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二O一一届)题目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以边城为例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O一一年六月本科生毕业论文1目录摘要2ABSTRCT2关键词3KEYWORDS3引言3一、悲剧意识在边城中的体现4(一)错位的爱情引发的悲剧4(二)善良的人性引发的悲剧5(三)湘西特有的地域文化造成的悲剧6(四)社会不公导致的悲剧7二、边城中宿命意识的体现8(一)边城中的人物无法摆脱命运的拨弄8(二)人的宿命是一种“必然”10三、沈从文小说的宿命和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11(一)湘楚独特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宿命和悲剧意识形成的前提11(二)自身经历和生存困境是宿命和悲剧意识形
2、成的基础12(三)特殊的经历和秉性促使了宿命和悲剧意识的形成13结语15注释16参考文献16致谢18本科生毕业论文2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与悲剧意识以边城为例摘要美丽总是愁人的沈从文小说从表面看来,故事里的人物无论主次,无一不是美的,无一不是善的。在展现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尤其是其代表作边城,它的基调是忧郁的,这种忧郁是从作品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使整部小说笼罩着一层忧伤的氛围,这种淡淡的忧伤,构成边城不可或缺的宿命与悲剧意识。本文主要从爱情悲剧、人性悲剧、独特的地域文化造成的悲剧以及社会不公导致的悲剧等四个方面论述悲剧意识在边城中的体现,再从边城中的人物无法摆
3、脱命运的拨弄和这种宿命是一种“必然”来论述宿命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最后,从湘楚独特地域文化、作者自身经历和生存困境以及特殊的经历和秉性三个方面来说明沈从文小说宿命与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ABSTRCTBEAUTYISALWAYSMELANCHOLYTHESTORYSCHARACTERS,WHICHCANBEOBSERVEDFROMTHESURFACEOFSHENCONGWENSNOVEL,WHETHERPRIMARYANDSECONDARY,AREBEAUTIFULANDGOODONTHEONEHAND,THEAUTHORPRESENTSTHEBEAUTIFULANDHARMONIOUSPICT
4、URES,ANDONTHEOTHERHAND,HESHOWSTHEFRUSTRATIONANDCONFUSIONONTHEFACEOFLIFESSADDESTINY,ESPECIALLYFORHISMASTERPIECE“THEREMOTETOWN“,WHOSETONEISMELANCHOLY,ANDTHISMELANCHOLYNATURALLYFLOWSFROMTHEWORKSOTHATTHEENTIRENOVELSHROUDEDINANATMOSPHEREOFSADNESS,WHICHCONSTITUTETHEINDISPENSABLEAWARENESSOFTHEFATEANDTRAGED
5、YOF“THEREMOTETOWN“IWILLANALYZETHETRAGEDYCONSCIOUSNESSANDFATECONSCIOUSNESSINWHICHTHECHARACTERSCANNOTESCAPEFROMFATEANDDESTINYISA“EVITABLE“THATISREFLECTEDINTHENOVEL“THEREMOTETOWN“FROMFOURASPECTSTHETRAGEDYOFLOVE,TRAGEDYOFHUMAN,THETRAGEDYOFREGIONALCULTUREANDTHESOCIALINJUSTICEINMYDISSERTATIONANDFINALLYIWI
6、LLILLUSTRATETHEREASONOFCOMPOSINGTHETRAGEDYCONSCIOUSNESSANDFATECONSCIOUSNESSOF本科生毕业论文3SHENCONGWENSNOVELFROMTHREEASPECTSXIANGCHUUNIQUEREGIONALCULTURE,THEHISTORYANDSURVIVALPLIGHTOFTHEAUTHORANDHISSPECIALEXPERIENCEANDHISNATURE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宿命与悲剧;超越KEYWORDSSHENCONGWENTHEREMOTETOWNDESTINYANDTRAGEDYSURPASS引言边城表
7、面上描写了湘西和谐的气氛,但实际上有一种无形的宿命早已深深潜伏在湘西的每个角落,这种宿命是早已经注定的。佛教认为宿命是前世的生命。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隐隐发现美的背后总伏隐有一丝淡淡的悲痛,有的作品以“模棱两可”的结局结尾,但是影射在主人公身上的总是难以摆脱的悲剧,他们在挣扎,却总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拨弄。上一辈的宿命总会留给下一代继续承担。所谓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鲁迅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用海涅的话来解释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外在约束下,任何个体的任何反抗或突破形式
