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玛斯洛娃形象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这一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在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至一九零五年革命爆发这个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托尔斯泰在这一阶段主要描写了当时俄国生活的一些问题,他的作品在文学中占了一流的位置。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带代表作。是他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抛弃了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揭露了官僚机构的暴横和教会的伪善和神甫麻醉人民的骗局。揭示了俄国社会存在的基本
2、矛盾,并且表达出了农民的愿望以及弱点。这样,在沙皇统治下俄国的种种黑暗,诸如国家、法律、教会、土地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总之造成人民群众苦难的社会环境,统统都被托尔斯泰描绘在他的作品里了。故事情节起源于托尔斯泰的朋友给他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叫洛扎利亚的佃户的女儿,自小被女地主收养,成了地主家的女仆。十六岁那年,女地主的亲戚一个彼得堡的贵族青年前来作客,这个花花公子诱骗了纯洁的洛扎利亚,随后扬长而去。洛扎利亚因怀孕被地主赶出家门,分娩后把婴儿送给育婴堂,自己流落到彼得堡沦为娼妓。几年后,因偷嫖客一百卢布被带上法庭,而法庭的陪审员中就有当年诱骗过她的花花公子,看到被告席上洛扎利亚,这位公子哥
3、良心发现准备赎罪,他要求与洛扎利亚结婚,但没等到举行婚礼,洛扎利亚因患斑疹伤寒病故。托尔斯泰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经过他的酝酿,萌发成了一珠参天大树。前后花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复活。为此,他参观了许多监狱、接触律师、囚2犯,深入调查农村生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从情节看,复活是脱胎于柯尼的故事,但结局迥然相异,沦为娼妓的玛斯洛娃拒绝与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结合,而是同革命者西蒙松结合在一起,最终男女主人公均在精神上得到复活。玛斯洛娃是托尔斯泰笔下的第一个平民出身的主人公,作者以深厚的同情和关注,把马斯洛娃定位全书的枢纽,以农民为“对象”,为“正面现象”。着力塑造这个形象。当然,问题并不在于从谁开始写
4、起,不过这表明作家力求把人民作为真正的主人公,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来写,把人民放到全书的中心地位,而让忏悔的贵族退到从属的地位,作为陪衬来处理。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玛斯洛娃的人物背景和性格分析,从她的爱情经历的遭遇分析她“复活”的过程,以及她的归宿问题。从而扩展到整个俄国社会面貌。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复活中通过马斯洛娃这个主线,把各个阶层的人物、各个社会生活的侧面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广泛地反映了人民苦难和社会的黑暗。同时又抓住一些具体情节,给予细腻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更能显示人物的性格。国内外学着大都是从玛斯洛娃通过三个阶段进行复活的过程、
5、玛斯洛娃归宿问题、肖像描写、从玛斯洛娃身上也反映出了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在复活中最主要的体现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阴暗面,揭下了伪善的面具纵观文学发展史可以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标志着俄国和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思想内容方面以特有的真诚、坦率的语气、正直的态度和由此而来的在暴露社会矛盾时所显示的毁灭性打击的力量和尖酸性显现出他的特点。艺术表现方面作品中表现个人精神的成长、紧张的精神探索、良心的悸动不安的技巧是同鲜明突出的性格塑造、描绘历史和日常生活图景时的鲜明的语言有机结合起来的。赵敏霞在从“爱”与“宽恕”的背后看玛丝洛娃归宿的必然性一文中认为“复活中玛斯洛娃与西蒙松结合走向革命
6、道路的必然性,及这一归宿的思想3意义,指出玛斯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作为来自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其思想意识,性格特征均有本质的差别。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并没有真正的爱,只是出自怜悯和同情,以及对自己过去所犯罪行的忏悔;而玛斯洛娃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只是被其抛弃一切为自己辩冤的行为所感动,因而是注定不能“大团圆”的。而革命者西蒙松则是以平等的、真挚的爱对待玛斯洛娃,在与革命者的接触中使玛斯洛娃理解了革命,并衷心向往革命,因而她最终离开聂赫留朵夫而与西蒙松结合就是必然的。玛斯洛娃的归宿说明俄国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并不能使劳动人民获得解放,要获得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必须走革命的道路。”张娜在迷途、探
