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88 ,大小:228.50KB ,
资源ID:492787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927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章、易文化与中医学.ppt)为本站会员(ga****84)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章、易文化与中医学.ppt

1、第二章、易文化与中医学,第一节、易文化择要 易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周易一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易学与易文化。,一、周易的性质 1、周易是中国上古时期三千年文化的集大成。 中华上古文化有过三次综合:(1)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标志,综合了中原原始文化;(2)以甲骨文文化为标志,综合了夏、商、周青铜文化;(3)以周易为标志,综合了中国早期符号文化、占筮文化和哲学萌芽,是中国上古文化最详尽和深刻的一次总结。,2、周易的两大部分与双重属性(1)两大部分:周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提法。狭义的周易指的是周易古经,广义的周易则包括周易古经(简称易经

2、和周易大传(简称易传)。,(2)双重属性: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这是一部占筮书,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来预测吉凶。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转向科学萌芽的人类觉醒,是科学萌芽与迷信相混杂的一种认知体系。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 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是一本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的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经典。,二、周易的作者群,1、上古“三易” 一曰“连山易”,

3、为神农之易,以重艮卦(山)为首,已佚; 二曰“归藏易”,为黄帝之易,以坤卦为首,已佚; 三曰“周易”为伏羲之易,以乾卦为首,流传至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源头。,2、传说中的“四圣创易” 传说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著作爻辞;孔子撰易传。,3、历史原貌中的作者群 易经的作者群,主要是周王朝和列国中的一批掌占卜的卜、史官吏;经过几代人,众多卜吏的艰辛努力而创作出 易经这一巫筮符号文化系统;主要侧重于象数理占。 易传作者群,则是先秦,儒家学者群体(以孔子为首)在精研易经之后所进行的义理阐发,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中国哲学思想,在解经过程中将巫术变为哲学。 后世易学研究在此基础上

4、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三、周易的释名,1、“周”的释义:一释“周普”;二释“周转”;三释“周代”现代研究认为释“周代”为妥。2、易的释名:一释“蜥蜴”,意取颜色多变;二释“日月”意取其象形及阴阳爻变;三释为“日出”;,3、全书的释义 东汉郑玄提出:易有三义:一曰简易,二曰变易;三曰不易; 现代研究认为“易”主要就是变易,周易就是周朝的一部关于宇宙变易的书。4、英译名为:The Book of Changes。,四、周易的结构,1、周易总体结构图示 周易 (自西汉起) 易经 易传 (又称十翼)上经:30卦,自“乾”到“离”。 1、彖传(上下);下经:34卦,自“咸”到“未济”。 2、象传(上下)

5、; 3、文言传; 六十四卦 4、系辞传(上下) 1 、卦象符号 ; 5、说卦传; 2、卦体结构(后人所加); 6、序卦传; 3、 卦名; 7、杂卦传。 4、 卦辞; 5、爻题、爻辞。,2、易经的结构 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一个不断一分为二的过程,不仅是周易的宇宙形成模式,而且也是周易的结构系统: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六十四卦 万物。祥见图,太极 阳 两仪 阴 太阳 少阳 四象 少阴 太阴乾 兑 离 震 八卦 巽 坎 艮 坤 六十四卦 万物,(1)太极:指的是世界的本原。历代易学对太极有不同认识,主要有:太极元气说;太极本无极说

6、;太极即理说;太极即心说;等等。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2)两仪:即指阴阳,用阴爻( )和阳爻()符号来指代。 对于阴爻和阳爻这二符号的含义,大约有如下几种看法: a、男女生殖器的原始象征; b、龟卜兆纹的演化; c、著草占筮的征象; d、结绳说,“”为大结, “ ”为两小结。 不管原旨代表何物,此二符号皆寓有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阴阳的征象,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爻:指日光和月光(爻:皎也);阳爻又称“九”;阴爻又称“六”,(3)四象:是阴阳两爻的不同组合,反映了四时天象变化。 少阳春;太阳夏;少阴秋;太阴冬;(4)八卦:是两仪加四象的组合,分别反映了八种基本的自然物质与现象,见图:,卦名

