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93KB ,
资源ID:5989      下载积分:2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59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不到潇湘岂有诗——唐诗的潇湘意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不到潇湘岂有诗——唐诗的潇湘意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

1、本科生毕业论文1毕业论文不到潇湘岂有诗唐诗的潇湘意象摘要潇湘,自从屈原歌咏以来历经代代才人艺子的传承发展,就从一个地理名称发展成为一个富于多种意涵的文化意象。在诗、画、乐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本文以唐诗中有关潇湘意象的部分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意象的角度对“潇湘”一词的内涵进行分析,力求对“潇湘意象”有一个框架式的认识。ABSTRCTXIAOXIANG(潇湘),AFTERINTONEDBYQUYUAN,ITHASBEENINHERITED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ASARESULT,ITHASBECAMEACULTURALIMAGEWITHRICHMEANINGSFR

2、OMAGEOGRAPHICALNAMEANDYIELDEDHEARTENINGFRUITSINTHETERMSOFPOTRY,PAINTINGANDMUSICMYPAPERTRIESTOEXPOUNDANDANALYZETHEIMAGEOFXIAOXIANGBYREADINGVARIOUSOFTANGPOEMS,COMBINEDWITHTHEAUTHORSLIFEANDEPERIENCE,INTHEWAYOFIMAGEUNDERSTANDINGTHUS,WECANFORMACONCEPTIONOFXIAOXIANGINANINTEGRAL,COMPREHENSIVE,STRUCTURALWAY

3、关键字唐诗潇湘意象KEYWORDSTANGPOETRYTHEIMAGEOFXIAOXIANG潇湘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屈原以来,潇湘在文学和艺术上,包括了诗、词、散文、曲、绘画等都有集中的体现,形成了所谓的“潇湘文化”。自东汉末始,“潇湘”一词就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及至唐代,随着诗歌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潇湘”一词被广泛吟咏,成为文人雅士偏爱的题材之一。潇湘意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其原型是屈原的流放以及他对湘夫人的吟咏,本科生毕业论文2在后世文人的记忆与歌咏中,就从单一的历史事件演化为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对后代特别是贬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文人士子,因着不同的经历、修养与见

4、识,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潇湘文学观念。本文试从潇湘概念和文学内涵两个方面来分析潇湘意象的内容。潇湘概念(一)潇湘的地域范围潇湘,一般理解为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许多唐诗的注解就将“潇湘”理解为潇水和湘水。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碣石潇湘无限路”,中国社科院的唐诗选注即理解为“潇湘,河名。湘江流到湖南零陵县西合潇水,称潇湘。”1潇水,出于湖南永州市宁远县的九嶷山。宋代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并序“潇水出道州(今属永州管辖),湘水出全州,至永州而合流。自湖而南皆二水所经,至湘阴始与沅水之水会,有至洞庭与巴江之水合。故湖之南,皆可以潇湘名水;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2根据米芾的这个说法,潇

5、湘可有两义一是广义上的“潇湘”,即泛指整个湖南地区,二是狭义的“潇湘”,即指潇湘二水流经的永州地区。潇湘地区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晋书卷九十二罗含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樗蒲如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赤崖如朝霞,是纳湘川之名。”3初学记中记载了恒玄的游南彼衡山诗“理楫将游衡岭。涉湘千里,林阜相属。清川澄映极流,涯涘纤埃无秽。修途逾遇未见其极。”4湖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潇湘的风光之美,气候之润,亦是南飞候鸟大雁等最佳的栖息地。黄宪遇渔篇“潇湘秋兮沄沄,芙蓉落兮雁南宾。”李白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陪游洞庭五首其四“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洞庭湖有一座回雁峰,或许就是候鸟南

6、飞至此的最好证明。米芾曾在其潇湘八景图诗总序中赞扬潇湘风景“洞庭南来,浩淼沈碧,叠嶂层岩,千里衍绵,际以天宇虚碧,杂以烟霞吞吐。风帆、沙鸟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不同,四时候不一,此则潇湘之大观也。”5而其所本科生毕业论文3引的的潇湘八景更是潇湘美景的精致概括。(二)潇湘的文学语义关于“潇湘”一词的出现时间,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其最早应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此处的“潇”字并非潇水之意,而是指“水,清深貌”。(说文解字)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该处的“潇”亦非潇水,也