7、索与救赎托尔斯泰复活女主人公玛斯洛娃形象探析中说“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小说复活中刻画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走入迷途的玛斯洛娃形象。迷途使单纯善良的玛斯洛娃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很多侧面性,更显丰富。迷途并未使其沉沦,她不断探索人性“复活”之路,最终走向自我救赎。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他要与主人公一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从而从迷途使其形象丰满、探索使其精神可贵、救赎使作者与人物一同走向完善三个方面阐述其观点。”惠继东在玛斯洛娃从良问题初探中主要阐述了“借助于妓女从良题材呼唤人类道德回归意识和自尊自爱意识是复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妓女从良题材所观照的是一种善良品格,体现了作者设计的温和的社
8、会改良方案,蕴含着同情妓女不幸境遇,关注妓女未来命运并为其指明生活方向的主张,寄寓了抨击娼妓制度的思想和铲除娼妓制度的理想;妓女从良的经历启示人们应站在现实的高度来审视过去,在对过去不敢回首的往事反思中端正对生活的态度。托尔斯泰借助于妓女从良题材呼唤人类道德贞操观念回归的思想,所观照的是一种善良品格,这体现了他设计的温和的社会改良方案。毋庸讳言,托尔斯泰对道德贞操观念的希冀与梦想,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幼稚可笑的,然而正是在这孩童般的天真追求中包含了许多人类永恒的命题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索与憧憬。”胡书义在以形传神神行俱足中认为托尔斯泰塑造玛斯洛娃形象的高超技艺是多方面的,而成功的肖像描写尤其
9、出色。复活精心制作的三幅富于变化而又紧密相连的肖像画“纯洁的玛斯洛娃”、4“堕落的玛斯洛娃”、“复活的玛斯洛娃”,这三幅肖像画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富于变化,从而构成可见可感的连环画似的肖像系列,给小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不仅烘托了小说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符合人物身份、经历,突出了思想性格,为文学作品绘写人物肖像积累了宝贵经验。吴泽霖在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中认为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结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
10、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挖掘玛丝洛娃世界观转变的内涵。姜超在玛丝洛娃和聂赫留道夫中表示在复活中,聂赫留道夫和玛斯洛娃,尊还人的人与被损害的人,都复活了。但聂赫留道夫的复活和玛斯洛娃的复活,是截然不同的,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良心发现的结果,一个是社会迫害的必然。玛斯洛娃是经过聂赫留道夫把她带到光明圣洁的天堂,突然又把她推向万丈深渊的地域之后,是经过她所接触的男人对她无法忍受而又不能不忍受的侮辱之后;特别是经过她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代表社会主义的法律对她的欺凌之后,才
11、复活的;才坚决的和旧生活彻底地一刀两断,走上了崭新的光辉灿烂的人生。草婴的人民受难图中译本序中说明了托尔斯泰写作复活的背景,分析了玛斯洛娃的性格“除了善良之外,她又有极强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使她格外不能忍受人家对她的蹂躏,从而产生反抗和报复的念头。但她的处境是无可奈何的,她的反抗和报复行为也是幼稚可笑的。她作践自己,当上妓女,以为这样就是对所有欺辱过她的男人进行报复,特别是对一度爱过他的聂赫留朵夫的报复,殊不知那些男人根本没有什么廉耻心,她这种可怜的行为并不能使他们感到丝毫内疚,而她自己却只能不断地堕落下去。”并且通过男女主人公活动的主线,把各种事件、各个阶层的人物、各个社会生活的侧面串联起来
12、,组成一个整体,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受难图。肯定了复活的成就。此外还把玛斯洛娃的复活归咎于革命。“托尔斯泰对革命家遭到沙皇政府残酷镇压深表同情。卡5秋莎玛斯洛娃精神上的复活,不是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帮助,而是由于政治犯和革命家的人格比贵族叛逆者聂赫留朵夫要高尚得多,他们也更值得卡秋莎玛斯洛娃的信赖和敬爱。”“复活结尾引用了大量圣经章节,这反映托尔斯泰晚年一方面彻底否定沙皇制度,同上流社会决裂,另一方面他在精神生活上也极端苦闷,找不到一条出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从他长期矛盾的宗教观中寻求慰藉。”从而也提出了他创作中的矛盾面。陈桑在论的主人公形象中说“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批判现
13、实主义的顶峰,而长篇小说复活正是巍然屹立于这顶峰上的一座丰碑。这部作品的不朽之处首先在于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激情。1895年10月,也就是在复活的创作时期内,托尔斯泰在日记里写道“活的日子不久了,而极想说的话却是那么多要讲人们对自己的残忍的欺骗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宗教上的要将婚姻,要讲教育。也要讲专制制度的可怕。”在复活这部“自由”而“广阔”的长篇小说里,他的确广泛地涉及了所有这些方面,而且是以他的“目前对事物的观点”来加以阐明的。”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以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中的玛斯洛娃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玛丝洛娃的个人经