7、卦画 歌诀 取象 乾 乾三连 天 坤 坤六断 地 震 震仰盂 雷 艮 艮覆碗 山 离 离中虚 火 坎 坎中满 水 兑 兑上缺 泽 巽 巽下断 风,5、六十四卦(又称重卦与别卦、六爻卦) 两经卦相重成别卦 六十四重卦表(见下表),上卦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下卦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乾 天 乾 泰 大壮 小畜 需 大有 大畜 夬坤 地 否 坤 豫 观 比 晋 剥 萃震 雷 无妄 复 震 益 屯 噬嗑 颐 随巽 风 姤 升 恒 巽 井 鼎 蛊 大过坎 水 讼 师 解 涣 坎 未济 蒙 困离 火 同人 明夷 丰 家人 既济 离 贲 革艮 山 遁 谦 小过 渐 蹇 旅 艮 咸兑 泽

8、 履 临 归妹 中孚 节 睽 损 兑 重卦中,从最下一爻开始,称初爻,二爻上爻;,6、易经的卦、爻: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另加乾卦用九爻和坤卦用六爻,是为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列有卦形、卦名、卦辞。每爻列有爻题、爻辞。所谓卦形,就是卦的形象。卦名是对卦形的概括。卦辞是对此卦吉凶的断语。爻题是表明爻的位次和性质。爻辞是对此爻吉凶的断语。如“乾卦”:,卦形 卦名 卦辞 爻题 爻辞 乾 元 亨 利 初九 潜龙勿用。 (上乾、贞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下乾)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历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见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9、。,3、易传解析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故易传十篇被称为十翼,翼就是辅助经的意思,十翼分别是:(1)彖:分上下二篇,只解易经卦象、卦名和卦辞,不解爻辞。乃断卦义之文。(2)象:也分上下二篇,为释卦、爻辞之文,象又分为小象及大象,解卦辞的为大象,释爻辞的为小象。,(3)文言:为释乾、坤两卦之文。(4)系辞:也分为上下两篇,为释卦、爻辞之文,为“七翼”(易传中之重要部分。蕴含着许多宝贵的哲理,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易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精辟论断都是周易的精髓。)(5)说卦:为解说卦象及卦文之文。(6)序卦: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作解释之辞。(7)杂卦是对六十四卦中

10、相反卦义作阐释之文。,五、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华文化,肇始于易;一部易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空前的。 1、百学之源,诸子之宗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珍贵的文献,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史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班固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中国自先秦形成的诸子百家及后世的诸多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及科学家都对易学深感兴趣,或解经,或注疏,或阐发易理,遂产生易学,并有易著三千,蔚为大观,对中国文化各个层面发

11、生巨大影响。,2、群经之首,儒道之祖(1)群经之首 中国经部书籍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群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类。易类博大精深列于经书之首、诸籍之冠, 周易在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可以见得矣。 先秦时期, 周易首先被孔子发现并列为六经之一。汉代,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作为儒学经典的周易被奉为六经之首。魏晋时期, 周易被,列为三玄之冠。隋唐时期, 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从而跃居为中国经学的首要位置。尤其在唐朝,佛经像潮水般涌进中国,是以周易为代表的经学起来与之抗衡,捍卫中华本土文化。宋元时期, 周易被奉为理学的经典。明清时期, 周易所起的作用更大, 四库全书将易著列入诸经之首,更证实了易学

12、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2)儒道之祖 儒家孔子对易极为推崇,称之曰“易与天地准”“神无方而易无穷”;儒家学者解经作传,使巫术思维跃迁为哲学思维。道家老子也深研易理,作道德经,全篇阐发了易学精髓。易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两大主流文化儒道的学说中,并以此为中介,扩散至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3、易医相关,中医之本 周易为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成熟提供了元理论基础和哲理性思维方式。 中国一代大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医门棒喝曰:“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毕藏医学之指南。”即言易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了易对中医学的重要影响。明代张介宾撰医易义,并形成了医易学。,4、 周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

13、化的基本模式,主要为:(1)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2)提出了宇宙生成模式(3)形成了朴素辩证思维方法(4)提供了象数理占的样本(5)开始了义理阐发的探寻,第二节、易文化对中医学的基础性影响,一、周易本经中原始医学思想汇聚 为了弄清医易文化的始末源流,认真地分析研究周易中的原始医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此言不谬。在周易经文中有关古代养生、预防和医疗活动的记载,是继甲骨文中有关医药文化资料之后,最为原始、珍贵的史料,是寻觅中国医药思想与文化体系的第一手资料。,在经过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上古先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及原始的医学思想,被周易的作者巧妙而生动地蕴

