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66.50KB ,
资源ID:6134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61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文献综述】.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文献综述】.doc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以抗金为己仁,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

2、一。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失意英雄的一生。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是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遇极大危机的时代。在他青年时期祖父辛赞就常引领其“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1,这在辛弃疾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还曾多次赴京应试,谛观形式,为抗金作准备。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22岁的他应和耿京也揭竿而起,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以50名骑兵直奔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张安国。他不仅有着英雄胆略,也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不顾官职低微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全方位地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显示出非凡的济世

3、才能,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加上他还生在宋金双方持续不断斗争之时,依照正常的道理来说,他应当为南宋亟需的人才,南宋王朝应当把他拔擢到对金的军事决策的机构当中,使之运筹帷幄,大显身手。然而历史的发展总都是具有许多曲折和波澜。辛弃疾是在南宋政权建立了三十多年之后才从金国投奔南宋的,是被南宋的最高统治视为归正人而加以歧视,乃有意无意地加以排挤抑制。因此,他在23岁南归前十年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广德军通判,建康通判以及司农主簿等职,无缘筹措抗金恢复大计。乾道八年(1172年)开始南归的第二个十年,他由滁州知州而升任提点刑狱,由转运副使而晋升安抚使。辛弃疾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

4、,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这些都使他无法在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从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在这漫长的二十年内,只在光宗绍熙三年至五年(11921194年)又出任福建路提刑、太府寺卿和福建路安抚使,由于他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使他常常遭人妒忌谗言和排挤因而其余十数年全是投闲置散,居处在上饶的带湖之滨和铅山的瓢泉之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2,穷年累月流连光景,藉写作歌词作为倾吐胸臆之具,于是积成数以百计的大小篇章。从嘉泰三年(1203年)夏到开禧元年(1205年)秋,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先后被用为绍兴和镇江两地的知府,但却并未得到重用。开禧元

5、年秋他怀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3的绝望心情回到铅山,开禧三年(1207年)秋含恨而逝。本论文选取了辛弃疾词中比较独特的咏史词作为研究对象。那首先对它的相关概念作出较明确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对于“咏史”、“怀古”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定位存在较大分歧,因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某种重叠。依据不同的评判标准,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现在学术界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主张怀古与咏史分立,更多关注两者的不同之处。如降大任在其试论我国古代咏史诗中概括道“咏史诗是直接由古人古事的材料发端来创作的,怀古诗则需有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有关的历史题材。”4即持此说。韩国

6、学者车柱环在其北宋怀古词小考文中就主张把咏史词与怀古词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题材内容看待。另一种主张模糊二者界限,将之统一为“咏史”,沈祖棻也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有所谓览古或怀古的作品,就其题目而论,虽属地理范围,但既是古迹,必然具有历史意义,所以它们在实质上是一种咏史诗。”5刘扬忠认为怀古词和咏史词在“发思古之幽情和借古言怀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6咏史与怀古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想做过细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其实就如施蛰存在论咏史与怀古诗的微妙关系时所言“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属于怀古。只有客观地赋咏历史人物或事实,或加以评论,或给前人的史论提出翻案意见。这才是本色的咏史诗。但这样的咏

7、史诗,也还很难与咏怀或怀古分清界限。诗人笔下总有感情,绝对客观的咏史诗,毫无意义,恐怕许多诗人都不屑下笔。”7这段话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咏史与怀古词很有借鉴作用的。钱仲年论词之咏史说得最好“吊古之作要能寄寓作者自身深远的思想感情,才算是上乘。否则只是为吊古而吊古,填砌一些历史故实,看不出有时代的面貌与作者的我在内,就没有多大意义。”8本文研究之咏史词就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

8、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诗歌以咏史名篇者,始于班固,班固的是咏缇莹救父的,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所以被锺嵘讥为“质木无文”。9到了西晋的左思,才打破了咏史诗的传统写法,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10的先河。咏史词的发展,起步比咏史诗高得多,这是因为它借助了咏史诗的写作经验跳过了“质木无文”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使它一出现在词坛,便不同凡响。咏史词是在唐代产生,而后发扬广大的。从现存的唐五代词来看,题名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尽管这首词的作者众说纷纭,