14、历的描述,分析她从善良纯洁的少女堕落为卖弄风情的妓女之后又获得人性复苏的原因,挖掘玛丝洛娃世界观转变的内涵。以及分析玛丝洛娃的性格特点和她前后精神转变的关键节点上她的心灵、精神、气质上的巨大变化,研究爱情经历、生存处境、宗教氛围等对玛丝洛娃思想转变的影响并且分析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的契机及其意义。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是玛斯洛娃形象分析,以及所涉及到的宗教问题和6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托尔斯泰主义的体现,并且研究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所体现处的矛盾面和消极面。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一)初始化阶段(2010年10月31日前)与导师沟通论文选题(二)启动阶段(2010年1
15、1月22日前)确定题目,利用图书馆、网上信息进行文献查阅(三)开题阶段(2011年1月10日前)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四)实施阶段(2011年5月23日前)完成论文,进行审阅和修改完善。(五)答辩阶段(2011年6月10日前)论文定稿,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列夫托尔斯泰(汝龙译),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2赵敏霞从“爱”与“宽恕”的背后看玛丝洛娃归宿的必然性,理论观察,2000年第2期。3张娜迷途、探索、与救赎托尔斯泰女主人公玛斯洛娃形象探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九卷第1期,2010年1月4惠继东玛斯洛娃从良问题初探,固原师专
16、学报,第27卷第4期,2006年7月。5胡书义以形传神神行俱足玛斯洛娃的潇湘雨性格,高等函授学报(哲7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00年6月。6吴泽霖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黑龙江社会科学,总第108期,2008年第3期。7姜超玛丝洛娃和聂赫留道夫,语文学刊,1984年第1期。8草婴人民受难图中译本序,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9陈燊论的主人公形象,俄罗斯文艺,1980年第4期。在小说的末尾,玛毅然抛开了最初诱骗他,后来又一直真诚地帮助她的贵族青年聂,而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合,走上革命的道路。玛的这样的归宿,应该说有着历史的必然,她来自于任民又回到人民中去。作为现实主义作家
17、的托尔斯泰进行了一系列正是具体深刻的描述,反映了这个必然。但是托尔斯泰由于受到世界观的局限,没能认识这种必然,而做出荒谬的结论,由于聂的高尚精神感化,玛宽恕了他,他又深深地对聂产生了爱,但最终为了不损害聂的利益和地位,而忍痛离开你聂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合。从而获得了道德上的“复活”。在作者看来玛与西蒙送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玛爱西,而是因为玛爱聂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的行为,按聂的话说就是“索性烧掉了他的船,从此把她的命运同西蒙结合。”然而透过玛对聂的“爱”与“宽恕”的背后,结合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认真阅读作品,就会使人认识到,作为真正复活的主人公马斯洛娃,只有与革命者结合也只能与革命者结合才是其必然归宿。
18、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尤其对吗的归宿并不是一会儿就写成的。整部作品耗用作者十年的岁月,七易其稿,才最后完成。小说初稿,玛与聂的关系是个大团圆结局,聂伴随玛到了西伯利亚,聂同玛一起移居伦敦。但是现实告诉托尔斯泰与聂的大团圆结局是不真实的,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废除了俄国的农奴托尔斯泰在1897年1月5日日记中写道,“开始重读复活,读到她决定跟她结婚时,我厌恶的抛开了,全部不真实、虚构、转弱的。”可以设想,如果以聂与玛的大团圆结局定稿,那么形象的典型性与普遍意义就不复存在了。就捏对玛的同情与怜悯,其实质是反映了上层人物迫于某种需要对下层人民施与的一点恩赐。从这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吧聂对吗的宽宏大量看做沙皇政府被迫废除农奴制的一个缩影。农民在“解放”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而玛与聂的结合也并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聂对玛并没有爱,他已高高在上的上等人自居,以玛的恩人的面目出现在玛面前,这样玛被奴役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像吗这样的下层人民的解放,只有革命是唯一的道路。只有在革命党的领导下,参加革命。尽管当时还没有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领导革命,但只就以推翻沙皇统治这一宗旨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