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3 ,大小:1.03MB ,
资源ID:445581      下载积分:10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455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doc)为本站会员(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doc

1、 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一 2006-9-2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主编:朱汉国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 2 版 2005 年 9 月北京第 2 次印刷 前言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 第一册的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历史课程目标教学。 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与教科书一致。全书体例以 “专题 ”为单位设计。 每一专题设有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和 “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2、 专题中的每一 “学习内容 ”,大约用 1 学时完成。每一 “学习内容 ”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 “学习内容 ”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就教科书中 “学习思考 ”“自我测评 ”“材料阅读与思考 ”等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议。教学评价重在对学生的评 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建议是供教师参考用的案例。 5历史问题注释。目

3、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拓宽教学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本册教师用书由朱汉国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马世力、王子今、王维克、王飞、扎西、方美玲、石洁、刘新宇、刘学兵、邬文玲、何成刚、陈红、陈艳杰、陈玉兰、陈伟国、李美、李丹、陆静、张汉林、张惠民、张卓鸿、张劲锋、杜鹃、吴咏松、周百鸣、周巩固、徐灿华、徐彪、顾勤、董伟山。 本书中如有错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广 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进。 编者 2005 年 8 月 目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五 现代中国

4、的对外关系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 阳光大道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教材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约用 5 课时完成教学。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力图使学生具备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教学中,分析和总结中国政治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鲁迅在华盖集 忽然想到(四)中说: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 总结 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面对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目标,有必要回顾历史,以有益于丰富知识、汲取经

5、验、加强修养、增益智慧。 今天的中国是过去的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有关内容,虽然看起来距离我们今天的社会比较遥远,但是现今政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仍然保留着深重的历史痕迹。通过教学,除了使学生获2 得有关知识以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联系有关现实,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阐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共有的基本特征。 2描述历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 难点: 由于本专题教学内容 的年代跨度比较大,而教材的容量有限,许多相当有意义的历史资料不可能展开介绍,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以往所学得的知识,充分利用课外获得的诸种相关信息,以充实和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6、悠久的历史,繁荣的文明,在漫长的历程中,有数不尽的文化演变了,衰亡了,消逝了,所以我们今天回顾历史,难免会遇到生疏的现象,难免会产生需要进行充分准备方能予以解释的疑问。比如,有关古代官制的问题,有关历史年代的问题,有关文化典籍的问题等,都应当进行充分准备。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也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连带向学生进行必要的介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帮助学生从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精华的立场出发,锻炼研读古文的能力,也应当指导学生学会查阅有关的工具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

7、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方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考古材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以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早

8、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考古知 识的了解与运用,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祖国文明进程的认识,理解历史不断前进的规律,增强维护祖国历史光荣、推动民族文化进步的责任心。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之悠久,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由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其发展道路涉及中国上古时代如何由野蛮走向文明、早期国家的特色、文明初期社会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所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就从这个问题谈起。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古史

9、传说、古史资料等概述 了从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教材首先从总体上概括了文明发展初期的情况,指出中华文明的特性:多源性与多元性;国家起源的背景与条件:农耕经济的进步;早期文明阶段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促进生产的发展,随即发生贫富分化,以及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接下来教材从 “王 ”的出现、 “帝 ”的传说、夏商政治文化、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五个方面概述了早期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特征。 3 【王的出现】 教材运用了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物图片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早期政治领袖 “王 ”的出现。指明 “王 ”的来历及早期

10、中国政治力量的实质是一种强权。其中运用到甲骨文的知识。(二)城的出现。课文介绍了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已经有 50 多处。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最后,指出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发现证明,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大规模集中的反映。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四)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教材通过 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同说明,贫富分化的产生与产品的积累、交换和扩大有直接的关系。社会的不平等还体现在严重的政治压迫

11、,如 “人殉 ”现象。 【 “帝 ”的传说】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是值得重视的。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治强权的情形相符合。文中还提到了疑古思潮的进步作用以及新的考古发现对当时认识的充实和提高。 课文中引用的尹达的话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古史传说 “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底,切不可一概抹杀 ”的意义。 课文中引用的陈梦家的一段话,说明了早期政 权与神权结合的事实。 【夏商政治文化】 关于夏商政治文化这一标题,教材首先从 “家天下 ”代替 “公天下 ”的制度谈起,说明夏的基本政治关系为宗族关系。代夏而立的商统治时间较长,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其政治特点有:以血缘关系