14、藏在有关的卦、爻辞及“十翼”中的有关论述之中,经文涉论医理,主要有39卦,它们是:乾、坤、屯、蒙、需、讼、师、小畜、履、泰、否、豫、蛊、噬嗑、剥、复、无妄、颐、大过、咸、遁、大壮、明夷、睽、解、损、夬、姤、困、井、鼎、艮、渐、归妹、丰、兑、涣、既济、未济。蕴藏在周易中的原始医学思想,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象与医学 在乾卦的内涵中,包含着天象与医学的观点。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会在人体中得到反映,这是“天人相应”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2、环境与医学 在坤卦的内涵中,包涵着环境与医学的观点。地理环境、地理气候对人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祖先早就把大地

15、当成孕育人类(包括万物)生命的摇篮,坤为腹,广容万物。这是环境与医学的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3、乾阳与坤阴 乾阳与坤阴,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中医理论的基石。孔子从乾坤两卦中挖掘出了阴阳的哲学内涵,又察觉到一个伟大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并用高度括概的语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把人与万物的生化繁衍的规律揭示得一清二楚。中医的阴阳学说,早已在原始医学中萌芽。,4、人体整体观 在周易的卦、爻辞及易传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反映了我们祖先对这些部位生理功能的认识,表现出人体整体观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如咸卦、大壮卦、艮卦等。,5、养生与预防

16、 上古时代,医药条件很差,懂医习药的人也不多,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保养,从而为强身、繁衍、保护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表现出朴素的预防养生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如颐卦、既济卦等。,6、解剖与生理 在周易经文中,也偶涉人体某些部位,虽然比较简单,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祖先对人体解剖部位的认识,也记载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这是有关人体解剖与生理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如屯卦、困卦等。7、泰否与损益 泰否、损益等卦中,分别阐述了阴阳对立面的排斥对立与统一和阴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与统一的哲理,对医药学的影响很深,成为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方法。,8、婚嫁与生育 在周

17、易经与传中,对于婚姻、性交和生育这一类关系人类社会的大事,多有论述。人类的繁衍必须靠生育;在文明社会中,生育是通过婚嫁来实施的;而无论生育与婚嫁,都不能回避性交。这些重要问题,在原始医学思想中,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如渐卦、归妹卦、恒卦等。,9、病种与药物 十分可贵的是,在周易经文中,记载了一些疾病与药物的名称,也提出了一些诊治法则,在客观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初年的医学情况。如丰卦、大过卦、姤卦等。10、饮食与健康 在周易经文中,有些卦,对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作了深刻简明的论述,反映了我们祖先对这方面已有意识地予以重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原始医学中得到了体现。如噬嗑卦、鼎卦、井

18、卦等。,此外,还涉及有刑罚与医疗:如蒙卦、豫卦、困卦等。诊治与预测:如无妄卦、损卦、豫卦等。 总之, 周易经、传中的原始医学思想,虽然不够充实、不够系统,但弥足珍贵,从其中我们确实可以体会到“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以及“医易同源”的道理。,二、 周易及其易文化是中医学创建与发展的理论基石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思想体系而言,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医药的起源来说,古人把它推向了遥远的上古时代的神话,医药虽源于神话,实则来自上古先民的实践。当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医药就开始走向理论化,就不断地与哲学相结合,逐步完善,形,成体系,同时显示出文化的特性

19、。最早给予医学的影响的,当首推周易。其原因是,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典籍,成书最早;在先秦以前的众多经典之中, 周易又处于群经之首。其次便是诸子百家,其论医,道家,老庄重虚无;儒家,孔孟崇心性;法家,韩(非)商(鞅)主图新;名家,惠子论自然;墨家,墨子倡薄死;阴阳家,邹衍尊阴阳五行;纵横家,苏(秦)张(仪)推崇养生;兵家,孙子讲谋变。,诸子之中,又以道、儒两家,对医学影响最大。 周易作为古代思想文化的渊源,不仅对数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关键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祖国医药学和医药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医易相关”,便是对这种影响的高度概括与

20、总结。 所谓“医易”就是指周易的哲学思想和象数原理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与影响,指易文化向中医药文化的渗透,并逐渐走向融合。从现存于世的、起步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之初、历经数百年而成为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是如此不著痕迹地、系统又密切地和易学水乳交融在一起。其中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从而成为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石。其后历代医家不同程度地对医易相关问题,不断进行研究,留下了不少文论,,至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一书中,撰写了医易义、 大宝论等长篇专著,从而使医与易的结合,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一门“医易学”,不仅成为整个中医学说中的一个分支

