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0.50KB ,
资源ID:520906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5209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届中国政经年会入选学生论文公示.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届中国政经年会入选学生论文公示.DOC

1、第三届中国政经年会入选学生论文公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黄度予 指导老师:任保平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摘 要: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内容。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自然发展的科学结果,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思想和精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马克思 东方社会理论 毛泽东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作为主体思想的西方社会理论,主要以英、法、德三国为背景,特别是关于西欧的历史发展与现实

2、资本主义状况以及未来共产主义过渡的全面系统的理论。二是作为补充思想的东方社会理论,它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主要以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中国为典型,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然而,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合理存在、发展和创新的理论基础。一、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1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背景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向高度垄断阶段过渡,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给工农业生产

3、造成了巨大破坏。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接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相反,在生产与资本日趋集中、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通过建立卡特尔等垄断组织,重新使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了相对的适应和协调,使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迫于压力,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并采取措施来协调劳资关系,从而使资本主义西方相对稳定,工人运动相对沉寂,无产阶级革命相对低迷。与西方相反,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人们纷纷起来革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命,出现了革命的新曙光。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原先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设想未能实

4、现。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马克思面前:如果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爆发革命并取得成功,胜利后的俄国将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呢,还是另辟蹊径、探索一条更为光明的现实道路?马克思经过冷静思考,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认真研究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思考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1851 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革命,马克思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1853 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认为:“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存其他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

5、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的后果。这看来像是一种非常奇怪、非常荒诞的说法,然而,这决不是什么怪论,凡是仔细考察了当前情况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 ”就在马克思关注中国革命的同时,印度爆发了 1857-1859 年大起义,英国官方就印度的殖民统治问题展开了辩论。为了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与现状,马克思阅读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官方资料和欧洲政治家的辩论,以及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而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极不彻底,使社会矛盾激化。马克思在民粹派思想人物丹尼尔逊等的帮助下又认真研究了俄国的历史与现状。在阅读各种材料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始对东方社会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他发现村社制度是“了解

6、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2、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阶段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经历了对俄国、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社会的认识、考察、研究直至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两个发展阶段。19 世纪 50-60 年代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对东方社会进行专门研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东方被压迫国家和民族掀起革命解放运动,马克思要在认识把握东方社会的基础上,对东方革命运动的性质、道路、前途及其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随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唯物史观逻辑的展开,在对所有制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演化考察中,也需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历史

7、地位以及发展趋势做出说明。为此,马克思以世界历史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已经实现现代转型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参照,对东方社会特别是印度的历史命运做出分析。但是,由于马克思研究的重点是西方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其历史发展趋势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导致马克思由此出发,特别是从世界历史思想出发来分析东方社会及其现代化道路,因而他只看到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对东方社会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制约作用,而对东方社会在走向世界历史进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使他对东方社会所面临的现代转型及其未来发展仍是有西方资本主义单线论的倾向。19 世纪 70-80 年代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第二阶

8、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更加注重从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环境来探索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转型道路。马克思以俄国为例,要求在东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了东方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前景,提出在“世界历史”的环境中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的设想:东方社会理论。东方社会是一个政治地理学概念,有两层含义。在狭义上,它是指亚洲国家和传统的斯拉夫国家(以俄国为代表) ,这些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处在地球的东方,从社会性质上看,在 19 世纪正处于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在广义上,它是指一切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所以,从广义上讲

9、,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就是以东方社会为背景,以印度、中国和俄国等东方国家为解剖的对象,在探讨东方社会的历史、性质、现状、结构和演化的同时,主要研究的是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社会性质、走向“世界历史”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试图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具体来说,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构想包括两个部分,作为主体思想的西方社会理论和作为补充思想的东方社会理论。所谓西方社会理论,主要以英、法、德三国为背景,

10、是马克思早、中期关于欧洲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资本主义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全面系统的理论。所谓东方社会理论,它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主要以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以印度、俄国、中国三国为典型,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与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西方社会理论不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没有大部头著作,其主要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研究印度、俄国和中国的文章、通信中。核心内容是:跨越卡夫丁峡谷和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理论形成的时间跨度约 30 年,从 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到逝世之前从 19 世纪 50 年代, 马克思撰写的中

11、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 鸦片贸易史 、 中国和英国的条约 、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重要文章; 1871 年至逝世的大约十年时间里,马克思阅读了摩尔根等人关于古代社会的著作, 做了大量的摘录和评语, 形成了马克思的五大人类学笔记,连同他 1877 年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 年给俄国女革命家维 尹 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与 1882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第二版序言,一起构成了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文献。“卡夫丁峡谷”指的是公元前 321 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

