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生毕业论文1本科毕业论文(二一一届)题目精神路上的跋涉者从史铁生散文论其生命重塑历程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本科生毕业论文2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2引言3一、地坛灵魂的栖居地4(一)走入“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5(二)在沉静中审视自我6(三)接受命运的安排7二、母亲爱与希望的供给源9(一)母爱抚平创伤9(二)母爱给予他活的勇气和希望10(三)在追思中悔悟12三、写作精神超越的自救法13(一)为了写作而活着14(二)为了活着而写作15(二)“为心魂写一条活路”17结语18注释19参考文献20致谢22本科生毕业论文3精神路上的跋涉者从史铁
2、生散文论其生命重塑历程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更是一位将生命与写作同构的作家。纵观史铁生散文,文章所有内容和思想的来源即是因残疾带来的极限体验之后的体悟和内省。本文围地坛,母爱和写作这生命重塑三要素来分析史铁生从意志消沉的残疾青年到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这条突围生命绝境的精神跋涉之路。ABSTRACTSHITIESHENGWASNOTONLYCONSIDEREDTOBEONEOFTHEMOSTREPRESENTATIVEWRITERSWHOEMPHASIZEDONTHOUGHT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CIRCLE,BUTALS
3、OWASAWRITERWHOORGANIZEDHISWRITINGSWITHHISLIFETHROUGHOUTHISPROSES,WECANEASILYFINDTHECONTENTANDTHOUGHTOFTHEARTICLESALLCAMEFROMHISULTIMATEDISABLEDEXPERIENCEASSHITIESHENGSPROSESTOBE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ISRELYINGONDITAN,MOTHERANDWRITINGTOANALYZEHOWCANADEPRESSINGDISABLEDYOUTHTOBECOMETHEMOSTREPRESENT
4、ATIVEWRITERSWHOEMPHASIZEDONTHOUGHT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CIRCLE关键词散文;地坛;母亲;写作;生命重塑KEYWORDSPROSESDITANMOTHERWRITINGRESHAPELIFE本科生毕业论文4引言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更是一位将生命与写作同构的作家。1972年正在延安插队的他因为双腿截瘫回到北京。21岁正是梦想开始的年纪,却被无端降临的病魔抛出常人的生活轨道,终身要在轮椅上度过。在经历过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病痛折磨、母亲离世这一波又一波的严酷打击之后,史铁生始终未向死神妥协。为了实现
5、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开始了写的生涯。1979年他凭借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在文坛崭露头角,之后的午餐半小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在评论界引起了轰动和讨论。而自他发表长篇散文我与地坛之后,他的散文写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陆续出版了对话练习、好运设计、灵魂的事、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等散文集。2002年,在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二十三个年头,史铁生凭借病隙碎笔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个奖项是对史铁生选择提笔写作走精神探索之路的莫大肯定。授奖词这样写道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6、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1翻开史铁生的散文集,从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到病隙碎笔,这一篇篇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文章艺术地勾勒出了一个真诚而又严肃地叩问生命真谛、饱受命运的劫难却依旧乐观博爱、在精神之路的跋涉上
