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黄冈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狩 猎( shu) 瓜熟 蒂 落( d) 赡 养( shn) 虚与委 蛇 ( y) B桎 梏 ( g) 戛 然而止( ji) 角 逐( ju) 提纲 挈 领( qi) C 哺 育( b) 煞 费苦心( sh) 粗 犷 ( kung) 断壁残 垣 ( yun) D面 颊 ( ji) 怙恶不 悛 ( qun) 造 诣 ( y) 叱 咤 风云( ch)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惊蛰 涸泽而渔 气
2、喘吁吁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缱绻 混为一谈 欢呼雀跃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脉搏 期期艾艾 鸠占鹊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D蜜饯 摧人泪下 恰如其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近年来,高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收费问题,广为社会舆论所 诟病 。 B 陈凯歌执导的华语传记巨片梅兰芳, 在长达 7 个多月的拍摄后,已于 2 月底正式 杀青 。 C他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却 苦口婆心 地教了孩子们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 D该人的名字我从没听说过,不知他何时被选为代表,问同街区的人,也都一个个成了 丈二的和尚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3、病的一句是 ( ) 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连续几个春节期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顺的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发烧等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的一项是 ( ) A “看到圣火递交到我们中国人的手中,我打内心激动。 ”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说, “在这圣洁
4、的奥林匹克圣火面前,我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是 祖国,我为你骄傲。 ” B我的心思却不在挖野菜上,而是借挖野菜之机享受春光的明 媚:一会儿采野花;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追飞鸟。 C这场在德国掀起的 “查税风暴 ”已开始刮向法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纷纷自行或联合起来对逃税行为展开调查。 D其中最使人扼腕的是,许多名园里的木制联匾不见了(石刻却大抵幸存,因为搬起来较为困难),至今没有很好地恢复。 二、( 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9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5、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 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 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
6、),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 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 鑢 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
7、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 日卒 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 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
8、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 “调节功能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调节功能 ”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 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
9、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 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8 下 列 对 中 国 诗 歌 性 情 与 声 色 之 间 关 系 的 表 述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
10、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2 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 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
11、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 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
12、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 !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 ?请以为赠。 注 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大旆:大旗。介马:披甲的战马。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 始 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 狎 狎:亲近 C察其意甚 恨 恨:遗憾 D说大人,则 藐 之 藐:轻视 11 下列 各组句 子中, 分别表 现昌言 关心后 进和苏 洵
13、折节 向学的 一组是 (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dyr251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
14、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第 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 24 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 4 分) _ ( 2)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 3 分) _ (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 3 分) _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鹧 鸪 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 行穿竹,卷罢黄庭 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
15、颜。元 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 注 玉瀣: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 元:同 “原 ”。 (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4 分) _ _ ( 2)词的最后两句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有何深意 ?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 4 分) _ _ 15填空。( 6 分) ( 1)苏洵六国论 “_,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指出了六国对付秦国的办法;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赞美了前人的探索精神;苏轼赤壁赋 “挟飞仙以遨游, _”,寄托了超凡脱俗的浪漫情怀;姜夔扬州慢 “念桥边红药, _”
16、,抒发了扬州兵燹后的凄然之情。 ( 2)沈从文的小说 _生动地描述了湘西纯朴、自然的风土人情;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 _发表的一篇意识流小说。 五、(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19 题。 故乡 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
17、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 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 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
18、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 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
19、,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 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
20、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 ,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
21、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 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16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 分) _ 17从标题看,文章应着重写故乡的芦苇,实际上,文章更多地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作者是如何将芦苇与人事巧妙地联系 起来的 ?( 6 分) _ _ 18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 “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 ”,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
22、条概括。( 4 分) _ _ 19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简要的赏析。( 4 分) _ _ 六、( 12 分) 20请筛选下段文字的信息,给大脑中的 “杏仁核 ”作一个恰当的阐释。( 4 分) 为什么动物和人类会受到惊吓 ?这得从大脑中的 “杏仁核 ”说起。 “杏仁核 ”位于前脑,即眼睛的正后方。它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是产生 “恐惧 ”等重要性情的物理性源头。 在一次实验中,美国神经学专家约瑟夫 勒杜克斯先给大鼠放出一个声响,之后再给一次微弱电击。反复多次后,当只给声响时,大鼠同样会产生 恐惧。他向大鼠脑中注射了可以映射脑部各个连接部分的染料,
23、并发现听觉丘脑(即脑子通过耳朵接收信号的部分)直接与杏仁核相连。随后他把大鼠脑中连接听觉丘脑与杏仁核的路径切断,再重复播放声响,发现大鼠不再害怕了。 杏仁核以某种方式形成并储存 “恐惧记忆 ”,一旦 “恐惧记忆 ”识别出这一可怕的信息,它将优先于所有其他脑部活动。 研究表明,当恐惧来袭,你脑子的 “思考 ”部分本能地服从于杏仁核,你的恐惧先于你的思考,并启动你的行为。他表示,消除人类的深层恐惧是有可能的,所要做的就是将产生恐惧的相关记忆消除。 “ 杏仁核 ”_ _ 21某中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拟创办一个社刊,取名为流年,请你将青春、文学等内容同刊名联系起来,写几句抒情的刊首语。字数不超过 40 字。( 4 分) _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