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6.50KB ,
资源ID:6100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61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文献综述】.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文献综述】.doc

1、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潇湘”是中国文学传写经验中具有丰富意涵的意象之一。陆游“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诗句中的潇湘,指地理上的潇湘,在今湖南。潇湘地区山川清丽,以其清绝灵动而又幽深遥荡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天下的文士。太平御览引湘中记“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石子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雪。赤崖如朝霞,绿竹生焉,上叶甚密,下疏辽,常如有风气。”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处,抑山国也。迭波旷宇,以荡遥清。”可见潇湘山水之秀丽。潇湘山水之

2、所以令人神往,不仅仅因为潇湘二水之地风光旖旎,更因为潇湘其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蕴涵。(一)潇湘的地理概念潇湘,即潇水和湘水的合称。潇水出于湖南永州市宁远县的九嶷山,在永州时与湘水合。米芾潇湘八景图诗总序“潇水出道州(今属永州所辖县),湘水出全州(米芾持水经注观点),至永州而合流。自湖而南皆二水所经,至湘阴始与沅水之水会,有至洞庭与巴江之水合。故湖之南,皆可以潇湘名水;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米芾认为洞庭湖以南均可称为潇湘。在传统语境中,“潇湘”一词大多有两种涵义其一是广义上的称呼,即洞庭以南,五岭以北的整个湖南地域;其二是狭义上的称呼,即指湘江上游与潇水流域内的永州地区。而今,多

3、数人认为,广义上的“潇湘”早已被“湖湘”所代替,有关湖湘的论著也较多,(2)所以潇湘才为人所不知。关于“潇湘”的出现时间,众多研究者都认为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但此处的“潇”字并非潇水,而是指“水,清深也”。到了柳宗元愚溪诗序后,“潇”字才真正有潇水的意思。所以出现在诗词中的潇湘意象,经过吕国康先生的论述,应当有以下的集中意思一是以湘代潇,湘即潇水;二是指潇、湘二水或零陵,宁远一带;三是偏指湘江;四是指洞庭、岳阳、长沙、衡阳等地;五是泛指湖南及南方地区;六是虚指。(3)关于潇湘的文化意蕴,主要概括为“恨别思归”的

4、悲情传统与“和美自得”的隐逸2(渔隐)传统。“恨别思归”的悲情传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积累而成一、湘妃传说。尚书记载了尧将二女嫁给舜。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刘向的后汉书列女传等也都有记载湘妃的传说。经过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的吟咏,再经司马迁,郦道元等人的积淀,逐渐演变为这样的故事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从而湘妃的故事也为潇湘的悲情文学传统奠定了原型。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过程中,“二湘”的故事被绝大多数的读者理解为描写娥皇、女英与舜之间爱情的作品。二、屈贾被逐。屈平却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着满腔的欲忠君而不得的惆怅被流放潇湘,因而发愤而作离骚。贾

5、谊被流放长沙,过江而作吊屈原赋,正是屈原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产生了共振,从而引发了其哀思,进而也为潇湘文学的迁谪主题加深了情感力量。三、唐宋迁谪文人的流放。自唐开始,潇湘地区开始成为逐臣的集中地。而正是这些有着较高文学修养的被逐之士,他们被潇湘山水和人文环境所熏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创造性地丰富了潇湘的意蕴和内涵。其二是潇湘的“和美自得”的隐逸(渔隐)传统。唐代的文人在失意之时,也注意到了潇湘之美,从而开启了潇湘和美自得的文化意蕴的累积。而这一传统则包括了渔父,桃花源等意象。渔父的形象最早见于庄子渔父和屈原的楚辞渔父。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分别以批评孔子“危其本真”,劝导屈原“不凝滞于物”达到对积极入

6、世的批评,从而使渔父意象定位为隐逸的象征,赋予其超脱旷达,不拘于物,恬淡清空的文化内涵。也正是这样的文化内涵,令在政治上失意受挫的士人有了精神寄托。而陶渊明将桃花源置于湖南境内,一篇桃花源记名传后世,从而使潇湘大地上有了隐逸的传统。而在唐代时期,杜甫,柳宗元等人的被贬谪,他们或是感慨自己致君尧舜的抱负不得施展,或是愁叹与宦海沉浮的朋友离别,或是吟咏潇湘山水的清幽,或是向往那御风而行的隐逸生活,凡此种种,都成为了潇湘意象内涵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潇湘文化意蕴的内涵,大部分人认为分为这两类。而陈泳超先生认为除了上述两种主流情调以外,“真正在潇湘意象中可别立一宗的,恐怕当属山水清空这样一种情调”。(