7、始终未停下思考脚步的作家形象。在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一词一句饱含生命厚度的文字清晰地刻画出了一条以个体生命为路标,以一颗经受磨难的敏本科生毕业论文5感的心去感知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惨痛、人类的困境,从绝境之地攀向精神高峰的思想印迹。纵观他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所有内容和思想的来源即是他对残疾带给他的极限体验之后的体悟和内省,正是这种心灵体验让他对苦难、死亡、生的意义以及人的欲望有了深度的思考,让他把笔触伸到了一个特殊的心灵角落和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地。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坎坷的人生境遇使得史铁生文中清醒理性的独特解悟不是无关痛痒地说理,而是像大地一般的厚重而真实;真挚向上的生命激情不是凭空虚构,而
8、是发自肺腑地对生命的热爱和从心底喷涌而出的生命力。陈剑晖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指出“就散文创作来说,生命体验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穿透生活的晦暗不明的现象,并通过感悟使散文的境界得以澄明,使散文的诗意表达成为生活本质的表达。史铁生正是以其独特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梦想,使他在有限之中领略到无限,在虚空中感受到实在,把生命表现得辽阔、深沉而神秘。这里的生命体验并不是指人们所有日常生活活动,而是专门指在我们的意识中留有深刻的记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支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体验。”2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记录的是他真实的感悟与思考,写出的他心底的热情,反映的是他个人独立的精神品格和自在的灵魂境界。我们在
9、阅读他的散文时,感受的不仅仅是一位身体残缺却灵魂饱满的智者丰富的情感、睿智的思考和引导全人类走向精神彼岸的博大胸襟,更是他从绝境中领悟到人生真谛,极地而返,重塑第二次生命的坎坷心路。从他的生命体验散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地坛、母亲、写作对他成功重塑生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史铁生的散文为研究对象,围绕生命重塑三要素来分析史铁生从意志消沉的残疾青年到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这条突围生命绝境的精神跋涉之路。一、地坛灵魂的栖居地地坛是坐落在史铁生家附近一座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废弃的古园,这里曾是明清帝王跪拜行礼、祭祀神祗的场所。在我与地坛、墙下短记和想念地坛中,史铁生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座荒草繁盛、古
10、柏苍幽、高墙坍圮、古殿残破,荒芜冷落得像一片野地的园子地坛。本科生毕业论文6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3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遭遇命运严重一击,残废了双腿的年轻人;一座曾经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祭坛,而在岁月的洗礼中沦为一片荒芜野地的古园。这两种命运的相似性令他们的相遇仿佛是一场宿命的安排。史铁生在我与
11、地坛中回忆十五年前的古园时说道“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去窥视自己的心魂。”4(一)走入“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们正常人可能无法想象,双腿残疾对于一个二十一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此被禁锢在了一张小小的轮椅上,事业、爱情及人生一切美好的憧憬在瞬间被击得粉碎。年轻开朗的史铁生因此变得暴怒无常、任意妄为,他在秋天的怀念中写道“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5面对任何健全、美好、活泼的生命,他只觉得那是一次次在揭开自己的疮疤
12、,嘲笑他的无能与不堪,提醒他现在拥有的是一副残疾的躯体。史铁生在散文中并没有用过多笔墨写当初深陷残疾困境时的心境,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精神自传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所描述的与他有着共同命运和处境的主人公身上来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作品中,这位残疾青年对飞来横祸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和接受,沮丧、发怒,恨命运的不公平,他忍受不了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歧视他与姑娘约会,却受尽鄙夷和冷眼,因为他是残疾人;他写小说,编辑愿意降低标准发表,因为他是残疾人。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的他常做恶梦,梦见被包围在人们的嘲笑圈之中,梦见自己赤身裸体拖着两条变了形的腿拼命逃跑,却总是无法逃脱。痛苦、绝望、愤怒、沮丧、仇恨是一个初次