8、都将注入宿命的悲剧内容。”2在文学范畴内,悲剧意识应从悲剧特性去理解悲剧冲突表现的是人物的逆境和不幸,但并非所有的逆境和不幸都能构成悲剧的冲突,只有当正面主人公在出于自己意志的行动中,遇到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时才成为悲剧的冲突。按照美学的观点,悲剧就是顺应历史必然要求或具有肯定价值的社会力量或个人,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必然的失败、毁灭,从而激起人的哀怜、悲痛和同情,以至愤慨的审美特征。然而,当我们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时,发现他的悲剧总是萦绕着一种外在和谐的抒情氛围,总是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人的生存和命运进行着思考和关怀,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存文化形态做着理性的思考。
9、既没有人与外在事物的对抗,也没有人精神世界的自我对抗。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表现为一种贯穿作品始终的悲悯情怀,自然而然化入叙述和情节的哀惋情调,整体呈现出本科生毕业论文4诗意抒情的悲悯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真实而又迷人。这里的山,雄浑中蕴涵着秀美,这里的水,清秀而又渗透着灵动。或许,是时代让秀美中不免露出几分悲凉与凄切。点缀于山川间的古镇边城,虽古老却不乏生机,贫困却带有畸形的繁荣,和谐却有几分隐约的悲剧。一、悲剧意识在边城中的体现沈从文小说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悲剧意味,边城这部小说从翠翠父母亲的死为开端,最后又以翠翠苦苦等待的悲剧为结尾,其中的人和事处处都充满着悲剧的成分。(一)错位的爱情
10、引发的悲剧翠翠父母的故事从未正面讲到,而是在许多人的口中一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翠翠母亲爱上了一个当兵的,当兵的让她一起远走高飞,而她又不能,当兵的自杀了,她也在生下女儿翠翠之后殉情了。两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果说母亲的故事因为没有正面大篇幅讲述容易使人忽视的话,那么翠翠所演绎的故事就不容不思考了。关于翠翠,文中有一段经典的叙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
11、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3然而就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却得不到她应得的爱情。老祖父、天保、傩送,三个深爱着翠翠的男人最终却让她孤零零地守着渡船,守着那份“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4的渺茫希望。悲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而这样的悲剧又旨在告诉人们什么深层次的问题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的情况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本科生毕业论文5时不时地在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再现。“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
12、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所以翠翠可能永远也没有爱她的人守候身边,可能永远也等不来那个她深爱的人。是和亲情绝缘与爱情无缘么当然不是,是这场错位的爱情早就注定的悲剧结局沈从文又以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结束了这个美丽的悲情故事(二)善良的人性引发的悲剧人性,是沈从文一直重于考察的主题。在他
13、的湘西世界中他表现了淳朴、自然、美丽、善良的人性,然而这种本真的人性却也是简陋的,他们缺乏对人性本能的自我完善和超越意识。而在都市生活的表现中,对人性的考察则在否定被现代文明吞食和扭曲的虚伪丑恶的人性。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对完善人性的赞美与对其简陋一面的批判构成了其小说的人性悲剧。老祖父带着对女儿的愧疚,对孙女的婚事格外慎重,于是他“指挥”着天保、傩送兄弟又是车路,又是马路地忙个不休。在人性的自然之中,因为夹杂着心机,于是他绕来绕去,不把话说清楚,一会儿对翠翠讲“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想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5使得本来就懵懂的翠翠更搞不清那将她浮起来的美妙歌声来自哪个。一
