、山峰,将山峰绑在树上,往他脚底涂烧烂的肉骨头,让小狗舔他的脚底,致使山峰狂笑而死。之后山岗被枪决。山峰妻子冒充山岗之妻,将山岗的尸体捐献给国家,使山岗死后尸体被肢解,达到了进一步的报复的目的。暴力与人性之恶作为现实的存在,一直与文明的现实并行,随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它必然要受到现实越来越严密的控制,越来越沉重的压抑,但一有机会,它就会跃出水面,恣意横行。现实一种表现的人性之恶绝对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人性普遍性的一个象征。在我们这个越来越现代、越来越文明的世界,人性之恶的暴力行为不仅没有减少降低,反而有所强化。(三)历史暴力的现实化一九八六年中循规蹈矩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文革”中被抄家、关押,
21、惊恐致疯,失踪十多年后又回到小镇。此时,十多年前的那场浩劫已烟消云散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来去匆匆的现代化景观,但疯子一瘸一拐地走进小镇时,实际上走来的是一段历史,甚至是历史遗存的一个意象。没有人感觉到来自他的压抑,只有他已经改嫁多年的妻子常常在幻觉中感觉到他嚓嚓的脚步声由远而来,使她心惊肉跳,恐惧至极,整天不敢出门。而这个曾经对中国古代刑罚特别热衷的教师现在被历史所控制,在幻觉中对周围的众人实施酷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他身上被打通,他所研究的古代酷刑变成现实,在现实里,他用砍刀、烧红的铁块、钢锯对自己施行劓、剕、宫、凌迟等酷刑。在令人恐怖的血腥中,疯子完成了历史向现实的延续。(四)无处不在的
22、社会暴力黄昏里的男孩是一个被世俗叙事改写了的先锋文本一个无依无靠的小男孩饥饿难耐,偷了水果摊上的一个苹果,摊贩孙福抓住小男孩,当众残酷地惩罚他,不仅扭断了男孩的手指,还逼他当街自我羞辱。孙福对男孩的惩罚是有意识的,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是不道德的。在这里,恰恰暴露出人性之恶的本性。更让人遗憾的是,看众对这残酷的一幕竟然无动于衷,他们都不知不觉地站到了孙福的立场上,至此,不道德的惩罚被合法化了。而这,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深意。10四月三日事件中的患迫害狂的18岁青年,思维混乱,精神恍惚,在幻觉中感受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迫害。他从人们的议论、表情、举止以及黑暗的窗户等幻象中隐隐约约地发现
23、小镇上的所有人要在四月三日这一天迫害他,于是跳上运煤火车出逃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18岁少年在父亲的安排下,背着红背包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在黄昏中搭到了一辆满载苹果的汽车,但是汽车中途抛锚了,苹果被一伙不知从哪来的乡民哄抢了,连自己的背包都被袖手旁观的司机抢走了。直到这时,少年才对世界有了一些了解,他要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认识人性的本质。余华的最新力作兄弟对暴力的迷恋也达到了极致。作者在叙述宋凡平被红卫兵打死的那段,暴力叙事达到了极致,同时宋凡平被装进棺材的时候,要让人把他的膝盖骨砸断再装进去。又比如孙伟的父亲在牢房中被人用大头钉敲入头骨时的情景叙述,以至于有人认为余华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屠宰场”。
24、二、暴力图景的原因探究余华对暴力的迷恋,一方面与他成年后在文化选择上所采取的策略有关,另一方面也源于他的童年生活。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他的童年生活。(一)孤独少爱的童年生活余华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缺乏父母的爱的。他的父母是医院的医生,在余华的自传里,这样写道,“在我的印象里,我的父母总是不在家,有时候是整个整个的晚上都只有我和我哥哥两个人在家里,门被锁着,我们出不去,只有在屋子里把椅子搬来搬去。”2133由于家庭的关系,让余华养成了孤僻和阴郁的性格。由于余华父母都是医生,他的童年生活大多都在医院度过,这段经历同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他不仅习惯了酒精和福尔马林的气味,而且对血肉模糊的废物桶
25、和血迹斑斑的手术室习以为常。在这里,他不止目睹了一次死亡。太平间是余华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水泥砖砌成的墙非常的凉快。“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每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里我听够了呼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有几次因为好奇,我还走过去看看死人,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过死人的脸,我看到的都是被一块布盖住的死人,只有一次,我看到一只露出来的手,那手很瘦小,微微弯曲着,看上去很灰白,还有些发青。”2134正因为有这样的童年经历,余华小说中的频繁出现暴力情节也就不足为奇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少年在刚刚成年后独自踏上认识陌生世界的旅程,以及四月三日
26、事件中的11患迫害症的18岁少年,为了逃离迫害而走上了逃亡的道路。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光林经常忧郁的独自面对池塘,与周围的世界落落寡合。这些人物身上都能看到作者的身影,这说明童年的记忆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作者的创作。(二)无法忘怀的文革记忆文革的记忆对余华来说是无法忘怀的,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做着疯狂的事。那是一个枯燥的年代,余华除了看一些像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虹海作战史红岩这样的作品外,见到最多的应该就是街上随处可见的大字报。在那个大字报的年代,你可以想象得到的东西都能在上面找到,人们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各种东西应有尽有。“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所有的大字报说穿了就是人身攻击,我看着这些我