13、遭受残疾厄运降临的人内心世界的全部。本科生毕业论文7小说里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恰恰是史铁生内心所经历过的煎熬,除了被生活抛出常轨,终身将与轮椅为伴,失去健康与自由,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创,无法忍受别人冷漠与歧视的心理打击。想怨恨,却没有发泄的对象,想让这个世界跟着自己一同毁灭,却没这个能力。因为双腿截瘫而绝望的他,甚至试图用手触电线插头自杀。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史铁生写了自己住在友谊医院的这一年从患病到确诊的心路历程,写出了一个遭受残疾措手不及打击的年轻人的绝望与痛苦。“二十二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时什么感觉
14、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我乞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我用目光在所有地方写下上帝保佑,或许把这四个字写到千遍万遍就会得到上帝的怜悯。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7一个凄惶而又寂寞的灵魂,在苦难中绝望地挣扎,痛苦与暴怒、失落与惆怅、悲伤与无奈充斥了史铁生的精神世界。二十一岁过去,史铁生被朋友们抬着走出医院,他没有死,也不能再走,这是他当初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面对未来的命运,他满心都是恐慌,直到“走”进了地坛。史铁生说“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
15、的另一个世界。”8(二)在沉静中审视自我近二十年之后,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回忆那座伴他度过的生命里最为焦灼和煎熬时光的地坛,他这样写道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宁静。坐在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一进园门,心便安静。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本科生毕业论文8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
16、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9对地坛的光顾,最初的史铁生只是为了逃避,逃避不幸命运和生命痛苦。可是后来却成为他窥视心魂最为宁静的场所。只有在这片与纷繁世界相隔绝的寂寥中,他可以自由地,无任何顾忌地思索、挣扎、焦灼、努力从而走出伤痛。望着如今满目的荒凉,有谁还记得这里曾经是神圣的祭地之坛是明清帝王跪拜行礼之场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阑,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仓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17、。10在史铁生的眼中地坛里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与地坛一同经历了生生死死的无数轮回之后,肃穆、崇高和辉煌在历史的长河里消亡殆尽,可是它繁盛、茂密和勃勃的生气却未减弱丝毫,史铁生所说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11就是这个道理。原本苍凉的祭坛,史铁生却觉得“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12如今的地坛已然进入了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任凭历史将其遗忘与抛弃。看到宇宙的生生不息与生命的永恒价值在它身上体现的史铁生同时也明白自己身体虽然残缺,但人活着还可以仰赖自己的精神,只要精神不衰败,生命仍旧充满意义。作为灵魂栖居地的地坛带给史铁生重新自我审视、自我定位的契机。这样一个上帝苦心
18、安排的去处终于让他抑制住心中的暴怒和躁动,在一片沉静中窥视自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又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着自己为什么出生。因为残疾的躯体,史铁生活着却为之爱的人带来深沉的忧虑、麻烦和愁苦。他渴望过死,祈求过死,他感到了生之绝望而不明白活的意义。地坛这片净土,不仅承载了史铁生的痛苦,提供了他最佳的疗伤之地,更因为它历久而弥坚的生命力带给他无限的启迪,让他顿悟了生与死的关系,在遭遇命运重创之后,彻底摆脱了“死”这个念头并开始思考活下去的意义。在散文对话四则中史铁生说是卓别林的一句话却让受着死神诱惑的他幡然醒悟,“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13。死也是人的一种权利,死神最遵守信诺,他早