7、是形容湘水清深的形容词而已。宋人蔡沈注禹贡的“九江孔殿”时说“九江,即今之洞庭也。今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水,湘水皆合于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6战国时期,流入洞庭的河流中并无潇水。大清一统志记载“潇湘虽自古并称,然汉志、水经俱无潇水之名。唐柳宗元愚溪诗序始称谪潇水上,然不详其源流。宋祝穆始称潇水出九嶷山,今细考之,唯道州北出潇山者为潇水,其下流皆营水故道也。至祝穆所谓九嶷山者,乃水经注之泠水,北合都溪以入营者也。”7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在愚溪诗序中写道“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这是第一次在文献中确认“潇”作为潇水之意。其实在柳宗元之前的江淹曾

8、就写过“窈蔼潇湘空,翠碉澹无滋。”(杂诗王征君微养疾)刘良注曰“潇湘,二水名也。”。8刘良为玄宗时期人士,所以由此可知盛唐时期就有潇水之名了。再观文学作品,发现唐代以前的作品,多有“湘”而少“潇湘”。例如屈原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再如张衡的“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而唐代及唐代以后的诗文,“潇湘”一词就广泛可见了。而到了宋代,潇湘诗画更是盛极一时,可以说,这是唐代潇湘诗歌乃至潇湘文学的累积之功。综上所述,潇湘一词不但有地理学上的内容,更是一个文学意象,其内容与意义是历史地理形成的。本科生毕业论文4文学潇湘意象的内涵审美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为基

9、本特征。10“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因为多数的意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因而作者在抒发情感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采用合适的意象,而不是直接抒发情感。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内敛,其大部分原因就归结于意象的运用。本文所讨论的潇湘意象,就是这样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学意象。本文对文学潇湘意象的分析,以唐代诗歌为范围,从潇湘之失意,豁达,隐逸及清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诠释这个意象的丰富意涵。(一)潇湘之失意潇湘大地上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湘妃的传说。关于湘妃的故事,在各种史书中都有记载。刘向列女传曰“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尧以妻舜于妫汭。舜

10、既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11传说洞庭湖畔的绿竹正是因为有了湘妃泪的浸润,而变得痕迹斑驳,最后变成了我们所知的斑竹,又名“湘妃竹”。湘妃投江的故事发生于潇湘大地,而潇湘意象最初的哀怨与凄婉就来于此。刘禹锡潇湘神二首12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雨中收。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闻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在这二首潇湘神中提到的二妃,即为湘妃。而在这两首诗中,当作者提及二妃何在时,我们似乎还能看到湘妃啼泣的画面。在第一首诗中,突出了“愁”这一情感基调,甚至连九嶷山的云雾都因为湘妃的眼泪而变得哀愁。而在第二首本科生毕

11、业论文5中,则突出了“怨”,湘灵鼓瑟之哀怨,实不堪听。舜与湘妃生离死别的故事,本就是一个悲剧。尤其是在这明月之夜,听着从潇湘飘来的凄恻哀婉的瑶瑟之声时,其离别之哀怨,故园之思念,仿佛在湘妃的传说中找到了共鸣,因而其内心显得更加的深沉,悲痛。在刘禹锡的笔下,湘妃的传说已经浑然融入了潇湘大地,从而使得潇湘意象具有了湘妃之愁怨。然而,将湘妃的哀怨与迁谪之人的失意真正联系起来的是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屈原在流放潇湘后,发愤而著离骚,九章等篇,表达自己的美政理念和忠君思想。礼记檀弓曰“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郑玄注“离骚所歌湘夫人,舜妃也。”而周勋初先生也认为“舜与二妃的故事

12、,战国之时流传甚广,舜葬南方之说既起,二妃传说定会随之入南,而湘水之间原来就有帝之二女在。至是二妃故事乃与楚地原有神话结合起来,屈原的湘君、湘夫人,就是代表这一阶段。”13屈原对湘妃的相思和失恋的描绘,让湘妃和左迁流寓之人人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被贬之人,他们从湘妃身上看到了自己,尽管对君主有着坚定不移的忠心,却无法受到重用;尽管有着满腹的经纶,却无法得以施展。正是通过屈原的平生和其对湘夫人的歌颂,从而曲寄了迁谪之人在政治上的追求和失意。因此,自屈原的湘夫人以来,二妃一直是文人们笔下寄托情感的理想对象。而随着时间的迁移,湘妃的内涵也逐渐由男女之情转向了迁谪之恨,而这一过程,屈原起了最为关键