27、都认识都知道的人怎样用恶毒的语言相互谩骂,互相造谣中伤对方。有追根求源挖祖坟的,也有编造色情故事的,同时还会配上漫画。漫画的内容就更加广泛了。什么都有,甚至连交媾的动作都会画出来。”3这种记忆相信不仅仅是属于余华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个民族,一个集体的记忆。正是这种暴力泛滥的文革时代的记忆,使得余华的笔端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书写着永不休止、波涛汹涌般的暴力。一九八六年的那个被文革迫害成了疯子的历史老师,使暴力的能指达到了极致。他不断地加诸于身的那些从古到今的各种刑罚同时纠结着来自人心的暴力倾向。余华对于暴力的场面的那些极端的渲染,甚至使这个疯子成为一个明确的暴力载体以及一个探索人心的独特工具。作者用细
28、腻的笔法来描写那个疯子的自虐行径,让人感觉就像他真坐在你身边一样,用通红的铁块烙伤自己的脸颊,拿生锈的钢锯锯自己的鼻子和腿,还用石头砸自己的生殖器。余华这篇写“文革”的作品之所以要详尽地渲染残酷,可能与他悲哀于人们对“文革”血写历史的遗忘有关。疯子凄厉的呼号撕裂了前妻因为遗忘而宁静的生活,但更多的居民则只是扮演着无动于衷的“看客”的角色,连残酷也不能使他们恢复“文革”的记忆余华的另一部小说兄弟对于“文革”的叙述,是当代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文革的悲剧在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降为动物之间的互相残杀,人性之恶在正大光明的旗帜和口号下发挥到了极致。对暴力肢解身体的迷狂,余华在兄弟上部写得十分细腻和
29、不依不饶。宋凡平被打死、孙伟被杀以及孙伟父亲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的描写,同样能体现“文革”中人们对暴力的迷狂。红卫兵、袖章和绿军装是代表暴力的符号。文中的“文革”施暴者这种对肉体的残忍和血腥暴力来源于肉体施暴产生的激情。它直接作用于对方的肉体,可观、可感,充分体现了施暴者的力量,从而释放内心的渴望。12(三)阅读经验的影响余华在创作一九八六年的时候,正是他接触到卡夫卡作品的时候,可以说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的影响非常大。余华毫不讳言卡夫卡对他的启发,他曾说“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种恩赐”。4296针对自己最崇拜的两位作家,他评价说“川端康成和卡夫卡
30、的遗产是两座博物馆,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文学上曾经出现过什么;而不是两座银行,他们不供养任何后来者。”5他把借鉴和影响比喻为植物和阳光“文学中的影响就像植物沐浴着阳光一样,植物需要阳光的照耀并不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阳光,而是始终要以植物的方式去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植物的成长也表明了阳光的重要性。”6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主要是从主题、技巧、风格来谈谈余华对卡发卡的借鉴。首先,余华和卡夫卡都表达“绝望”这一主题。余华热衷于描写罪恶、丑陋、阴谋、暴力、色情和幻想,他可以不动声色地刻画血淋淋的暴力场面,如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劫数难逃等等。在他的作品中,人物最阴暗的心理向读者敞开,而且他
31、们除了倒霉地死去或莫名其妙地失踪就不会有其他下场。而这种绝望的图景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同样是一个回旋不绝的主旋律。例如,诉讼和城堡中把主人公的死描写的十分冷静。余华和卡夫卡的作品都表达了一种人在世界上无路可走的绝望主题。其次,余华和卡夫卡在写作时都采取纯客观的冷漠化叙述。卡夫卡一向是以他那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纯客观叙述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风格,而余华呢,正如他在一篇序言中说道“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如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7281形成这种冷漠叙事的态度与他们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这些阴郁凄凉的童年生活最终指向了他们成年后的思想意识和作品
32、风格。再次,余华和卡夫卡都坚守内心的真实。一般说来,作家的内心都是敏感的,脆弱的,他们的内心往往和他们生活的现实存在很大冲突。余华和卡夫卡正是这样的作家,他们都敢于向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挑战,坚守自己内心的那种真实。正如余华自己所说“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真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我关于混乱和暴力的想法。”8也正是由于余华和卡夫卡坚定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坚定而执着地走下去,所以才会在文学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给余华创作带来巨大影响的另一位作家是福克纳。先锋时期的余华野心勃勃,总想在一篇小说里就抓住
33、现实世界的本质,然而面对不断变幻着的世界,个人的一点支离破碎的感知13无疑是虚弱与渺小的;特别是90年代初,现实生活现象的频复使余华深觉把握生活与现实之难,在无边而巨大的现实面前,余华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的一点形而上的思考、一点理性的把握显得异常苍白,于是他“开始意识到还是现实的东西更有力量”9。这时他发现了前驱者的身影福克纳。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作家必须把这些铭记于怀占据他的创作的只应是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缺乏这些永恒的真情实感,任何故事必然是昙花一现,难以就存的。”10面对福克纳的宽容与温和、犀利与批判,余华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奇
