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2016 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 一、单选题:共 35 题 1 霍布斯鲍姆认为首次阐述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的著名文献的篇名是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著作,故排除 A;四月提纲是列宁发表的关于俄国革命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的演说,故排除C;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故排除 D;共产党宣言首次阐述了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故选B。 2 列宁说: “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
2、发生,只是因为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A.俄国参加 “一战 ”引发了 “二月革命 ” B.俄国爆发 “二月革命 ”具有历史必然性 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D.“一战 ”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 “二月革命 ”的背景。俄国 “二月革命 ”的爆发以及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 战争的结果, B、 C 两项不符合题意; “一战 ”前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在题意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根据材料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
3、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参加 “一战 ”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 “二月革命 ”,故选 A。 3 许纪霖在中国现代化史中说: “一个新近崛起的北方邻邦苏维埃俄国,以其迥异于西方的崭新形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崭新形象 ”是指 A.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B.推翻沙皇专制,建立民主政权 C.击退外国干涉,保卫新生政权 D.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俄国的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俄国还没有出现迥异于西方的形象,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推翻沙皇专制的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排除 B 项
4、;击退外国干涉,保卫新生政权是新政权建立以后, C 项不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选 D。 4 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德国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从原来的嫉恶如仇变为扶植。美国战后对德态度转变的目的是 A.防止法西 斯死灰复燃 B.遏制苏联实现称霸 C.振兴西欧经济 D.以德国牵制法国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振兴西欧经济是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扶植和援助,而且不仅仅针对德国,故排除 C;美国利用德国牵制的不是法国,法国也是美国扶植的对象之一,故排除 D;二战结束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由合作转
5、向对抗,美国意图通过援助西欧实现对苏联的遏制,所以美国对德国态度的转变不是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而是要遏制苏联以称霸世界,排除 A。故选 B。 5 法里德 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争时代。 ”“第三次权力转变 ”是指 A.苏联成为世界性强国 B.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霸权地位的加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进入第三次权力转变, A 项不符合题意;第三世界力量兴起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正处于两极格局之下,故排除 B;根据 “群雄竞
6、争时代 ”可知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D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多个权力中心的出现,世界多极 化趋势加强,故选C。 6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 1983 年 7 月 28 日的演讲中说: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这表明 A.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 B.日本企图复活军国主义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根据题意可知中曾根康弘主要在论述日本的崛起和发展,与世界主题和多极化趋势无关, A、 C 两项不符合题意;日本的意图是在
7、经济崛起的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而非复活军国主义, 故排除 B;根据 “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力量 ”可知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选 D。 7 对此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A.强大的美国限制了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 B.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 C.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暂居主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根据 “俄 ”“中 ”“日 ”“欧盟 ”等可知是两极格局瓦解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 B 项不符合题意;多极化格局的出现有利于遏制美国霸权,推动建立公正合 理的国际新秩序,故排除
8、C;美国的份量超过了俄、中、日、欧的综合,可知美国实力还是暂居主导地位,故排除 D;出现漫画中的这种情况,不是美国限制了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而是美国依然处于超级大国的地位, A 项对漫画理解不正确,故选 A。 8 霍布斯鲍姆指出: “就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及 90 年代初期,世界历史的一个纪元告终,新的一幕开始,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以下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意识形态斗争终结 C.两极格局结束 D.多极化趋势出现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瓦 解。二战后日、欧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不甘于受到美国的控制和束缚,资本主义阵营就已经开始出现分
9、化,故排除 A;材料叙述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不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终结,故排除 B;多极化趋势出现于两极格局瓦解之前,故排除 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这与 “一个纪元告终,新的一幕开始 ”符合,故选 C。 9 “尽地力之教 ”、 “多粪肥田 ”、 “地力常新壮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注重精耕细作 D.强调自给自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强调了耕作时间, “尽地力之教 ”强调了耕作方法, “多粪肥田 ”强调了施肥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为了高产,故 C
10、正确; A、 B 表述片面, D 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 C。 10 论语 学而篇中说: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中国古代倡导节俭观念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自然经济的生产力水平 C.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D.农业耕作技术停滞不前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儒家思 想的影响和统治者的提倡都属于其中的部分原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 A、 C;我国古代的耕作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并没有停滞不前,故排除 D;导致节俭观念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资料供应不足,故选 B。 11 “土豪,我们
11、做朋友吧 ”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精美的青铜酒器 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D.胎质细洁的白瓷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 “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唐朝 ”可知该题的时间范围是在唐 朝,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艳丽柔和的粉彩瓷出现在明清时期, C 项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12 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 “无用的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
12、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题干中的时间 1852 年,可知中国处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 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上等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 A 项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不符合史实,故不选; B 项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不符合材料中 “无用的 ”这一信息,故排除; C 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材料不是强调中国生丝的销量,故排除。 13 明清时期,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