12、谷包围并打败了罗马军队。按照意大利双方交战的惯例,罗马军队必须在由长矛交叉构成的轭形门下,负着“牛轭”通过峡谷。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对战败军最大的耻辱。 “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由此而来,意思是遭受奇耻大辱。马克思引用这一典故比喻俄国等东方大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以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成就,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权宜之计。而是马克思在通过对俄国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和缜密分析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晚年的研究,主要以具有典型东方社会特征的俄国为对象。19 世纪 70 年代末期的俄国是一个庞大而落后的帝国,它还完整地保留着农村公社、

13、土地国有和封建专制国家三者的结合。像这样的国家,它的前途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在哪里?马克思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改变了以往认为俄国将走资本主义老路的设想,第一次突破了以西欧社会发展为背景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俄国不应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而应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在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说,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东方理论的核心,为东方落后国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起源于马克思 19 世纪 50 年代初期对印度农村公社制度的分析,形成于 1857-1858 年的政治经济学手稿 ,在资本论和马克思的晚期著

14、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建立。在 19 世纪 50 年代马克思注意的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地域性特点, 到了 6070 年代, 马克思则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是原始公社公有制的遗存, 认为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存在于亚洲, 而且曾存在于欧洲, 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它的出现和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按照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种形式一文及其他有关著作中的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有如下几个特征:(一)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实行专制国家的土地国有制和公社的土地占有制;(二)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并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三

15、)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主义政权体制;(四)具备这种生产方式的国家,还有管理公共灌溉工程等的职能。 “显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这种本质内容和特征,验诸古代东方国家的历史,是的确存在的。古代东方的奴隶国家,不论是古埃及、巴比伦,还是古印度和中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具备有上述诸特点” 。 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是人类的重要的文明状态。如同从资本入手,讨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过程。马克思从亚细亚社会的“细胞”亚细亚“公社”着眼,解析亚洲社会的基本特点,指明“公社”的长期存在,使亚洲社会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无法产生完整意义上的私有制,强调这是打开亚洲奥秘之门的宝贵钥匙。在这个社会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亚细

16、亚社会自然经济长期存在、资本主义形成缓慢与国家力量强大等各项特点。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明确注解,是马克思全部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立毛泽东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新概念。这个理论的最根本的内容是,强调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完全能够经过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从而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针对我国当时的革命形势和社会结构,他指出:“很清楚的,中国现实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

17、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并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18、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邓小平深刻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这一精神实质,他立足于我国国情与新时代的特点,把它发展为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如果说,马克思的跨越论是奠基与开创,那么毛泽东的两步走是坚持与丰富,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总的集大成者。邓小平指出,搞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就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邓小平深刻的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我们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一味不论

19、条件如何,仅凭革命或政治运动就可以跨越社会的一切方面和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搞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认清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邓小平站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在马克思跨越设想中增添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这一根本任务,从而使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具有了现实的实践意义和丰富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问题是落后和贫穷,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

20、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从实践上看,那些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陷于“跨越之后”的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呈分离状态,即政治制度是先进的,而生产力却是相对落后的。如果在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不注重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已经实现跨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有瓦解的危险。邓小平坚持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只有具备了发达的生产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使社会主义对光大热您群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真正完成马克思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设想。 四、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启迪“马克思的世界观

21、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我们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总是力图从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与所有制关系的历史特点出发,从对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的具体分析,从东方社会与世界交往的联系程度来判断其社会性质和历史走向。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光辉与魅力之所在,也是在实践指导作用上既具历史意义又具现实意义的价值之所在。给我们的启示:1.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在方法论上给我们以重大的指导意义。它把世界历史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东方世界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重视矛盾的特殊性,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单线而是多线。这对于今天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

22、东方落后国家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疑具有巨大的方法论意义。2, 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把握上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我们要抓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出发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在于人类社会会按五种具体的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必然性,而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这一社会形态发展理论既坚持了社会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同时又承认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复

23、杂性,把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了起来。3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当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时曾指出,东方落后国家由于与资本主义是同时代的东西,故它们还可能也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 ,才能保持农村公社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实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为此,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如果不注重发展生产力,不加强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之间普遍交往,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就不能吸收,社会主义就不能再更短的时间里生产出比资本主义大得多的生产力,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

24、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从而得出了正确结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价值不在于个别结论,而在于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我们应该作总体的把握,不应只是拘泥于个别的词句和结论,不能只讲其一,不讲其二,断章取义、取我所需地研究。要着力于把握其唯物辩证法思想,要着力掌握其科学体系和思想精髓。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5、 (第 28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东方经济社会形态史论吴泽著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毛泽东选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9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代转型意蕴及其意义 席成孝 求索 2006 年 1 月 东方理论与东亚社会主义道路 杨鲁惠 东岳论丛 2005 年 5 月 第 26 卷 第 3 期11 试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核 刘朝华 湖湘论坛 2004 年第 5 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