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74.50KB ,
资源ID:6002      下载积分:2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60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

1、本科毕业论文(二O一一届)题目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O一一年五月本科生毕业论文1目录摘要2关键词2一、创作背景2(一)时代背景2(二)作家的意志3二、“红与黑”关于政治与爱情的寓意5三、“红与黑”关于正义与邪恶的寓意9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谢13本科生毕业论文2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塑造了平民青年一个木匠的儿子于连形象,主人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野心勃勃,企图登上贵族世袭的殿堂,最终成为悲剧人物。多年来,学术界对于“红”与“黑”寓意的解释各不相同。本文结合创作背景与作家的意志阐述对于“红”与“黑”理解

2、,并指出其根本寓意。关键词红与黑背景政治与爱情正义与邪恶一、创作背景(一)、时代背景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这时的法国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在这之前四十年左右,发生了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世界史上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政体,摧毁了封建贵族土地所有制。此后,就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获得统治权的资产阶级之间反复的、激烈的搏斗,这种搏斗经过大革命高潮中的国内战争、经

3、过拿破仑时期一直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持续了将近四十年之久,斗争的实质,从政治上来说,是哪一个阶级掌握统治权的问题,从经济关系上来说,则是哪一种所有制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这一场大搏斗的酷烈和范围的巨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整个欧洲都卷入了这场搏斗早在大革命高潮中法国封建贵族阶级被推翻的时候,欧洲的君主国就支持法国被打倒的阶级,对法国革命进行了干涉,于是,法国的国内战争一开始就带有国际的背景和性质;当拿破仑在法国建立了强有力的军事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继续开辟道路的时期,斗争就进一步在全欧范围里进行,拿破仑与欧洲君主国多次反法联盟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欧洲是共和制的欧洲还是哥萨克式的

4、欧洲”的斗争。拿破仑1814本科生毕业论文3年的失败,使历史发展出现了大的曲折,在大革命中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又在哥萨克的刺刀保护下回到了巴黎。尽管封建贵族阶级又恢复了政治统治权,但是他们面对着的却是一个“今非昔比”的法国,一个被大革命的风暴把全部封建主义的根基都彻底铲除了的法国。君主专制没有了,贵族教会过去占有的土地早在大革命中都被没收、分成小块卖给成百万自由农民了,从前是整个法国主人的波旁王朝,如今在君主立宪制的约束下会感到满意吗过去享受种种特权的贵族阶级的残余,丧失了自己的天堂和所有制,不梦想再获得那一切吗于是在18141830年这一个时期里,恢复君主专制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就成为王室极端保

5、王党、反动贵族的理想和纲领。既然封建阶级这一方要在法国完全恢复过去时代的政治秩序和所有制的秩序,而资产阶级这一方则要夺回政治统治权并要在法国建立资产阶级的秩序,这样,政权形式问题、所有制问题,就成为了这个时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焦点,成为了历史是倒退还是绕过曲折继续前进的关键。司汤达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写出红与黑的。(二)、作家的意志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司汤达的真实姓名是马利亨利贝尔,司汤达是其笔名。他在一七八三年一月生于法国外省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下度过的。司汤达深受伏尔泰的信徒、启蒙运动进步思想的拥护者、外祖父

6、亨利甘尼永大夫的影响。甘尼永大夫十分关心外孙的成长,他培养他阅读古代经典著作的习惯,给他讲述历代英雄的光辉事迹。司汤达后来自己也说“我完全是由我那可敬爱的外祖父亨利甘尼永教育成人的”。一七九六至一七九九年,司汤达在故乡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里求学。这所学校是一所新型的学校,学校教师大多是启蒙思想的热烈拥护者。他们对于司汤达世界观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司汤达是个狂热的拿破仑崇拜者。他16岁时,来到巴黎,加入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29岁时,随拿破仑军队攻打俄国,亲身经历了发过的惨败。后两年,拿破仑下台,使他感到政治的幻灭。司汤达曾说“拿破仑和我一块儿垮台了。”尽管拿破仑在政治和军事上风云变幻,而司

