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43.50KB ,
资源ID:6137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61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武侠之魂 —— 论金庸小说中的“义”【文献综述】.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武侠之魂 —— 论金庸小说中的“义”【文献综述】.doc

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武侠之魂论金庸小说中的“义”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金庸大学时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后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为了明报的销量,金庸开始写武侠小说,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

2、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新武侠小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这是因为“在武侠小说这个传统品种中熔注了新型的内容。金庸、梁羽生都是受过很好的教育,钟情于传统文化,而且又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侠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品德的化身,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摈弃了旧武侠小说一味复仇和嗜杀好斗的倾向。他们写的是一些为国为民而又富有独立个性色彩的侠士,而不是某些旧武侠小说中那种官府的忠顺奴仆。”1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另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在鹿鼎记后记中,他对自己的武侠小说生涯有个小小的总结“我的武侠小说长篇共十

3、二部,短篇三部。曾用书名首字的十四个字作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最后一个不重要的短篇越女剑没有包括在内。”2十五部小说中,每一篇都很有特色,但是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六篇小长篇,一2个三部曲,以及“三杰作”。金庸有一个庞大的系列作品射雕三部曲,三部作品均可堪称经典。神雕英雄传小说的问世,给金庸带来了很大的荣誉;神雕侠侣在情节上是紧接着射雕英雄传的。它的诞生过程对于金庸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因为它是和明报一同问世的;倚天屠龙记于1961年连载于明报,它的开头和神雕侠侣的结尾相接,由郭襄牵线。在射雕三部曲之上,金庸还有三部被称作“三杰作”的小说,分

4、别为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放在整个人类文学史上,它们都是一流的作品。”3“天龙八部被最多的读者称誉为金庸小说的绝顶”4;笑傲江湖从1967年开始写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所以在政治学上,它被认为价值最高,一些写杂文的人、学者、以及思想家都很看重这部小说政治学的价值;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步完笔的小说,这是金庸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它一反武侠小说的传统面貌,塑造了一个几乎不会半点武功,也没有丝毫文才的形象,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形象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精神上的反省。六部小长篇和三部短篇小说也是各具特色。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先生的处女作,同时也是成名作;在碧血剑中我们不光可以感受到

5、金庸的文才,也可以窥视他的史才;雪山飞狐不足20万字,在这部小说中金庸将一百年的故事浓缩在一天之中来写,小说的结局更是让当时的“整个香港都沸腾了,都在议论胡斐这一刀到底是劈还是不劈”5;由于在雪山飞狐中胡斐的形象不够明确,所以金庸又写了一部飞狐外传来补充胡斐的形象。飞狐外传不是雪山飞狐的续集,而是前传;连城诀使用的是寻宝模式;侠客行“重点写的是父母怜子之情”6。鸳鸯刀是金庸最短的小说,但是艺术含量很高,里面“有武侠,有传奇,有神话,有政治,有历史,有爱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7,结构上也是精妙之极,结尾“西子捧心”的典故用得恰到好处;鸳鸯刀是一部带有喜剧风格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性格化的人物,具

6、有深刻的寓意。白马啸西风写的是一个悲剧,“它的武侠性并不突出,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一部凄凉婉转的爱情悲歌。”8作为他办报的副产品,金庸先生没想过他的小说可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眼球也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金庸的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3社会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当代狭义小说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他。他的有些小说是有连续性的,但是却无一雷同,“这需要可等大的学问,何等大的才气,何等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修养”9小说中所涉及的思想也是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包罗万象。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小说的文学性,金庸小说不仅行文流畅婉转,而且还有诗有词,十分耐读。而其场面之阔大、意境之奇丽,也往往

