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8-2009 学年 江苏省 如东县 高二 第一学期 期中“四校”联考 历史 (选修班) 注意:本试卷由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本试卷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第卷(选择题 ,共 60 分 )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 子曰诗云 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 ”这一 主流思想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
2、主为用 2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革命思想家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封建统治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资产阶级思想逐步成熟与完善。上述变化根源在于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 3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要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段 话 的核心是 A 致富才能自强 B 发展工商业是致富强国的必要条件 C 办学才能振兴工商业,达到致富自强的目的 D 改良政治,是致富强国的根本保证 4 19 世纪 70、 80 年代,中国社
3、会的进步思想包括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 与外人商战 ” A B C D 5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 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6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章说:“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话说明 、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
4、直指孔教 、 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 陈独秀 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 、 陈独秀 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A. B. C. D. 7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的君主制度已被推翻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关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对象和依靠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8 在近代,有人认为 “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 但后来又提出 “ 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 ”导致 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社会主
5、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9 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 完善了民族主义 平均地权 反对民族压迫 节制资本 A B C D 10三民主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A、 B、 C、 D、 11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 属于民生主义思想 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 主张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继承与发展 A、 B、 C、 D、 12 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作用有 :
6、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 、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A B C D 13下列哪些文章的发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A、 B、 C、 D、 14、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但后来党的工作重心由转移到城市, 主要 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5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 “ 盖在昔日,
7、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 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A. B. C. D. 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行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7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 1978 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相同点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继毛泽东思想后的又一次新发展,主要
8、是因为它 : A.是通过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起来的 B.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精神内涵 C.科学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建设、 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D.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人民解放思想 19一个生活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英国人可以 去法国欣赏印象派画展 材 去德国欣赏贝多芬作品音乐会 通过电视观看第 14 届奥运会 去电影院观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 A B C D 20、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A. 格 尔 尼 卡 B. 伏 尔 加 河 上 的 纤 夫 C.自由引导人民 D.日 出印象 第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
9、共 5 小题,题 12 分,题 10 分,题 14 分,题 11分,题 13 分,共 60 分。 ) 2 (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材料二 : 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 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
10、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 :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 资产阶级。戊 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请回答: 、 依据材料二,理解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在古老的封建
11、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这句话的含义。( 3 分) 、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 3 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其主要原因。( 4 分) ()、 概括指出洋务运 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 分) 2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 10 分) 请回答: ( 1)指出 A、 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2 分) ( 2) 根据国内和国际的历史背景,分析 促使 C 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4 分) ( 3) D 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2 分) ( 4
12、)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2 分) 、 【 1 分】 材料一: “ 19 世 纪中期的埃及、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对此有论者指出: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 这样,在被征服的地区,在那些曾经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 进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与“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状态也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
13、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 二 :反映了 19 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 三 : 1868 年 4 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 “ 五条誓文 ” 。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 116页 (人教版 ) 请同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三国改革的 共同原因有哪些 ?( 3 分) (2)、 从 材料二 这些图片你 得 到了当时日本明治维新时
14、期 哪些信息 ?( 3 分) ( 3)、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2 分 ) ( 4)、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 分) ( 5)、 这些 做法 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 3 分) 2 .阅读下列材 料: ( 11 分)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 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 、 先就张之洞对孝文帝改革、
15、商鞅变法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 2 分) 、 然后任选其中一个变法(或改革),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9 分) 、观察秦朝疆域图, 回答问题 :( 13 分) ()、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5 分) ()、分阶段概述秦朝疆域的形成过程?(分) ()、为巩固辽阔的秦朝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分) ()、说明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统治各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分) 200 200学年度第一学期 如东县四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期中考试答题纸(选修班) 题(分): 学校班级_姓名_学号_ 考试号_ 装订线内请勿答题22 题:(分) 题:(分) 题:(分) 题(分):(答案不要写得太靠右边留边框装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