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80KB ,
资源ID:6232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62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零余者【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零余者【毕业论文】.doc

1、本科生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二0一一届)题目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零余者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O一一年五月本科生毕业论文1目录摘要2ABSTRCT2关键词2KEYWORDS2引言3一、沉沦与觉醒4二、觉醒与幻灭6三、幻灭与反思8结语9注释12参考文献12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零余者本科生毕业论文2摘要有那么一种人,他们并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和出色的形象特征,但这类人确确实实的存在在生活当中,所以文学作品中他们的出现也成了一种必然现象。在这个社会中,他们无所出也无所得,这样的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零余者”。郁达夫的沉沦、矛盾的三部曲以及柔石作品改

2、编的的早春二月,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等等,这些小说中都存在着“零余者”形象,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愤世嫉俗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脱胎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然而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有现实,使得“零余者”这一形象具有一番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鲁迅、叶圣陶等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ABSTRCTSOAPERSON,THEYDIDNOTCLEAR,STRONGPERSONALITYANDEXCELLENTIMAGEFEATURES,BUTT

3、HESEWEREINDEEDPRESENCEINLIFE,SOTHEIRPRESENCEINLITERATUREHASBECOMEANINEVITABLEPHENOMENONINTHISSOCIETY,THEYHAVENOTHINGTOGAINNOTHINGFROMSUCHACLASSOFPEOPLEWECALL“REMNANTS“YUS“SINK“TRILOGY,ANDROUSHISCONTRADICTIONS“INEARLYSPRINGINMARCH,“THEREARETAOS“NIHUANZHI,“THEEXISTENCEOFTHESENOVELSARE“THEREMNANTS“IMAG

4、E,THESE“REMNANTS“AREOFTENIRRECONCILABLEWITHTHEREALWORLD,RATHERPOORSENSEOFSELF,ANDTHEDARKFORCESOFEVILDEEDSDONOTWANTTO,THEYPOUREDSCOLDINGFROMTHETROUBLEDWORLD,CYNICISMORRESISTANCETOSHOWALLKINDSOFABNORMALBEHAVIORMODERNCHINESEFICTION,“THEREMNANTS“IMAGEBORNOUTOFRUSSIANLITERATUREINTHE“SUPERFLUOUSMAN“IMAGE,

5、BUTBECAUSEOFTHEUNIQUEREALITYOFCHINESESOCIETY,THE“REMNANTS“THISIMAGEHASSOMECHINESECHARACTERISTICSBYMODERNCHINESEWRITERSYU,LUXUN,TAOANDOTHERWORKS,“THEREMNANTS“IMAGEANALYSIS,FURTHERSTUDYOFITSDEEPMEANINGHIDDENBEHIND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零余者知识分子形象特点KEYWORDSMODERNCHINESEFICTIONSUPERFLUOUSINTELLECTUALSLMAGEFEATURES本科生毕

6、业论文3引言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意义,通过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内容博大深奥,人物形象鲜明,作家善于用自己的笔来塑造一个个生动真实的形象来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主旨。我终于寻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并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和出色的形象特征,但这类人确确实实的存在在生活当中,所以文学作品中他们的出现也成了一种必然现象。如果说一部书中一定有自己的特点,那那些总是被人遗忘的人物形象,就是我要研究的课题零余者。我常常在想什么样的作品能让人铭记,能让人对里面的人物刻骨铭心。有这样一类人,一直生活在历史舞台上,却被人忽视甚至察觉不到,这样的一类人,我们将其称作“零余者”。说到“零余者”,有人会问了,何为“零余者”呢零

7、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最早出现是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初出现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所著的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屠格涅夫的零余者日记这部小说以一个自称“零余者”的患肺病的破落贵族青年,死前二十天的日记形式写成。这类形象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又被称为“多余的人”。他们不属于过去的时代,因为他们已经看到过去的时代的种种弊病,但他们也不属于未来,因为他们在过去的时代成长,无力改变自身。因此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在所有问题上的失败者1。自“零余者”一词出现,一时之间文坛开始关

8、注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无所出、无所得,怀着满腔抱负,却无所作为,语言上高高在上,行动上却成了矮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随之出现了多余人的形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脱胎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然而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有现实,使得“零余者”这一形象具有一番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鲁迅、叶圣陶、钱钟书等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在这里我找出了几部典型的代表作品郁达夫的沉沦、矛盾的三部曲以及据柔石小说改编的早春三月,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等等,这些小说中都存在着这本科生毕业论文4样的人物形象。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

9、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愤世嫉俗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2。衰败的社会现实是“零余者”产生的根源。中国的“零余者”不折不扣生长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土地上,这也是由当时中国的时代条件决定的。20世纪初的中国,内外交困国家危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进行的并不彻底,传统的封建道德和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而帝国主义的铁蹄同时肆意横行,西方的价值观念开始进入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型时期。人民正处在文化冲突、历史冲突的中心,找不到中国的未来的出路。而“零余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转变时代,在新旧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的夹击中无奈诞生。现代文学史的零余者最初是