7、让人叹服。金庸小说虽然好,但是肯定也不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因而争论在所难免。其中世纪之交的两次争论是最深入人心的。1994年12月2日,鄢烈山在南方周末第8版“芳草地”栏目上发表了拒绝金庸,在该文中,作者从“历史认知”、“价值趋向”和“文化娱乐”三个角度质疑了武侠和武侠小说,并且直接指出“我的理智和学养顽固地排斥金庸(以及梁羽生、古龙之辈)”,“我无法接受金庸,更无法接受北大对金庸的推崇”。由此,严家炎、鄢烈山、童志刚等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关于金庸小说的激烈论争。1999年11月1日,王朔在中国青年报文化版上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在该文中,作者以一种“痞子”式的口吻,对金庸小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8、那些故事和人物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我得说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搁坏了哈喇味儿”,“这哥儿们写东西也太不过脑子了”“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我看真正子虚乌有的是金庸,会些拳脚,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这不是热血男儿,也与浩然正气无关,这是野生动物”。在王朔的“挑衅”下,金庸、严家炎、何满子、卢敦基、袁良俊、葛红兵、邓一光、刘川鄂、王安忆、徐岱、王蒙、王彬彬等人,还有不计其数的“金迷”和“王迷”走进了论争的行列,上演了一出关于金庸小说的“没有

9、硝烟的战争”,把金庸小说炒作得沸沸扬扬。10关于金庸小说的种种争论,从金庸小说进入大陆之时就已开始,像雅俗之争、经典之争等,而90年代表现尤其突出。这些争论,促进了研究的深化,但也夹杂着许多个人意气,这实际上就涉及到学术规范的问题了。朱寿桐认为,4酷评和痛骂都是“偏爱价值”,要真正以金庸为对象,尊重约定俗成的理论,建构理性的金庸研究学术格局。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可否认金庸小说“给读者端出了一桌中国传统文化的满汉全席”,金庸在一个传统气息被现代商业社会的欧风美雨冲刷得几无痕迹的香港社会中,自觉地举起传统文化的大旗,在自己的一连串武侠小说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的面貌,并着力在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

10、化精神之间架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11侠文化自然是金庸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亮点。在小说中,金庸先生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侠,他满怀创作激情和理想精神,重塑了“侠”的理想人格,重构了“侠”的文化精神,为当代中国人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侠”。而“侠”之所以为“侠”,便是因为其灵魂的存在,即“义”。每个侠士都有不一样的形象,他们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相同的是,他们身上一定都闪烁着“义”的光芒。金庸煞费苦心地为我们从多方面阐释了“义”。比如,在乔峰和郭靖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大义;在杨过和小龙女身上,我们看到了深深的情义;在田伯光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义;在胡一刀和苗人凤身上,我们看到了惺惺相惜之义。“义”是

11、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精神,然而,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义”正在渐渐缺失,少了舍生取义却多了忘恩负义,少了义薄云天却多了背信弃义,少了肝胆相照、一诺千金却多了见利忘义、弄虚作假,少了路见不平,舍身相助却多了虐待父母,知恩不报。在这样的情景中,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反思吗传统文化中的“义”的可贵精神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金庸小说通过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描绘各种精彩的故事情节,不仅带给我们娱乐,更向我们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贵精神。毫无疑问,这是值得赞扬的。我认为,以后金庸小说研究会撇开那么无谓的争论而转向传统文化研究这个方向,而其中关于“义”的研究也会取得突破性的发

12、展。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5(一)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的作品包括武侠小说、政治评论、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等,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他的小说,因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上。金庸的小说创作最早是“为了替他的明报扩大销路,吸引更多的读者,是赚钱与谋生的手段。”12谁知竟然“无心插柳柳成荫”。而今,金庸先生的读者“不但在台湾海峡两岸和东亚地区,而且延伸到了北美、欧洲、大洋洲的华人社会,可以说全世界有华人处就有金庸小说的流传。”13“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问世以来,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两岸三地、乃至整个华人社会长盛不衰,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神话。”14金庸的十

13、五部小说历时十五年,1980年10月12日,倪匡的第一部我看金庸小说出版,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发行人沈登恩在明报看出等待大师的广告,征集“金学”研究稿件,随后一套23册的金学研究丛书在台湾陆续问世,标志着“金学”的诞生。以研究武侠小说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在中国还是第一例。二十多年过去了,“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在香港有倪匡,在大陆有陈墨等“金学家”,出版了大量“金学”著作。严家炎在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贺辞中却这样说“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

14、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15自从金庸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后,二十多的时间里,有许多学者关注了金庸小说,解析金庸小说,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一些金庸小说研究的论著,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一些大学也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课或讲座,对金庸小说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学理性探讨。我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金庸是当代中国拥有读者数量做多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风靡华人世界已近半个多世纪,又是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软件最多的以古代社会狭