7、汤达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本科生毕业论文4始终定位拿破仑,把他奉为“凯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司汤达庆幸自己跟随拿破仑东征西战,先后进入米兰、柏林、维也纳,直到莫斯科,亲身践履了“拿破仑史诗”时代。而他对于拿破仑这种狂热的崇拜直接反应在他的作品中,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可以说就是从拿破仑模子中磕出来的一个克隆人物。跟拿破仑一样,于连也有非凡的记忆力,为迎合时势,把圣经能倒背如流,他最喜欢的书是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与瑞那市长较量占上风后,于连觉得应当乘胜追击,把瑞那的贵族傲气彻底打垮,这才是道地的拿破仑作风。同样一种英雄性格,拿破仑与于连所处的时代不同,就有幸与不幸的分别。于连神往拿破仑,但他所处的时

8、代已非“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征战时代,于连最后喟然一生浩叹“噢,拿破仑你那时代,靠打仗出生入死,以博取荣华富贵,多痛快如今却去加重穷人的苦难,岂不卑鄙”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

9、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本”,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本科生毕业论文52、“红与黑”关于政治与爱情的寓意红与黑开笔之初,叫于连,直到写完上卷,才最终定名为红与黑。作者在定名上的纠结,乃至最终选定两

10、种色彩作书名,明显寄予了寓意在里面。有人说红是代表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代表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的黑夜。在我看来红是于连那颗不甘寂寞的心,黑则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现实,最终黑夜熄灭了人们的热血。于是于连就成为这其中的牺牲品。全文的骨架是以于连一个立志当大主教的外省平民,阴错阳差的成了家庭教师,却在这期间和女主人德雷纳儿夫人发生了恋情,当他沉浸在“占有的欢乐”的时候,却被无耻和粗鲁的瓦勒诺给告发,不得不远走他乡,来到了修道院,他把身边每一个人都当作敌人而最大的敌人就是比拉尔神父(一个给他最大帮助的人),当比拉尔神父离职的时候把他介绍给德拉莫尔侯爵做秘书。侯爵府中和玛蒂尔德小姐产生了感情,随后恋情被

11、侯爵知晓,在马蒂尔德小姐的苦苦哀求之下,侯爵终于松口承认他们的爱情。可是这是于连的初恋情人德。雷纳尔夫人在有心人的唆使下诽谤了于连。眼看着爱情即将破灭,野心也随之破灭,一怒之下朝德雷纳尔开了两枪,被判死刑。在监狱中大彻大悟光荣的死去。看后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于连的两场爱情一个是与德雷纳尔夫人的“心灵的爱情”;另一个是与玛蒂尔德小姐的“头脑的爱情”。红与黑寓意爱情与阴谋。红与黑当然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历史与爱情的结合,历史波折成为爱情波折的因由,爱情成为历史的身影。而历史中似乎暗藏着阴谋,于是红与黑中的爱情与阴谋便非个人化了。红与黑描写爱情的独特在于爱情阴谋的伴随。于连的爱情的奇

12、异和尖锐之处,是爱情从阴谋开始,这既本包括于连自己的阴谋,也包括他人对于连的阴谋。一开始就是阴谋的爱情,最后却演变为真正的爱情,无论于连还是玛蒂尔德都是如此,这既出乎他们自己的意料,又证实了阴谋对爱情的不可战胜。于连的第一次爱情中,他真正爱上了德瑞那夫人;第二次爱情中,玛蒂尔德真正爱上了他。由阴谋产生了两次爱情,阴谋最终都被爱情所消解,人的情感本性净化了自己的心灵。玛蒂尔德崇敬自己的一位祖先,并效仿这位祖先的精神去爱于连,这暗示着一种人类精神传统在爱情中的延续。而另一些人,如瓦列诺这样的人,是本科生毕业论文6用阴谋去摧毁爱情而不是激发爱情的人,当于连与德瑞那夫人衷情倾诉、当玛蒂尔德亲手埋葬了于