9、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他是唐怀古词的开山之作。唐代的咏史词还有刘禹锡杨柳枝,薛绍蕴的浣溪沙等。唐五代的词由于主要是小令,限制了咏史词的发展,使其内容终显单薄,艺术表现力度不够,但是这种尝试为后来的发展做了很好的摸索。到了宋代,由于宋代士大夫对历史的重视,并由此形成的强烈历史意识和培养的充沛的文化底气,影响及于咏史词,提高了咏史词的境界,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风格多样性方面都有着空前的开拓。从体制上来看,唐五代咏史词皆为小令,到宋代随着词体的逐步开拓,字数较多的长调渐次出现,并为词家广泛采用。从作者群来看,极为广泛,既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将领和爱国志士等。从内容上来说,十分丰富,最显著的特点是

10、增强了现实性,作者们自觉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引亢高歌,从不同角度借古喻今,关心时事。具体来看北宋由于政治比较安定,咏史词数量不是很多。在题材上除了沿袭唐五代的楚汉争霸、吴越旧事、六朝事、天宝遗事,同时也拓展了三国史实、汉朝史实、隋朝史实、商周朝史实以及一部分文人诗文作品中的题材,在初期时多是对历史的追忆,很少与现实相联系,如李冠的六州歌头。到了中后期词人开始结合自身遭遇使得创作更加深入,但只是和个人有联系而已。如王安石的桂枝香,周邦彦的西河(大石金陵),西河(长安道),秦观的望海潮(星分斗牛),贺铸的台城游(水调歌头)等,贺铸是北宋写咏史词最多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揭开了宋词的新路,突

11、破了音乐的束缚,变唱词为文学的词。时至南宋,统治阶层异常软弱,加之外患连连、内部倾轧不断,文人施展抱负的机会比北宋少了很多。来自于内忧外患和自身价值实现需要的忧患意识更浓厚。因而,南宋咏史词作者善于选取那些对当政者有所激励、鞭策、启发的题材入词,借和南宋有某种相通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来达到借古喻今、借古鉴今的目的,空叹兴亡的少了,与时局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感慨也更加深沉,是整个宋代咏史词发展的一个高潮。有名的有抗金名将李纲的六么令(长江千里),雨霖铃明皇幸西蜀等。到了辛弃疾他用咏史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是咏史词最多成就最大的,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吴文英的木兰花慢重游虎丘等,也有

12、了隐逸题材的咏史词。宋以后的咏史词,有继承也有发展。金元时期较为突出的有金代元好问的江城子众人皆罪屈原醒和仆散汝弼的风流子三郎年少客。八百多年来,辛弃疾研究的工作从未间断。大体说来,南宋较盛,元明衰而不废,清代复兴,现代显著,解放后则更加广泛深入。从建国初至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研究者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对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赞颂上,此时的研究方法机械、单一,只有少数文章较有价值。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了,视角也广了,如对稼轩体的研究,对辛词意象的研究,对辛词咏物词的研究,辛词的用典特色,苏辛词的异同,辛弃疾对陶渊明、屈原、庄子的继承,关于词词作的版本,关于其年谱的研究等。对于辛词的语言

13、、用韵等方面也多有关注,辛词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辛派词人、辛词的美学特征等。也有从美学、心理学的视角从事研究者,如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对辛词的思想和艺术作了细致剖析。张廷杰简论辛弃疾的归隐思想则对辛词中的归隐之思作了历史剖析。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指出摧刚为揉,心危词苦,尤为辛词中的独创的风格。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认为,稼轩体“雄豪、博大、隽峭”,11并从审美角度提出了“高峰体验”说。杨海明从创作主体入手,深刻分析了其内在气质对创作形式及风格的影响。其唐宋词史认为,稼轩词最突出的个性是“充满着一股无处不有的生气,这股生气既是一种狂放的精神,而表现形式便是“以气入词”,这股生气导致了稼轩词艺术形式

14、的“解放”与语言的“换班”,词风“亦刚亦柔”、“亦庄亦谐”以及“男子汉”的风格,“悲凉”和富有“野性”的美感。12在辛词分类研究方面成果也较多。如顾之京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薛祥生稼轩词物词刍议,张忠刚、董利伟论辛弃疾的恋情词,李晋棠、陈北祥先生稼轩祝寿词思想内容评析,陆永品论辛弃疾的哲理诗词,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也对送别词、隐逸词、酬唱词等进行了分析、论述,各有价值。对辛弃疾咏史词的研究就辛弃疾所写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题材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

