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英语 英汉习语隐喻的民族性及翻译策略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也被视为一种语义创造的方法。自从认知科学介入语言学后,隐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注意。隐喻理论可追溯到古希腊,metaphor 一词是从希腊语 metapherein 先后经由拉丁语 (metaphora)、法语 (metaphore)而进入英语的,其原义是“意义的转移”( a transfer of meaning) ,即从所熟悉的知识和经验转指为抽象的概念,也就是把第二种事物说得好像就是第一种事物 ,也就是从一种喻体范畴转到另一种范畴。按照 Zeiger( 1978:
2、 358)的说法,隐喻是“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含蓄比较,从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总之,隐喻是“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王葆华,梁晓波, 2001) 当今隐喻已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以及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 用。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I.A.Richards) 曾今说过:“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I.A.Richards, 1
3、936:98)。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Lakeoff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1980) 中提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隐喻认知的。从此可以说,在当今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 自从 1980 年莱考夫( Lakeoff)和约翰逊( Johnson) 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后,人们普遍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国外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主要论证隐喻认知普遍性,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
4、,并对隐喻形成的机制进行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体验哲学,阐述了他们的隐喻认知理论的哲学基础,对隐喻与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虽有提及,但论述不详。 福柯尼耶和特纳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主要是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但对其中的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中的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等因素的作用阐释不够。 Steen 和 Gibbs 在他们编著的书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中高度重视了隐喻与文化模型之间的关系,但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隐喻认知问题并未提及。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发现或创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而想象和联想
5、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语言人。 当今国外的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热潮也波及到了中国,最近十几年,我国语言学界有一批学者开始介绍西方的认知语言学和隐喻认知研究理论,有的学者借鉴国外的隐喻认知理论对汉语进行研 究,使我国的隐喻研究实现了从传统的修辞格研究转向认知研究的阶段。 在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认知的研究主要是以引进、介绍与评论为主。林书武( 1997)在国外隐喻研究综观以及( 2000)在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中主要是对国内外的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和介绍。张敏、王寅、赵艳芳等主要是对认知语言学进行引进、介绍和综述,其中也包括对隐喻的介绍评述。苏晓军和汪少华主要是对福柯尼耶的理论进
6、行引进和介绍,而刘正光主要是对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和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论进行诠释和质疑,颇有深度。蓝纯利用隐喻理论对汉语的 空间理论进行研究。胡曙中、邵志洪、李国南等人,主要是从修辞格的角度对英汉隐喻进行了对比,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也有所论及。 但目前在我国语言学界,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相对还是个薄弱的环节。世界各民族人民虽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但由于各族人民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体会也就有所差异,这就产生各自不同的隐喻文化。 Wilfred Funk( 1950: 1)说,“我们的语言是以隐喻开始的”,可见英语是充满隐喻的语言。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就
7、不难发现习语里隐喻的使用非常广泛,实际上大多数英汉习语都属于隐喻的范畴。罗斯在习语英译法一书中说过:“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最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英汉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的差异性使得各自的隐喻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将基于隐喻认知理论,对比英汉习语研究其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就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这点来说,国内相关研究有: 刘昌华( 2000)在隐喻的民族性中指出:揭示隐喻的民族性可使我们深化对隐喻的认识。隐喻是以思维为本源,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因此其意义源于思维与认识客 体(客观世界)的互动。由于认识客体本事含有历史的文
8、化的种种积淀,隐喻又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文化行为制约于民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历史典籍,故隐喻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形式,它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宴小花( 2001)在英汉对应比喻性习语中喻体选用的民族性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直接反应文化现实。文化的差异性反映在语言上使得语言呈现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人类共有的形象思维模式,在自己的文化范围中选用已知的具体的形象来形容、解释或比喻待知的事物。而这种沉淀了 文化涵义的明喻或隐喻性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固定下来,形成比喻性习语(刘祥清: 2000)并具有“文化继承型”形象感(钟良弼: 1991
9、)。由于继承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对应比喻性习语在喻体选用方面大多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鞠晶( 2005)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意义的文化透视中总结到 : 如果仔细地研究人类的表达方式,无论其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我们都不难发现隐喻的普遍性。尽管隐喻的使用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人们所选择阐释世界的特定的隐喻却总是其文化所特有的。隐喻 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比语言的其他任何方面都更受到文化的制约。我们所选择的帮助我们理解和描绘世界的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甚至是由其决定的。 江丹( 2007)在英汉习语比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中谈到:民族
10、个性是普遍存在的,贯穿整个民族文化。民族个性实质是民族心理的历史沉淀。这种民族心理受制于相应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标准,作为必然反映,不同时期和不同社团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习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的部分。因此,民族个性决定 着语言的个性特征,左右着比喻的表达方式。地域及自然环境、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因素均在习语比喻性词语中有所体现。 张平( 2007)在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中论述道: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各民族的隐喻方式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
