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常识一、反切简介 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反”、“切”同义,都是拼合的意思)。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念唱之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版)。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汉语中就本就有很多自然的合音现象,如“有之乎”可以写作“有诸”,“什么”可以写成“舍”。又如诗经中的“墙有茨”,“茨”就是“蒺藜”的合音。古人写信时常用“愿勉旃”,“旃”也就是“之焉”的合音。南朝梁任昉评论别人的诗为“高厚”(两次反切),其实是在骂别人的诗是“狗号”。而东汉服虔注汉书就出现了“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也采用了反切。反切的产生,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