14、会儿又对傩送说“听人说那碾坊将来是归你的归了你,派我去守碾子,行不行”6完全相反的表达让傩送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在一个淳朴自然的世界里,在一群率真直爽的人中突然有了这么一点心机,兄弟俩开始了一种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明的竞争方法赛歌。或许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弟弟的代唱使得一场严肃的爱变成了不严肃的游戏,而这一切使得翠翠总是云里雾里,做不出回应。就这样三个爱着翠翠的男人因为那一点点心机,让这个女孩子收获不了爱情。小说中的冲突更多来自善良本身。在人们美好善良人性的背后,人的生命是一代又一代极其相似却又无奈的毫无意义的循环,这造成了生命价值的丧失本科生毕业论文6和意义缺损,在沈从文看来,这正是湘西世界里人
15、性的淳朴和善良造成的悲剧,这便是边城中的人性悲剧。(三)湘西特有的地域文化造成的悲剧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虚拟的,是一座“边城”,它承载的是作家独特的人生和审美的理想。“湘西世界不是一种真实的客观性存在,而是一种主观叙事。有意无意间,沈从文在文本中构制出一个超越了一般文学形象世界意域的意义和价值世界,湘西世界亦演变成一种文学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存在。”7沈从文在对生命和人性的悲剧性体验中,将日常世态上升到精神、道德、文化层面进行观照。在对生命及人性进行悲剧性沉思之后,进而是对文化价值选择的悲剧性探索。最终“边城文化”价值体系不得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前解体,湘西在惶恐之中不得不遭受现代文明的入
16、侵,迎接着命运未卜的未来。那么,为什么说是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化造成的悲剧呢从小说的描写中看,湘西人们与世无争,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待事情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不去争取,而是被动的等待命运。看似和谐,实际上悲剧的人生也就从此开始了。边城看似是沈从文“边城文化”理想的文学阐释。故事发生在茶峒这样一个地方,这里风景优美,风俗淳朴,人情和善。老船工古道热肠,撑船数十年,从不收取别人钱财,而过往行人却总是要“把钱”,即使是妓女也是“那么浑厚”,遇到相熟客人,“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8。这样的环境中所“长养”的人更美,人情也真挚美好。在这样一种田园牧歌的氛围中,作家要表述的是自己生活、生命和文化的湘西理
17、想。然而,这里也是中国乡村封闭的缩影。翠翠生活在渡口这样一个五方杂会的地方,然而最远却只到过小镇,生活中的乐趣便是小黄狗和看划龙舟。同时,她的生命是不自觉的,爱情只是内心隐约的骚动,而不懂得去追求和接受爱情。整个边城之中,可以看作文明和外力进入的只有爷爷的那点小机巧和渡口往来的商旅人群了,前者造成了悲剧,但之后似乎又归于平静了,而后者则丝毫不曾在这个世界中掀起涟漪,湘西世界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繁衍更替着,一切在混沌自足中最终归于沉寂。翠本科生毕业论文7翠最终依旧懵懂而纯洁,在渡口做着那个无法醒来的梦守侯着那份没有结果的希望。翠翠的怅惘其实是沈从文对湘西文化自然解体、沉落的痛惜和哀叹。边城中美丽不
18、变的山水和人事,重复单调的生活,尤其是那个美丽、纯洁的翠翠,以及那艘往来于河流两岸的渡船和船上的摆渡老人,山上耸立千年见证茶峒变迁的白塔,是沈从文朴实、自足、和谐、自尊、保守的文化理想的象征。然而最终老人厮守一生的渡船被一场无情的大水冲走了,老人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平静地死去了,茶峒矗立千年的白塔也在暴风雨中倒塌了,沈从文的理想之梦也无奈地幻灭了。爷爷的死,白塔的倒塌,象征着原始、古老的“边城文化”的终结。翠翠渡口的等待,白塔的重建,只是作者的湘西情结在最后失落与解体的夕阳中面带微笑的痛苦回眸,那山那水那景似乎依旧,但却真的不同了。边城体现的正是沈从文文化理想的追求到解体的悲剧过程。(四)社
19、会不公导致的悲剧母亲的悲剧显然来自外界事物对生命本真的压抑以及生命内部的矛盾,作为小说人物演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悲剧翠翠父母当年的爱情悲剧,蕴含着许多发人深思的社会内容。他们因为唱歌而相互深爱,到头却“结婚不成”,反而一死了之。从小说提供的线索看,并不存在老船夫对女儿婚事的干涉。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因为翠翠父亲的民族身份和母亲身份的差别;也许如老船工后来提及翠翠时说的,只是“一个光人”既无财产,更谈不上门第。无论哪种情况,都深刻反映着封建宗法关系对婚姻的制约。“年纪较长的,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作父亲的当两个儿子很小时,就明白大儿子一切与自己相似,却稍稍见得溺爱那第二个
20、儿子。由于这点不自觉的私心,他把长子取名天宝,次子取名傩送。”9团总从心里上是倾向大老的,还找人去老船夫家提亲,可他隐约知道了二老也是喜欢翠翠的,却让小儿子娶碾坊的女儿。或许因为大老是长子,或许是他真的打心底偏向大老,于是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做出了决定。这种传统的家长观念,以为可以给儿子带来幸福。可是,两个儿子公平竞争的结果也是顺顺没有料到的。最终,儿子爱情的悲惨结局,作为父亲的顺顺是脱不了干系的;外祖父看似很明事理,从女儿的结局中他意识到翠翠的终身大事要让她自本科生毕业论文8己决定。表面上一边强调着所谓的“车是车路,马是马路”,但对翠翠反反复复说着大老多么的有出息,为人又正直、慷慨。嫁给大老,算
