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楚辞联绵词研究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一)楚辞和联绵词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源头,它的文学价值可以和开创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相媲美。楚辞中的作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屈原自作的,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和大招;第二部分为后人为屈原所作的,包括招魂和招隐士;第三部分为后人仿屈原所作的,包括九辩、惜誓、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和九思。屈原则是楚辞唯一的主题。关于楚辞的研究,权威的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的楚辞通释、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等材料。而我选择的是马
2、茂元的楚辞注释。关于楚辞中联绵词的数量,骆绍宾在楚辞连语释例中约略统计,楚辞中的联绵词超过150个。李晓霞诗经和楚辞联绵词比较中归结为诗经联绵词90个,楚辞联绵词116个。赵桂琴的楚辞楚辞联绵词研究中则找出了499个。虽然在数字上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楚辞是大家公认的联绵词比较集中的著作。有了这样丰富的语料,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就有了较为充足的例子来证明所想要阐述的观点。在邵敬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中,将联绵词放在了第三章词汇,第二节构词法中。联绵词是属于单纯词中比较特殊的情况之一。所谓单纯词,就是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汉语中一个语素往往是一个音节,因此,单音节词,就都是单纯词。而联绵词是双音
3、节单纯词。它虽然有两个音节,即由两个汉字构成,但每个汉字并不代表语素,只起记音作用,两个汉字一起构成一个语素,2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联绵词的词义与每个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含义没有关系,不能分开释义。用现代汉语通论中的定义就是指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单个音节没有意义的双音节词。比如仿佛、逍遥、骐骥、蝙蝠等等。虽然联绵词只是属于单纯词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早在上古汉语就出现了。对联绵词的收录、注释和研究,也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历经魏晋、唐宋、明清,人们对古汉语词汇中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随着现在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联绵词研究范围的愈加扩大,对联绵词特点的
4、认识愈趋统一。(二)联绵词的分类及界定联绵词的分类和界定可以说是学者们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徐文静的联绵词研究综述中有比较简要的联绵词的界定。联绵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联绵词的两个音节的音韵关系进行分类。例如王国维、符定一等先生认为吧联绵词分为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叠字四类,把叠音词也包括在联绵词的范围中。联绵词既然是由有一定声韵关系的两个音节组成的记音词,因此,目前多数人将其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四类。“罗卫东先生在其古代汉语词汇通论中将联绵词分为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四类,持此观点的学者有蒋礼鸿、任铭善,陈宝勤等。”1“黄伯荣、廖序东先
5、生将联绵词划分为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持此观点的有张斌、周秉钧、卢英顺,现代汉语词典等。”2“史存直先生的汉语词汇史纲要中将联绵词分为叠音、双声叠韵、既非叠音又非双声叠韵三类,将双声叠韵联绵词没有区别而归为一类,不同于其他学者的观点;另外也将叠音词收录在内,从宏观上包含的类型来看与王国维、符定一先生的分类观点相似而略有不同。”3邵敬敏先生在现代汉语通论中认为联绵词应该分成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非双声非叠韵和叠音五类。这种分法和以上三种分法又有了不同的地方。湖南师范大学刘晓英老师的分类观点与此相同,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了在其学术论文说文解字的联绵词研究中将联绵词分成了这样五类。3
6、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一)传统训诂学对联绵词的研究第一次单独对联绵词进行研究的是宋代的张有,他在复古编下卷附录辩证六篇之第一篇联绵字中最早提出了“联绵字”这个概念,一共收录了58个联绵字。“是书根据说文解字发辨俗体之伪,以四声分隶诸字,于正体用篆书,而别体俗体则附载注中。犹颜元孙干禄字书分正俗体之例。”4“明代朱谋玮的骈雅,把古书上的联绵词收集起来,仿照尔雅的篇目分成十三篇,这部书首先引起了人们对于联绵词的注意,具有开创的意义。”5明代方以智的通雅释训有謰语篇,汇集了181组謰语。方以智指出“謰语者,双声相转而与謰謱也。新书有连语,依许氏
7、加言焉。如崔嵬、澎湃,凡以声为形容,各随所读,亦无不可此举成例,列于左方,以便学者之因声知义,知义而得声也。”6方以智深刻认识到了联绵词的本质在于“以声为形容”,并表明了联绵词的不可分开训释,双声叠韵,形体多变等特点,其论述十分精确。“清代王念孙对联绵词的有关论述虽未成系统,但散见于其有关著作中的关于联绵词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首先指出了“训诂之旨,本于声音”,这就冲破了中国文字学一千多年来的重形不重音的观点,这是训诂学史上的革命,同时推动了清代音韵学的进一步繁荣。此外,王念孙关于“连语”的理论也很有影响。如“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旨。”“夫双声之
8、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这些见解都为后人称道。王氏还特别指出连语具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从声近音转的角度分析联绵词的形体变化,这些都为近现代联绵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7(二)近代学者对联绵词的研究4王国维的连绵字观与连绵字谱王国维在1933年曾提出“联绵字,合二字以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8的观点,显然继承了王念孙的“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理论,并进一步提出连绵字“合二字以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的间接,对连绵字研究的理论有所发展。王国维还撰有连绵字谱,收录先秦两汉的经传,诸子、楚辞及尔雅、方言、说文解