13、连的头颅时,证明爱情是任何阴谋都无法摧毁的。红与黑不仅是历史过程的叙述,而且是精神历程的表现。作为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红与黑并非是一种三角式的回旋,而是生长在历史的峰谷之间,满溢着历史的大气,将历史的转折和精神的波折与爱情的曲折合为一体。爱情使历史有了一种生命感,而历史的力量使爱情震撼人心,爱情的峰回路转,伴随着历史的柳暗花明,历史与政治的合谋,使爱情阴谋与政治阴谋联姻,爱情与阴谋在历史中曲折起伏、相错交叠。在历史中变迁沉浮的爱情,往往就是历史的独特影像,两种历史力量的对抗与妥协表现于爱情中,使爱情满溢着阴谋与反阴谋的气息。于连对德瑞那夫人从最初的虚假爱情,到后来对她英雄救美般的怜香惜玉,与大

14、革命后平民与贵族的对抗以及大革命本培养的英雄气概相对应,而于连对玛蒂尔德的利用和对她的感情的屈服,则表明了向贵族的妥协。这种爱情在深层意义上,表现了法国大革命的转化,或者说,于连的爱情是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转化而发生的。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典型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

15、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得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本科生毕业论文7

16、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

17、,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辩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

18、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

19、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本科生毕业论文8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中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

20、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

21、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就在这样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树弯弯曲曲地生长。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对他的凌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22、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青睐和本科生毕业论文9宠幸。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蒂尔德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

23、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3、“红与黑”关于正义与邪恶的寓意最终,正义与邪恶归结为“红与黑”的根本寓意,相信这也符合司汤达写红与黑时对人类理想的憧憬。红与黑在这个意义上,成为精神启示录式的作品,而决不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或社会发展史,也决不是仅仅讲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或者告诉人们某种个人的毁灭,它的深处埋藏着“圣经”式的启示,可以让人们去反复读它,它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如何了解自己和追求理想,与人类的自我毁灭构成了永久的对立。红与黑中,正义与邪恶并不是两个简单的概念或者两种清晰而界限分明的人性,而是两种复杂的人性倾向,人类的正义是在这种复杂的混沌中逐渐挣扎出来的,小说中

24、的种种因素汇合起来,才能形成某种顽强挺进而朦胧深藏的正义倾向,当仔细寻求这种正义倾向而向作品深处走去时,才会像发现隧道深处的亮光一样为其所吸引。在红与黑中,正义与邪恶混合在一起就像酒与水的混合,我们无法用常识去分辨酒与水,只有让酒燃烧成蓝色的火苗,那剩下的就是不能燃烧的水。正义与诸多因素混合在一起,变成一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盛装在容器里的现成物,这是司汤达对正义与邪恶的独特理解,而不是将正义与邪恶的主题一目了然、泾渭分明。司汤达的红与黑,在十九世纪最早将正义的精神变成了一种混合的想象存在,变成了一种在想象中的持续存本科生毕业论文10在,他并不想将“红”的意象变成单纯的意象

25、,而是有意构造一种红与黑的混合意象,诸如革命、历史、爱情等都是这样一种混合意象的表现。尽管革命和爱情的意象使人们无比快乐,但也无比痛苦。我们经常见到的邪恶是反人性的,而正义是拥抱人性的,于是“红与黑”变成一种人性和反人性的意象。“红与黑”将罪恶与美德合而为一,使人既憎恶生命又迷恋生命,在这种情感悖谬的状态中隐含着最具人性的因素。红与黑中两个场面的暗示性和预示性,典型地表现了“红与黑”代表正义与邪恶的悖谬性结合和人性化的结合。于连去德瑞那市长家前,他去礼拜堂祈祷,由于红色窗幔的遮挡,屋里一切都变成了血洒般红色圣水、椅子、椅子下面的纸路易索黑尔被处以死刑的纸张背面写着“第一步”。红色成为生命、爱情