12、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标志。牧野之战后,商王朝灭亡,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施行统治,实行分封诸侯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使其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诸侯王附属于周天子,在封国内有很大权 力。 课文辅助系统提供的资料卡片,主要说明西周的分封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克商后实行的,主要分封的是姬姓贵族(兄弟之国、姬姓之国)。第二次是周公东征胜利后实行的,受封的有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等。这一次分封的诸侯国更多(达七十一国)。课文提供的插图 “西周鲁国故城周公庙宫殿基址 ”,有助于学生理解 “燕

13、是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 ” 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周天子为天下 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这样的宗法等级。这种宗法制度,是由父系家长制的氏族组织变质和扩大而成。 【西周的礼乐秩序】 后世学者通常用 “礼乐文化 ”来总结西周文

14、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中, “礼 ”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礼 ”讲究敬天法祖,也对现世人提出了要求,成为调整社会关系 的准则。 “乐 ”是辅从于 “礼 ”的,在维护 “礼 ”的同时,对 “礼 ”进行了文化装饰,使等级森严的 “礼 ”得以具备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礼 ”“乐 ”合用,曾被看做是维护等级差别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实际上,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最为典雅、最为精致的内容。这样的礼乐秩序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西周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课文辅助系统引用的礼记 大传的一段话能够说明西周的 “礼 ”,强调 “尊祖敬宗 ”“爱国保民 ”,

15、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 本课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 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难点: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考古学的资料,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中国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学生刚刚开始涉及政治专题知识,4 纵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欠缺,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汲取历史传说中有关知识的能力。 (三)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答案提示:略。可以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中予以解答。在必要时, “邻近地 区 ”的范围

16、可以适当扩大。 2恩格斯说: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答案提示: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自我测评】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从文明初期到周代政治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案提示: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人口的增 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

17、者受到拥戴。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 “礼乐 ”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材料阅读与思考】论语 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话: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就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案提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 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

18、抵触的态度。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 考察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阅读考古资料、图片、古史资料的能力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了解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涉猎情况,及时弥补教学中的漏洞。 【评价方法】观察法 、历史调查法、问答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设计观察表格,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作为学期或学年末综合测评的标准之一。 通过提问课本中已经设置的思考题及教师自行设计的问题,考察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以及运用已有知识

19、分析、归纳、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观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让学生回答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对孔子话语的理解的问题,评价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寻找家乡文明初 期遗存的活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评价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中国文明多源与多元的特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广阔的文明国家,自司马迁以来的学者,几乎都相信中国文明一元发生论,即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形成的。特别是晚清以来,学术界有一种偏见,以为夏、

20、商、周三代王朝的范围是相当狭小的,仅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文献记录的局限,也由于早期考古工 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关于古代遗存的文物只在黄河中下游的少数省区发现。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文物考古事业迅速发展,这种局面得到彻底的扭转。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知道商周王朝统治区域是很辽阔的,在王畿外有诸侯,其周围还有附属的大小方国,5 远远超出了人们原来的想像。而且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各种发展不同、特征相异的文化类型,如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西南的三星堆文化、中原的龙山文化等,犹如满天星斗,播洒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上。中原文化经常与周围地区的文化交流融汇

21、,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沟通,在相当大的地理范 围内,形成有共同文化因素的 “场 ”。一个文化与另一个文化相接触,先是冲突,继而交流、融合,最后整合为一个范围更大、内容更复杂的文化。苏秉琦从考古学的角度说: “华族文化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诸地区之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变化的。由于这一反复变化的结果,并结合其他条件,遂使得华族文化在其初期发展过程中(仰韶文化时期),一方面确立了它在我国民族文化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另方面还为它的活动中心从华山附近移至中原。从而为它的进一步更高的发展,为它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关系的进一步 更高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也就是说

22、,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可概括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体结构。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中国早期文明】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城市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揭示着私有制、阶级的确立、战争的激化、强权的形成、工农业的分工以及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对立。古代文明的发展以城市为主要舞台,文明成果也以城市为集散地,因此城市的出现被柴尔德称为 “城市革命 ”。( Urban Revolution)。作为文明要素之一的城市,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是统治阶级集中居住和从事活 动的地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张光直总结了城市的出现在考古材料中所反映的因素,通常至少有下面几项:

23、( 1)夯土城墙、战车、兵器;( 2)宫殿、宗庙与陵寝;( 3)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迹;( 4)手工业作坊;( 5)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则性。梁思永等人 1931 年在山东龙山镇发现城子崖城址, 1934 年又在河南安阳后岗遗址发现了一段长约 70 米的夯土墙,由此揭开了中国史前城址考古发掘的序幕。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史前城址,大都集中在公元前二三千年的一段时期,分属于8 个以上的考古学文化,其分 布地区可划分为四大区域,即黄河中下游华北地区、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总数约 50 座左右,成为这一时期史前聚落发展的高级形态。郑州西山发现目前仅见

24、的一座仰韶文化晚期小城址。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是大溪文化城头山,年代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大体呈圆形,外侧围壕,城内发现矮台基式房址、制陶作坊区、祭坛、祭坑和一批墓葬,至屈家岭文化时城墙又经修筑,基本相重合而轮廓略有扩大。现存屈家岭文化圆形城垣周长约 1000 米,城外环绕护城河,城内面积 7.6 万平方米,中部在较高夯土台基上建造房子。 其他地方还有数座屈家岭文化的城址,一般始建于公元前 3000 年之后,有的在以后的时代依然继续沿用。 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出现如此众多的大小不一的城址,除了表明当时社会已有了高度的分化,还可以看出以下数端:( 1)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财

25、富集中,城市已成为社会财富的聚敛中心。( 2)早期国家正在形成中,大规模的筑城工程意味着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人财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城市成为统治权力中心。( 3)古城又是宗教礼仪中心,城内外的祭坛祠庙和广泛出土的卜骨,表明早期的政教合一、文字符号系统已经诞生。城市的出 现和城乡的分离,是国家诞生的标志。任式楠先生说: “最迟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纪中叶,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几支发达的考古学文化中,由若干小范围的先进地区为先导,以汇集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就并具有地区权力中心地位的大中型城市为基地,由点到面,各自陆续建立起一批邦国型国家,进入初期文明社

26、会。在众多城邑中尤其是邦国的都邑,成为集中体现初期文明社会的综合载体。这便是夏代王朝国家建立以前数百年之久 万国林立 的邦国时代。 ” 【良渚文化的 “祭坛遗址 ”】 “坛 ”在说文解字中被 解释为 “祭场 ”,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在古代中国,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 “祭坛 ”的名称。祭坛的出现,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当时,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让神明听清自己的话语,使自己的祈愿可能穿透广漠的空间达于神明,遂选择自然界中土丘、山冈等与上天接近的地方构筑祭坛。后人在高山之巅发现了许多祭坛,如辽宁凌源县城子山顶的红山文化祭坛,位于凌源、建平

27、交界处的牛河梁神庙遗址,以及在浙江余杭等地发现的良渚文化祭坛等。 1986 年,浙江余杭反山发现 11 座墓葬,出土 了陶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玉器等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数以千计。墓葬以庞大的高台土冢为特征。 1987 年,在反山东北 7.5 公里处又发现了与祭坛复合的瑶山墓地,清理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大墓 12 座。在浙江余姚的长命、安溪又发现了更为雄伟的人工6 堆筑工程。祭坛经过精心设计,为近方形的漫坡状,面积约 400 平方米,以不同的土色分为内外三重。中心为红色土方台,红土外围为灰土填充的围沟,最外层是用黄褐色斑土筑成的围台。这座祭坛由多色土构成,衬托了祭祀场所的神秘色彩,开启了后

28、世多色土祭坛建筑的先风。此外,在浙江海宁大坟墩、余 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昆山赵陵、常熟罗墩、武进寺墩等地,也都发现了很可能当时作为宗教文化中心的良渚文化高台土冢、祭坛墓地,充分显示了距今 4800 年前的良渚文化的辉煌与发达。 【玉器与中国早期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传统中对玉非常钟爱,以玉载礼,寄玉器以人文精神。由玉石制成的各种玉器在古代被赋予了无限的灵性与人性,成了一种超自然的物品。玉器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祥瑞的象征,古人更是赋予玉以道德的含义。玉器不但用来制作有实用功能的生产工具,而且曾扮演与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礼器的角色,在龙山时代至三代作为主要的礼仪器 宗教活动的道具、权力和地位的标志、