9、字等书中连绵字,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双音节单纯词,但也收录了不少复合词,但王国维也未能将“合二字为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的联绵词观彻底贯彻于实践。朱起凤的辞通朱起凤的辞通,全书三百万字,是一部专门收录古汉语双音节词语的辞书,而以收录联绵词为主体。胡适所作的序中指出朱起凤的辞通在方法上“继承说文通训定声的连语部分,专收连语,而用同声假借的原则来整理他们,解释他们。例如彬彬(论语)、份份(说文)、斌斌(晋书卫恒传)、分分(荀子儒效)、斑斑(太玄经)。这是重言形况字。如此排列,使读者明白这五种异文都只是一个连语的同声假借。又如,缤纷、邠盼、这是双声连语的例子。但本书指出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韩诗引
10、作便便左右,左转引作便蕃左右;汉书司马相如传翩皤互经,史记本传作翻翻。那就又可见这一类双声连语与重言连语往往可以互相通写了。用双声通假的原则来统驭许多不同字形的字,是近二百年来学者在方法上的重大贡献”9可见,朱起凤辞通在方法上对联绵词研究还是很有贡献的。不过,他所收的词语有很多其实并不是联绵词。符定一的联绵字典符定一于1940年编成的联绵字典,凡36卷,收词27000多个。但是,“联绵字典虽以字典为名,其实是一部专收双音词的词典。全书除去大量的编次双声叠韵和重叠的连绵字外,连助字虚词以及一般的双音复词也包括在内。”10可见,符定一的连绵字观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双音节的单纯词和复音词。(三
11、)现代语言学界关于联绵词性质的阐述尽管清儒早就提出“连语”具有“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特点,但是在5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学者们在训诂实践中一直未能将联绵词与双音节复合词区别开来。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联绵词的认识才逐步明确并趋于一致,大都认为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王力先生在其所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指出“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古代注释家有时把这种连绵字拆成两个词,当做词组加以解释,那是绝大的错误。”11郭在贻先生认为“所谓连语(有写作謰语,又叫作联绵词),是指用两个音节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换句话说,它是单纯性的
12、双音词。”12蒋礼鸿、任铭善先生著古汉语通论指出“什么是謰语用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其中只包含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的,古人管这种词叫做謰语或连绵字。简单地说是单纯性的双音词。”13朱广祁在诗经双音词论稿中指出“今天我们对联绵字进行研究,首先要进行正名的工作。所谓联缀成义,是指以两个双音节的组合来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而不是说两个词素经常连用表示统一的意义。”14陆宗远、王宁先生也明确指出“联绵词又称连语或连字,是古代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15徐振邦先生更具体分析并指出“现今界定联绵词为双音节单纯词,也称作单纯性双音词。具体地说,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分拆
13、为两个词素。凡是一个复音结构联用时的意义与这个复音结构的两个字单独使用时的意义毫不相关;或者一个复音结构其中一个字单独使用的意义与这个复音节后联用时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另一个字不能单独使用;或者一个复音结构的两个字都不能单独使用,单独使用便各自无义,这三种情形的复音词便是联绵词。”16邵敬敏先生在现代汉语通论中认为“联绵词是指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单个音节没有意义的双音节词。”17周荐先生在汉语词汇结构论中提出“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这些词都是有两个字构成,每个字都只表音而不表义,都不是语素,两个字构成的总体单位才呈现意义,具有语素的资格,在语言应用中成为词。”186但是,叠音词
14、(古人成为“重言”、“叠字”)中的叠音单纯词是否属于联绵词的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例如王力中国语法理论、洪城训诂学、周法高联绵字通说、徐振邦联绵词概论等,都将“叠字”归入联绵词的范畴,而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周祖谟所撰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联绵字”条,均将“叠字”排除在联绵词之外。(四)论文方面的研究成果1、对于联绵词的研究蔡敏的汉语联绵词特例现象之浅析。它将联绵词定义为由两个不同的音节联缀而成的词,并且将这类词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主要的就是对这三类词中的特异现象来进行解读。例如通过分析,“鸳鸯”就不属于双声联绵
15、词。张应斌的连绵词献疑。他认为一般说来,连绵词不能拆分解释。但在语言实际中,有的连绵词包含了两个语素,是可以拆分为两个单音词的;有的连绵词则可合成为一个单音词。这种现象是在连绵词研究中不应忽视的问题。郭珑的语源研究和连绵词的释义。其中指出语源的研究可以使我们通过音与义的关系寻找字源、词源,揭示一部分连绵词的成因和特点,同时语源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训释古籍文献中的连绵词语意,明确一词多形的一组连绵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或文字假借关系,进而准确训释今天已经成为双音节单纯词的现代汉语连绵词词义。此外还有周及徐的上古汉语双音节词单音节化现象初探、王卫峰的联绵词的词源探求、李善邦的联绵词形符的类聚表意功能