15、其他其人所不能比拟的。”13现就今人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一)对咏史词内容的研究八十年代后除了辛弃疾的爱国词,豪放词,婉约词等研究之后,辛词的咏史还是很新鲜的。可以说80年代是它的萌芽期,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一文论述了稼轩的怀古词,他称它们为珍品,认为这些数量不多的怀古词体现了稼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功败垂成,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自身的功过”14、“人生的价值就在人今生今世的生命历程中”15这种观念具有扩张性和外向性,不仅使其词具有并吞八荒的气魄,而且也是多种典型意向和典型情绪构成的统一体。并且出现了研究宋代咏史词的论文王锡九的宋代民族斗争和咏史怀古词,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提

16、供了资料。到了九十年代他的名篇念奴娇(我来吊古)、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永遇乐(千古江山)依旧火热,还有了浦经州的壮怀悲慨发长歌论两宋咏史怀古词,还有1997年台湾学者郑淑玲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研究和廖祐孰硕士论文两宋怀古词研究。到了二十一世纪宋代咏史的文章大大增加,高瑞琴的写尽无限感喟论唐宋词中的咏史词,刘文忠的咏史词散论,陈庆生硕士论文悠悠东逝水,流不尽,古今情论唐宋金元怀古词,张劲松硕士论文宋代咏史词研究,王亚芹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研究,汪超硕士论文唐宋怀古词研究,曹会卿硕士论文两宋咏史词概论,张若兰硕士论文北宋怀古咏史词研究,肖青松硕士论文宋代怀古词发展史论,这些是现在见到比较多的对

17、两宋咏史词的论述或者对整个咏史词的某些时期及方面的分析论证,还有李锋的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纪胜全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黎修良在论辛弃疾的怀古词这些都对我们了解辛弃疾咏史词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思路,更可喜的是2007年龚贤在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一篇的略论辛稼轩咏史词的开创性成就的论文,打破了学界无人对辛弃疾的咏史词有专门的论著的空白,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篇论文也不是很系统很全面地论说,还是单独着眼于他的名篇念奴娇(我来吊古)、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永遇乐(千古江山)这三首来说,他是这样评价的“辛弃疾在词中吟咏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乃至一些失败人物的经验教训,从而做

18、到词与史,咏史与言志抒怀、史事与今事的完美结合,在艺术上将写景铺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16但这些论文中还都是只着眼辛弃疾的名篇,并没有深入进去,只是很表面很浅显地点到为止,或者只是讲词中的典故背景。曹会卿在其两宋咏史词研究中统计出了辛弃疾的25首咏史词,并将这些词大致归类成直接咏史抒怀;使用史实、但不占全词主体;借物咏史三类。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有人以用典多为病,他却认为“用得贴切,自然反而会增加词作容量,使之具有一种独特魅力。”17同时在借物咏史部分认为“词人在词中既是在描写与表现承载着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如字画、花草、书籍等,同时所表现的历史信息又超越了物体本身的意义,从而具有了咏

19、物词和咏史词的双重特征。”18他是这样评价辛弃疾咏史词的“辛弃疾的咏史词是他心灵的写照,同时,辛弃疾的咏史词将咏史和用典自然融合,将咏史和咏物浑然交融,咏史、写实、言情、表志自如交织,极大的扩展了咏史词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内涵。”19王亚芹在两宋咏史词研究中通过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业)、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卜算子(千古李将军)、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说明“所有这些词作,主题都倾向一处,即英雄无用武之地”。20并将两宋的咏史人物分成贤臣名将、失路英雄、文人政客、隐者名士、美人才女和明证兴国、乱政误国的历史事件。张劲松在宋代咏史词研究中认为“辛弃疾的咏史词是强有力的心的