29、社会观念的载体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这也是中国文明发展路程与西方不尽相同之处。从辽西到杭州,全国各地发掘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琢精美,主要有玉琮、玉璧、玉龙、玉龟、玉鸟、玉珮、玉串、玉坠 在古代文明形成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 “大同 ”与 “小康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有 “大同 ”和 “小康 ”的说法。礼记 礼运篇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求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30、谓大同。 ”“今大道既废,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里所说的 “大同 ”和 “小 康 ”,相当于进入文明前后的两个阶段,大同是指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小康是指私有财产已经发达,阶级分化已经出现之时,相当于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 【 “三皇五帝 ”的传说】 “三

31、皇五帝 ”说起源很早,但在古文献中至少出现了六种以上不同的说法: “三皇 ”有燧人、伏羲、神农说,伏羲、女娲、神农说,伏羲、祝融、神农说,伏羲、神农、共工说,伏羲、神农、黄帝说,黄帝、少昊、颛顼说等六种。 “五帝 ”也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说,庖牺、神农、黄帝、尧、舜说,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说,少昊、颛顼、喾、尧、翼说等六种。 大多数学者都曾经认为 “三皇五帝 ”是神话传说,根本不可信。但从晋南、豫西等地考古发掘的大型城址墓地来看,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已进入初级文明社会,阶级和国家已经产生,生产力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历史传说和文献所记载的 “三皇五帝 ”和夏王朝

32、中心活动区相一致。有些学者据此认为,考古学发现和五帝传说可以联系起来认识。也就是说,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起,中国已开始跨入文明的门槛,五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初级阶段。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 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衰弱诸阶段后,到了商纣王(帝辛)即位时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在纣王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败、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33、 ”的混乱局面。 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 周的国势正如日中天,为文王 “翦商 ”事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他积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 ,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 “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的清明政治局面。在修明内政的同时,他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请求商纣 “去炮烙之刑 ”,争取与国,最大限度地孤立商纣。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事商,以麻痹纣王。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

34、,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周武王在充分进行军事准备之后,统率兵车 300 乘,虎贲 3000 人,甲士 45000 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开赴牧野迎战周师。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 “牧誓 ”。誓师后,武王7 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 “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头,帮助周师作战。武王乘势以 “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 ”,猛烈冲杀敌军,商军

35、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 ,于当天晚上仓皇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追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而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了殷商的残余势力。 【分封制】分封制最早出现于何时?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把分封制、宗法制理解为周人的创造,是商周之际文化巨变的重要标志。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商代已经存在分封制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古文字学家胡厚宣有殷代封建制度考之作(见所著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提出了根本不同于王国维之说的观点: “举凡周初之一切,苟非后世有意之附会,则皆可于殷代得其前身。 ”此外,徐喜辰、裘锡圭等著名学者,也论证了类似观点。当然,学

36、者共同的认识是,分封制在周代更为成熟、更为典型,其意义和作用更加明显。 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就是说,周王室实行分封的主要意图在于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西周的分封主要有两次,其基本情况可列成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领导者 周武王 周公 背景 殷商被推翻 三监之乱被平定 目的 统治殷商遗民,屏藩周王室,酬谢开国功臣,奖赏圣贤之后。 统治殷商 遗民,屏藩周王室,加强控制边族。 主要封国 封纣子武庚于殷;封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处于霍,称为三监;封神农氏后人于焦,黄帝的后人于祝,帝尧的后人

37、于蓟,帝舜的后人于陈,大禹的后人于杞。此外,又大封兄弟、功臣、谋士等。 封吕尚之子于齐,周公子伯禽于鲁,以为东面的屏藩;封召公之子于燕,以为北面屏藩;封庶叔高于毕,以为西面的屏藩;封康叔于卫,管理殷民七族;封纣王兄微子于宋,以此保存商祀,表示周人无意消灭商族;封弟叔虞于唐;封其侄蔡仲于蔡。 作用 巩固周王室对中原的统治 使周朝的势力扩展到东方广大地区 西周 分封制的实行情况大致是:京城周围的一定区域被规定为 “王畿 ”,周人称之为 “邦畿千里 ”,由天子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天子分封诸侯立国,使他们在封地内行使管辖权。诸侯分封卿大夫为下级贵族,也是分封制的重要内容。左传 桓公二年概述了