34、妙的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教会别人写作的作家他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和生活平起平坐的作家,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证明文学不可能高于生活的作家。”11在余华之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不幸与苦难下的温情。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强大的父亲的形象,他不仅是生活的强者,而且更是子女和家人的庇护者。小说中许三观用一次次的卖血行为来消解生活中的苦难,我们感到心酸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个家庭支柱为了保护家庭成员不受伤害而做出的牺牲,无不感到温暖。在活着这篇小说中,余华早期的先锋作品中的血腥暴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苦难的主题。早期的冷漠叙事也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温情的话语。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在亲人接二连
35、三地离他而去的打击之后,仍然顽强地活着,以一种坚忍平和的心态去注视人生,去化解苦痛,去战胜命运。余华说“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感情彻底地表达出来。”虽然作品中依旧描写了战争和死亡,但都没有了炫耀暴力的成分,不再让人感觉暴力和血腥,而直接成为了对苦难命运的有力控诉。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充分彰显了对人物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的确立,是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兄弟承续了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中的对坚韧的生存意志的歌颂。宋凡平在挨打的时候,眼睛一直在搜寻孩子的身影,希望他们不要受到伤害。面对暴力和冷酷的事实,宋凡平咬紧牙关硬挺,直至生命的毁灭。宋凡平和李兰夫妇在众人
36、的嘲笑和辱骂中,互相理解、扶持、关照。宋凡平对孩子和妻子的爱,是一种牺牲和奉献,更是一种坚韧和抗争,正是有了这样的生存姿态,世界才给予了人活着的理由。李光头和宋刚在谩骂声和殴打中长大,他们化苦难为欢乐,抵制现实的冷酷和残忍,在艰难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挺了过来。“恶”不再是人性唯一的本质的单色调,坚韧也是人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兄弟的叙事主题也因此出现了温暖的色彩,使余华的先锋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势。14三、暴力美学在余华创作中的意义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中国香港,在日本发展成熟,后又传入美国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通俗的说,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在文艺作品中,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
37、一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余华前期的作品大多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一九八六年中被文革迫害而发疯的历史老师,为了唤醒人们对“文革”的记忆,在春天的街头表演着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酷刑。历史老师在对自己的身体实施一次又一次的酷刑时,幻觉中始终是以行刑者自居的,正是生杀予夺的权利幻觉补偿了他曾经受到的心灵和正在受到的身体残害,自虐和施虐统一为文本书写的快感和深度。古典爱情中妻女被丈夫和父亲卖给酒店做下酒菜,以及将人一刀一刀切割以保新鲜的“菜人”,以及富家小姐沦为菜人后被砍大腿时凄厉的喊叫声,把本来唯美浪漫的古典爱情故事写的如此血腥,使小说的那么一
38、点“文雅”也被无情的嘲弄了。现实一种中山岗4岁的儿子皮皮在不经意间摔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在踢死皮皮后,山岗就精心设计为子复仇的阴谋。他把山峰绑在树上,把煮烂的肉骨头涂在他的太阳穴和脚底,让狗去舔。山岗津津有味地看着山峰被折磨致死,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本性是残忍凶恶的。在余华的现实一种里,人性之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它不再是那些恶人的行为特征,而是几乎所有人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的一种普遍性。二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余华后期的作品就呈现出这样的特征。活着中的福贵在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的打击之后,仍然顽强地活着,以一种坚忍平和的心态
39、去注视人生,去化解苦痛,去战胜命运。小说中的暴力血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苦难的主题。早期的冷漠叙事也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温情的话语。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用一次次卖血的行为消除了现实中的苦难,我们感到心酸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个家庭支柱为了保护家庭成员不受伤害而做出的牺牲,无不感到温暖。从许三观身上,我们读出了国人生存意志的顽强和坚韧。兄弟承续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对坚忍的生存意志的歌颂。宋凡平被六个红袖章活活打死,还有孙伟以及孙伟的父亲被残忍的折磨死,这些画面让人深切的感受到“文革”的疯狂和荒诞,看到了人性最阴暗和残忍的一面。但是每次暴力叙事的背后,作者往往运用很多细节性事件来表现宋凡平、李