13、的作用。屈原的流放经历以及他的流放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源头之一。而他巨大的成就和高尚的人格更成为了后代文人追求的目标,被不断地传诵,成为了潇湘文化的原型。屈原之后,汉代的贾谊同样因为其才能卓著,正直不阿而受到诽谤,从国都被贬潇湘之地。贾谊过长沙,吊屈原,作吊屈原赋,不仅承袭了屈原的忠君美政之思,也给潇湘意象的迁谪之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唐代,根据尚永亮先生的研究,或因贬黜而到过潇湘的文人大约有三百多位,其中不乏张说,张九龄,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等诗文大家。对于多数的文人而言,从官位上被贬黜流放,其内心的惊涛骇浪,惶恐不安不言亦明。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朗州,他曾

14、提及此经历时说“某间以眛于周身,措足危地,骇机一发,浮谤如川。巧言奇中,别白无路。本科生毕业论文6咋舌兢魂,分终裔壤。”14而十年以后,刚从朗州回到京城的刘禹锡,本以为能被赦免,但没想到再次遭到贬谪。在谢中书张相公启中他回忆道“某智乏周身,动必招悔。一坐飞语,如冲骇机。昨者诏书始下,惊惧失次。叫阍无路,挤壑是虞。”15被贬之人,初闻消息,往往有着如刘禹锡一般的心情,既惊惧不安,又无法辩白,其内心的彷徨和郁闷也无法得到合理的纾解。由此可见,贬黜对于一心想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官员来说,其打击之大,影响至深。对于迁谪潇湘的文人而言,当英雄失路时,他们往往会在过去的历史中寻找前人留下的印记。受到屈原和贾谊

15、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他们选择正道直行,不妥协,不放弃。因而继屈贾之后,他们也为潇湘哀怨的迁谪之恨添上了自己独特的一笔。张说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16十五红妆侍绮楼,朝承握槊夜藏钩。君臣一意金门宠,兄弟双飞玉殿游。宁知宿昔恩华乐,变作潇湘离别愁。地湿莓苔生舞袖,江声怨叹入箜篌。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张籍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17一去潇湘头欲白,今朝始见杏花春。从来迁客应无数,重到花前有几人。贾至送王道士回京18一片仙云入帝乡,数声秋雁至衡阳。借问清都旧花月,岂知迁客泣潇湘。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19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壁空残

16、月曙,门掩候虫秋。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本科生毕业论文7上述的这些诗歌,均出自左迁官宦之手。在唐代这样一个政治较为开明的时代,他们却远离国都,客居于潇湘这块偏远之地,失去了报效国家,致君尧舜的机会。除此之外,他们也远离亲人,远离朋友,心中的郁闷无法得到倾诉,因而在他们的笔下,潇湘之地是饱含哀愁的伤心地,也是其郁闷和不得志的投射。李白远别离20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情感内涵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

17、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十一年左右。李白北上见到安史之乱后有感而作。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知作者的心情是异常的悲凉和哀愁,甚至气愤难平。在其笔下,太阳惨淡无光,烟云阴暗深沉。一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更是显示了政坛的黑白颠倒,群魔当道。时隔几百年,屈原和贾谊的人生戏剧又再次重复上演。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却依旧如贾谊和屈原一般坚持,发出了“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的感叹。而接下来,作者想到舜殁于苍梧之野,二妃泪染斑竹之事,触景生情,因而潇湘在作

18、者笔下便化为了悲凉愁苦的象征。所以,纵观中国诗歌的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从湘妃的离愁,至屈原、贾谊的左迁,潇湘文学的哀怨传统得以形成,并在唐代诗人的吟诵下进一步丰满,最后形成了潇湘意象中所独特的一面,即潇湘之恨。(二)潇湘之豁达论语泰伯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1在潇湘大地上,除了湘妃,屈原和贾谊的悲情故事外,还盛传着庄子,渔隐和桃花源等故事和传说。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中说“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处,抑山国也。迭本科生毕业论文8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以戍削之幽苑,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自抑。”22正是因为潇湘之地有着瑰丽的山水和朴素醇厚的风土人物,以及其与世隔绝,自成一格的