38、分封制下的等级制: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皆有等衰。 ” 左传 昭公七年更有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之说。礼记 礼运集中表述为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可见,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封君 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如:诸侯对天子有述职、纳贡、勤王、助讨、献俘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职责。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则不符合礼制的规定。最明显的例子见于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左传定公八年至十年)。此例反

39、映出等级隶属制对等级的严格规定。所谓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左传 昭公七年)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周时分封 的诸侯国究竟有多少?文献上难以找到确实的数字。左传说:昔武王克商 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 儒效说: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吕氏春秋说:此周之所封四百余。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作用,首先我们要看到分封制实施以后,逐渐改变了商朝那种相对松散的方邦联盟式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当然,诸侯国在封国内仍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

40、行政组织全然不同,但这毕竟是由松散的方邦联盟发展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过渡环节。同时通过 分封制发展了周朝的势力,使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宗法制】宗法就是族法,是按血统的亲疏来区分嫡庶的一种继承制度。君王的权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叫做 “大宗 ”,其余各支叫 “小宗 ”。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因此,诸侯(小宗)永远要服从8 天子(大宗),而卿大夫(小宗)永远要服从诸侯(大宗)。宗法制度是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的,它试图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41、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据礼记 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进入封建社会后,这一传统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皇宫之前,左宗右社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今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稷坛,也就是 “左宗右社 ”的格局。 “左宗 ”是宗法 的标志, “右社 ”是国土的象征,共同表示着这个王朝的天下和对全部土地臣

42、民的占有。 【周公的贡献与影响】周公姓姬名旦,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文王时,封于周原,故称周公。周公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贡献很大。其要者如下:( 1)建立制度:周公东征,平定三监、武庚之乱后,重定封国,实施第二次封建,同时设立宗法制度,以维持统治秩序。此外,制礼作乐,推行礼乐教化,用以建立社会秩序。据说周代的官制也是周公所制。( 2)稳定周室: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登位,后来武庚联合管叔、蔡叔作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 3)开启治世。周公摄政七年,创制定国,成王长大后,周公将政权交给成王,继续辅佐他,使西周政治渐渐走上了轨道,开启了成康的盛世,历史上称为 “成康之治

43、 ”。 二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事件发生以 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相结合,注重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重大问题争论的现场模拟,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

44、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但是,秦王朝采取 “焚书坑儒 ”以及颁 布 “挟书律 ”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教材首先概述了秦王朝在统一六国的基

45、础上进一步拓展周边版图的情况,接下来从郡县体制、官僚机构、思想专制等方面描述了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揭示了秦王朝集权政治的基本特征。 【 “六王毕,四海一 ”】本节讲述秦王朝 在成功地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之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地区纳入版图之中。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 “大一统 ”的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 【海内为郡县】本节讲述秦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

46、要特征。在平定六国之后,秦朝中央就选择什么样的国家行政体制问题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两派 意见:一是主张实行分封9 制,以丞相王绾为代表;一是主张实行郡县制,以丞相李斯为代表。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朝地方组织系统表: 郡 郡尉:掌管军事;郡守:总管一郡的政事;郡丞:辅佐郡守治理政事。 县 县尉:掌守备;县令:管理县政;县丞:辅佐县令治事。 乡 啬夫:判案及收税;三老:掌管教化;游徼:循禁贼盗

47、。 【秦王朝的官僚机构】本节讲述秦王朝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情况。中央执政机构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 “三公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有人称之为 “九卿 ”。地位与之相当的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 “朝议 ”等方式参与讨论,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 【挟书律】本节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秦王朝采取了粗暴的行政强制手段,颁布 “挟书律 ”,最终发生了 “焚书 ”“坑儒 ”的极端事件。统 一思想的行动以失败而告终,秦王朝也在很大程度上因此而走向了灭亡。 本

48、课重点:使学生掌握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本课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总体概念。 (三)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 “千古创论 ”。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 “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如果 “朝议 ”的方式不再采用,他们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 答案提示:李斯的意见是通过 “朝议 ”形成影响的。如果不采用 “朝议 ”的方式,不同政治主张无法交锋,正确的意见就无从发表,也难以维持,秦二世时代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张 “朝议 ”的作用。在专制制度下,最后的政治裁决权掌握在最高执政者 皇帝手中。如果皇帝不认可,无论是怎样的 “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也不可能切实参与行政,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2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 答案提示:专制统治与思想自由是不可克服的矛盾。专制统治不仅要把体制、规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