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上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16-2020)蚌埠市淮上区环境保护局二零一七年五月i目 录1. 总论 .31.1 规划背景 .31.2 指导思想 .31.3 规划原则 .41.4 时限与范围 .51.5 规划依据 .51.6 目标与指标 .82. 淮上区概况 .112.1 自然环境 .112.2 社会环境 .132.3 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园区规划 .163. 现状调查与分析 .223.1 水环境现状与分析 .223.2 大气环境现状与分析 .283.3 声环境现状与评价 .323.4 固体废弃物 .323.5 农村环境 .- 34 -4. 主要任务 .- 35 -4.1 水环境综合整治 .-
2、35 -4.2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 37 -4.3 噪声污染防治 .- 39 -4.4 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 .- 40 -5. 重点工程 .- 41 -5.1 城镇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 .- 41 -5.2 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 .- 41 -ii5.3 工业企业污水治理工程 .- 42 -5.4 农业污染源治理工程 .- 44 -6. 保障措施 .- 45 -6.1 完善体制机制 .- 45 -6.2 健全政策法规 .- 45 -6.3 完善投入机制 .- 45 -6.4 加强科技支撑 .- 45 -6.5 加强组织领导 .- 46 -附表 - 47 -31. 总论1.1 规划背景良好的
3、城乡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现阶段,城乡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城乡环境领域内亟待治理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区经济社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也是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是关系到淮上区的长远发展、目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2016 年是“十三五” 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淮上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拥河
4、发展” 战略和“ 三区”发展定位,按照 “南优、北联、东进、西强”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大力实施“1135” 工程,确保完成“三突破两提升一进位”年度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再次实现 3 年翻一番,5 年翻两番,努力打造淮上经济升级版,成为蚌埠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结合“ 十三五 ”环境保护规划等上位规划,进行淮上区环境综合治理规划。1.2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为统领,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蚌埠第一方阵 ”为总目标,坚持创新发展、4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和
5、开放发展,坚持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把淮上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集聚区、商贸物流核心区、综合实力最强区、宜居宜业新城区。“十三五”期间,淮上区环保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奋力构建人文淮上、生态淮上。1.3 规划原则一、坚持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环境综合整治的多部门特征采取多种措施对工业、农业及城乡生活污染源进行控制。二、坚持前瞻性原则规划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 及 “十三五”城市总
6、体规划,预测未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综合规划、分期实施” 的方式进行污染防治工程的建设,体现规划的长效性与前瞻性。三、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规划以污染减排为切入点,深化点源污染治理,采用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区域污染源及污染物特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整治方案。51.4 时限与范围1.4.1 规划时限规划时限:2016 年2020 年,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1.4.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淮上区所辖区域,总面积 412km2。规划范围:淮上区城区(明珠社区、淮滨社区)及镇区(曹老集镇、沫河口镇、吴小街镇、小蚌埠镇、梅桥镇) 。1.5 规
7、划依据1.5.1 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1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3) ;1
8、2、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992) ;13、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 ;6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2009) ;15、 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 (2010) 。1.5.2 技术标准及规范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建成2000120 号) ;2、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发2001199 号) ;3、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 (环发2003206 号) ;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2012) ;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7、 地下
9、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8、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 3020-93) ;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1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1996) ;1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2008) ;1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2001)及其修改单;13、 城市容貌标准 (CJ16-86) ;14、 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建城199721 号) ;15、 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 (环发2006185) ;16、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环发200756
10、号) ;717、 全国地方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 ;18、 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 (环发200637 号) ;19、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 号) 。1.5.3 其他1、 国家“十三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征求意见稿) ;2、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337 号) ;3、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517 号) ;4、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631 号) ;5、 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皖政2004第 14 号) ;6、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三五” 规划 (征求意见稿) ;7、 安徽省国民经济
11、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8、 安徽省淮河流域“十三五” 水污染防治规划 (征求意见稿) ;9、 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皖政201389号) ;10、 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皖政2015131 号) ;11、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年) ;12、 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规划纲要 ;13、 蚌埠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 年) ;14、 蚌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815、 蚌埠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 年) ;16、 蚌埠市环境保护“十三五” 规划(20162020 年) ;17、 安徽省蚌埠市
12、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皖发改环资函2016194 号) ;18、 蚌埠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试点方案 (2015 年 1 月) ;19、 蚌埠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 蚌埠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21、 蚌埠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12015 年) ;22、 蚌埠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技术报告(2003) ;23、 蚌埠市统计年鉴(2015) ;24、 关于印发淮上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淮政办201533 号) ;25、 关于印发淮上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淮政办2017号) 。1.6 目标与指标1.6.1 水环境到 2020 年,主要水污染
13、物排放量明显下降,饮用水源安全、黑臭河流等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9表 1-1 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标体系表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现状值(2015 年)目标值(2020 年)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 质达标率 % 100 1002 地表水劣于类水质 的比例 % 0 0环境质量3 黑臭水体控制率 - 城区有 3 条黑臭水体 城区消除黑臭水体4 COD 万吨/年 0.22总量控 制指标 5 氨氮 万吨/年 0.033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6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95 100污染防治指标 7 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 覆盖率 % 40
14、601.6.2 大气环境到2020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灰霾天气、城市扬尘、化工异味、酸雨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基本与周边城市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具体规划指标如下表所示。表 1-2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标体系表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现状值(2015 年)目标值(2020 年)1 城市细颗粒物(PM 2.5)年均浓度 g/m3 64 49环境质量指标 2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65.2 803 区域 SO2 排放总量 吨年 11924 区域 NOx 排放总量 吨年 21465 区域颗粒物排放总量 吨年 -总量控 制指标6 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 量 吨年 -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