19、地理环境,令众多的失意者在此得到休憩。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熏陶于隐逸哲学之中,在呼吸之间放开自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屈原行吟泽畔,遇渔父。渔父劝他与时推移,而不是凝滞于物,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实渔父就是隐者的代表。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同自然合一,方能摆脱尘世间一切的麻烦,达到心灵上的无拘无束。不论是渔父或是庄子,他们都追求心灵上的自由,远离尘世的喧嚣,选择在潇湘的大地上散漫垂钓,从而也就给潇湘添上了一层惬意舒适之感。而文人们在尘世间所受的痛苦,似乎也在潇湘山水的浸润下,随着流水的逝去而消逝无踪。庄子,渔父,或是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迁谪士人,使他们胸

20、怀无法磨灭的忠君思想时,又给了他们在人生逆境中,借助自然和山水来达到心灵超脱的启示。正是如此,潇湘大地成为了文士的理想,通过歌咏潇湘,似乎也就和渔父以及庄子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心灵上的超脱。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23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归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这首诗描绘了冬末时潇湘之地的民俗风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似乎一扫抑郁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将自己完全地融入潇湘的山水风景和淳朴善良的民风之中。在冬末泛舟于潇湘之上,同君共适山川之美,共享节日之乐,从而追求身心的清净与逍遥。殷尧藩夜过洞庭24笙歌只解

21、闹花天,谁是敲冰掉小船。为觅潇湘幽隐处,夜深载月听鸣本科生毕业论文9泉。潇湘山水的清秀不仅给以作者自适的情怀,更惹动其隐居的情节。在诗歌中,作者似乎已经完全沉浸在潇湘的山水中,听鸣泉,赏明月,从而达到与庄子一般的潇洒自适。在作者的眼里,潇湘是最佳的幽隐之处。杜牧忆齐安郡25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其实,无论是杜荀鹤、杜牧或是殷尧藩,亦或是其他的诗人,在他们的部分诗歌中都表现出乐一定的淡泊和洒脱。或是潇湘山水的美好,或是老庄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人生逆境中开始考虑当下,或造福贬地人民,或奇景山水,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了乐观

22、和洒脱。(三)潇湘之隐逸自古以来,荆湘大地就有隐逸的传统。孔子周游列国之时,所碰到的隐士即是楚狂人。而潇湘地处南楚,“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26是一个最适合的隐居之地,因此,陶渊明才将桃花源安置在潇湘。在这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7陶渊明的桃花源并非其现实中的真实,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因此,陶渊明的桃花源,不仅仅是一个避乱隐世,安身立命之地,更是文士所追求的精神家园。在桃花源记中,没有所谓的君臣,没有压迫,有的只是人类自由的生活和发展。陶渊明将其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想寄托在桃花源中。而潇湘因

23、为有了桃花源,从而也成为了迁谪文士的精神家园。皇甫冉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28湖上孤帆别,江南谪宦归。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云梦春山遍,潇湘过客稀。武陵招我隐,岁晚闭柴扉。本科生毕业论文10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29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闲时田亩中,搔背牧鸡鹅。别离解相访,应在武陵多。秋夕书怀30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始探蓬壶事,旋觉天地轻。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不论是皇甫冉或是李白,他们在遭受迁谪之痛时

24、,寄情于山水,田亩之间,从而到达自己的桃花源,获得精神上的慰藉。然而同真正的桃花源人不一样的是,不论李白或是他人,尽管遭受着迁谪之痛,故园之思,但是他们依然没有选择完全地出世,而是在保留忠君报国思想的同时,他们选择通过借鉴隐者的思想来调和自我郁懑的心理,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脱和旷达。在经过唐朝诗歌近三百多年的累积后,潇湘意象也成功地将潇湘之失意,即迁谪所带来的离愁之痛和故园之思,以及潇湘之豁达,即潇湘山水带来的闲暇自适和超脱这两种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四)潇湘之清空唐代文士在歌咏潇湘之时,并非只带有上述的两种情感需要。陈泳超先生认为,“真正在潇湘意象中可别立一宗的,恐怕当属山水清空这样一种情调”