20、呐喊。因为有了辛弃疾,才使我们感到了人类伟大的生命意志的不可战胜。”21“他崇拜历史上的英雄尤其是悲剧之英雄,英雄无路请缨杀敌,故慷慨悲歌,此亦是自伤情怀之义。”22在此列举了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和八声甘州。“辛弃疾最爱咏的是三国历史风云中的英雄,而这些词也多很悲壮”。23列举了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纪胜全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认为词中三国人物可以分成通过其写壮志难酬的失落感、借古讽今、赞颂朋友或自喻、表现物是人非的感慨四类,他是这样评价词中运用三国英雄的典故的“这是他爱国主义的体现,他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

21、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达在词中,创造了词史上的不朽的丰碑。这与三国英雄不无关系,辛弃疾被称为爱国词人,他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而三国英雄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推向了这一高度,使他的词愈加扩大豪迈,使他的爱国精神愈加独放异彩。”24还有黎修良在论辛弃疾的怀古词中认为“其词无论是在对与古项链的链接点的拓展上,还是在由古触发的深刻性及审美情趣上,都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柔艳化为豪士化、悲概化,做到了在史事的吟咏中折射出冷峻的现实、寄托深沉的抱负,将史事、情志和现实完美结合”。25李锋的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从登临怀古词的成因、深刻内蕴、艺术特色三方面来论述认为在辛弃疾的全部词作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登临怀

22、古之作。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论述说明,他是这样评价的“词如其人,辛弃疾的登临怀古词是辛弃疾一生悲情的写照,人品和词品相结合使辛弃疾的词具有境界开阔、用典精当、奔放豪迈的艺术风貌。”26(二)对辛弃疾咏史词艺术特征的研究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这是词学研究快速发展的时期,词学界对于词人风格和词体艺术形式的探讨热情高涨,对词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并且使词的研究形态走向成熟化。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了梁盛楷的辛词的语言特色、梁扬辛词用典问题初探、张高宽论稼轩词的用典、王水照辛弃疾词“掉书袋”辨析、张廷杰略论稼轩词比兴寄托

23、、谢桃坊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宋景昌论辛词的用典、郭太安社会人瞬间读辛弃疾的怀古词。九十年代以来关于辛词语言,用典仍然是热点,也出现了系统性论著如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王兆鹏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陶尔夫南宋词史、欧阳骏鹏金陵怀古词代表作探悉、张晶心灵的歌吟、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吴熊和通论唐宋词等。刘克庄云“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27。刘辰翁也在辛稼轩词词序中归纳了其词的四个特征,一是以诗文为词,二是用经用史,三是深刻地反映社会人生,四是用俚俗浅显的民歌语言表现重大题材。“在拙轩词话三息诗用于诗句一节云古月府有三息诗,辛待制用于词,各臻其妙,待制名弃疾。”

24、28“又辛词用鲍明远语一节云辛待制水调首句,用鲍明远四坐且勿语。”29今世词,是有古腔乐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辛弃疾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创作方法的肯定和赞扬。刘熙载艺概词概也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30陈霆在渚山堂词话中反对某些人议论稼轩词用典太多,因而“欠流便”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真是“妙手”。31在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中也说“稼轩词不但能把词用来咏物、抒情,而且用以写景、叙事,用以寄感慨,发议论。”32在咏史词的艺术研究上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里就稼轩体的新变也说“稼轩体为行气入词的崭新词体,创体者以绝大的阳刚之气,将词的缘情而至

25、于绮靡的势头往诗、骚的正轨上回拨,以复古求解放,用词言志抒怀,用词来干预家国大事和关涉政教人伦,提高和强化了词的文学功能,挖掘出词的尚未发挥的抒写潜力。使词变成体现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表现多方面生活的工具,吸收柳耆卿体的以赋法为词和东坡体的以诗法入词外,还大量引进古文入词,大大丰富词的表现力。”33在其辛弃疾词心探微的第五章稼轩词的艺术创新及其历史地位中也有论述到。姚里军在辛弃疾登临词的艺术特色中认为“辛弃疾的登临词所以具有特别有感人的力量,既在于他写出了真景物,更在于他在景物描写之中注进了自己的感情。”34并表示“辛弃疾不是寄情山水的人,他的登临词实际上是一些激昂排宕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显示出他