16、;刘志纲的联绵词造词探源;宋凤宁、林泳海、宋歌、张必隐的连绵词语音类似的启动效应;周荐的联绵词问题拾零以及高扬的连绵字与叠音字的关系,可见联绵词这一语言现象是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的。2、对专书的联绵词的研究(1)对诗经中的联绵词研究诗经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其中有许多方面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对诗经中的联绵词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的学术论文。有王琼芳的联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这篇文章探讨了联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7挖掘它们在音节、语意、修辞及表现现实生活等方面对诗经的独特作用。联绵词在形式和内容上点缀了诗经,使其语言更加纯美、丰富,为诗经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王冀艳、马香述的对诗经叠韵联绵词的考察。
17、它则是抓住了联绵词中的一种叠韵联绵词,对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章以诗经中的叠韵联绵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穷尽性的考察。考察发现语法意义上,名词性叠韵联绵词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指称;形容词性叠韵联绵词都是描写具体的状态;动词性叠韵联绵词不仅表示某种动作行为,还附带有形容词的描写形状的特点。还有王冀艳的诗经中的双声联绵词的调查研究、黄宇鸿的从诗经看古代联绵词的成因及特征和试论诗经中的联绵词。它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增加了从词的结构角度看,诗经中的联绵词还可以分为单纯式、并列式、正反式、附加式。(2)对庄子中的联绵词研究在对专书的联绵词的研究中,对庄子中的联绵词研究也算是比较常见的。有王赞的庄子联绵词研究。
18、它主要是对庄子一书中的联绵词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从音节和词性两个角度做了简单的分类,最后总结出联绵词的特点。从音节角度划分,它将联绵词分成了四类,分别是双声叠韵联绵词、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从词性角度划分则分别是名词性联绵词、动词性联绵词和形容词性联绵词。叶正渤的浅析庄子中的联绵词。它根据联绵词的语音特点和使用情况,把庄子中的联绵词分成了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并通过研究发现,庄子中的联绵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3)对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研究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我国语言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该书记载较多联绵词这种语法现象。有刘晓英的说文解字中联绵词研究
19、。文章对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进行了分析,从声韵角度,作者将说文中的联绵词分成五类,分别是叠音联绵词、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与前几篇论文的分法相比,它增加了叠音联绵词这一类。从词性角度,将说文的联绵词分为四类,分别是名词性联绵词、形容词性联绵词、动词性联绵词和叹词性联绵词。其中名词性联绵词最多。从词的来源看,8将说文的联绵词分为四类,分别是如读联绵词、象声联绵词、曼声联绵词和衍音联绵词。还有赵铮的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连绵词观。(4)其他文献中关于联绵词的研究除了上述三部文献外,还有何渊、李蓉的西周金文联绵词初探。西周金文一共有七个联绵词。根据联绵词的语音特点
20、和使用情况,可以把西周金文中的联绵词分为三类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研究发现,西周金文中的联绵词与传世文献比较,发现其意义没有太大变化。王彩琴的扬雄方言联绵词初探。文章认为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
21、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同时,它还与诗经和楚辞中的联绵词做了比较。此外,还有陈玉玲的汉赋联绵词研究、林飞的汉赋联绵词研究、郭珑的文选赋联绵词研究、范崇高的唐代小说联绵词初探。(5)关于楚辞的研究对于楚辞的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有陈亚平的楚辞中的重言词。文章认为先秦楚辞中的重言词情况非常复杂。从构词类型看,可分成“叠字/叠音单纯词”(A1A1)和“叠词/重叠式合成词”(A2A2)两类,区分时可利用本证、旁证、训诂材料。“叠词/重叠式合成词”(A2A2)又可以分为A的本义的重叠、引申义的重叠、假借义的重叠。楚辞中的四音词AABB的构成情况也非常复杂,可分为三种情况既可由AABB而成
22、,又可由AB扩展而成;只能是由AB扩展而成;由AABB而成。陈明富、张鹏丽的楚辞的时间、程度、范围副词。文章认为副词是楚辞虚词中数量最庞大的一个词类,从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副词能代表其在先秦时的主要意义和用法,还有一些词为先秦所不常用,少有或罕见。其中,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的用法在先秦典籍中同样是比较重要的。作者将副词分为时间副词、程度副词、9范围副词并逐个进行举例论述,最后做了小结。另外还有王洲明的陆侃如先生的楚辞研究、刘洪波的近20年楚辞补注研究综述、徐志啸的林庚先生的楚辞研究等等。关于楚辞中的联绵词研究,如单宏伟的楚辞双音词研究,李海霞的诗经和楚辞连绵词的比较,赵桂琴的硕士论文
23、楚辞楚辞联绵词研究。主要是从楚辞联绵词的使用概貌、联绵词在楚辞中的使用及楚辞中联绵词的特点。而对楚辞联绵词进行专书研究者几乎没有。我想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楚辞联绵词做进一步整理。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下面我就对上述内容做一下简要的总结。总的说来,全文我首先明确了写作目的,并对联绵词的相关概念做了简要的论述,同时介绍了楚辞这本书以及其中关于联绵词数量的不同意见。而学者们争论焦点则是关于联绵词的分类上。接着,我阐述了传统训诂学对于联绵词的研究,近代学者对联绵词的研究以及现代语言学界关于联绵词性质的阐述。然后介绍了在研究联绵词方面的部分学
24、术论文,它们对我写作毕业论文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最后我介绍了我写作毕业论文所用的语料楚辞它的一些研究成果。每一时期学者的成果帮助我了解联绵词的研究历史,而对于我写作论文比较有用的,我觉得还是关于联绵词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一方面。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徐文静联绵词研究综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1卷第3期,第42页。2徐文静联绵词研究综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1卷第3期,第42页。3徐文静联绵词研究综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1卷第3期,第4243页。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