19、本科生毕业论文9晚会降临,而我们又何必去急于求成呢卓别林的幽默一语,让本是绝望的“死”突然变成了一种希望。(三)接受命运的安排残疾厄运的降临让史铁生尝尽了一切苦楚、煎熬和绝望,或许只有这样的生命体验让他在理性回归之后,思考着生与死这人生两大终极问题的同时,选择走上了对命运追根究底的探寻之路。上帝为什么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为什么不幸命运选中的偏偏是我不公平命运的救赎之路到底在哪里在地坛的十五年里,史铁生反复诘问着这些原本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恰恰是地坛中上演的人生百态让史铁生想通了答案。在我与地坛作者记录下了这样一群人一对身材极不协调、外表毫不般配却恩爱异常的夫妻;一个热爱唱歌技术不精到却立志要当歌
20、唱家的小伙子;一个有着天赋却被埋没、即使最终破了记录也因为年龄而结束运动生涯的长跑家;一位长着天使般脸孔却身患智障、而她哥哥又对她不离不弃的美丽姑娘。仿佛是命运的捉弄,在这群人的身上总是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因素,甚至有的是令人叹惋和痛惜的缺陷。但是不完美只是一种表征,他们的生命内在却极为充实。每一个人都积极昂扬而又执着不屈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残缺生活,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向命运低头臣服。他们接受宿命的同时活得又那样的精彩,生气勃勃的精神世界让残缺和不完美变得如此微不足道。只有用心来体味人生的人才会领悟这些残缺命运背后的故事。就像世人眼中荒芜、苍凉的地坛一样,史铁生看到的却是他的坚定、活力和充实。残缺
21、与完美的存在是一方以另一方为依托,互不可缺,相互比照而显现。如果消灭了丑陋、愚昧或者所有我们不喜欢的事物,任何人都是健康、漂亮、聪慧、高尚,那么人间剧目也就因此收场。所以差别将永恒存在,苦难也无法根除,因为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至于谁去承受苦难,谁去充当不幸的角色,史铁生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15在史铁生最为失魂落魄的那段岁月,他曾摇着轮椅走到地坛破败的围墙跟前,用拳头捶打,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或者双手合十虔心祈求,墙除了轻轻掉落一点灰尘后再无所动,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在墙下短记中史铁生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在困境中挣扎的芸芸众生,“墙”只想教会本科生毕业
22、论文10我们两个字“接受”。“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软硬兼施都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16正是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这个道理让史铁生真正明白困境无法消除,宿命只能接受,而不公平命运的救赎之路只能靠自己去寻求。就像当初苏武忍辱在匈奴牧羊十九年,坦然地接受命运,不去做任何无谓的抗争和搏斗,并不是自救的结果,而恰恰是自救的开始。地坛引领着史铁生一步步走出困境、看明生死、认清世界、接受宿命。在史铁生看来,地坛是他灵魂的栖居地,精神仰赖的家园。何谓精神家园有人曾做过如下解释“它是人的
23、精神支柱,精神仰赖、情感寄托的总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理想信念等等。寻找精神家园就是为失衡的心寻求平衡,为心灵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对于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顿感、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了意义。”17综观史铁生的一生,作为精神家园的地坛不仅仅给予了他一个受命运无情捉弄的人所渴望的平等感、提供了他逃避喧嚣尘世的宁静场所,更是他得以推开耳边的嘈杂、理清纷乱的思绪、窥看心魂的疗伤之地。找到了灵魂栖息之地的史铁生,终于让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得以平复,在这个合适的空间中去理性地体验与把握生命本身,去畅思和参悟人生的真谛,开始重塑第二次生命之路。十五
24、年之后,史铁生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18。地坛之于他已不是一个实体存在的地点,而是一种信仰与依托,是一种能平复下来回归生命起点的超然心境。二、母亲爱与希望的供给源如果说是地坛让史铁生走上了回归理性、审视自我的精神跋涉之路,那么博大无私的母爱则真正进入了作者的内心,融入了他的灵魂,带给他情感慰藉,延续了他生命的长度并加深了生命的厚度。史铁生在许多散文里写到了自己的母亲,如我的幼儿园、叛逆者、老家、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我与地坛等。母亲对于史铁生的成长有着绝对的影响,尤其是1972年至1978年那段最为艰难时光,母亲用她生命中最后的六年无怨本科生毕业论文11无悔地