21、是命好之类的话。可是,他似乎隐约感觉到翠翠对二老的心意,也知道唱歌的是二老,更明白二老对翠翠的情意。这个时候,老祖父做了什么呢因为在翠翠与傩送之间,横着的那座碾坊。老船夫心里一直盘算着,不管翠翠将来跟大老还是二老,船夫都可以不用渡船,可以去照看碾坊了所以,船夫一边替翠翠做着决定,一方面却一直说让翠翠自己做主。他心里很清楚翠翠会听爷爷的,但是他自己也模棱两可。面对大老的提亲和傩送的间接表白,老船夫在犹豫什么老船夫在一旁的帮衬,却始终没有实质性作用,只是一味的说支持翠翠,行动上却没有给翠翠明确的答案。最终,外孙女一生的幸福也毁在了老船夫的手里。边城的深刻高明之处就在于让碾坊始终作为一种隐蔽的力量而
22、存在,但它又是那样有力,结合着人生中的偶然与人心的隔膜起着兴风作浪的作用,使边城这首纯美的田园牧歌,渲染出一种使人压抑的悲剧性色彩。社会的不公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人们对财富极度的渴望心里,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悲剧的产生。像这种社会不公引发的悲剧,又何止发生在边城二、边城中宿命意识的体现爷爷的善意,始终没有成就翠翠的幸福。翠翠的命运应该靠自己去把握,恰恰边城中的人物都没有尝试去争取自身的幸福,这也就造成了悲剧性的结局,而纵观全文,边城中的人物又难以摆脱命运的拨弄。(一)边城中的人物无法摆脱命运的拨弄在湘西这样一个汉文化道德并不发达的地方,感情是至上的,甚至连妓女都不被人蔑视,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
23、并且怀孕并非一件令人不齿的事情。然而翠翠的父母却先后自杀了,或为军纪或为伦理之情。当兵的不可能留在此地,而翠翠的母亲又因为父亲的留恋和阻挠以及自身的不舍而不能随他一起出逃,情人自杀了,生下翠翠之后的母亲也殉情了。很显然,他们二人生命的本能都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抑,如果人仅存天性,那么相爱相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兵的万万不必因忠于职守而提议出逃,而本科生毕业论文9翠翠的母亲也不必考虑老船夫的阻挠和牵挂而难于和有情人相守终生。尽管是世外桃源般的边城,人的天性和生命还是会受到压抑,然而这些事物本身又不能说是错误的,这也就构成了边城悲剧性的独特。小说中一切善良的美,都将映衬一种悲剧的开始。翠翠母亲的悲剧
24、在眼前发生着,从边城前后来看,翠翠似乎无形中重走着母亲当年的那条路。这种在爱情边缘却没能把握的悲剧,跟她的母亲没有两样。因为翠翠母亲的缘故,老祖父对孙女是很迁就的,每次媒人来说媒他都要问过翠翠,从故事发展的情节以及人们的惯性思维来推断,翠翠和傩送理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翠翠本身可以拥有自己幸福的婚姻,结果却没有,那么,是因为什么最后让她落下“苦等”的悲剧呢老船夫似乎没有干涉,还一旁帮衬孙女,只是其中稍稍弄出了些误会而已。但是,这顶多不能让翠翠嫁给自己深爱的人,可是结果却丧失了幸福。尽管翠翠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是二老傩送,然而她只是一个原始人,她不知道怎么理解爱,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最主要还是因为翠
25、翠缺少主体性。她始终生活在一个懵懂的世界中,对于生命中一部分的爱情不知如何操纵。作品中有几次翠翠与傩送的相遇。一次是集会翠翠晚上回不去家的时候,傩送要送她回去,她却以为是请她去妓院。一次是摆渡,傩送希望翠翠来为他摆渡,而这个小姑娘却惊慌失措。更重要的是傩送兄弟夜里唱歌的事情,翠翠尽管在梦里听到了歌声,灵魂也为它浮了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10梦是甜蜜而美丽的,然而翠翠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她醒来了便说“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11三个深爱她的男人们煞费苦心地安排着又是“车路”,又是“马路”的竞争,
26、但她却没有明显的反应。她其实一切全像她的母亲,是奔放、豪迈、野性的,然而她生命的能量却未打开,面对爱情,她一直活在沉默和压抑中,这使得她接受不到二老爱的信息,也表达不出自己爱的语言。其实一开始,与傩送的相遇相爱注定是生命中的插曲,傩送注定是翠翠生命的过客。大老的死已经成了事实,傩送的离家出走,留下翠翠久久的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与迷茫。一颗从小本科生毕业论文10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找寻到自己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至少,傩送今天是不会回来了。试想,如果大老没有死,或许翠翠还有拥有二老的机会。可事实是二老或许明天回来,或许永远不会回来
27、。无形中,她依然重复着母亲当年的宿命。或者幸福或者不幸福,但是翠翠和翠翠母亲都没能摆脱宿命的追捕,终究没能和心爱的人走到一起。再假想一下,就算有一天,傩送撑着船回来了,他也不能和心爱的翠翠在一起。因为他始终摆脱不了哥哥的阴影。在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里,翠翠和傩送注定孤单一生,注定互相的苦苦等待,也注定他们不能在一起。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冥冥中,等待就成了她永恒的宿命她根本就无法摆脱女人与生俱来的宿命,这也是命运的摆布更是埋藏在湘西几千年文化里的劣根,谁也不能改变谁也没法帮主人公摆脱这种宿命的追捕。(二)人的宿命是一种“必然”边城中人物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拨弄,看了边城