25、31。如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浮石濑32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众岭猿啸重,本科生毕业论文11空江人语响。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这首诗以简淡的笔画描绘了一幅潇湘秋夜图,图中的月亮,白石,寒沙,流水等景象仿佛一一铺开在眼前。而这样的美景,不论清晨或是夜晚,驾一叶扁舟,约上三五好友,便是乐事一件。在这首诗中,读者无法感受作者是否依旧哀愁,然而却能够领略诗句间疏朗清空之感,从而给人以豁达。在许多歌咏潇湘的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将此类诗歌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即到过潇湘,在其诗歌中的潇湘意象亦为实指;第二种是作者未过潇湘,而是将潇湘山水作为天下自然景观的典范。前者如刘长卿的湘中

26、纪行十首浮石濑,后者如孟郊的游城南韩氏庄33初疑潇湘水,锁在朱门中。时见水底月,动摇池上风。清气润竹林,白光连虚空。浪簇霄汉羽,岸芳金碧丛。何言数亩间,环泛路不穷。愿逐神仙侣,飘然汗漫通。庄中池水映月,竹林浮烟,岸花烂漫,曲径通幽,使孟郊联想到潇湘之胜。可见在文人学士的眼中,潇湘一带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居所。纵览潇湘意象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似潇湘”这一短语在诗歌中频频出现。许浑陪少师李相国崔宾客宴居守狄仆射池亭34池色似潇湘,仙舟正日长。燕飞惊蛱蝶,鱼跃动鸳鸯。云聚歌初转,风回舞欲翔。暖醅松叶嫩,寒粥杏花香。罗绮留春色,笙竽送晚光。何须明月夜,红烛在华堂。项斯远水35渺渺浸天色,一边

27、生晚光。阔浮萍思远,寒入雁愁长。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来宿处,仿佛似潇湘。本科生毕业论文12韦庄九江逢卢员外36前年风月宿琴堂,大媚仙山近帝乡。别后几沾新雨露,乱来犹记旧篇章。陶潜岂是铜符吏,田凤终为锦帐郎。莫怪相逢倍惆怅,九江烟月似潇湘。随着潇湘的声明盛起,潇湘山水的清秀可爱也广为人知,进而更是成为了天下山水的典范。任何自然景色,一旦有了文人的吟咏,似乎也无法绕开与潇湘的对比。可见,潇湘山水之空灵纯粹,已在唐代文人的心中留些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甚者,即使连山水画,亦能使人联想到潇湘之美。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37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潇湘在帘间,庐壑横座中。忽

28、疑凤凰池,暗与江海通。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昼日恒见月,孤帆如有风。岩花不飞落,涧草无春冬。担锡香炉绷,钓鱼沧浪翁。如何平津意,尚想尘外踪。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喧幽趣颇异,出吃是不同。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郎士元题刘相公三湘图38昔别醉衡霍,迩来忆南州。今朝平津邸,兼得潇湘游。稍辨郢门树,依然芳杜洲。微明三巴峡,咫尺万里流。飞鸟不知倦,远帆生暮愁。涔阳指天末,北渚空悠悠。枕上见渔父,坐中常狎鸥。谁言魏阙下,自有东山幽。通过郎士元的题画诗和岑参的题画障诗,虽不是描绘潇湘,但是我们似乎也潇湘的山水之清绝灵秀。这两首题画诗,不约而同地将潇湘作为山水的典范,可见潇湘山水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无怪乎

29、刘得仁在宿韦津山居中曰“心期身未老,一去泛潇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潇湘意象的审美范围也得以进一本科生毕业论文13步延展,日益成为艺术而不仅仅是文学中的意象之一。宋代宋迪,王洪,玉涧等人的潇湘八景图就是最佳的例证。结语潇湘意象,经过唐朝一代的累积,其内涵已经愈加丰富。湘妃的哀怨,屈原的离骚和贾谊的苦痛,形成了潇湘的哀怨传统;而庄子的放任,渔父的归隐,桃花源的美好,则形成了潇湘的隐逸传统;而潇湘本身所具有的山水清丽在与前两者的融合中,也成为了其独具一格的特色。唐代诗歌,对潇湘意象的描写,不难发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离愁别绪,家国之思;也不难读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般的惬意优雅,潇