25、陪伴着在残疾阴影笼罩下的儿子,用爱与希望源源不断地供给让一个原本已经黯淡和消极的生命重新焕发温暖和明媚的光彩。(一)母爱抚平创伤在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写道身处残疾困境的自己常常暴躁不安,随手砸东西或乱发脾气。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退出去,躲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一边暗含着眼泪,一边观察他的动静,等他平息下来后才进去说着能让儿子暂时忘记伤痛的话,把他的思想引到别处,没有丝毫的嗔怪和阻止。母亲以她博大的胸怀接受了史铁生的不可理喻,以她能承受的最大极限包容儿子的任意妄为,却从来没有要求儿子“你为我想想”的任何怨言。当儿子捶打着双腿说不想活的时候,母亲会用拥抱用最原始的爱来抚慰;在和儿子讲话时,母亲会小
26、心翼翼地避开“跑”和“跳”那样的敏感字眼怕生怕他听了心里难受;当人人都说这种病没法治的时候,母亲仍旧到处打听偏方,不愿放弃全副心思地想办法;在儿子因为残疾未来可能没有出路的时候,母亲不懈地奔走于劳动局一定要给儿子找份工作;当儿子说要一个人去地坛里静一静的时候,母亲虽然千万般地放心不下,可是想到儿子需要独处的时间,便只能把所有的不安和焦虑藏在心里由自己来默默承受。她不是那种光会疼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说“出去
27、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19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述着已经去世十年的母亲,追忆这段血肉相连的亲情,怀念一位母亲给予孩子最圣洁的爱。儿子正直壮年,却残废双腿,对一位母亲来说这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她千方百计地想让自暴自弃的儿子重新振作,但又不敢惊动儿子,怕他再受伤害,只能选择默默本科生毕业论文12地祈祷,默默地注视,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关怀
28、,默默地承受。母爱无言,是母亲用体谅,用理解,用宽容,用博大无私的爱抚平了儿子遭受的巨大创伤,让儿子从悲伤狂躁到逐渐平息,得以焕发新生,增强活下去的勇气。(二)母爱给予他活的勇气和希望在史铁生因为残疾而陷入极度绝望的那段时间,想来母亲内心的伤痛是更难以言表。史铁生在散文中回忆曾经的母亲漂亮又爱美,会为自己做“蓝底白花裙”,会和儿子争论到底谁小时候文章写得更好,可是在二十一岁的儿子经历了这样的变故之后,她抛开了美貌,抛开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儿子的生活中。看到儿子意志消沉、憎恶命运,她抹着眼泪努力微笑鼓励他勇敢地生活;看到儿子对治疗已经绝望,她苦口婆心地劝说着再试一回;看到儿子在写小说,她就到
29、处去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去推他看电影,像过去给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着虔诚的希望。合欢树这篇散文就用了最平淡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宣泄了永远压在史铁生心头最为沉重的母爱,是母亲不遗余力的支持和无求回报的付出带给了史铁生重塑第二次生命的勇气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
30、欢树移除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20合欢树是母亲对未来的祈祷,是她寄托的一份信念。虽然过早地衰老和疾病缠身,母亲从来没有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放弃希望。她要带着儿子去北海看菊花,欣赏自然界生命力的美好;她鼓励儿子好好写作,忘掉残疾的双腿,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她让儿子一个人去地坛安静地独处,要他自己慢慢想通后从困境中爬起,继续以后的生活。因为一个人不能仅仅是像行尸走肉一样地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在她苦心经营安排着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压本科生毕业论文13上了自己所有的赌注。这棵小小的绿色幼苗让母亲看到了生命常青的愿望。因为绿正是生命的象征,连原本将死的植物都活了
31、下来,而且长得更茂盛,人生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如果没有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那段时光史铁生是难以支撑下来的。在母亲去世前,她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21。史铁生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她要他兄妹俩好好活。虽然接受了残疾的命运事实,但史铁生知道自己的前路依旧迷茫。母爱就像是一盏灯,她发出了自己最大的光来照亮儿子的生活,给他希望,指引着他前行。“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22(三)在追思中悔悟母亲在她这辈子活得最苦的时刻离开人世,但她始终无怨无悔。若干年之后儿子成功了,她没有看到;儿子开始感受到母亲对他
