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67KB ,
资源ID:540995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5409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审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DOC)为本站会员(国***)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审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DOC

1、我国审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姓 名: 蒋冬学 性 别: 女 职 务: 外资审计处副处长 单位(通讯地址): 江苏省连云港市审计局 联系人: 蒋冬学 联系方式: 0518-85521115 15062984325 电子信箱: 2我国审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摘 要审计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不仅与会计学、统计学、企业管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任何割裂审计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做法是不实际的、错误的;同样,任何否定审计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观点也是武断的、不负责任的。我们应当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待审计学,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审计学,只有对审计学做出科学合理

2、的定位,才能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关键词:审计学科;人才培养;路径3【目录】摘要 .21 研究审计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32 审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学历教育还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52.2 职业教育的形式大于实质,成效不大 .52.3 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功利思想较重 .6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审计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高 .73.2 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73.3 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管理 .83.4“审计即会计”的观念影响较深 .83.5 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存在不科

3、学之处 .94 加强我国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94.1 树立审计的独立职业观念 .94.2 大力推行终身教育观念 .104.3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保持教育理念动态更新 .104.4 继续完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 .114.5 提高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效率 .11参 考 文 献 .1241 研 究 审 计 学 科 建 设 与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的 意 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

4、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审计的主体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机构或专职的人员,是独立的第三者,如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这就是说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信息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还包括其他经济信息及其所反映的其他经济活动。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审查和评价,也即是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审计的主要目标,不仅要审查

5、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审计专业人员是指审计机关或者其他审计机构中从事审计工作的专门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应当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门知识和业务能力。审计专业人员执行职务的原则有以下三项:一是回避原则。审计专业人员在办理审计事项时,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二是保密原则。审计专业人员对其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三是受法律保护原则。审计专业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专业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专业人员。进入二十一世纪

6、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并正在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审计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在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变化,并且在这样的变化中,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在关注变化的同时,亦开5始思考如何应对审计环境及审计自身的变化,需要怎样的审计专业人才才能承担起应对复杂社会环境、高技术要求的审计职能。本文通过疏理和对比,发现当下审计人才培养的问题,找到原因,以期可以对我们现在的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对策建议。2 审 计 学 科 建 设 与 人 才 培 养 过 程 中 存 在 的 问 题我国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从

7、无到有,发展迅速,可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建成。但是,看看我国对高级应用型审计人才需求的迫切,再看看与审计先进的国家的状况,就会感到我们的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我们认真分析。综合我国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 学 历 教 育 还 不 能 满 足 国 家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形势对审计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的学历教育却还无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的需求,未能完全担当起为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输送合格审计人才的

8、重任。具体有以下表现:尽管有了一百多所高校和 30 多所高校开展了审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但是从总量上来说,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高校还是不多,招生规模也小;由于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就在高等教育的圈子内,由教育主管部门把握,致使各高校的审计专业建设基本就是各自为政,各搞一摊,进而导致教育内容虽五花八门,但陈旧落后,或是闭门造车,依过去的教学经验而理论,过于抽象,难于应用,或是对国外理论生搬硬套,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脱节,而这些教育内容上的根本缺陷,直接耽误了我们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同样由于管理机关的不同,使得审计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基本一直处于远离我国审计需求和审计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而独立运行发展的状态

9、,导致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等都与现实的审计工作和审计职业教育存在滞后、脱节和冲突的问题,使之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尽快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情况在新设立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体现,首批招生的 30 多所学校,其培养方案由各个学校自行制定,有的学校学制 2 年,有的6学制 2.5 年,全部课程有的就十几门,有的则多达近三十门,而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居然连统编教材都还没有,只能是各个高校任由任课教师自拟专题讲授,这样的培养状态,不得不让人担忧将来的毕业生的质量。2.2 职 业 教 育 的 形 式 大 于 实 质 ,成 效 不 大我国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随着注册会

