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思想政治教育对“次道德”合理性及引导途径的探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在现代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道德问题又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次道德”作为道德现象的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行为中。根据有关学者的论述,“次道德”常被称为“亚道德”,它最早出现于沈贵鹏发表在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第3期中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兼谈德育转型一文中。在学术界,对“次道德”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大问题一是对“次道德”概念的理解;二是对“次道德”是否应该提倡的争论,即“次道德“合理性的辩论;三是对“次道德”
2、可操作性的讨论,即应怎样引导“次道德”。一、对次道德概念的理解有人认为,“次道德”是指恶行为中所包含的善,反映一种善恶并存、恶中有善的道德评价。比如李慧在“次道德”问题浅析中认为所谓“次道德”,简言之指的是违法者在实施不法侵害的过程中由中止侵害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某种道德精神,是对“盗亦有道”这一现象的概括。刘丽容则在“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中把“次道德”理解为一种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对于“次道德”的“次”,又有三种理解“其次”,即道德行为发生在不道德行为之后;“次要”,指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次等”,即对于不法行为的消极性,它的积极性是“次等”的。以上两种对“次道
3、德”的解释,本人认为还是比较接近的。而王振文、王保迎在发表的“次道德”传统道德评价标准的补充一文中认为“次道德”是介于道德优良与道德败坏之间的一种中间道德状态。发生了“次道德”行为的人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恶人,更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刑事罪犯。和“亚健康”是一种常见的边缘健康状态一样,“次道德”也是一种中间道德状态。这一概念的引入,也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点。另外,向红芳、颜万发在他们的包容与宽制对“次道德”的法律选择里认为“次道德”是今年来人们在功利观念和现实主义支配下,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所作的一种行为选择,表现为既不违法也不高尚,但却有一定的公共心理基础。表现方式大致有“法律规避行为”、“
4、麻木不仁,见义不为”、“法律与道德的两难选择”、“唯利是图,挑战法律国家尊严”、“违法行为中又有善举”这五种。但是,也有人认为,“次道德”命题的提出本身就不合逻辑,是一个伪命题,有失科学性。根据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有些感情和行为本身就是恶的,不存在中道,就不是德性,自然就不存在善的成分。而“盗亦有道”的说法与“中道”理论是严重冲突的。2二、对“次道德”合理性的争论对“次道德”合理性的争论,大致形成了肯定和否定的两种观点。李建华、周谨平在对“次道德”存在价值的质疑一文中觉得“次道德”的存在价值令人质疑。首先,次道德缺乏自身的道德价值。它的载体是违法者和不正当行为的施行者,“
5、次道德”所帮助建立的观念只有恶的相对多少的区别,无法满足其载体的道德需要。从道德评价标准而言,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须有好的动机和好的效果,而“次道德”支配下的行为,在动机和行为的善恶上都未能达到“善”的要求。因而“次道德”并不具备道德价值的属性和功能。其次,它不具备操作的现实价值。“次道德”缺乏明确的标准,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底线,人们就无法把握“次道德”的尺度。加之“次道德”是一种游走于从恶到更恶间的行为标准,而从恶到更恶是一种无限过程。而且“次道德”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与之相应的不道德行为的极大限制,难以通过它达到价值目标。再次,当我们提倡“次道德”时,将不可避免的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它不仅不会引导
6、人心向善,甚至会诱人向恶,使犯罪率上升,而且提倡“次道德”会降低道德教育的层次,使道德不道德化,同时也会混乱道德评价标准,更严重到使社会成员善恶不分。陈应春、董继祥在质疑次道德一文中则从言语逻辑、道德境界、价值判断三个层面对“次道德”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次道德”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不具备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次道德”作为一种概念和判断形式出现,可以抽象为“A(A为某个具体的行为过程)是次道德”或“A好的部分是次道德的”,在这个判断真假性问题上,根据道德要么是好,要么是不好的前提,人们就会陷入两难境地,所以认为“次道德”这个概念和判断是缺乏现实意义的。此外,道德划分总是在一定利益关系下进行的,
7、“次道德”的本质可以认为是“损人时少损人”,它在总体上仍然属于损人利己层次,但它又不是完整的损人利己,因为“次道德”的独特性使它在“少损人”过程中又同时会产生“利人”和“利己(受惩罚程度减轻)”的两种后果,因此,“次道德”在道德层次上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利用美国伦理学家斯蒂文森和冯平博士的理论,“次道德”在“对谁有价值”、“与什么相比有价值”、“谁认为有价值”、“以什么标准衡量”这五个问题上也不能给出全面、深刻、肯定的回答。与以上持否定态度的学者相反,曾文青的倡导次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各方面论证了“次道德”存在的必然性,并基于这种论证提出倡导“次道德”的必要性,从而得出结论倡导“次道德”有利