11、释影响了特定的隐喻模式,特定的隐喻又以特定的模式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隐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认知性特点,因而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进 行深入阐释。 苏学雷( 2008)在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翻译中讨论到:英汉习语喻体中蕴含着大量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信息。因此,翻译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时,可以适当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并在保证读者接受的前提下,更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促进不同文化之家的交流。 徐珊珊( 2008)在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及其翻译策略中提到: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当前世界文化交流
12、繁荣的情况下,研究英汉习语可以让英汉语学习者了解两国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有效加强他们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认知 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英汉习语,并通过对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对比分析,能透析英汉习语所传承的文化内涵差异性,从而有利于正确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不仅有助于翻译事业的发展,更加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对语言中词语的感受不同,对事物的处理也各不相同。”(潘文国, 1997:29)因此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文化、价值体系中,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来。隐喻作为语言现象体现着文化的差
13、异,具有民族性。由于不同的 语言社团使用不同的语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反之,世界通过语言的折射,使操不同语言的社团对同一概念的认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差别。隐喻作为语言现象是储藏、传承、发展文化的载体,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隐喻也具有民族性,体现着文化的冲突和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在隐喻中必然留下截然不同发的深刻痕迹。 本文以“英汉习语隐喻的民族性及翻译策略”为题,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及研究历史;二、举例论证隐喻的民族性;三、对比英汉习语研究隐喻的翻 译策略;四、得出结论:揭示隐喻的民族性可以使我们深化对隐喻
14、的认识。习语中的隐喻翻译应更多地承载介绍和传播异域文化的使命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目的。英文写作提纲如下: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Mirro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y Thesis statemen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udy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y. Examples from Engli
15、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given and analyzed to help demonstrate how to deal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mirro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to make us know about metaphor deeply and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 Outlines: 1. Introduction 2. Metaphor and Idioms 3. The Nati
16、onal Characteristic of Metaphorical Idioms 3.1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3.2 National Mode of Thinking 3.3 Na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3.3.1 National Customs 3.3.2 Cultural Tradition 3.4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Books and Records 4. Translation Strategy 4.1 Literal Translation 4.2 Substitution 4.3 L
17、iberal Translation 4.4 The Problems Worth Attention in Translation 5 Conclusion This paper, in terms of the study of metaphor mirro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based on cognitive perspective, tries to help u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三、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通过理论阐述、实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英汉习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
18、。特别是从认知角度对英汉习语中的隐喻对比分析论述,加深对隐喻的 了解。 通过分析,研究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促进对隐喻习语的翻译。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 年 10 月 初步确定论文题目 2010 年 11 月底 确定选题,下达任务书, 2010 年 12 月底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11 年 2 月底前 提交论文初稿 2011 年 3 月底前 初稿、二稿的修改 2011 年 4 月底前 三稿、四稿的修改 2011 年 5 月上旬 定稿,提交按要求装订的论文终稿一式四份 2010 年 5 月下旬 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
19、or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束定芳 . 隐喻学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7. 刘昌华 . 隐喻的民族性 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 报 , 2000(4). 胡壮麟 . 认知隐喻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 熊学亮 . 认知语用学概论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99 黄晓林 . 英汉习语的民族性透视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4). 陈家旭 . 英汉隐喻认知对
20、比研究 M. 上海:学林出版社 , 2007.8 苏学雷 .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翻译 J. 科技信息 , 2008(6). 张光明 . 认知隐喻翻译研究 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社 , 2010.2. 骆世平 . 英语习语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5 宴小花 . 英汉对应比喻性习语中喻体选用的民族性 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1.3 鞠晶 . 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意义的文化透视 J. 绥化学院学报 ,2005.4 江丹 . 英汉习语比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10 张平 .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 J. 东北大学学报 ,2007.3 徐珊珊 . 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及其翻译策略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林书武 .国外 隐喻研究综观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