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41.50KB ,
资源ID:445675      下载积分:10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456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doc)为本站会员(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doc

1、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 “史证教育 ”初探 作者 : 徐金超 以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戏说历史泛滥的今天,坚守 “ 求真 ” 的历史教学底线显得尤其重要。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不同,历史课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主要渗透在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比较、历史探究等学习过程中,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相结合。可以说,历史课程中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教育的核心是 “ 论从史出 ” 、实事求是的史证教育。 “ 史证 ” 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 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 “ 史证教育 ” 是指围绕运用史料论证历

2、史问题从而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辨别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认识史料的证明力、运用史料论证问题、史论结合阐述历史问题等内容。长期以来,教条的灌输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家更多地关注历史教育的人文属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科学精神却似乎落在了历史教师的视线之外;另一方面,历史探究受到了前 所未有的重视,不过,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从观点出发寻找史料的 “ 以论带史 ” ,没有史料支撑的清谈高论却广泛存在, “ 史证教育 ” 仍

3、是普遍缺失的。在不少历史老师的认识中,科学精神的意蕴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评价和表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层面,没有凸显出历史学科特点。总之,历史教育与它承载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历史课程在培育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论从历史课程的内在任务看,还是从历史教考的实际情况看,重视 “ 史证意识 ” 、研究 “ 史证教育 ” 都是历史课程和教学的迫切任务。 开展 “ 史证教 育 ” 的两大基本途径是史料分析和问题探究。 一、 “ 史证教育 ” 视野下的史料分析 目前,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已经成为一种 “ 常规 ” ,但在体现 “ 史证 ” 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从 “

4、史证教育 ” 的角度看,在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之前应该先弄清三个问题。 1历史资料的分类 要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首先要分辨历史资料的类型,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够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一般而言,对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有两个步骤。 一是明确材料讨论的主题。就同一段材料而言,讨论主题不同,其所属分类亦不同,例如孟子论述孔子的 原话,就研究孟子的思想而言是史料,就研究孔子的思想而言,就变为历史评价。 二是分析材料的性质。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时的根据是史料,后人的转述是历史叙述,对史料和历史叙述的解释均属史料解释,后人对问题主题的评论属历史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所处时代或相近年代的相关文物和记载

5、为原始史料,后人的记载、对原始史料的整理等为二手史料,学者的论述属于历史结论而非史料。 2史料真伪的甄别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 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 阶段。材料的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威胁,因为材料的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材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 。所以,史料真伪的判别是史证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此之谓 “ 无信不征 ” 。 2007 年上海高考文综卷有一个选择题: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

6、略)。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淡 答案: C。 本题考查了甄别史 料的 “ 过程与方法 ” 领域的目标,也渗透了 “ 史料是需要甄别的 ” 这一史证意识。史料需要考辨真伪 !这是史证意识的第一要义。史料真伪的判断主要有以下方法: ( 1)根据时间甄别。如上述例题中,黄道婆是元朝人,如果画像是元朝人所画,可靠性就较强,如果是后代人想象所画,可靠性就差。 ( 2)根据性质甄别。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献记载、实物遗存、口头传说、文学作品等。相对而言,实物遗存的可靠性更强一些;口头传说和文学作品对用于论证问题时应具体辨析

7、。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的可靠性虽然较高,但还应该结合其来源和流传情况进行考察。 ( 3)根据背景甄别。史料是否可靠,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例如研究已经证明火药是隋唐时期始用于军事,如此,某些文献中三国时期 “ 号炮三声 ” 的记载就不可靠。 在引导学生甄别史料真伪的时候,还要着重培养他们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 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 (无意史料的可信,则视史学家的眼光而定),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 ” 。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培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实证精神和实证能力。 3史料价 值的分析

8、 陈寅恪曾说: “ 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 正因为史料的真伪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在对史料的分类和甄别的基础上,就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 2007 年广东高考历史题就考查了这一目标: 有研究者在论述 “ 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 ” 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略)。请回答: (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 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题中所引的四则材料

9、分别引自明会典中国婚姻家庭史、明代小说醒世恒言、明代小说金瓶梅,命题的问题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价值,辨别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历史记载与小说不同的史料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应注意以下要点: ( 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 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 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资治通鉴和魏书同样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一些记载,相较而言资治通鉴的可靠性就要强一

10、些,因为司马光很重视历史考证,有 “ 无征不信 ” 的精神,而魏书的作者魏收治史态度就不甚严谨;但是魏收处于南北朝的当时,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距南北朝有几百年的时间,因此,有些问题可能魏书的记载更符合历史真相。因此,在论证问题时要遵守 “ 孤证不立 ” 的原则,广泛收集史料。 ( 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 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三国演义不能作为研究三国史的材料,但对于研究元明时期文学和语言的变迁,则是很重要的史料。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 “ 无意史料 ” ,

11、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例题中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金瓶梅可以说是明代社会生活的 “ 百科全书 ” 。 ( 4)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 整理和分析,虽然是二手史料,但常常比较全面、客观,如前引高考题材料中祝瑞开的中国婚姻家庭史,是对史料的统计分析,有很强的证明力。学者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问题探讨的参考。 可见,史料的价值要根据它所对应的历史问题作具体分析,孤立的历史材料是很难说明其史料价值的,而在给定的问题情境下,才能甄别史料的真伪,判断史料的价值,所以史料阅读必须与问题探究相结合。 二、 “ 史证教育 ” 视野下的问题探究 历史带有极强的过去性,学习者很难亲