7、4)其潇湘入诗考从潇湘名称的地理变迁论起,及至潇湘意象的丰富内涵及主流情调,结合准确的诗例充分地论述了潇湘山水清秀所引发的疏朗清空的情调。同时他还认为潇湘的自然清秀也是引发诗人隐居遐想的重要原因。所以他认为潇湘意象的内涵应当具备了这三个层次。3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潇湘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表征。从战国时期屈原以来,潇湘在文学和艺术上,包括了诗、词、散文、曲、绘画等都有集中的体现,形成了自有渊源的“潇湘文化”。自东汉末始,“潇湘”一词就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及至唐代,随着诗歌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潇湘”一词被广泛地吟咏于诗歌文学中,成为

8、文人雅士偏爱的题材之一。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而在绘画上,许多画家以潇湘山水作为对象,表达情感。如北宋时期宋迪的潇湘八景(分别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更是誉满天下,甚至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绘画与诗词创作。而在音乐上,南宋时期郭楚望创作的古琴曲潇湘水云则以其“情境交融,寓意深刻”而享誉后世。如此众多的成就,说明潇湘文化积淀之深,影响之深。经过唐代的潇湘文学的积淀,到宋代时期,“潇湘”已经家喻户晓了。北宋时期的宋迪首作潇湘八景,从而开启了“八景现象”。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山远水,其得

9、意之作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而大书法家米芾更是击掌称奇,为之作序“潇湘之景可得闻乎洞庭南来,浩渺沉碧,叠嶂层岩,绵延千里”正是由于潇湘八景名满天下,于是,各地的“八景”便纷纷涌现出来。而作为八景图来源的潇湘山水和潇湘文学也得到了众人的注目。宋迪的潇湘八景已失,而今流传下来的是王洪、牧溪和玉涧的潇湘八景。自牧溪的潇湘八景流传日本后,对日本的水墨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其美术史的发展。令中国文人向往的潇湘八景,也令他们神往不已。日本人认为是潇湘八景带来了他们对山水的重新发现和热爱(5),因而日本也产生了许多的八景,如近江

10、八景,金泽八景。而江户时期的浮世绘大事铃木春信则巧妙地将生活琐事结合潇湘八景,诞生了另类的坐敷八景涂桶暮雪,琴路落雁,台子夜雨,时计晚钟,手拭归帆,镜台秋月,折扇晴岚,行灯夕照。潇湘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谓至深至厚。日本人对牧溪等人的潇湘八景及其以后的八景,从空间的造型,光的造型等进行了多维的研究,并把作为古典主义的潇湘八景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日本的潇湘八景的特质的形成作了长久的课题。关于这块的论述就有宋迪与潇湘八景,中国的山水画与潇湘八景图等等(6)。而且对于八景诗的研究,也屡有论文名世,由此可见日本队潇湘八4景之重视。而在元朝时期,高丽文人李齐贤来到中国,与文坛诸名家交游唱和,经行各地。他的潇

11、湘八景词传回朝鲜,和着众多,直接推动了朝鲜的词创作。朝鲜文人的潇湘八景词在典故,语词以及意象的使用上,也都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潇湘作为一个契机,对朝鲜的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潇湘文化从唐代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代达到高潮。潇湘山水是潇湘文学的来源,也是潇湘绘画的来源。而唐代诗人对潇湘的描绘和隐藏在诗中的丰厚的内涵也为潇湘绘画提供了素材和思想,而潇湘古曲更是从潇湘文学和潇湘绘画中汲取营养,从而三者相互呼应,相互渗透。由山水而成诗,由山水,诗歌而成画,再由画而成题画诗,由中国而域外,最终在域外得到了长远的发展。然而在中国,至明代以后,潇湘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其影响力较之唐宋已经大不如前了。或