30、洒恣肆;也不难看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般的山水清空,悠然自得。潇湘意象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其实更多地呈现出哀怨和忧愁的气韵。注释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78年6月,第36页。2谢明德,温庆福主编湖南旅游文学名篇选读,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67页。3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岳麓书社,2008年1月,第90页。4唐代徐坚等著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第96页。5谢明德,温庆福主编湖南旅游文学名篇选读,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67页。6宋代蔡沈注新刊四书五经,中国书店出版,1994年4月,第36页。7清代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上海古籍出

31、版社,第282卷,第24页。8梁代萧统编,唐代李善注六臣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41页。9清代陶澍陶澍全集,岳麓书社,2010年1月,第40页。10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3,第236页。11刘向著,刘晓东校点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本科生毕业论文1412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356卷第40首。13周勋初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3页。14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213页。15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218页。16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

32、出版社,1986年10月,第86卷,第71首。17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386卷,第91首。18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35卷,第36首。19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351卷,第5首。20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62卷,第1首。21孟子著,尚贝编孟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233页。22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1959年,第4页。23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692卷,第1首。24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3、10月,第692卷,第1首。25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522卷,第23首。26钱基博湖南近百年学风,岳麓书社,1985年,第1页。27陶潜陶渊明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第160页。28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50卷,第109首。29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69卷,第2首。30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83卷,第11首。32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48卷,第83首。31陈泳超潇湘入诗考,中国文化2006年第02期。33彭定求主编全唐诗,

3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375卷,第6首。34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537卷,第16首。35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554卷,第26首。36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698卷,第27首。37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98卷,第99首。38彭定求主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48卷,第1首。参考文献本科生毕业论文151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2陈素萍潇湘文学意象群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

35、8卷,第11期,2007年11月。3陈泳超潇湘入诗考,中国文化2006年第02期。4蔡红燕潇湘之魅浅析屈骚中的潇湘悲情,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5卷,第4期,2008年12月。5(美国)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年10月。6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7萧克主编荆楚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8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黄山书社,2006年9月。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潇湘”是中国文学传写经

36、验中具有丰富意涵的意象之一。陆游“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诗句中的潇湘,指地理上的潇湘,在今湖南。潇湘地区山川清丽,以其清绝灵动而又幽深遥荡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天下的文士。太平御览引湘中记“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石子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雪。赤崖如朝霞,绿竹生焉,上叶甚密,下疏辽,常如有风气。”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处,抑山国也。迭波旷宇,以荡遥清。”可见潇湘山水之秀丽。潇湘山水之所以令人本科生毕业论文16神往,不仅仅因为潇湘二水之地风光旖旎,更因为潇湘其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蕴涵。(一)潇湘的地理概念潇湘,即潇水和湘水的合称。潇水出于湖南永州市宁远县的九

37、嶷山,在永州时与湘水合。米芾潇湘八景图诗总序“潇水出道州(今属永州所辖县),湘水出全州(米芾持水经注观点),至永州而合流。自湖而南皆二水所经,至湘阴始与沅水之水会,有至洞庭与巴江之水合。故湖之南,皆可以潇湘名水;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米芾认为洞庭湖以南均可称为潇湘。在传统语境中,“潇湘”一词大多有两种涵义其一是广义上的称呼,即洞庭以南,五岭以北的整个湖南地域;其二是狭义上的称呼,即指湘江上游与潇水流域内的永州地区。而今,多数人认为,广义上的“潇湘”早已被“湖湘”所代替,有关湖湘的论著也较多,(2)所以潇湘才为人所不知。关于“潇湘”的出现时间,众多研究者都认为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山

38、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但此处的“潇”字并非潇水,而是指“水,清深也”。到了柳宗元愚溪诗序后,“潇”字才真正有潇水的意思。所以出现在诗词中的潇湘意象,经过吕国康先生的论述,应当有以下的集中意思一是以湘代潇,湘即潇水;二是指潇、湘二水或零陵,宁远一带;三是偏指湘江;四是指洞庭、岳阳、长沙、衡阳等地;五是泛指湖南及南方地区;六是虚指。(3)关于潇湘的文化意蕴,主要概括为“恨别思归”的悲情传统与“和美自得”的隐逸(渔隐)传统。“恨别思归”的悲情传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积累而成一、湘妃传说。尚书记载了尧将二女嫁给舜。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迁的史记