26、、正义、激情的血色象征,而宣告死刑的纸张的黑色阴影在红色中出现并蔓延,追求红色的第一步也是黑色第一步的不可免结局。玛蒂尔德对她一位祖先的崇拜,成为另一个预言和暗示。这位祖先是十六世纪法国皇后的情人,为友情和政治理想而参加政变被本砍了头,皇后亲手埋葬了情人的头颅,玛蒂尔德每逢四月三十日都为这位祖先穿黑衣致念,并效仿皇后埋葬了于连的头颅。玛蒂尔德把这种行为当作对某种理想的追求,她对于连说过共和时代是一个英雄时代,那时的人不像当今这样自私卑贱。鲜血与黑衣、理想与现实、高尚与卑贱再次在预示中出现。红与黑对于正义与邪恶的表达,对于人性和理想主义的创造与发挥,在于将正义与邪恶用“红与黑”的两重性扭结在一起

27、来突出人性和理想,而不是用两元思想将两者割裂开来。红色变成火燃烧起来,穿透和瓦解了黑色的边界,于连既感受着红色的燃烧感,又独处在黑色的冰冷之中。红色既不是对黑色的纯粹否定,又不是对黑色的屈服。黑色中的红色,邪恶中的正义,不是否定人性和理想,而恰恰是对生命一种独有的热爱和肯定方式。因此,红色的温和外表包含着黑色的暴力,黑色的邪恶中突出着正义。红与黑描述的是一种正义在十九世纪中的状态,也是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的可能性。这种悖谬的“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是因为司汤达在一个独特的背景上将理想变成了世俗、世俗变成了理想;将正义变成了邪恶,将邪恶变成了正义。就人性而言,司汤达既拒绝以往的单纯的否定性正

28、义,也批本科生毕业论文11判了现实中的邪恶,他用正义与邪恶的悖谬结合来对抗神学和贵族,也用“红与黑”的悖谬结合来暗示生命中的力量和美德。于连在“红色”的教堂中的场面和玛蒂尔德埋葬于连头颅的情节,出现了两个祖先,而这两个祖先(虽然于连祖先只是一个可能的暗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反抗现实的精神气质是相通的,于连和玛蒂尔德对祖先的分别效仿,实际上是对这样一种精神传统的暗示,两个家族的两位祖先在精神上是一体化的,小说开头于连在教堂的场面,与玛蒂尔德葬于连的情节前后相连,出现了一个统一的主题,表明人类精神血脉相连、传统相续。于连和玛蒂尔德都被鲜血的红色所暗示,红色不仅寓意着生命追求,也寓意着人类精神主题。

29、结语红与黑作为一部由两个爱情故事组合成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最终由瑞那夫人鲜血所代表的红与玛蒂尔德孝服的黑寓意着爱情和阴谋,同时也从于连的死让人们更深的去挖掘出现实社会中的正义与邪恶。本科生毕业论文12参考文献1红与黑(法司汤达,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张英伦红与黑序言安徽人民出版社。3爱伦堡司汤达的教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4鲁新轩走上灵魂祭坛的孤独者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新议名作欣赏1998年第06期。5吴洪森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谈红与黑,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6钱林森西方的“镜子”与东方的“映像”斯丹达尔在中国,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7赵隆著司汤达和。北京北京出版社,1

30、983年。8许光华著司汤达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本科生毕业论文1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

31、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

32、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本科生毕业论文14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来实现其宏愿。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33、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的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是令人拍案叫绝。二、主题部分“红”与“黑”究竟是什么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百年来文艺研究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者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代表军队;“黑”指教士的黑袍,代

34、表教会。或者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或者认为“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有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还有人利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行剖析,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因此对小说书名的解释为“红”是想象界,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是父亲、法律制度、现实原则,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可以说是“