40、兰、李光头、宋刚之间的相濡以沫,并且很诗意的语言开辟了另一个“诗”的世界而非“血”的世界。由此,形成了余华独特的创作风貌。余华前期作品中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血腥暴力,主15要源于童年的生活和“文革”的记忆,受这些记忆的影响,作品中的暴力呼之欲出。余华热衷于写狂人、写幻觉、写宿命、写人生的丑恶“宿命”的主题与“狂人”的主题想结合,再加上作家那冷酷的叙事语言风格,人生不可救药、毁灭在劫难逃的悲哀便弥漫了开来。”12读者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看到的也都是表面上的暴力叙事,而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是余华对这个世界的思考。这是一个荒谬、夸张、疯狂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理智,到处是分裂与异化,一切都阴差阳错地
41、呈现一种荒诞的错乱,这又是一个不可知不真实和无所依靠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处处都是危机,无法有真正的自由与真正的生存目的。一个渺小的生命,任何的抗争似乎都没有价值,命运还是朝本来的方向发展,没有任何的希望,剩下的就只有死亡而已。因此,我们要看清这个世界,认识人性的本质,才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立足。余华后期的作品虽然暴力依然存在,但是有了温情和悲悯的情怀,使得作品中的暴力不再那么血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都表现出了余华少有的温情,使人们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不再绝望,而是坚强的与命运抗争,同时在其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扫除了余华作品中的阴暗,让人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余华的作品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是他对暴力
42、和命运的看法有了本质的改变,人的命运并不是天生就注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的改变,而不是坐以待毙,等待生命的终结。从在细雨中呼喊的体验苦难,到活着的忍受苦难,再到许三观卖血记的消解苦难,余华的创作回到现实的底层,回到了生命的存在,回到了悲悯的情怀。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体恤情怀的作家,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基质的作家,正在用他的悲悯之力,为那些善良而普通的生命寻找着苦难的救赎方式。“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正在变得平易近人,正在逐渐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不知道是时代在变化,还是人在变化,我现在更喜欢活生生的事实和活生生的情感,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
43、13参考文献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352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664余华余华作品集,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165余华胡安鲁尔福,转自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806余华余华精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7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8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J作家,1996029美兰乌斯比美国小说五十讲M肖安溥,李郊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0余华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11余华没有
44、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我的写作经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11412洪治纲编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27413余华说话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14ONTHEVIOLENCEINTHENARRATIVEWORKSOFYUHUAABSTRACT“EIGHTEENYEAROLDOUTTRAVEL“TOSTART,YUHUAVIOLENCEBEGANHISNARRATIVEPATH,BUTTHROUGHPERSONALEXPERIENCEOFYUHUAANDDEEPENINGTHEIMPACTOFKAFKAANDFAULKNER,HISWORKSBEGANTOA
45、PPEARWITHTHENECESSARYHUMANCARE,SOTHATPEOPLENOLONGERINTHEFACEOFDESPAIRANDFEAROFVIOLENCE,BUTBYTHEATTITUDEOFTOUGHTOFACELIFE,TOOVERCOMEFATEYUHUAHASALSOFORMEDITSOWNUNIQUEAESTHETICSTYLEOFVIOLENCE,APIONEEROFCONTEMPORARYLITERATUREANDLITERARYSTUDIES,HASSOMEPOSITIVESIGNIFICANCEKEYWORDSYUHUAVIOLENCETHECULTURALREVOLUTIONKAFKAFAULKNERAESTHETICSOFVIOLENCE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