21、学科,而且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主要有:1、“太极说”在中医学中的衍化。 基于“天人同构”理论,主要认为人,身之中也有“太极”,而不同医家指称又有不同,如:(1)命门太极说;(可参阅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的著述)(2)心为太极说;(可参阅宋明心学家著述)(3)宗气太极说;(可参阅明朝马玄台难经正义)(4)中宫(脾胃)太极说;(可参阅清朝邵同珍医易一理)(5)未分之卵太极说;(可参阅清朝唐宗海医易通论) “太极说”在医学领域的衍化,从上面的各种观点来看,无论是命门为太极、心为太极、,宗气为太极、还是中宫脾为太极、未分化之卵为太极,集中到一点,都是从不

22、同角度、不同的生理功能方面,强调“太极”作为生命本源的重要作用,它是人身的至宝。讲生命的诞生,未分化之卵是太极;讲人体的形成,命门是太极;讲人身之主宰,心是太极;讲五脏六腑,脾土是太极;讲体内之气,宗气是太极。各有所主,各具其能。从广义中医学而言,“太极说”还衍化为太极拳、太极膏等等。,2、阴阳两仪说为中医学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则 源于易文化所构建起来的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六腑、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辨证、治疗原则与大法、药物性能等等,都离不开这个模型。 “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张介宾语)阴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表现,主要为:,(1)阴阳为中医

23、学之本;(2)阴阳互相对立;(3)阴阳互相依存(互根);(4)阴阳彼此消长,转化,阴阳是交感的,升降的;(5)阴阳互相协调中和:阴平阳秘则生,阴阳离诀则死; 中药名方中还有两仪膏方出景岳全书,药为人参、地黄二味,加蜜炼制而成,一为阳气,二为阴血,故称两仪膏。,3、“三才观”对中医学的启迪 “三才观”也是周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点。经文中未见其词,传文中由孔子总结而成:“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才观”的思维方式对中医学影响甚大:,(1)“天有三宝:天、地、人;人有三宝:精、气、神。”(2)“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

24、世之书: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唐朝孔颖达望文生义,误称为父子三代,流传甚广。(3)三焦:六腑之一,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4)三品法:神农本草经采用上、中、下三大分类法,“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5)三因说:中医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6)汗、下、吐三法:金代大家张从正儒门事亲中提出这三大治疗方法。(7)三阴三阳说:内经中提出 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伤寒论据此提出三阴三阳病症。中成药中有“三才丸”方出自儒门事亲,药为人参、地黄、天冬三味,取天、地、人之意。,4、“四象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由于“四象”是从“二仪”产生,所以准确的含义是阴中之阴、

25、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除此之外,还有四时、卦画、筮数和物质等方面的含义。为便于对比理解,特列表如下:,两仪 天、阳 地、阴四象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表述) 老阳 少阴 少阳 老阴(四时) 夏 春 秋 冬(卦画)(筮数) 九 八 七 六(物质) 火 木 金 水天四象 太阳为日 少阴为辰 少阳为星 太阴为月地四体 太刚为火 少柔为土 少刚为石 太柔为水,(1)引入医家,未成主流 古代医家将“四象说”引入医理,不乏其人,如明张介宾,清邵国珍等,但并没有成为医家主流。(2)提出阴阳互动原则 “四象说”在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启示人们,除了要看到并重视人体的阴阳之外,还要看

26、到并重视阴阳的互根现象,明了其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的复杂道理,从而将“阴阳学说”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3)“四象说”还有一个隐性的作用,即为“五行说”产生提供了基础和比较的对象。中医学最终选择了更具理论优势的“五行说”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之一,并与阴阳说相配合。使中医理论更趋完善。,5、“六爻说”对中医学的作用(1)六爻模式催生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素问在此启发下建立“六经”经络学说。灵枢则将其分成手足各六经,即:十二经脉,并将其与脏腑完整配应。(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则只有阴阳十一脉灸经),(2)六爻模式启发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生。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三阴