10、计师考试制度的实施,开始水涨船高,各种国外的审计相关认证铺天盖地,原先的审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也开始受到追捧,然而在这些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的背后,却有着很多隐忧:不论是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考试,还是登陆国内的ACCA、AIA、CISA 等资格考试,对其新加入者的培训都没能做到制度化,基本就是考过算数,如何保证新加入者真正的职业能力有待加强;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未建立起全国及地方各级职业教育的师资库,师资资源匮乏,内容滞后,常有重复,培训的效率低下;缺少职业教育的长远规划和管理制度的强力执行,培养教育的随意性比较大,这一方面在国外的几个资格考试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在我国,这些国际审

11、计组织没有像其在自己国家内那样受到有强制约束力的管理制度或者法规的规范,只是简单举办一些研讨会和讲座充做后续培训,草草了事,无法进行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教育;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人员岗位教育都对从业的人员,有从业的后续性教育要求,但是对后续性教育并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考核机制,使这一要求往往流于形式,不少人都是人到心未到,或者是签到后中途退出,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能顺利通过年度考核;在从事审计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主动地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很大程度上是委派性质的被动性教育,而在培训后,审计人员也很难腾出完整的时间来吸收消化新的知识。2.3 审 计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的 功 利

12、思 想 较 重由于国家对审计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使得从接受教育的个人、到提供教育的高校、行业协会、各种培训机构,无不参与到这一功利的盛宴当中:在各种舆论宣传当中,审计被树立为“高端” 、 “大气”和“上档次”的高级白领职业,充满了美好未来,于是乎,与审计相关的东西,从高考选热门专业,到考CPA、ACCA 等等,人们都趋之若鹜,仿佛看到了那个金光闪闪的文凭、资格证书,7就看到了稳定的工作、 “小资”的生活,却往往把这一职业的知识、技能、道德要求和从业风险,无意或刻意的丢到了一边;审计专业的开设,则是各个学校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化选择,因为它有生源保证,有就业率的保证,却往往忽视了自身软件条件的

13、先天制约,开设的课程几乎同会计专业相同,只是换了一两门与审计相关的课程,任课教师却都是会计学教师或者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有些学校本身确实有实力,也取得了审计硕士专业学位,但是它第一年招生,招录本科应届毕业生,第二年成为招收在职考生,学费上涨;国外各种审计组织也看到了我国这块大大的市场,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宣传,吸引了非常多的人,通过高额的考试费,大肆吸金,而对于通过考试的人,其后续的制约性教育却远远跟不上;国内的各种社会办学力量,则通过与国外审计组织、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合作,以应试化教育的形式各种价格不菲的考试辅导班,赚的盆满钵满。这样一种趋势,明显落入了西方教育以“名利”为价值导向的教育当中

14、,鼓励竞争与实现自我价值,催生“以我为中心”而不顾及他人的片面追求个人名利的行为,忽视了“做事先做人”,提升个人伦理道德水平的“明理”教育,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徇私舞弊,算计客户,欺骗同行的情况时有出现。3 存 在 问 题 的 原 因 分 析针对我国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足与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分析。3.1 审 计 在 国 家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地 位 不 高尽管我国对审计事业的发展,日益重视,但是跟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我们的审计事业的地位还比较低: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其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社会审计和内部

15、审计更是缺少国家法律层面的支持;国家审计虽有立法,但是国家审计机关处于政府管辖之下,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 使得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有效保障。审计地位的现实,直接导致了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上,审计人没有强大的立法说服能力,更无法协调统一推进审计相关教育工作,自然在社会经济的实际运行中,除了国家审计机关、从事审计职业的人员外,无论什么机关、机构、单位,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都提不起精神,更8不愿意投入。3.2 审 计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的 教 育 理 念 相 对 落 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审计教育相比,我国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就显落后:无论是审计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还是以职业资格考

16、试为主的职业教育,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一切以知识的考核为准,老师满堂灌,学生画重点,“考试通过了,知识都忘了”这种应试教育,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和“应试能力”为主的旧教育理念,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应用,重视授人以鱼,而忽视授人以渔。学生从中只能汲取到有限的专业理论,却没能掌握继续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各种各样的培训教育,都缺乏“终身教育”的理念,而审计的发展,带有非常明显的知识更新特点,审计人员在拥有较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可能应对审计中碰到的问题。3.3 审 计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缺 乏 有 效 管 理我国审计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基本只接受教