35、仁者见仁,义者见义”,当然无可非议,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有人读出了革命,有人读出了政治,有人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人生本科生毕业论文15等等。透过红与黑的字里行间,随着引人入胜的情节,我们仔细体味着之中所含的“红”与“黑”。1、关于“红”与“黑”寓意的主流研究我阅读的红与黑是罗新璋译本,罗在作品的序言中提到了“红”与“黑”的寓意问题,他也是教支持现在的一种主流认同,“红”喻为军装;“黑”喻为道袍,即于连会去当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道袍。众所周知,司汤达本人特别崇拜拿破仑,他将拿破仑奉为“恺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但是在写作红与黑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

36、过去,他只能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书中主人公于连其实就影射出作者本人。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是他心中的向往,他想像拿破仑那样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在王政复辟时期,平民甚至没有穿上军制服的可能,最好能够通往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2、关于“红”与“黑”寓意的非主流研究关于非主流寓意有很多,这里我就举例一种说法来说明下“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经过对平行的“红”与“黑”的追求和对立的“红”与“黑”一一追求一一失败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红”与“黑”的融合而结局。回顾于连从在追求发迹的四年,细心阅读的读者可以注意到,

37、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幸福”,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钱他当然是要的,他动辄想当上一个主教比当上一个将军多挣多少法郎,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他拒绝过和爱丽莎的有利的婚事,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的稳妥的发财之路,他也从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总之,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这是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的区别,包括贵族和资产者。再说社会地位,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由,其次才是金钱、财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他那个

38、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总之,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一个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来的准确。于连的所作所为甚至他本科生毕业论文16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如果说在到达“虚伪”之前,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长的一段路,那么他的死意味着他只不过在一条更长的路上刚刚迈开了第一步,这一步他是在监狱里走完的。内容丰富,份量沉重,喻意深远的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误走向清醒,说到底是写了一个“悟”字。这是人类永恒的难题的唯一的解,也是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处境的真实写照。斯汤达的高明在

39、于,他只在“迷”字上用力,似乎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谁都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在仿佛登上了高峰时却突然两声枪响,让公重重的跌在地上,犹如一声断喝“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觉”,而后在回想中大彻大悟,从此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也是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于连找到了归宿又获得了重生,从这个意义上他是成功者,迷途知返者。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达到了统一。三、总结部分红与黑由始而终通篇浸透的是一种在资产阶级将要兴盛的时代之前的狂热,对腐朽和丑恶作者极力贬斥,不能不承认说于连是一个热爱正义和光明的小强式人物是有失公正的。最后我为了了解于连而精疲力尽,大耗神思。掩卷而思,红色是生命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

40、的代表,天生的傲气和才智支持这一股热情,浇灌了在他内心最深处野心的种子,同时红像是一个先知吐出的预言一般,化作一注鲜血,从断头台上的人的脖颈中流出,此时心有何感沉痛叹惋怜悯司汤达以其细腻的心里和言语的刻划,喷薄而出的感情的激流,征服的又何止几个世纪的读者。若你不是心情复杂的看完这个小人物的一生,而妄图用几句甚至几个词汇概括于连并且成功了,那么,红与黑也不过是本引人注目的小册子罢了。我并非要如何的盛赞作者,只是尚未从中回过神来。再说黑。对此我作此解若黑引为黑暗,那么只要回看当时的社会和它的名流们,作出怎样的联系和理解都不为过,然而我觉得为了涵盖全文,勉强解释,红与黑,令人联想到于连的自尊与虚荣和

41、他人性中阴暗的部分。于连并不本科生毕业论文17是在善与恶之间反复徘徊(鉴于难于以我所持有的道德观判断那个我并不熟悉的社会,从而衡量于连规从道德的程度,我的观点也许有些偏差),虽然他自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是与那个社会水火不容的,但是他的幸福标准和人生目标无疑和他的爱情一样反复无常,在他的意识中轮流占有上风,并数次处于半疯狂状态。最后只有魂灵同尸首俯卧在山洞寂土上。他的思想同时兼容了黑暗和正义他在鄙弃那些贪财无德的小人的同时,因为爱情以外的东西而和恩人的女儿暗通款曲,使他痛苦难堪,满足自己的虚荣和野心。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只说人们在他死后还在对他争论不休。若是你默念着红与黑时,悟出了什么不能具之以

