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忻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二一七年七月- 1 -目 录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展望 .- 6 -一、 主要成就 .- 6 -二、面临挑战与机遇 .- 10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 13 -一、总体思路 .- 13 -二、基本原则 .- 14 -三、发展目标 .- 15 -第三章 调整结构 优化布局 .- 19 -一、 “三区三带” 布局 .- 19 -二、四区百园示范 .- 22 -三、五大业态推进 .- 25 -第四章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 30 -一、增强科技驱动能力 .- 30 -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 32 -三、深化农村改革 .- 34 -第五章
2、 统筹协调 均衡发展 .- 36 -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37 -二、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38 -三、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 .- 40 - 2 -第六章 补齐短板 绿色发展 .- 42 -一、夯实发展基础 .- 42 -二、改善生态环境 .- 43 -三、强化农业环境保护 .- 45 -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46 -第七章 富裕农民 共享发展 .- 48 -一、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 48 -二、加大脱贫攻坚力度 .- 49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53 -四、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 55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57 -一、加强组织
3、领导 .- 57 -二、健全投入机制 .- 57 -三、强化人才培养 .- 58 -四、强化金融支撑 .- 58 -五、创新治理机制 .- 59 -六、强化法制保障 .- 59 - 3 -前 言“十三五” 时 期是扶贫 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 键期,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忻州市农业农村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忻州市发改委和忻州市农委组织编制了忻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 规划(20162020 年)。 “十三五” 期间,全市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以六大任务为抓手,以“ 三区三带” 为总体布局,重点
4、实施十大工程,完善五个保障,紧紧围绕四个坚持(坚持品牌化战略、坚持产业化实施、坚持市场化推进、坚持信息化服务),提升以小杂粮和草牧业为主的优质特色农业,开辟优化农业结构新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多元服务主体,深入推进九大脱贫攻坚工程,拓展农业外延功能,努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展望一、主要成就“十二五” 以来,忻州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发展、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综合
5、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产量连续四年刷新历史新高,保持在 30 亿斤以上。蔬菜、肉蛋奶等“ 菜 篮子 ”产品品种丰富,供 应充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 97%以上。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6550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2010 年的 3.97:1,缩小到 3.58:1。全市贫困人口由 77.1 万人减少到 35.24 万人,平均每年 8.37 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图 1-1 忻州市 2011 年2015 年农村经济各项指
6、标对比图- 5 -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耕地质量明显提高, “十二五” 期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 142.76 万亩。全市供水能力大幅提升,2015 年全市农业用水量达到 4.09 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1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57.96%。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5.5%以上。产业格局呈现新变化。 “十二五” 期间,全市 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2015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 71.08亿元。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电子商务、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蓬
7、勃兴起,2015 年休闲农业销售收入超过 1.8 亿元。适度规模经营呈现新局面。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到 2015 年,全市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9430 个。土地流转面积 82 万亩,流转率达到 13.23%。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 以来,在 1251 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了“ 四化、四改” 、“五个一工程”、两 轮 “五 个 全覆 盖 ”、
8、“生 态 治 理 工 程 ”和 “城 乡 清 洁 工 程 ”等 建 设 工 程 ,76.03 万 农民 喝 上 干 净 水 ,乡 村 公 路 实 现 村 村 通 、街 巷 全 部 硬 化 ,72 个 村 完- 6 -成 生 活 污 水 治 理 ,农 村 人 居 环 境 显 著 改 善 。专栏 1:“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序号 类别 指 标 2011 年 2015 年 年均增长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54.89 64.50 4.1其中:农业增加值(亿元) 32.94 27.46 -4.4畜牧业增加值(亿元) 17.05 30.70 15.8林业增加值(亿元) 3.22 4.
9、18 6.7渔业增加值(亿元) 0.17 0.23 7.81 农业生产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51 1.93 6.3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633.8 646.5 0.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48.5 150.25 蔬菜总产量(万吨) 56.49 73 6.6肉类总产量(万吨) 12.73 15.73 5.4禽蛋总产量(万吨) 6.37 6.8 1.72 农产品 供给奶类总产量(万吨) 11.44 11 - 7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7.5 97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194.7 200 0.73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44.
10、6 57.9 13.3耕地保有量(万亩) 633.02 633.44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78 0.5 0.022森林覆盖率(%) 18.4 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 65 68 3化肥年总用量(万吨/折纯量) 16.09 12.39 4 农业可持续 发展水平农药年总用量(顿) 438 403.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家) 4760 9430 18.6家庭农场(个) 2256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万人) 1.2 专业种养殖大户(万个) 0.155 0.3838 25.45 农业组织方式带动农户数(万户) 9.52 18.69 18.46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
11、135 6550 12.2- 8 -贫困总人口(万人) 77.1 35.24 -54.29注:带为五年累 计数。二、面临挑战与机遇“十三五” 时 期,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面临 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从总体看,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叠加影响不断加深。从内部看,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确保供求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明显;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提价增收
12、、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从我市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耕地质量整体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旱地、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在 1%以下的耕地面积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 75%以上。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偏关县、保德县等 11 县分别列入国家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治理区。农田水利“ 最后一公里 ”问题仍普遍存在,水 资源调蓄能力依然较弱,农业用水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支撑作用发挥不足。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特别是农科教结合不紧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 -不强。农业科技
13、创新成果不足,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攻关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有待提高,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不足,特别是农技推广服务机制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较薄弱,推广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的要求更加迫切。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工业“三废” 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地下水超采,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业循环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现有耕地掠夺性经营情况较为普遍。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不高,农业内源性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全市有国家级贫困县 11 个,贫困村2222 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 45.5%;贫困人口 35.24 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 15%。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山区,位置偏僻、条件恶劣,贫困群众的文化程度偏低,生产技能落后,脱贫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