27、三阳学说,归纳出六经病,即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是根据外感热病在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的部位、受邪的轻重、邪正的胜衰,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总结出的六个不同征候类型,从而形成中医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6、八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延伸(1)八卦与人卦名 乾 坤 坎 离 兑 艮 巽 震性质 健 顺 陷 丽 悦 止 入 动人伦 父 母 中男 中女 少女 少男 长女 长男人身 首 腹 耳 目 口 手 股 足 脑 脾 肾 心 肺 胃 肝 胆,(2)人身八卦 关于人身八卦,一般讲得比较简单,如说卦传中只言:“乾

28、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3)坎离为中医学之主干两卦 后世医家则主张:震为命门、巽为肝,坎为肾(水),离为心(火);此种解释更合中医诊治之道,如坎离不交(心肾不交)则为病因之一。也有医家认为气为坎中之阳,血为离中之阴,心肾是血气流行的主要器官。故中医十分重心肾相交,即济则合,未济则病;中药中也有交泰丸、坎离丸等。,(4)中医药学中另有奇经八脉说,四诊八纲说。 医门八法说(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八卦神方、用药八阵说等等,均受八卦模型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易文化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有些比较直接,有些较间接,但总体而言,则为

29、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石与文化框架。,三、医易相关的历史沿革 医易相关,历史悠久,不下2800多年,其源头便在周易。回顾一下医易源流,对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医药中的易文化,无疑是十分有益的。1、周易,医易相关的本源 医与易的最早结合,始见于周易经文之中。在六十四卦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医理的卦竟达39个之多,这充分说明在周易成书的漫长岁月中,直到西周初年正式问世,医学方面的内容,在周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到了战国时代,易传成书,在彖传、象传、系辞传和说卦传中,也涉及到医学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医易相关的观点。2、内经,医易结合的开篇 成书于西汉初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就其成书过程而言,它是一

30、部跨越世纪的作品,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开山,也是医易结合的开篇。,在内经成书的漫长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没有留下姓名和生平事迹的古代医学家们,从周易中吸吮精华,融易理于医理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者们接受并吸收了周易关于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的哲学观,援“易”入医,使上述观点也成内经中关于宇宙本源和万物生成的基本思想。(2) 内经吸取了周易中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将阴阳哲学运用于医学,领域,使之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石,从而形成了体系完整、独具特色的中医阴阳学说。(3) 内经受周易“太极”思维、一分为二、比类取象等思维方法的影响,形成了熔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于一炉的中医思维模式:A、主客体同构、天人

31、合一的致思倾向:由天地之阴阳五行,来推演人的阴阳五行;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内部的变化相互为应;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十二月,人有手、足三阴三阳之十二脉,总之, 内经强调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是相应的、统一的、和谐的。,B、比类取象的思维格局:内经通过模拟、比类来阐述人体的脏腑和生命现象,反映出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天地的思维模式。 总之,在整部内经中,尽管直接引用周易原文并不太多,但是周易的思想,却融汇在每一篇之中,可以这样说:医家群体把周易的思想实质理解透了,完全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将易理全面系统地渗透到医理之中。,3、汉代,医易相关结硕果 易学发展到汉代,出现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新趋势。汉代医家在

32、这种新趋势的影响下,运用易理来阐述医理,医易专论虽然不多,但从医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情况。 中医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张仲景的不朽医著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影响下写成的,与周易无关。而研究结果表明, 伤寒论正是汉代医易结合的一大成就;尽管全书中没有引用周易原文(这一点与内经一样),却可看,到卦爻与卦名;更可看到,自始至终,无处不体现着周易的思想,特别是六经辨证体系的形成, 周易的六位,是确立伤寒论六经的基础; 周易的变化,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先导; 周易的阴阳,是伤寒论整个的理论基石。 由此可见,张仲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理论家和实践家,还是一位通晓易学、并将它与医学结合的医学家、 伤寒论,就是一部

33、易渗于医的典范著作,它反映并代表了汉代临证医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最高水平。,4、魏晋,医易相关似一般 魏晋时代,医书存世者不多,可考者唯有中藏经,汉朝华佗著,实为六朝人所撰,虽然其中也渗透了一些周易的思想,可惜文字不多,只是用“火来坎户,水到离肩”的坎离卦象的变化,来论证阴阳水火升降之理。在葛洪抱朴子有关医论的篇章中,也大多谈长生不死、炼制并服饵金丹,与道文化密切相关,绝少涉及医与易之关系。,5、隋唐,医易相关有新谱 至隋唐,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籍的增多,医易相关,呈现出一种上升的新趋势。 隋代医家巢元方所撰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的专著,书中贯穿了周易的思想。(1)运用阴阳消长胜衰规律