42、言语的想法,那说不定正是司汤达的本意呢我做此篇文章也只是揣测一下作者的本意罢了。4、参考文献1、司汤达红与黑罗新璋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斯汤达世界文学曹金刚译,北京世界文学杂志社,2001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4、张明德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本科生毕业论文18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红与黑正如副标题“1830年纪事”,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年代中,一位平民青年于连个人野心发展膨胀直至最终破灭的悲剧。书中每一个人

43、物都具备令人难忘的鲜明个性,掩卷后仍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而事实上,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司汤达在确定本文的标题上曾经做了多次的修改而最终将标题定为“红与黑”,而后来的文学家们也一直将标题的寓意作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我个人也认为要想参透作者写这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首先就应该领悟作品标题的寓意。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1、关于“红”与“黑”寓意的主流研究我阅读的红与黑

44、是罗新璋译本,罗在作品的序言中提到了“红”与“黑”的寓意问题,他也是教支持现在的一种主流认同,“红”喻为军装;“黑”喻为道袍,即于连会去当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道袍。众所周知,司汤达本人特别崇拜拿破仑,他将拿破仑奉为“恺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但是在写作红与黑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只能通过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19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书中主人公于连其实就影射出作者本人。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是他心中的向往,他想像拿破仑那样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在王政复辟时期,平民甚至没有穿上军制服的可能,最好能够通往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2、关于“红”与“黑

45、”寓意的非主流研究关于非主流寓意有很多,这里我就举例一种说法来说明下“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经过对平行的“红”与“黑”的追求和对立的“红”与“黑”一一追求一一失败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红”与“黑”的融合而结局。回顾于连从在追求发迹的四年,细心阅读的读者可以注意到,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幸福”,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钱他当然是要的,他动辄想当上一个主教比当上一个将军多挣多少法郎,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他拒绝过和爱丽莎的有利的婚事,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的稳妥的发财之路,他也从不

46、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总之,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这是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的区别,包括贵族和资产者。再说社会地位,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由,其次才是金钱、财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他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总之,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一个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来的准确。于连的所作所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如果说在到达“虚伪”之前,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长

47、的一段路,那么他的死意味着他只不过在一条更长的路上刚刚迈开了第一步,这一步他是在监狱里走完的。内容丰富,份量沉重,喻意深远的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误走向清醒,说到底是写了一个“悟”字。这是人类永恒的难题的唯一的解,也是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处境的真实写照。斯汤达的高明在于,他只在“迷”字上用力,似乎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谁都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在仿佛登上了高峰时却突然两声枪响,让公重重本科生毕业论文20的跌在地上,犹如一声断喝“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觉”,而后在回想中大彻大悟,从此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也是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于连找到了归宿又获得了重生,从这个意

48、义上他是成功者,迷途知返者。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达到了统一。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一)基本内容以大量的研究资料与本人多次的阅读经历为基础,通过自己本人对作品的理解与对他人研究的整理来表达出笔者对于“红”与“黑”最切合司汤达的寓意,从而达到对这本巨作更深层次的理解。(二)研究方法通读红与黑并参照大量对于红与黑的研究资料,整合出笔者觉得最能提现作者创作这篇巨作本意的思想。(三)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对红与黑的研究,能让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部作品,同时也提供给其他研究者一些新的思路。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第一阶段2010年9月11月内容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上交指导老师。2、第二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3月内容收集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3、第三阶段20011年4月2011年5月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打印、装订。4、第四阶段2011年6月内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5、主要参考文献1、司汤达红与黑罗新璋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本科生毕业论文213柳鸣九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尹允镇、杨乃晨主编外国文学(欧美分册)M南海出版公司,20025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