15、义斗争为内容的文学作品,还是读者文化修养跨度最大的作家。”“金庸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66“大陆金庸小说研究从1985年发端,至今已有20多年了。经过1994年以来对金庸小说的学院经典化和1999年以来的大众文化化,金庸小说在“历史经典”和“流行经典”这两个层面上的许多问题,都已经初步得到了澄清。可喜的是,自1999年以来,金庸小说研究的学术史历程也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丁进发表了多篇“史略”、“史稿”、“综述”等文章对金庸小说研究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何开丽在2005年以长达5万字的篇幅完成了硕士论文中国大陆金庸小说研究论(19802004),将金庸小说在纵向上分为1980年至1993年的

16、感性欣赏与定性认同、1994年至1998年的文化颠覆与理论建构、1999年至2004年的流行经典与反思深化三个特色鲜明的阶段,又在横向上指出金庸小说研究在大陆主要有人文分析、文学史、文化学三种方法,相应地表现出人文关怀、历时观照、文化研究三种特征,金庸小说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学术规范和研究视野两大问题。”17金庸小说在网上也是大受欢迎,因而有“网络金学研究”一说。早在1993年中文网络新闻组ACT在美国诞生之日,对金庸作品的评论就开始了,而且一直是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并逐步发展成为“网络金学研究”。如果从1993年算起,“网络金学研究”至今已经有了16年的历史。目前声名最好、实力最强

17、的金庸网站,当推台湾“金庸茶馆”和大陆“金庸江湖”,这两大网站代表着目前网络金学研究之最高水准。金庸小说不仅在国内受到众评论家的欢迎,在国外也有无数的研究者。早在1988年5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现在文化研究所就召开了“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各国四十余位学者赴会或提交论文,之后又举办了数届“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金庸是很有必要性的,“因为金庸是一种文化现象,金庸是不世出的奇才,面对着金庸及其文化想象而不能认识,这是莫大的遗憾。”18冯其庸先生还表示,“除了写专著、论文研究外,还可以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评点。因为金庸小说是文学的小说,他的语言文字功夫极

18、高,作品的文学性极强,是文学的武侠小说。”19(二)“义”的研究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赋予武侠小说一个雅号“成人童话”,之7所以会有这么一说,大概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以成人世界的某种愿景,满足了读者的消遣需求。”金庸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却不在此,而是因为他的小说中有着一种最可贵的精神“义”。武侠小说的核心自然是“武”和“侠”,但其中“侠”应占核心位置,而“义”则又是“侠”的灵魂。“所谓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侠就是义的代言者,正是义之内涵的不同和成色的差异,决定了侠的形象有正与邪之分、大与小之别”20“义”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围绕着“义”,金庸小说写出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和感人肺

19、腑的故事。这成了金庸小说中最精彩、最富浪漫主义激情,从而也最令人回味的部分。也正是因为“义”,所以金庸笔下的人物让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如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为了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乔峰、从戏曲中体会到“义”,常施“小义”,偶尔也会见利忘义的韦小宝、路见不平,舍身相助的胡斐、知恩图报的平四、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的胡一刀和苗人凤、还有作为反面人物的田伯光和梅超风这些人物都是金庸笔下很有特色的人物,他们中有的是大英雄,有的是侠士,有的是平凡人,还有的是反面人物,他们从各个侧面阐释了“义”,有民族大义,有江湖义气,有舍身助人之义,有知恩图报之义,有惺惺相惜之义,有信义,有情义。因为有“义”,所以

20、金庸的小说格外耀眼;因为有“义”,所以金庸的小说为世人推崇。关于小说中“义”的研究由来已久,如三侠五义、豪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研究中都已从各个方面阐释了“义”,或狭义,或忠义,或信义而关于金庸小说中的“义”,虽然尚未有完善的研究专著,但是严家炎、陈墨、徐岱、孔庆东、曹布拉等学者都曾先后从各个角度诠释过“义”。如徐岱解释过侠与义之间的关系,论及过郭靖“为国不为家”的“大义”;严家炎在豪气干云助侠魂说金庸笔下的“义”中阐明了“义”的内涵,即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以及路见不平,舍身相助,扶困济贫,不畏强暴。更重要的是他还揭示出金庸小说赋予“义”的新内涵,即把“义”提到