28、,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人物的宿命实则是一种“必然”。沈从文也说“凡事若是偶然的凑巧,结局又若是必然的宿命。”12边城中的翠翠就生活在湘西这块乐土上,但她的生活环境并不美妙。没有坚实的生活依靠,一直生活在闭塞的空间。翠翠母亲与屯防军人相恋,最终以死亡代替爱情;同是湘西自然造化的翠翠也重复了母亲的不幸命运。翠翠不知道大佬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愤出走后发生“水鸭子”被溺死的悲剧,她更不知道二佬傩送离乡远行也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在她与大老二老的感情纠葛中,看似伟大,实际上爱情已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成为兄弟二人互表亲情的牺牲品;她甚至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也全是由于替她的幸福思虑过多而心力交瘁所致
29、。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了,她似乎依然没有意识到,只是一味的难过。当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之后,她才如梦初醒,“哭了一个夜晚”。特定的风俗人情和湘西环境给翠翠的命运蒙上了悲剧意味。“作品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的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本科生毕业论文11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13最后,翠翠也只得陷入遥遥无期的等待之中。折射出人们对人生命运的无能为力和不可把握。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湘西人们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
30、母亲的命运是悲情的,显然,眼前的翠翠正重复着她母亲的悲剧命运,重演着母亲的悲剧人生。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悲剧和宿命似乎成了一种循环。这种“必然”的宿命也暗含“天意的偶然”和“人事的误会”。如果说,宿命作为一种“必然”而存在,那么这种“必然”是由一个个的“偶然”因素组合而成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仿佛在不经意的一瞬,好像早已安排好了。“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他后天的命运。”14边城中充满了偶然与不凑巧。天宝和
31、傩送同时爱上翠翠,而翠翠却对二老情有独钟;出乎老船夫意料,那让翠翠梦中浮起灵魂的歌不是大老而是二老所唱;大老因爱情失意坐船去下游,虽水性极好却被淹死;雨夜里白塔突然倒塌,老船夫静静地死去。这些偶然和不凑巧,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悲情和宿命面纱。老船夫50多年来一直以摆渡为业,同时按照当地的风俗和自己的“善”,安排翠翠的终身大事,最终却导致他与人产生一些无谓的误会,这些误会使他倍感冷落与孤独,并对自己“善”的处世方式产生困惑,无法解脱而导致精神崩溃。老船夫临死前说“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15这无形中也是老船夫面对命运如此安排而表现出的无奈。三、沈从文小说的宿命和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沈从
32、文小说之所以充满着悲剧,是有其原因的。既然研究沈从文,我们就需要寻找这种悲剧与宿命形成的原因。(一)湘楚独特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宿命和悲剧意识形成本科生毕业论文12的前提湘西,地处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这里,处在中原文化的边缘,很多独特的文化却不被认同,湘西独特的地域性和边缘性文化与主流文化存在距离。这里,既有中原儒家文化的浸染,又有中国生命力极其绵延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底蕴,尤其是以屈原楚骚浪漫情怀为代表的湘楚地域文化的积淀,同时,湘西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现代社会的侵袭。在这三种生活和文化的冲突与交织中,起主导作用的当属有着文化原生态的楚骚湘楚地域文化。沈从文在相对闭塞的湘西生活了近二十年,与同时代