39、以及刘向的后汉书列女传等也都有记载湘妃的传说。经过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的吟咏,再经司马迁,郦道元等人的积淀,逐渐演变为这样的故事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从而湘妃的故事也为潇湘的悲情文学传统奠定了原型。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过程中,“二湘”的故事被绝大多数的读者理解为描写娥皇、女英与舜之间爱情的作品。二、屈贾被逐。屈平却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着满腔的欲忠君而不得的惆怅被流放潇湘,因而发愤而作离骚。贾谊被流放长沙,过江而作吊屈原赋,正是屈原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产生了共振,从而引发了其哀思,进而也为潇湘文学的迁谪主题加深了情感力量。三、唐宋迁谪文人的流放。自唐开

40、始,潇湘地区开始成为逐臣的集中地。而正是这些有着较高文学修养的被逐之士,他们被潇湘山水和人文环境所熏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创造性地丰富了潇湘的意蕴和内涵。本科生毕业论文17其二是潇湘的“和美自得”的隐逸(渔隐)传统。唐代的文人在失意之时,也注意到了潇湘之美,从而开启了潇湘和美自得的文化意蕴的累积。而这一传统则包括了渔父,桃花源等意象。渔父的形象最早见于庄子渔父和屈原的楚辞渔父。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分别以批评孔子“危其本真”,劝导屈原“不凝滞于物”达到对积极入世的批评,从而使渔父意象定位为隐逸的象征,赋予其超脱旷达,不拘于物,恬淡清空的文化内涵。也正是这样的文化内涵,令在政治上失意受挫的士人有了精神

41、寄托。而陶渊明将桃花源置于湖南境内,一篇桃花源记名传后世,从而使潇湘大地上有了隐逸的传统。而在唐代时期,杜甫,柳宗元等人的被贬谪,他们或是感慨自己致君尧舜的抱负不得施展,或是愁叹与宦海沉浮的朋友离别,或是吟咏潇湘山水的清幽,或是向往那御风而行的隐逸生活,凡此种种,都成为了潇湘意象内涵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潇湘文化意蕴的内涵,大部分人认为分为这两类。而陈泳超先生认为除了上述两种主流情调以外,“真正在潇湘意象中可别立一宗的,恐怕当属山水清空这样一种情调”。(4)其潇湘入诗考从潇湘名称的地理变迁论起,及至潇湘意象的丰富内涵及主流情调,结合准确的诗例充分地论述了潇湘山水清秀所引发的疏朗清空的情调。同时

42、他还认为潇湘的自然清秀也是引发诗人隐居遐想的重要原因。所以他认为潇湘意象的内涵应当具备了这三个层次。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潇湘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表征。从战国时期屈原以来,潇湘在文学和艺术上,包括了诗、词、散文、曲、绘画等都有集中的体现,形成了自有渊源的“潇湘文化”。自东汉末始,“潇湘”一词就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及至唐代,随着诗歌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潇湘”一词被广泛地吟咏于诗歌文学中,成为文人雅士偏爱的题材之一。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而在绘画上,许多画家以潇湘山水作为对象,表达情感。如北宋时期宋迪的

43、潇湘八景(分别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更是誉满天下,甚至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绘画与诗词创作。而在音乐上,南宋时期郭楚望创作的古琴曲潇湘水云则以其“情境交融,寓意深刻”而享誉后世。如此众多的成就,说明潇湘文化积淀之深,影响之深。本科生毕业论文18经过唐代的潇湘文学的积淀,到宋代时期,“潇湘”已经家喻户晓了。北宋时期的宋迪首作潇湘八景,从而开启了“八景现象”。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山远水,其得意之作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而大书法家米芾更是击掌称奇

44、,为之作序“潇湘之景可得闻乎洞庭南来,浩渺沉碧,叠嶂层岩,绵延千里”正是由于潇湘八景名满天下,于是,各地的“八景”便纷纷涌现出来。而作为八景图来源的潇湘山水和潇湘文学也得到了众人的注目。宋迪的潇湘八景已失,而今流传下来的是王洪、牧溪和玉涧的潇湘八景。自牧溪的潇湘八景流传日本后,对日本的水墨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其美术史的发展。令中国文人向往的潇湘八景,也令他们神往不已。日本人认为是潇湘八景带来了他们对山水的重新发现和热爱(5),因而日本也产生了许多的八景,如近江八景,金泽八景。而江户时期的浮世绘大事铃木春信则巧妙地将生活琐事结合潇湘八景,诞生了另类的坐敷八景涂桶暮雪,琴路落雁,台子夜雨