25、3年6月版,10350页。5徐文静联绵词研究综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1卷第3期,第41页。6明方以智撰,通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三月初,卷六,第166页。7徐文静联绵词研究综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1卷第3期,第41页。8王国维研究发题,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卷3期,1933年。9见朱起凤撰辞通辞通胡序,长春古籍店复制开明书店本,1982年,第34页。10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年,第250页。1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88页。12郭在贻著训诂业稿,上海
26、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16页。13蒋礼鸿、任铭善著古汉语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59页。14朱广祁著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98页。15陆宗远、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90页。16徐振邦著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第15页。17邵敬敏著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19页。18周荐著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66页。五、参考文献邵敬敏著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1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
27、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郭在贻著训诂业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蒋礼鸿、任铭善著古汉语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徐振邦著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周荐著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郭珑文选赋联绵词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8月。明方以智撰,通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三月初,卷六。王国维研究发题,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卷3期。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年。朱广祁著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陆宗远、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王彩琴扬雄方言联绵词初探
28、,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23卷第6期。陈玉玲汉赋联绵词研究,逢甲大学中国文学学系硕士班说是论文,中华民国九十四年六月。单宏伟楚辞双音词研究,武汉大学说是学位论文,2005年5月。林飞汉赋联绵词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何渊、李蓉西周金文联绵词初探,安徽文学,2010年第2期。范崇高唐代小说联绵词,西南名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2月,总26卷第2期。刘晓英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卷第4期。21王琼芳联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6月,第15卷第3期。22王冀艳、马香述对诗经叠韵联绵词的考察
29、,今日南国,2009年9月,第133期。23黄宇鸿从诗经看古代联绵词的成因及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12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6卷第6期。24王冀艳诗经双声联绵词的调查研究。25陈亚平楚辞中的重言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1卷第1期。26赵桂琴楚辞联绵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27陈明富,张鹏丽楚辞的时间、程度、范围副词,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4卷第2期。28李海霞诗经和楚辞联绵词比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第29卷第3期。29叶正渤浅析庄子中的联绵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
30、第28卷第1期。30王赞庄子联绵词研究,语言应用研究,2007年12月。31梁宗奎、许建章、阙兴礼论联绵词的界定及分类,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1月,第23卷第1期。32刘志纲联绵词造词探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39卷第6期。33徐文静联绵词研究综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1卷第3期。34李娟联绵词考源和性质探讨,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35董建锋联绵词的判定问题,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26卷第1期。36吴泽顺联绵词的构词特点及音转规律,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2月。37王卫峰联绵词的词源探求,学术交流,2010年2月,总第191期第2期。38高扬连绵字和叠音词的关系,语林折技。39周荐联绵词问题拾零,语海探究,2001年第2期。1340张应斌连绵词献疑,语文研究,2008年第1期。41蔡敏汉语连绵词特例现象之浅析,湖南教育,2007年9月。42郭珑语源研究与连绵词的释义,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