8、于社会大众。伴随经济改革深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道德标准开始个性化和多元化,中国社会需要新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而且严峻的客观现实也说明了反对“次道德”存在的弊端。曾文青还认为“次道德”的存在是具备历史性的,这个现象存在于古今中外,而且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处于高度发达阶段,大多数人只能在利自己的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这是人3类的正常心理。而且“次道德”的存在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不健康不正常人的道德价值的承认和尊重。人性多元,大部分人在主观意愿上是向善的,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会有不得已的恶行,这时,“次道德”就会发挥它的作用。而且从社会发展和犯罪心理角度分析
9、,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还不能杜绝,在社会实践上提倡“次道德”,减少对受害者、社会的损害是必要的。同样,龚晓珺在“次道德”现象的伦理价值中写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道德现象,“次道德”的产生及其存在有其合理性“次道德”客观上反映了道德的多维度多层次,不存在两极化的绝对善恶,在“善恶”、“好坏”之间还存在着大量非纯善非纯恶的中间状态和善恶并存、先恶后善、先善后恶等复合现象。正视“次道德”是正视人性的本真态。“次道德”主观来自于主体的良心和道德自律,一个已经行恶的不法分子,“内心法庭(良心)”和道德自律会促使他做出“次道德”的向善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纠偏,成为“次道德”行为深层的內渗的原因。从道德
10、属性看,先行恶后向善的“次道德”,最终呈现出善的倾向和行为,本质具有主流道德的真实内涵。“次道德”对个体、社会和法律而言都极具伦理价值。对个体而言,“次道德”是内心善恶转化的分水岭,填补了道德与负道德之间的空缺。对社会而言,承认“次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宽容地接纳有罪但能悔过自新的人,以免因缺乏绝对道德而产生恐惧导致道德的更进一步的滑坡。“次道德”的存在还可以填补法律的空缺,它靠柔性的内隐的自律信念渗透主体的行为规范,有利于抑制深度犯罪,但只适用于特定人群。三、对“次道德”可操作性的讨论对问题的探究最终要落实于实践的操作,不论“次道德”应该存在与否,作为一个社会事实,它已经产生于人们的社会行为
11、当中,最终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如何对其进行引导上来。尹晶晶在试论次道德的正确引导中认为,辩证看待、适度肯定和正确引导“次道德”将会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次道德”是人类灵魂中有可能使人向天使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正视它,激活它,让人们摒弃灵魂中的假、恶、丑,积极向真、善、美的方面转化。首先我们必须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既要引导“次道德”里善的内容,又要正视“次道德”里恶的内容,不能因小善就过于肯定和褒扬。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要承认不同的价值取向,运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完善道德理论,更新价值观念,营造宽容的道德范围,通过环境对人的作用,促进人性的进
12、步,尽量用道德并且是较低的道德原则去约束衡量人的行为。在对“次道德”问题的讨论上,学术界的观点已相对比较多,但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比如在对其概念的理解上,虽然有几种不同观点,但大家普遍采用了“所谓次道德就是违法者在4实施不法侵害的过程中由中止侵害行为表现出来的某种道德精神”这一解释,本人认为,用这一概念来定义“次道德”在适用范围上还是相对比较狭隘的,它把“次道德”主体圈定在违法犯罪者身上,而把绝大部分的普通社会成员排除在外。与此相关联的,就是对“次道德”存在领域和现象概括的不全面。在对“次道德”合理性的阐述上,学者们从很多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从其语言逻辑、道德价值等多种角度,但本人认为“次道
13、德”作为一种意识产物,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发展规律,应在探究其合理性时,把经济因素置于一个基础地位。相应的,在“次道德”的引导问题上,也应强调突出经济的作用,然后再从其它更多的手段和途径入手。参考文献1沈贵鹏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兼谈德育转型J当代青年研究,1999,32李慧“次道德”问题浅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4,43刘丽容“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王振文,王保迎“次道德”传统道德评价标准的补充J班主任,2006,55向红芳,颜万发包容与宽制对“次道德”的法律选择J九江学院学报,2006,1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17李建华,周谨平对“次道德”存在价值的质疑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8陈应春,董继祥质疑次道德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曾文青倡导次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0龚晓珺“次道德”现象的伦理价值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1尹晶晶试论次道德的正确引导J理论导刊,20081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