32、的爱,想要回报她,她也无福消受。史铁生对母亲是充满了感激和歉疚的,即使在十年后这样的情感也未有丝毫减损“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23突然遭受命运的劫难使史铁生过多关注与自己的命运和苦难而忘了母亲的感受。在儿子残疾后母亲是那样的悲伤,她活着不知是承受了多少不可言说的痛苦,可为了儿子能活下去又不得不把悲伤压在心底。她内心的焦虑和痛苦比儿子更甚几倍。我与地坛写出了一个儿子对于母亲离去的悲伤与惶恐,对于当初从未体会到母亲生之艰难的痛心与悔恨。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33、,只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她视力不好,有几次看不到我,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本科生毕业论文14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啊”24史铁生不知道当初母亲肝疼得常常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也不知
34、道母亲到底怎样度过在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和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他太年轻,来不及去为母亲想一想。直到母亲去世后,在沉郁和哀怨的忏悔中他才幡然悔悟,母亲想要教会他的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让他恪守的教诲,但是她对苦难的态度,她的容让、隐忍、坚韧和毫不张扬的爱,给了史铁生以生命启示和力量支持,给了史铁生真正思考爱的契机,使他面对残疾人生依旧抱着获取幸福的希望,他也不再站在个人的位置上看待自己的不幸,而是去思考全人类普遍的人生困境。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母爱是人类发出的最本能、最无私的爱,是一种最圣神的感情联系。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母爱做过全面的分析。他指出母亲对孩子的
35、爱应从两方面给予,一方面是维护生命的需要,即关心幼儿的成长,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是要在孩子身上灌输对生命的热爱,而不仅仅希望活着就是了。伟大的母亲在关心和肯定生命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到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另外,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史铁生的母亲就是一位既给了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给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热爱,用自身的宽厚、坚忍、包容来感染儿子的伟大母亲。母爱一直蕴藏在史铁生感情最深厚的地方。母亲那颗包容和独自承受的心,那颗不仅要承担所有的苦难还要宽慰惦念孩子的心,是史铁生在面对残疾路上感受到的最深刻的爱。“一个懂得爱并且可以爱
36、的人,自会不屈不挠地活着并且满怀激情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25母爱是史铁生保持健全的人格与坚强地生存下去的情感支持,也是母爱让他把自己的痛苦上升为对别人的关怀,把对命运的怨恨转变为满怀爱意地乐观生活,以至于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直保持着“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26这样一个信念。三、写作精神超越的自救法本科生毕业论文15二十二岁从友谊医院坐着轮椅出来的史铁生对自己残疾的未来有着恐惧也有着希望。在地坛几年的苦思冥想让他认清了死亡,接受了宿命;母亲临终未说出口的遗言让他明白活下去的重要。可是一个残疾人,一边是病痛的打击,一边是心理的折磨,他活着是这么苦、这么费劲、这么累,怎样才能“好好活”,什么样的
37、生活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是史铁生能够在一瞬间想通的,这个问题或许将困扰他一生。在这样巨大的苦闷中他不停思索着活的意义,在对话四则中他提到之后的七年里自己在街道生产组做过工,自学过外语想当翻译,也画过彩蛋画过仕女图,但这些都不是适合他或是他想要的生活。直到1978年,史铁生开始提笔写作。起初他为了倾诉残疾带给他的各种生命体验而创作小说,描绘了形形色色的残疾现象。之后又以平实而浪漫的笔法创作了回忆陕北插队生活的知青小说以及探寻生命意义的哲理小说。在1990年以后,他的散文创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从我二十一岁那年用平静的语调叙述对残疾的真实感受,在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中用眷恋和忧伤的笔墨怀念母亲伟
38、大而又深沉的爱,到我与地坛用充满美感的哲思之语写下十五年的心路历程,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与苦难,进而感悟宇宙的宏大和生命的永恒不息,之后的好运设计、我的梦想赋予了更加浓厚的哲理思辨色彩,过了九十年代在新世纪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不论是对往事娓娓道来还是记录病痛中得到的感悟,史铁生还是一如既往地思考着人生、命运、生死、信仰这些终极问题,凭借着宽厚与博大、智慧与悟性,他已然站在了生命的至高点。史铁生在这条以写作为载体的探索道路上,在这段漫长而苦涩的精神旅行中他活出了真正属于他的生命过程的精彩。(一)为了写作而活着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急于去做的事的史铁生突然轻松和自由了很多,既然死神终会