33、的知识青年相比,西方文化在五四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侵袭,几乎对沈从文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上,沈从文对西方文化有着天生的隔膜。于是,他选择了合乎自身性格和气质的楚骚湘楚地域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理想。这种选择既符合沈从文敏感自尊的内在气质,独立浪漫的人格特征,也构成了沈从文一生的文化追求与实践。这种文化充满了神秘浪漫的气质,重视情感的内在体验,轻视理性和规范,在浪漫抒情的背后渗透着浓郁的悲剧意识。以屈原悲剧人格和悲剧精神为代表的楚骚悲剧传统,是沈从文思想和情感生长的土壤和空气,长期耳濡目染,楚骚湘楚地域文化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沈从文恰巧生活在汉族和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
34、族的杂居地。这里山清水秀,从历史上看,它是一座边疆僻地的孤城;从地理上看,它又是川、黔、湘交界的水陆交通枢纽。边地的闭塞使得这里民风古朴纯洁,往来的商旅又“诱惑”着年轻人离乡背井。在特定环境下的沈从文,默默的感受着湘西文化的独特氛围,沈从文的悲剧意识主要来自于他对湘西自然和人事的体会和感悟,以及楚骚湘楚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心理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悲剧意识。(二)自身经历和生存困境是宿命和悲剧意识形成的基础沈从文是一个性情敏感、不满足现状,有着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目睹了太多践踏生命的场景。1922年,在湘西生活了二十年的沈从文为了寻找理想,读点书,试图“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怀
35、着对新生活本科生毕业论文13的憧憬只身来到了北京,开始进入到一个让他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去学学习那些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作为一个山地边民,沈从文初到北京,闯入当时文化、思想冲击最为强烈的大都会,他的人生出现了困境惯有的乡下人思维方式无法及时接纳都市的人事,加之生活艰难,手上没有学历文凭,坐不进大学的课堂,囊中又空无一物,甚至连房租也支付不起。一心向往大城市,充满新生活理想和期待的沈从文,没想到在这个憧憬已久的大城市里却是四处碰壁,处处遭受人情冷漠,眼见道德沦丧,人性扭曲,却无能为力。原本对大都市充满美好期待的沈从文,得到的更多的却是奚落和冷遇。从初到北京凄苦的生活遭遇,到后来都市里的人情冷
36、漠,学者名流等的虚伪做作。人性扭曲,使沈从文更加深刻理解了人生的艰难和浮华都市中的人情世故,对于敏感而自尊的沈从文来说,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他对都市生命的虚浮以及各等丑陋人生的厌恶,造成作家心理上的孤独和对都市的潜意识敌视,以求得心理的优势和内心的平衡。在当时,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谋生的唯一手段,都是极为鲜见的,而沈从文没有其他职业,写文章投稿,以稿酬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写作自然就成了他的职业,严峻的生活现实一下子就把他逼到了职业作家的位置。沈从文选择文学道路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他多次谈到初到北京的艰难,生活中常过冬没有火炉,腹中也常空空的,甚至连写作上最基本的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不熟悉。他几次
37、想放弃文学回到军营,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沈从文用怀念乡村来抵御对都市的隔离和厌恶感,来保持生活的尊严,这是身处恶势的人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抗拒和心理自卫方式。“乡下人”的都市困境深刻影响到沈从文小说的创作和价值选择,他也便越发地怀念乡村,怀念乡村中的古朴人性。他在都市里的生活困境强化了他的悲剧性生活感受,使他从心底里产生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悯,从悲剧的角度去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生命和人生。(三)特殊的经历和秉性促使了宿命和悲剧意识的形成本科生毕业论文14他对信仰的执着并不是常人可及的。“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16他的试图用文学重造社会,用文学重唤人的情感和理性的信仰,让他克
38、服了生活的艰辛。同时,沈从文还经常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他总是担忧生命中“偶然”的突袭。虽然他一直认为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能把握自己的未来,但一定程度上他又是一个宿命论和不可知论者,于是他的内心总回响着两种声音,他是矛盾的。他切身体会着命运的弄人,却又不完全悲观,这便融入了他独特的悲剧意识中。可见,正是沈从文特殊的经历和秉性决定了他悲剧意识的特异性。这不同于其他作家后天通过对西方悲剧意识的接纳和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认同而形成的悲剧意识,沈从文的悲剧意识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是个体化而非观念形态的,它来自于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湘西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的理解,是生活赋予他的特殊意识。沈从