12、历,只能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 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 “ 史证意识 ” 的核心所在。在 “ 史证教育 ” 的视野下看历史问题的探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四个环节。 1围绕问题收集史料 问题探究的第一步是收集史料。笔者曾组织以 “ 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 ” 为主题的活动课,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史料重现历史,结果学生不仅收集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 年 7 月 15 日)、中央军委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1937年 8 月 25 日)、对日一贯的方针和立场(蒋介石 1937 年 7月 17日在庐山第二次谈话会上

13、讲 演)、对中共宣言的谈话 (蒋介石 1937 年 9 月 23 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声明 (1937 年 7 月 12 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 年 8月 14日)等原始史料,也收集了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记者招待会中重构了 1937 年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面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 游谈无根 ” 的弊端。大体而言,收集史料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 1)结合时间特征。不同时代的问题有不同的史料。对多数问题而言,文献是最基本的史料来源:上古时期的历史问题,考古资料 比较重要;近代以来的许多问题不仅有官方文书,还有大量报纸、

14、日记、书信、电报、照片、录音和录像等原始史料;现代史上很多问题则还可以运用口述史料。 ( 2)逐类搜集史料。探究主题的时间确定后,要逐类考虑有哪些史料可供选择:文献史料有哪些?实物和文物史料有没有?有没有反映该主题的传说、小说史料?是不是可以使用口述史料? ( 3)了解研究渊源。通过文献检索,了解本主题前人做了哪些研究,并从中了解:这些研究都运用了哪些史料? ( 4)咨询专家学者。对于没有头绪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甚至向专业研究人员请教。 2针对问题解读史料 收集史料的工作完成后,要针对问题对这些史料进行解读。史料的解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分析史料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史料说明的问题是不同

15、的,如前引 2007 年广东高考卷中的试题,引用了明会典的相关规定和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的统计资料: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 (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 (节操)者,旌表门闾 (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 54 人;宋史 55 人;元史 187 人;明史 “ 不下万余人 ” 。 据 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这两则材料前者是明朝的典章制度,反映明代官方对妇女改嫁问题的态度,后者是历史统计数据,而统计数据来自唐书等官修正史,代表了历代官方在 “ 烈女 ” 问题上的态度。因此,这两则材料都不能直接说明 “ 明代妇女的婚姻观 ” 。分析记载者的立场、态度和利益

16、关系,是解读史料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 2)结合问题的背景。对史料的正确解读离不开史料反映的时代背景,如大跃进时期许多报纸上有一些浮夸的报道,既不能用它来说明当时的粮食生产水平,也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这些报纸的史料价值。笔者曾经命制过如下试题: 某人根据一份 20 世纪 50 年代的旧报纸上一则 “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 的报道。得出结论:近五十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水平处于衰退之中。你觉得他的错误结论是由于 A把后人伪造的报纸当成史实 B没有发现报纸的印刷错误 c把没有史料价值的报纸作为判断依据 D未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史料 答案: D。 这一例子典型地说明了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史料的重要性。

17、( 3)获取史料的信息。获取信息的关键是全面认识史料,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既能反映当时的青铜铸造水平,也能反映当时艺术观念,还能反映当 时的礼仪制度或生产状况。文言文献的含义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必须要多查多看,了解相关的典章制度、文字训诂等背景知识。 3根据史料论证问题 在收集史料和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就可以依据史料对探讨的历史问题进行论证。运用史料论证问题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 1)史料的针对性。即论证某一历史结论的史料必须是针对所讨论的主题。上引 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卷 26 题也存在史料针对性方面的偏差:明会典中的规定和中国婚姻家庭史中来自官修正史的统计数据只能证明政府倡导寡妇守节的社会

18、舆论,不能反映明朝普通妇女的婚姻观 。 ( 2)史料的充分性。史证的充分性实质上是历史论证中的逻辑问题。一般而言,史料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几种: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史证教育中要教育学生从这三种类型的关系去分析史证,强调证据的充分性。 判断史料是否充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对结论进行分解,如 “ 蔡伦发明造纸术 ” 的结论可分解为两个论断:一是蔡伦会造纸,二是蔡伦之前没有人会造纸。而后汉书中的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 用焉,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 。 ” 这只能说明前一论

19、断,并不能论证后一论断,因此据此得出 “ 蔡伦发明造纸术 ”的判断就属于史料不够充分。重视史证中的充分性应该坚持 “ 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 的原则,还要牢记 “ 说有易,说无难 ” 的史学训诫。 ( 3)史证的全面性。很多历史问题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种相反结论都能找到相应的史料,处理这种问题的科学态度是正视这种矛盾,不能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就引用,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就视而不见,注意史证的全面性,力戒抽样作证,如关于太平天国的土地和赋役制度,既不能根据 “ 照旧完粮纳税 ” 而否定曾经 实施过天朝田亩制度,也不能以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为证认定天朝田亩制度曾普遍实行,应根据各方面的史料,从

20、时间、范围、力度等方面实事求是地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加以评估。 “ 一旦看到反面的材料,就当自己推翻自己的看法,在所不惜 对于别人反面的意见尤要能容忍,若人家证据确凿,优于自己的证据,更当决然放弃自己的意见,公开接受人家的意见 ” 。这不仅是一种学术襟怀,更是一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依托史料重现历史 上述三个环节后史证的过程已基本完成,但有时候还要依托史料重现历史,这有助于学生 在 “ 神人 ” 历史中获得历史思维的 “ 快感 ” 。前一段时间,对 “ 虚拟史料 ”“ 人造史料 ”有很多争议。笔者以为, “ 史料 ” 绝不能 “ 人造 ” 和 “ 虚拟 ” ,但可以也应该尽量运用 “ 可靠的史料 ” 重现历史。不能用 “ 二毛 ” 的故事来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但可以让学生根据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去构建 “ 二毛 ” 的故事,再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辨析故事中的实证与想象。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