39、降临,那么在这之前一段的空白时间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去做些什么。虽然腿残了,他还是想要碰撞开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在地坛最初的那些日子,史铁生可以整日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或是在杂草繁芜的树下,或是在倾颓斑驳的古墙边,像一个固执的孩子,真诚而又严肃地叩问着到底让他活到最狂妄的时候残废双腿的命运是什么。在古园里的思考、内省和体悟让原本就爱好文学的史铁生有了种强烈的创作动机。在我与地坛本科生毕业论文16中史铁生提到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笔和本子在地坛里找到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甚至还担心着会写不成落得尴尬的下场。为什么要选择写作这条路呢成名后的史铁生如实回答道“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为了让那个躲
40、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27史铁生最初的文学创作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只是为让一个残疾人得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人活着总是要做点事情,写作就是他生存自救的方式。可能因为残疾让他经历过特殊的生命体验,也可能史铁生本就具备着不错的文字功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发表了,也得奖了,在写作上碰撞开了一条路。于是他确信写作定是他最佳的选择。1983年,凭借知青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拿到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史铁生感到作家的桂冠在他人眼中是那样灿烂,受到表扬、获得肯定的他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时对于史铁生来说写作和生存是同一件事,完
41、全为了写作活着,把写作当成了活着的唯一目的。他像着了魔一样,在人山人海中寻找着写作的素材,整天想着哪一件事、哪一个人可以写成小说。可他又担心着自己一个整天待在园子里的残疾人凭什么能够有无穷无尽的小说创作素材。中了写作魔障的史铁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恐慌,他像个被写作劫持的人质担心自己若是文思枯竭、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那么这样就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意义,就要被生活所处决。但是不能活并不代表不想活,人都有活的欲望,史铁生缺少的只是一个活下去的牢靠理由。(二)为了活着而写作史铁生在康复本义断想中说道“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28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
42、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因此史铁生在“为了写作而活着”时,写作之于他只是一种低级的生存需求,他的生存意义仍旧缺失。而当他把写作转变成一种能够赋予生活意义、填满生活空虚、激发生活激情的独特生活方式时,“活着就不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更好地活着”。29生的欲望是一种人的本能,写作让史铁生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找到了精神自救的方法,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让他的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所以写作不是生存的目的,不是具体的、功利的目标,而是让生存过程变得富有意义的方式。生命是一条长河,职业就是一条船。在史铁生把写作作为一条引渡自己生命之河的船只后,即
43、使写作挫折仍旧无法摆脱,他也明白“船不是目的,河也不是,目的是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地漂泊”。30本科生毕业论文17从生存需要向生活需要的转变是史铁生又一次精神境界的提升,由目的面向过程是史铁生寻找到的又一条精神超越之路。2000年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之后被誉为“和一个灵魂对话”的散文篇目中说到人有三大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31站在人生至高点的史铁生他的笔触及的不仅仅是由于自