26、那非凡的学力,敏锐的才思,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那志于青云的爱国抱负”。35“里面超凡的语句来自他长时期政治生活和斗争的感情积累以及从历史书卷中陶冶的远见卓识表现了他的爱国抱负”。36对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大加赞赏认为“诗句语浅意深,清理并胜,感情豪迈而思想精深,语意沉郁而精力弥满,确是一般登临咏怀的作品所不能及的”。37桂琳稼轩词用典探微中说“稼轩词中那些明心志、抒怨愤的用典,不只是表现上对仕途多舛、壮志难酬的情感抒发,其中还沉淀着宋代文人的无奈,渗透着中国之士的追求,更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深层的内质。”38杨永锋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认为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

27、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他认为辛词艺术特色是意境宏阔,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注意以传统的比兴来曲折地表现战斗精神还恰切地运用大量的典故以古喻今,在语言技巧方面,不仅采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而且吸收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及经书上的句子,风格豪放而谐音律,寓“雄心高调”于传统词风的“温婉”之中,形成豪雄悲郁的格调。许杜丽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中说“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功能,辛弃疾创造性地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艺形式优长于词之一身,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独特的语言风格。”39此外还有陈东辛词艺术个性略论、杨信义辛词艺术风格独特与多样的统一、

28、秦克喜谈谈稼轩登临怀古词的思想特色、陈开梅简论辛词比兴寄托的特点、周炫稼轩词用典与“以才学为词”、白福才论辛词用典的成因、杨柏松浅谈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臧甲友稼轩词风格论、左虓略论辛词的艺术特色、林律光论辛词”用典“之艺术特色、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苏向东试论稼轩词的艺术风格等。(三)对辛弃疾咏史词及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关于稼轩词的比较研究,古已有之。不但出现了稼轩词与他人诗歌的比较研究,如袁行霈的辛词与陶诗、刘扬忠的稼轩词与老杜诗;也出现了稼轩词与同时代或不同时代词人作品的比较研究,如李莱、郭发云苏轼与辛弃疾田园创作风格异同简析、马积高论党怀英与辛弃疾词、廖从云南宋词风及辛姜二派词

29、人,在这些比较中苏辛词比较是最常见的。在词词风上的评论有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元贯云石阳春白雪序“盖士尝云东坡以后,便到稼轩。”40两家词风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范开稼轩词序中说“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学坡也”。41苏辛词风相似,但也有同有异,这些在范开稼轩词序、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都注意到了。至今关于苏辛词风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且成果也很丰富。八十年代至今关于苏辛比较的论文有一般认为“苏辛并举,同中见异,也有的认为苏辛词差异大,不宜作为一派,苏词虽豪放,然旷而失其雄,放而不见劲,辛词则在顿挫折

30、叠间迸射出一股风发凌厉、势欲摩空的力的激动感。”42目前学界对于是否存在“苏辛词派”仍有很多争论。关于辛弃疾咏史词与其他咏史词的比较,主题是苏轼比较赏析,这些文章从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词人感悟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对于辛弃疾咏史词与其他咏史词的比较现在研究成果也是很单调的主要只局限在苏辛这两首的比较,对于辛弃疾和周邦彦,辛弃疾和王安石咏史词明确的比较没有。但可以通过曹会卿的两宋咏史词的作家论部分可以看出各自特色,在王安石部分他认为“综合王安石的咏史词可以发现文学经世致用思想的鲜明体现,即把文学看成是政治的附庸,是为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他的三首咏史词两首为金陵咏史之作,借古鉴今,以求有益于当世;一首

31、表达了他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明主的渴望,依然不离对于家国的关注。同时,王安石不赞成华而不实的创作,所以其诗文及小词都具有简练、明畅、雄健的风格。在两宋咏史词的历史上,王安石的咏史词的独特性主要在于体现出了处于盛世的文人们积极的入世热情。他的咏史词和后面分析的苏轼、李纲、辛弃疾等词人的咏史词在。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就文学的“经世致用”来说,又具有很多相似性。”43在苏轼部分他认为“苏轼咏史题材广泛,词的风格差异大。在艺术上以诗为词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方法,将士大夫的情怀引入词作中,提升了词的品位。”44在周邦彦部分认为“周邦彦词长于铺叙展演,精于炼句,常常融诗入词,不露痕迹。同时他的词音律上