17、育主管部门的审核管理,即开设审计专业的条件、要求,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审计专业举办合格的标准、依据等等,都是由教育官员和专业教授说了算,在教育的圈子里打转转,然而,作为专业性、职业性都非常强的审计,在缺少实务人士的参与评估,缺少审计部门、实务机构的专业考量的情况下,是无法对审计的学历教育真正做到专业化管理的,这势必直接影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学历教育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在职业教育方面,我国对社会办学力量和国际审计组织的教育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归口管理部门,行业规范、监管和规划发展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使得相关的培训行为处于管理失范的状态,只要能赚钱,各种培训班、辅导班、

18、专题沙龙层出不穷,却又生产过剩;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各种审计职业资格的职业后续教育,没有明确的法律、规章,也没有固定的管理机关,仅有行业协会性质的管理规定,而这是无法对相关人员参与后续教育产生真正的管理效力。3.4“审 计 即 会 计 ”的 观 念 影 响 较 深我国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是以会计学为背景来进行的,审计教育专家基本9就是原先的会计学专家兼任,所有围绕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都难免受到会计专业、会计行业的理论、思想、知识的潜移默化和思维限制,而这种“审计即会计”的旧观念,导致我们现在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较为单一,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之外的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比如与战略管理、

19、风险控制、电子信息技术、环保、工程控制等学科的交叉,如果仅以会计学科为依靠,是很难做到学科的切入和融合的,而没有这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恰恰在我们的审计人才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产生了直接的制约,进而导致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绩效、环境、信息、工程、风险控制等领域审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3.5 审 计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的 教 育 评 价 存 在 不 科 学 之 处什么样的人才,经过培养后,是合格的审计专业人才,其评价应当是综合多维度因素来考虑的,如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专业理论的实际应用水平、职业操守水平等等,然而,我们现行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基本依赖考试进行教育评价

20、,以对知识掌握程度为标准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维度,一考定终身,“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 ,殊不知,“高分低能”在学校的毕业生中,在通过各种资格考试的人当中,都是大有人在;单一的评价维度,条件简单,程序简单,只要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于是“60 分万岁”,考试舞弊等应付性行为流行,这极大的削弱了学生(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削弱了教育效果,降低了教育质量。4 加 强 我 国 审 计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的 实 施 路 径4.1 树 立 审 计 的 独 立 职 业 观 念第一,审计本身是一项具有非常强的政策性、专业技术性和道德操守性的工作,对于要从事审计的人员,要求具有较

21、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坚定的道德操守;第二,审计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审计不仅是国家管理和中介服务体10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重要的市场要素,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诉求,要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效率和廉洁,就必须认可审计独特的职业特性,给与审计应有的价值尊重。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当摆脱审计从属于会计的传统职业观念,通过以下的努力,向未来的审计从事人员展示和树立起独立的审计职业观念:无论是国家审计机关还是社会审计组织,亦或是单位企业的内审机构,国家都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从政治上、经济上尽可能提高审计的职业地位,逐步强化

22、其独立性;统一审计专业人员、审计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并将国际审计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纳入到相应的统一管理部门的管理之下,形成统一的职业形象;由国家统一规划,执行更为严格的审计职业执业资质制度,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都应当必备相应的职业资质资格;制定明确的审计职业共同操守及约束性规范,划定道德红线,明确从业风险,强化审计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职业意识。4.2 大 力 推 行 终 身 教 育 观 念只有大力推行终身教育观念,将“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贯穿于审计人员的一生,才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能够较快掌握审计事业发展所需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23、以应对飞速发展变化的审计问题:要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中,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不能只是会念书,还要具备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所应有的全面能力和素质,即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入职场成为审计从业人员,还能使学生具有审计专业人员的持续竞争的能力;汲取美国的终身学习法和法国的职业继续教育法等立法精神,通过加强我国的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制订审计专业人员持续、终生教育条款,以国家强制力来确保审计专业人才的终生教育权利义务的实现;政府居中牵头,协调行业协会、高校、审计机构,统一认识,广泛宣传,使终生教育意识深入人心,将终生教育战略逐步转化为全体审计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建立和完善一套严格而行之有效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激励制约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政策和措施,破除现实的利害关系、守旧文化和心理定势,对审计人分段培训,分段考核,“优胜劣汰”,将终生教育落到实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