21、了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的高度;曹布拉也在义侠的牺牲精神中分三部分论述了义英雄与义、普通人与义、“坏人”与义;另外一些论文也涉及到了“义”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金庸小说中“义”8的精神资源及价值形态、金庸小说中的“义”等等。金庸小说目前引起的大多是一些无谓的争论,我相信,以后的金庸小说研究将会会撇开这些无谓的争论而转向传统文化研究这个方向,而其中关于“义”的研究也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因为“义”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一种可贵精神,当下社会需要更甚。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综上所述,金庸小说研究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呈现出系统化、

22、体系化的趋势和规模。对于“义”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方向。但是我认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首先是金庸在文学史上的定位问题。金庸武侠小说的定位一般来说有两种说法通俗文学(和“高雅”、“正统”的文学相对的大众的、普及的消费文学)和纯文学。争论一直在持续,金庸一直被拒绝在正式文学的门槛之外,虽然金庸先生曾经说过,“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相提并论。”但是金庸小说还是应该得到应有的地位及重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著介绍金庸,文学史上几乎很少有对金庸进行重点讲述的教材,如在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陈思和

23、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都没有给予金庸应有的评论和待遇,只是寥寥带过。但是在读者心中,金庸的作品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而广为流传。这种文学史和实际读者相背离的情况说明金庸还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继续向着确立金庸在文学史上本应该存在的地位而努力。其次是作品研究的不均衡问题。在对金庸作品的研究中,往往集中于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以及笑傲江湖等几部小说,但是对其他作品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其实金庸的其他小说对我们全面了解金庸其人及精神价值有很大作用,我们应该认真研读他的每一部小说,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金庸。9金

24、庸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并受到大众欢迎,是因为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将注意力停留在金庸小说中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催人泪下的情感上,当我们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喝彩,为痴情男女高兴的时候,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思考,去体味其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去感受其中的可贵精神,将小说中展现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虽然现在我们不能挥剑使刀,但是我们可以像小说中的“侠”一样满腔义气。金庸小说在供我们娱乐的同时,更是旨在反映现实,揭露现实,想通过“侠”的塑造来唤醒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追求。总之,今后的金庸小说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用丰富的研究实绩来证明金庸小说存在的价值,证明金庸精神的当代

25、意义。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6页。2傅国涌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294页。3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35页。4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35页。5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97页。6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08页。7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80页。8孔庆东笑书神侠,重庆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81页。9葛涛编金庸评说五十年,文化艺术出版

26、社,2007年1月版,第183页。10谢理开失火的庙宇“大陆金庸小说论争”猜想,龙岩师专学报,2005(5)。11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5页。1012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9页。1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页。14傅国涌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502页。15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4页。16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6页17冯其庸阅读金庸世界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8

27、月版,第3页。18冯其庸阅读金庸世界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4页。19韩云波关于大陆金庸小说研究的思考,WWWZJXINHUANETCOM20徐岱侠士道金庸小说与中国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版,第313页。五、参考文献专著1金庸金庸作品集,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版。2温瑞安金庸茶馆(6),中国友谊出版社,1998年3月版。3孔庆东蒋泥醉眼看金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4王敬三主编金庸小说2008年浙江海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7月版。5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背景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6徐岱侠士道金庸小说与中国精神,北

28、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117葛涛谷红梅金庸其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版。8陈墨陈墨评金庸文化金庸,东方出版社,2008年7月版。9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10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4月版。11陈墨众生之相金庸小说人物谈,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12傅国涌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13孔庆东金庸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14孔庆东笑书神侠,重庆出版社2008年11月版。15王敬三阅读金庸世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8月版。论文1张伟红中狭义精神的文化解读,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5)。2王娟王颖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3陈夫龙金庸小说中“义”的精神资源及价值形态,南方文坛,2010(7)。4杨经建侠义精神与20世纪小说创作,云南社会科学,2004(1)。5冯媛媛系列小说中狭义精神的演变与呈现,青海社会科学,2008(5)。6郑春元中的侠义精神,大连大学学报,2005(5)。7谢理开失火的庙宇“大陆金庸小说论争”猜想,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