45、,时计晚钟,手拭归帆,镜台秋月,折扇晴岚,行灯夕照。潇湘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谓至深至厚。日本人对牧溪等人的潇湘八景及其以后的八景,从空间的造型,光的造型等进行了多维的研究,并把作为古典主义的潇湘八景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日本的潇湘八景的特质的形成作了长久的课题。关于这块的论述就有宋迪与潇湘八景,中国的山水画与潇湘八景图等等(6)。而且对于八景诗的研究,也屡有论文名世,由此可见日本队潇湘八景之重视。而在元朝时期,高丽文人李齐贤来到中国,与文坛诸名家交游唱和,经行各地。他的潇湘八景词传回朝鲜,和着众多,直接推动了朝鲜的词创作。朝鲜文人的潇湘八景词在典故,语词以及意象的使用上,也都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影

46、响。潇湘作为一个契机,对朝鲜的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潇湘文化从唐代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代达到高潮。潇湘山水是潇湘文学的来源,也是潇湘绘画的来源。而唐代诗人对潇湘的描绘和隐藏在诗中的丰厚的内涵也为潇湘绘画提供了素材和思想,而潇湘古曲更是从潇湘文学和潇湘绘画中汲取营养,从而三者相互呼应,相互渗透。由山水而成诗,由山水,诗歌而成画,再由画而成题画诗,由中国而域外,最终在域外得到了长远的发展。然而在中国,至明代以后,潇湘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其影响力较之唐宋已经大不如前了。或许是因为其八景不再只属于潇湘,而是遍地皆是。因而潇湘也就失去了以往在画家、诗人眼中所独特的魅力。虽然如此,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

47、中却很少如潇湘意象一般,由实际的地理风土的描写逐渐形成抽象的文化思维,而后侵染本科生毕业论文19入其他艺术形式。潇湘意象所生发的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议题。除此以外,对于潇湘文化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今结果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衣若芬教授认为“恨别思归”和“和美自得”这两种一悲一乐的相反的两种情感在潇湘文学和潇湘山水画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也正是因为这两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潇湘文学和绘画的欣赏才能够具有开放的特点。(7)因为意义的开放,从而对文学和绘画的解读也显得多姿多彩,进而能够

48、深入地了解潇湘意象的内涵和深度,准确地把握不同意境中的潇湘意蕴。潇湘八景所展现的是历代文人的情感心理。他们或喜或悲,或处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均借潇湘一词有所表现,从而也为潇湘意象奠定了其文化内涵,为“潇湘”成为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奠定了基础。本世纪初,潇湘文化的失落已经开始为人们所关注,许多学者也开始对潇湘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多数从潇湘文学上来探讨潇湘内在的含义,而忽略了潇湘山水画的解读。而国外的研究者著述则较全面,不仅从文学意象上来解读,甚至通过解读绘画本身及其和历史背景,从而理解文学与绘画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潇湘自身丰富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学术界对其的多种解读,从而也

49、留下了丰富的关于潇湘的著述,这也为读者深入地了解潇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进几年,随着对潇湘文化的愈加重视,对她的研究也更深入,具有新意。而这些较多的研究著作,反过来也证明了潇湘文化魅力的经久不衰,从而也是潇湘文化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潇湘意象所生发的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议题。而我选取这个课题,选择唐诗中的潇湘意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对她的解读,从而清楚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意象的不同的描绘,进而了解不同诗人所折射出的不同的心理。对潇湘的解读,同时能够有助于从侧面探讨唐代诗歌文学,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将从唐代诗歌中选取较为典型的包含“潇湘”意象的诗歌,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以及政治经历来分析“潇湘”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容,从而更好地了解潇湘文化。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本科生毕业论文20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3版,第236页。2、翟满桂展示潇湘文化的风采潇湘文化系列丛书述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6卷,第7期。3、吕国康潇湘考,零陵学院学报,1981年第01期。4、陈泳超潇湘入诗考,中国文化2006年第02期。5,6、谢柳青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求索1988年第4期。7、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五、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