13、,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 全赖此 (棉织 )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 ”;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湖州 府 “俗皆织绢 ”; “惟湖以蚕 官赋私负咸取足焉 ”。由此可知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当完善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 A;工商皆本是黄宗羲提出的主张,但并没有深入人心,故排除 B;明清时期我国始终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排除 C;根据 “计日受值 ”可知出现了雇
14、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 D。 14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 辜,此事实大错。 ”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经济政策是 A.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 C.实行赋役货币化政策 D.坚持重农抑商国策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不仅仅是限制海外贸易,还严禁国内外人员往来, A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 “海禁严 ”可知与赋役货币化政策无关,故排除 C;题干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D;根据 “海禁严 ”和所学内容可知黄遵宪提到的经济政策指的是海禁政策,故选 B。 15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
15、 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关系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表中数据只限于河南与江苏 ,不能体现出理学的影响力扩大 ,排除 A 项。由表中数据可知 ,从唐朝到清朝河南状元人数越来越少 ,而江苏状元人数越来越多 ,这实际上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文化格局的变化 ,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排除 C 项。古代中国的政治重心基本上都在北方 ,排除 D 项。 【备注】此题为表格型选择题。对 于表格型选择题 ,考生要读懂表格 , 理解表格中
16、数据所反映的问题 , 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确定正确的选项。 16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 “近代 ”的含义,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们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的刺激 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D.由私人投资兴办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化是按照生产形态而非时间先后划分,故排除A;外商刺激是中国步入近代化的原因之一,不是近代化的内容,故排除 B;中国的近代化企业不仅仅由私人投资兴办,还有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故排除 D;根 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 “近代 ”的含义是在生产形态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故选 C。 17 以下是十
17、九世纪 20 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统计表 (单位:人 ),从该表可知 A.安土重迁的观念仍影响着广大乡民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该乡居民因战乱被迫离乡别井谋生 D.近代南方沿海经济发展每况愈下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迁。由图表中可看出, “迁出 ”的人口越来越多,说明安土重迁观念已经动摇,故排除 A;从图表中无法体现该乡居民迁出 是由于战乱,也无法体现南方沿海经济发展每况愈下,故排除 C、 D;该乡迁出的人口主要是做工、经营商业和出国从事工商业,种田的越来越少,说明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日益卷入资
18、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 B。 18 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 ,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 ,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 C.“中兴名臣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 ,忍辱负重 ,庶不愧社稷之臣 ”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 ,是其所短也 ;不避劳苦、不畏谤言 ,是其所长也 ” 【答案】 C 【 解析】本题考查对李鸿章的评价 ,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重臣和地主阶级的代表 ,其所作所为绝非他一个人的行为 ,而是受托于上 ,所以总体来看 ,他的作为还是受到了清政府上层的肯定 ,如其举办的洋务运动 ,使其不愧为 “中兴名臣
19、”,“社稷之臣 ”,而其执政几十年 ,忍辱负重 ,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因此 C 项符合清政府对他的评价。 A、 B 项是对其一生的否定 ,D 项对其评价显然不中肯。 19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 F1 为阻力 ,F2 为动力 ,其中 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以后 B.解放战争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答案】 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解。 甲午战争以后 ,由于清政府取消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民政府借内战之名大肆向工商企业摊派
20、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奄奄一息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由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取得进一步发展。故正确选项是 B。 20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的 “大会 ”指的是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二届三中全会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1、故排除 A;中共八大召开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期,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是在 1956 年,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是在 1978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是在 1984 年,故排除 C、 D。 21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据这一口号可推断当时 A.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C.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D.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 507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 ”“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体现了浮夸风,这属于 “大
22、跃进 ”时期的口号,与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无关,故排除 A;该口号 的出现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 “左 ”倾错误,故排除 B;题干叙述的口号属于经济方面,无法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 D 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故选 C。 22 1961 年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 ,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 ,有的地方出现了 “父子队 ”“兄弟队 ”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 ,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D.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
23、 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情况 ,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时间 “1961 年 ”可以推断 A、 B 两项说法与当时国情不符 ,排除 ;由 “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 ”“父子队 ”“兄弟队 ”“家庭作业 ”等信息可知 ,答案为C 项 ;D 项说法正确 ,但与题意无对应关系 ,排除。 23 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是 A.实行改革开放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加入世贸组织 D.建立经济特区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外改革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 国开始主动向世界开放。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故排除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 年,故排除 C;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改革开放的表现, D 项不符合题意;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标志是改革开放,故选 A。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