32、非常讲究,用语则典雅清丽。而且的咏史词已经没有王安石、苏轼等北宋繁盛期词人所具有的对政治的积极干预精神和对自我功业的渴望,更多表现出一种对于昔日繁华的怀念,情调是感伤的、低沉的,带有一种沉郁的美。”45在王亚芹两宋咏史词研究中他明确说“王安石的浪淘沙令借咏史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王安石咏史言政充满豪情壮志不同的是,苏轼的此类咏史词显得消沉了些,而继李纲之后大量创作充溢爱国热情的咏史词人,非辛弃疾莫属。”46张劲松的宋代咏史词研究中列举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他这么评价的“杜诗的化用加深了其咏史的文化内涵,寄寓了对前朝统治者的安逸亡国的批判,也蕴含了对盛世的隐忧,显示了政治家的博大之胸怀。全

33、词风格清爽,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儒雅风流可见,颇有雍容奇特的文化气质。”47并且评价苏轼“苏轼对于咏史词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突破了音乐的束缚,变唱词为文学的词,为词的题材的进一步扩大开了路”。48而周邦彦的“西河长安道)融情、景、理与一体,铺述婉转,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西河(大石金陵)寄托了在心灵之弦触摸历史古城瞬间的伤情意绪。新意虽不多,但情感意境自深。是北宋金陵咏史类的集大成之作,此词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中反映了作者对北宋末年腐败的隐忧。”49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

34、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从数量上看,他的咏史词在他的所有词中所占比例确实不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关于它的鉴赏研究价值就不大,就像曹会卿说的“辛弃疾的咏史词是他心灵的写照词人那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大业的博大宽广的胸怀;那自然驾驭经、史、子、集的丰富的知识;那欲一展壮志而终未能如愿的痛苦、复杂的灵魂都在他的词中自然流露,毫不

35、做作,真切动人。”50因此我选他的咏史词作为我毕业论文。笔者根据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统计出约有33首咏史词。江、淮、两湖之什(南归之初1163年迄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声声慢(开元盛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酒泉子无题、(流水无情)、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满江红(汉水东流)、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高阁临江者)。带湖之什(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迄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声(身世酒杯中)、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贺新郎赋

36、海棠(著厌霓裳素)、贺新郎听琵琶(凤尾龙香拔)、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七闽之什(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迄绍熙五年1194年)无瓢泉之什(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迄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杏花天嘲牡丹(牡丹比得谁颜色)、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虞美人赋虞美人草、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贺新郎(路入门前柳)、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新荷叶再题悠然阁(种豆南山)、卜算子(千古李将军)、贺新郎(濮上看垂钓)、贺新郎别嘉茂十二弟(绿树听鹈鴂)、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亭上秋风)、六州歌头(西湖万顷)、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37、怀(何处望神州)、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历史人物里又有英雄,政治美女,隐士。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四、参考文献(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叶嘉莹、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版,第1页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

38、8年版,第483页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4曹会卿两宋咏史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王兆鹏主编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6、7、8张劲松宋代咏史词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9高瑞琴写尽无限感喟论唐宋词中的咏史词,鲁行经院学报2002年第1期10刘文忠咏史词散论,江淮论坛2001年第3期11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12崔海正主编南宋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36页13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14、15郭太

39、安社会人瞬间,聊城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16龚贤略论辛稼轩咏史词的开创性成就,诗人诗作,2008年10期17、18、19曹会卿两宋咏史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0王亚芹两宋咏史词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1、22、23张劲松宋代咏史词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24纪胜全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东京文学,2009年第9期25黎修良论辛弃疾的怀古词,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26李锋论辛弃疾登临怀古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7张景艳鞠振永辛弃疾词的艺术技巧,语文学刊,2001年第2期28崔海正主编南宋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

40、第60页29崔海正主编南宋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61页30崔海正主编南宋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95页31崔海正主编南宋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05页3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33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34、35、36、37姚里军辛弃疾登临词的艺术特色,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38桂琳稼轩词用典探微,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39许杜丽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河南农业,2007年第4期40、4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2页42崔海正主编南宋词研究史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41页43、44、45曹会卿两宋咏史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6王亚芹在两宋咏史词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7、48、49张劲松宋代咏史词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0曹会卿两宋咏史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