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题报告 宁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逐渐成为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然而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 在 世界 500 强的企业里,每 10 年就有 1/3 被淘汰。 这一数据对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我国来说,更加具有警示意义。 装备 制造业是中国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主体, 装备制造业的 技术水平, 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而 现阶段 由于思想观念 、政策、 体 制 和人才等方面 因素的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明显不 足,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因
2、此,将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相关内容与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紧密结合,全面分析研究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会对激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系统归纳和总结宁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要素,从而为提升宁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提出对策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企业技术动力机制按照诸多生产要素及外部环境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又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模式。国外科学家围绕熊彼 特的创新理论展开,提出了多种著名的动力机制模式。并把研究方向逐步侧重于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机制、方式途径及影响因素等问题。
3、 ( 1)需求拉动模式 以施穆克勒( 1966)为代表,他在发表的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打破熊彼特德技术推动说。他认为市场成长和市场潜力是发明活动速度和方向的主要决定因素。此番言论更在于强调推动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动力是市场需求,而非相反作用。 ( 2)技术推动模式 以沃尔什( 1979)、弗里曼( 1982)为代表,他们认为,技术创新由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来推动的。技术发明使得企业家运用新 的生产技术创造更多超额利润。此模式强调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因。但否认了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1 ( 3)“ 推 拉”综合作用模式 以莫厄里( 1982)、罗森堡( 1982)为代表
4、,他们在综合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该模式,该模式强调二者的协调作用,认为企业在寻求技术支持的同时,还应兼顾市场需求,通过双方共同作用从而推动技术创新。此理论模式比前两种模式有所发展,但一味强调外部因素忽视自身内在因素的弊病依然存在。 ( 4)技术规范 技术轨道模式 以道西( 1982)为代表,他认为根本性创新会带来某种新 的观念,这一观念一旦模式化,就会成为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在较长时间发挥作用后,就会固化成技术轨道,因而在这轨道上会不断涌现出创新。该理论把技术创新的推动力看做是一种程序和任务,具有片面性和排他性。 ( 5)“社会需要 -资源”关系模式 以斋藤优( 1984)为代表,该模式强调
5、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与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间的矛盾或瓶颈即当社会提出某种技术要求或某种产品需求,而现有的社会资源又不能完全满足时就产生了所谓的“瓶颈”现象。这种模式虽看到了资源对创新的利好推动,但却忽视了资源枯竭后对创新持续开展的制约性。 (二 ) 国 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相关学者,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对该特定行业技术创新现状作较全面的分析。针对装备制造行业,马长文( 2001)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传统企业占大多数,高科技加工能力明显不足;( 2)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少,高素质,高层次技术骨干稀缺;( 3)技术
6、创新科研设施缺乏,大多加工检测设备依赖进口。莫云清、吴添祖、 吴婵娟 ( 2004)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人才,大多制 造设备落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朱森第 (2006)则认为,我国只有 30%的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国内装备制造业不能全部满足用户需求,要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机制、人才是三块基石。 目前国内对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视角: ( 1)基于企业内部动力视角 该视角主要以万君豪、王开明、项保华、许晓东为代表。强调从创新主体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内部各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动力影响。万君豪、王开明(
7、1997)对影响技术创新效益和成功概率的各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技术创新期望理论。项保华( 1994)认为从及时性、合意性、内在需求等方面,研究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许小东( 2002)则认为,研究技术创新内在驱动力,可以通过引入风险因素,结合期望理论构造“期望 -风险“模型这一角度出发。 ( 2)基于内外综合视角 2 该视角以厉怒江( 1993)、谢薇( 1997)、杜伟( 2005)为主要代表。强调研究技术创新机制应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要素间的联系,还应包括外部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资源供给等。 (3)基于激励视角 该视角以傅家骥为主要代表。他认为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建立,应注重创新
8、激励。他在其主编的技 术创新学一书中通过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系统的探讨了技术创新的理论、过程、要素、激励作用等先进理论。同时认为通过产权激励、企业激励、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的相互作用,可以构建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的激励系统。这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进程。 通过查阅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料,本人发现,西方学者对技术创新技术的动力机制研究主要从企业外部环境视角,对该动力机制进行论述。中国学者由于在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起步较晚,较注重于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本国实际情况。因而在研究方向上对本 人的指导意义更大。 本人将通过 收集国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相关理论,以此为支撑,结合宁波装
9、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对比分析技术创新现状,并寻求出发点,从而进一步研究宁波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 3.参考文献 1 张春阳 .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D 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2 王鑫宇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研究 D.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 .2007 3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4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1. 5朱森第 .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需要三块基石 N.科学时报 , 2006( 09-19) 6 莫云清、吴添祖 、 吴婵娟 .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剖析 J.商业时代, 20
10、04( 24) . 7 马长文 .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创新之路 J 工业技术经济, 2001( 5) 8 田文滨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 9 项保华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J.科研管理 , 1994( 1) 10 万君豪、王开明 .论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期望理论 J.科学管理 . 1997( 6) 11 许小东技术创新内驱动力机制模式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3) 12 谢薇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 E-E模式 J软科学, 1997( 1) 13 杜伟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基本构成分析及现实启示 J软科学, 2005( 19-4)
11、 14 陈晶莹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综述 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3) 15 Atuahene-Gima. Mark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 35: 93-103. 16 West A. Innovation Strategy.Prentice: Prentice Hall Ltd, 1992. 3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 二、相关理论综述 2.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 2.2 企业 技术创新动力要素 三、
12、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要素特征 3.1 装备制造业的界定 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构建 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的特征 四 、宁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分析 4.1 宁波装备制造业概况 4.2 宁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分析 五、增强宁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建议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一) 实施方案: ( 1)文献研究。了解企业 技术创新及其动力机制相关概念 , 为下一步具体研究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 2)调研。本项目的 调研方式包括:现场采访、书报刊物等。通过以上调研收集资料,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3) 研究方法。本项目
13、主要采用 对比 研究法。 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系统归纳和总结宁波装备 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要素,从而为增强宁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提出对策建议。 (二) 进度安排: 第 7 学期第 10-13 周: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写作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第 7 学期第 14-16 周: 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9-20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 导师 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 学期寒假 :结合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始写作毕业论 文。 第 8 学期第 1-2 周:在 导师 的指导下写作论文。 第 8 学期第 3-6 周: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4 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第一稿。 第 8 学期第 7-9 周:修改、完善毕业论文修改毕业论文,完成第二稿。 第 8 学期第 10-11 周: 进一步修改 毕业论文 ;定稿 并上交 。 第 8 学期第 13 周:毕业论文答辩。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