34、,来分析时气病。(2)吸取了周易的阴阳观,来分析认识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现象。,(3)用周易八卦配合方位来表示邪气的阴阳刚柔。(4)吸取了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 唐初,著名医家孙思邈,十分重视医易关系,“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名言,就出自这位药王之口,1300多年来,一直成为历代医家的座右铭。是他,明确提出,除了熟读医学经典外,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还“须妙解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六壬(即以阴阳五行占卜吉凶)可以不知,,而周易却不能不习。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可以体会到医理与易理的融合,其中不少篇章渗透了“易”为医之体,医为“易”之用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强调医易同源,突出天人相

35、应 “夫二仪(天地)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者,禀天地中和之气。”,B、以易理指导养性 他说“一体之盈虚消息(即消长),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是以和之于始,治之于终,静神灭想,此养生之道备也。”告诉人们养性要和自然界阴阳的盈虚消长相结合;同时,又根据周易损益两卦的原理,提出房中补益的原则:损盈益虚。,6、宋代,医易相关无显绩 宋代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易学发展的一个最为繁荣的时期。两宋时期,不仅易学派别很多,而且易学家也辈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一大批理学家,都借周易以立言,为周易作传注。但是不知为何?在医学领域,从事医易相关研究者,实属凤毛麟角,著述

36、更是罕见,唯有在伤寒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安时和朱肱的医著中,偶见一,些医易相关的文字。而由著名医家林亿等人奉诏校注的内经.素问中,也仅引用周易3处,其中一处是纠正王冰引文的错误。与宋代理学和易学的繁荣局面相比,宋代在医易相关研究方面的成果,无可例举了。 从先秦到两宋,大约2000余年,历代医家研究医易的情况,大致是如此: 内经与伤寒论堪称易渗于医的典范,而其他医家或将易理融于医著之中,或将观点散见于医著之内,既未见长篇专论,也难寻章节短文;无论是系统性、,完整性,都相差很远,总的评价不可过高,赞誉不可过分;但亦不可忽视不顾,因为这就是历史! 自金元之后,至于明清,在继承前代医家成就的基础上,医易

37、相关研究逐渐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系统,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其特点是专论、专著不断产生,至明代,形成了以张介宾为代表的“医易学派”,并建立了以义理与象数为基础的“医易学”。,7、金元,医易相关发幽微 金元时代,著名的四大医家中有刘完素、李 杲 、朱震亨三家潜心医易,撰写论文,提出新见,发其幽微。(1)刘完素以易理发“火热论”之幽微、“六气皆从火化”、“益肾水,降心火”(可参阅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2) 李杲以易理论“脾胃升降”学说及药性,“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元气之本”(可参阅李杲脾胃论) (3)朱震亨以易理发“相火论”之幽微,“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妄动,煎熬真阴”(可参阅朱格致

38、余论),8、明代,医易相关成学说 从医易相关的角度看,明代涌现了以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为代表的一批医易会通大家,不仅著述颇丰,而且在学术上很有建树。宋以前,中医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而到了明代,在宋、明理学、易学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宋代首先流行起来的象数派的图书易学(其中以周敦颐的太极图影响至深),形成了很有影响的学术思潮。易学家们受其影响,把太极理论运用于人体,转向生命起源的探讨,既然人体和,天地一样存在阴阳,那么,产生阴阳的根源在哪里?人体中有脏腑、经络的存在,而脏腑、经络又是如何产生?“命门学说”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开拓了中医理论的新领域,是医易结合所取得的一个划时代的成果。(1)孙一奎以易理论命门动气 孙一奎不但医理精深,医术精湛,更是精通易理,尤其又得太极生生之妙用。他在研究了难经有关命门的论述后,又受周易“太极说”的影响,,从而对命门动气作了充分的阐述,初步形成了“命门说”。A、孙氏提出人身的太极,就是两肾间的命门原气,即动气。B、孙氏认为,命门动气是生生不息之根。(参阅赤水玄珠全集)(2)赵献可以易理发挥命门说 赵献可也是一位研究医易相关的名家。随着明代医家对命门研究的日趋深化,不少人对难经的左肾、右命之说抱有疑义,而且对命门在人身的重要,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