44、身的残疾造成的困境与难题,更是由伤残者的精神困境上升为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孤独、痛苦和恐惧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是全人类都所面临的,任何一种困境就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来注定是不圆满的。即使在好运设计中史铁生人为地对人生进行理性完美的设计,到头来发现一辈子都在胜利、都在幸福的人生最终还是被死亡带向虚无。既然任何目的都会被“死”摧残、被“死”抹平,既然人生来就是与困境在周旋,史铁生说对付困境的办法只剩过程。只有过程才是具有终极意义的精神寄托,只有使过程精彩才能摆脱死亡的虚无。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45、,相反你看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你立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梦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32或许自己的苦难正是上帝赐给自己体会幸福的机会。史铁生从接受苦难,本科生毕业论文18到理解苦难,最后超越苦难,正是写作伴随着他这段精神自救过程,是他笔下的文字让他获得了人生新的直立与行走。(三)“为心魂写
46、一条活路”身体的残疾虽然限制了行动自由,却逼迫出了史铁生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并给予心灵更为阔大的自由空间。史铁生在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中说道“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所以我更向往自由、无拘束的夜行。”33在无数个寂静的写作之夜里,史铁生只是纯粹地写,不去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而在这样一个写的过程中灵魂离开了残疾的躯体,行动摆脱了白昼的魔法,思想挣脱了现实的束缚,在尘嚣稍息的时刻去到一切心魂由衷的所在,终于实现了他对自由夜行的向往。或许对于刚从绝境中爬
47、起,对即将要面临的一切都仓惶茫然的史铁生来说写真的是一个办法,是绝路之后的另一条路。如此不知不觉间史铁生便将写作与生命同构,这些渗透了作者生命主体意识的文字,带著作者思想过程印记的文字作品因史铁生在苦难中的精神跋涉而得以不断的超越,不断的充满力量。经过近二十年的精神探索之后,史铁生对于写作的意义有了一番自己独特的领悟“不是为了重现往事,而是为了发现生命根本的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发现历史所不曾显现的奇异或者神秘的关联。从而去看一个亘古不变的题目我们心灵的前途和我们生命的价值,终归是什么是为了生命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地存在。”34这便是史铁生在散文中多次提到的“零度写作”不求功
48、利、不求目的,回归生命起点,由生命固有的疑难出发去探寻灵魂最初的眺望,借助文字的印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此时此刻史铁生的写作除了生活的需要之外更是探讨生命过程及其意义的载体和工具。常年来他将写作作为了一种心与心之间倾诉和交流的方式,用文字思考、修正、启迪、探索,记录下了一段漫长而苦涩的精神旅行,在稚拙朴素中表现着自己的真知和灼见,表现着自己内省后的形而上思考。因此他的散文无论是哲思文还是抒情文都萦绕着丰富细腻的情感和沉静思索的文风。这是他心灵史的表白,是对自身生命执着的思考与追问。可能本科生毕业论文19是残疾的命运逼迫着史铁生走上写作之路,但在他用笔碰撞开了这样
49、一条路之后,他发现无数个写作之夜能让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能为一个残缺的生命找到可靠的精神依托,于是他便不依不饶地用笔走着这条追问生命的心灵之旅。他要借着自己没有功利、没有目的、没有拘束、回归生命起点的零度写作在他人生的汪洋之中找到一条使漂泊的过程无限精彩的船,他要为向往自由境界的心魂写一条活路,他要经常走回到生命起点去看看,问问自己你到底是要去哪里是否偏离了要寻找的方向由此我们在他的生命体验散文中窥视到他激烈的思想搏斗、丰富的内心图景、一次次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用笔下的文字实现了精神自救,完成了重塑生命的艰难历程。结语作为哲思型作家的史铁生,以他的散文创作忠实地再现了其精神之路上的跋涉历程。在散文中他毫无保留地袒露了从绝境中领悟到人生真谛,极地而返,重塑第二次生命的坎坷心路。这一篇篇记录着史铁生思想印迹的散文揭示了正是带给他信仰和依托的精神家园地坛,给予他源源不断情感救助的母爱和让他获得的心魂释放、精神自救的写作这生命重塑三要素的相互影响之下,他一步步摆脱精神困境,走出疾病的阴影,在绝境中突围,用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健全和丰满的思想,重塑了第二次生命。地坛里荒芜但并不衰败的草木,地坛里出现的各种别样人生,让他摆脱死神的诱惑,明白苦难和差别存在的原因,而不公平命运的救赎之路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地坛让史铁生摆脱暴躁易怒、怨天尤人的生活情状,转向理性地认识命运、剖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