12、许是因为其八景不再只属于潇湘,而是遍地皆是。因而潇湘也就失去了以往在画家、诗人眼中所独特的魅力。虽然如此,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中却很少如潇湘意象一般,由实际的地理风土的描写逐渐形成抽象的文化思维,而后侵染入其他艺术形式。潇湘意象所生发的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议题。除此以外,对于潇湘文化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今结果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衣若芬教授认为“恨别思归”和“和美自得”这两种一悲一乐的相反的两种情感在潇湘文学和潇湘山水画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也正是因为这两种思想感情的不同,

13、潇湘文学和绘画的欣赏才能够具有开放的特点。(7)因为意义的开放,从而对文学和绘画的解读也显得多姿多彩,进而能够深入地了解潇湘意象的内涵和深度,准确地把握不同意境中的潇湘意蕴。潇湘八景所展现的是历代文人的情感心理。他们或喜或悲,或处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均借潇湘一词有所表现,从而也为潇湘意象奠定了其文化内涵,为“潇湘”成为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奠定了基础。本世纪初,潇湘文化的失落已经开始为人们所关注,许多学者也开始对潇湘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多数从潇湘文学上来探讨潇湘内在的含义,而忽略了潇湘山水画的解读。而国外的研究者著述则较全面,不仅从文学意象上来解读,甚至通过解读绘画本身及其和历

14、史背景,从而理解文学与绘画存在着的千丝5万缕的联系。由于潇湘自身丰富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学术界对其的多种解读,从而也留下了丰富的关于潇湘的著述,这也为读者深入地了解潇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进几年,随着对潇湘文化的愈加重视,对她的研究也更深入,具有新意。而这些较多的研究著作,反过来也证明了潇湘文化魅力的经久不衰,从而也是潇湘文化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潇湘意象所生发的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议题。而我选取这个课题,选择唐诗中的潇湘意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对她的解读,从而清楚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意象的不同的描绘,进而了解不同诗人所折射出的不同的心理。对潇湘的解读,

15、同时能够有助于从侧面探讨唐代诗歌文学,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将从唐代诗歌中选取较为典型的包含“潇湘”意象的诗歌,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以及政治经历来分析“潇湘”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容,从而更好地了解潇湘文化。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3版,第236页。2、翟满桂展示潇湘文化的风采潇湘文化系列丛书述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6卷,第7期。3、吕国康潇湘考,零陵学院学报,1981年第01期。4、陈泳超潇湘入诗考,中国文化2006年第02期。5,6、谢柳青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求索1988年第4期

16、。7、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五、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6论文1吕国康潇湘考,零陵学院学报,1981年第01期。2谢柳青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求索,1988年第4期。3张昕唐人诗中的潇湘考,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4何长江潇湘神话与洞庭水府洞庭湖烂漫文学及其文化透视,阜阳师院学报,1992年第3期。5刘汾、胡朝雯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试论潇湘山水对唐宋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6郁贤皓李白的潇湘之情探微,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

17、第2期。7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2年第20期。8衣若芬潇湘文学与图绘中的柳宗元,零陵学院学报,第23卷,2002年第1期。9张铁军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试论湖湘文化对唐宋迁谪文学的影响,引自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0、郑瑞侠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原型及演变,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11、翟满桂展示潇湘文化的风采潇湘文化系列丛书述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6卷,2005第7期。12、聂欣晗潇湘情节的文化溯源及其审美意蕴,船山学刊,2005年第1期。13、陈泳超潇湘入诗考,中国文化,2006年第2期。14、陈素萍潇湘

18、文学意象群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8卷,2007年第11期。15翟满桂潇湘话语下的柳宗元与杜甫,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16陈蒲清八景何时属潇湘潇湘八景考,长沙大学学报,第22卷,2008年第1期。17、蔡红燕潇湘之魅浅析屈骚中的潇湘悲情,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715卷,2008年第4期。18、周阅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19、姚思彧斑斑竹泪连潇湘从唐诗中的斑竹意象潜窥神话的诗性重构,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第26卷,2008年增刊。20、高云龙日本葛饰北斋风景版画与中国潇湘八景画题,艺术百家,2009年第2期。21、姚大勇与

19、,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22、邱才桢潇湘何以成怨诗画交融中的艺术史还原与阐释评姜斐德,装饰,2010年第01期。专著1、姜斐德(美国)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年10月北京第1版。2、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3、萧克主编荆楚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4、蔡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5、王建辉,刘森淼荆楚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6、楚辞,黄凤显注释,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7、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黄山书社,2006年9月第1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