39、文悲剧意识的自然形成使其成为自觉的流露,浸染到小说中,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悲剧氛围,一种明显的悲剧情绪,一种可感知的,然而又难以言说的悲剧情调,于是在那样一个山明水秀的边城中才会上演那样一出善良人的淡淡悲剧,似乎一切无事,却萦绕着一种悲凉的氛围。轻轻淡淡的叙述,使这份悲剧情调既不显得浓烈悲壮,又不觉得无望悲哀,而是一种介于其间的悲悯,这便形成了边城那独特又动人心魄的悲剧美。沈从文早期的一些独特经历,使他过早地接触到湘西下层民众生命的苦难和生活的艰难,这些源自真实的生活画面和鲜活的生命本身的体验,在年轻的沈从文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他敏感、情绪化、重视体验和感悟的思维方式,这也造成了他
40、心理上的早熟,在内心的潜意识深处,充满了对湘西下层芸芸众生的关爱和同情,也使得沈从文更多地从悲剧的角度,用一种悲悯的心态和眼光来观照和理解湘西平常人事中的悲哀。他敏感、自尊而又多愁善感的性格和早年生活所沉淀下来的湘西情结,成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基点体验和思考湘西带有原始本真的生命和人性。结语本科生毕业论文15沈从文的小说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和对生命重造的理性探索。他的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一方面体现在对湘西人自由生命的浑然不觉,麻木无知,生命缺少主体性的悲剧的反思;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都市人生命萎缩,生命力丧失,生命被异化的悲剧性观照。边城作为湘西题材小说之一,体现的主要是前者。边城实质
41、想要表达的是一部悲剧,是一部内心抽泣,外表温润的大悲剧。这种深厚浓郁的宿命和悲剧意识,不单单受湘西历史地域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在于沈从文早期自身的坎坷经历,在独特的文化氛围下,沈从文结合自身,开始思考人生。这也使得沈从文更多地从悲剧的角度,用一种悲悯的心态和眼光来观照和理解湘西平常人事中的悲哀。从湘西小说的悲剧与宿命引申到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以及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的“不和谐”。对比湘西世界和现代社会,纵观古代历史和当今社会现状,能从沈从文的小说中有所思考和启迪,能让更多的人避开这种悲剧。其实,这不仅仅是发生在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都在发生的故事吗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一人这
42、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个渴望得到幸福的女人中的典型么边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幸又岂是沈从文个人与少数民族的不幸,它是所有人,是我们人类曾经或者现在以及未来都不得不面对、不得不遭遇的那种人性悲剧、命运悲剧。“叔本华认为悲剧的使命就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不幸(可怕的一面),即在我们面前说出人类的痛苦和悲伤,演出无辜之人不可挽救的失败或毁灭。而近代学者王国维对此则有更加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痛苦和不幸,不算悲剧;发生在某一部分人身上的痛苦和不幸,也不算悲剧;只有那种发生在我们整个人类身上的痛苦和不幸,才是真正的痛苦和不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边城的悲剧色彩之浓、之深也就即在于此,使人读后不禁
43、产生一种如烟的淡淡的忧愁,又浸渍自己那似曾经历、体验过的不幸往事中,像一首哀婉的牧歌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回荡空谷。”17边城含蓄的结尾正暗示了一种生命转机的希望翠翠接过爷爷的长篙正是要把他人和自己都引渡到幸福的彼岸本科生毕业论文16沈从文小说在对宿命超越过程中,突出表现的一点就是人的生命已受到金钱与权势的左右。现今社会,有很多种不良风气布满世俗,包括湘西的醇厚民风,也在慢慢地被异化。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妨用“真、善、美”重新去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尝试用人性的美去驱散现实的阴霾。注释1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03页。2张玉书海涅选集,人民
44、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03页。3沈从文自传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4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6页。5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7页。6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19182003),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9页。7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62页。8刘洪涛沈从文小说新论,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第37页。9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8页。10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96页。1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5、年,第232页。12美金介甫,虞建华/邵华强译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5页。13张大明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北京第1版,第443、444页。1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267、359页。15王光东边城,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9页。16赵江滨沈从文乡土小说“田园”风格的前创作原因试探,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0卷第3期,2007年5月,第7页。17王俊虎人性天意人事,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第48页。参考文献本科生毕业论文171、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岳麓书社2006年。2、吉
46、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沈从文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三联书店1985年。4、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5、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昭明出版社1975年。6、邵华强沈从文研究资料,花城出版社1991年。7、沈从文代序,上海书店1990年。8、陈思和一江柔情流不尽复旦师生论沈从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9、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孙冰沈从文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1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12、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47、005年。13、刘韵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14、沈从文及其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5、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16、陈改玲边城研究三题,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2007年。17、韩立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8、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9、沈从文著沈从文的湘西,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20、向成国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21、刘永泰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永远的从文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文集,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2007年。22、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读书1984年第4期。23、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24、刘洪涛与牧歌情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25、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26、美金介甫沈从文的,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27、王俊虎人性天意人事,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