10、由西方文学移植,后来在中国本土上生长开来。首先出自郁达夫的笔下,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在外国文学思潮中,出现的零余者这样一类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慢慢开始出现多余人的人物形象。一、沉沦与觉醒郁达夫在作品中提供给我们的零余者形象,与屠格涅夫笔下的俄国零余者相比,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首先他不是贵族,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以维持;再者他的孤独与苦闷不是缺乏生活目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对立,来自于他明确的生活目的不能实现。此外,也更具悲剧色彩,态度偏激,行动狂热,没有俄国零余者的贵族气。如果说,俄国

11、零余者形象是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产物,那末,郁达夫作品的零余者形象则是平民阶级走向觉醒的结果。郁达夫突出“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的主人公“他“也是一个在日本的留学生,他追求爱情,但得不到满足便产生了性的苦闷,而且形成一种性变态心理,做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例如去看一些有色情描写的小说等等。这个主人公做了这些事后,往往感到非常的后悔,但是又下不了决心来改掉它。他老想改,老是改不了,无力自拔,不断本科生毕业论文5地在这种矛盾和苦恼中过日子。他在外国受人歧视,也深深地感到祖国不够强大,也希望祖国能强大起来。但这个人物,他要想克服自己的性苦闷都没有能力,他希望祖

12、国强大起来,不管愿望多么强烈、急切,同样是缺少行动的力量的。郁达夫也在在其散文零余者3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沉沦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演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这也形成沉沦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郁达夫的文章和他的名字一样抑郁,苦闷,悲伤。名字成为了他文风的佐证,好像所有文章的风格都是灰暗低沉的,他剖析了自己的躯体,给

13、读者展示一个血肉人物形象,一个在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中间挣扎着的零余者的痛苦。零余者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是还是怀着希望,等着那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成真。满心牢骚,却并不为社会做出贡献,形象十分鲜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的形象,为新旧交替时代一部分只是份子精神巨变的历程留下了逼真的记录,并在以一定程度上将社会本质的若干真实侧面刻画的淋漓尽致。“零余者”作为作家们的“自我”代言人,以其苦闷感与多余感,揭示出被“异化”的悲剧命运。从郁达夫之发表沉沦之后,“零余者”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们是“

14、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受到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残弱者。他们存在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以及一类人存在的现状。沉沦和南迁中的“他”,心中交织着个人积郁和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孤凄悲凉,强烈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变态的心理。20世纪初的黑暗现实使有良知的中国现代作家怀着无助的孤独感,一方面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目标,新的道路又不知在何方;另一方面面对复杂而动荡不安的社会他们又不愿沉沦,因此孤独、郁闷、彷徨。这种意识和心态在鲁迅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鲁迅先生开辟了新文学领域写知识分子的先河。他笔下娜拉式的青本科生

15、毕业论文6年知识分子在突破旧家庭礼教的束缚之后进入社会,非但未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却饱受社会现实的审判,沦为“零余者”。伤逝中,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了家庭的羁绊,建立了小家庭。然而在生活压力的重迫之下,爱情不再浪漫却成了累赘。子君回到旧家庭郁郁而终,留下穷乏一身的涓生在苦涩的记忆中游荡。鲁迅也在小说中塑造了狂人、吕纬甫、涓生等形象。拿吕纬甫来说吧在酒楼上中,已是中年的吕纬甫徒生感叹道“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4当年轻时的理想与雄心遭遇残

16、酷的社会现实时,剩下只是飘零的泡沫和破碎的灵魂。在社会中四处碰壁,找寻不到位置后,只有退回到一个小角落,暗自伤神独自感怀。鲁迅先生是高瞻远瞩的,他对于青年走出旧家庭后的出路问题始终抱有悲观的态度。在旧势力依旧占据主导位置的时候,在社会还不可能秉持公平正义的年代,并不具备谋生能力,或者说内心还不够坚强的青年知识分子出走的结局很可能就是头破血流,成为孤影自怜的“零余者”。他们曾经反抗过,但他们的反抗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就是他们有着无助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最终使得他们无畏的反抗意识幻化成永远的梦想。狂人在社会压力面前,放弃了斗争;吕纬甫在革命浪潮过后,从事一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小事,最后不得已教起了

17、他先前曾厌恶的“子曰诗云”,比起郁达夫,鲁迅对中国“零余者”的精神状态揭示得更深刻,对他们的转变过程表现得更充分。在郁达夫以及鲁迅的文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为五四时期的作家代表,新的思想已经开始觉醒,看得清现实,可无力改编,所以通过自己的笔去塑造零余者这样的一种形象,来唤醒更多的人。二、觉醒与幻灭三、四十年代,作家更关注社会人生,关心普通劳动人民的疾苦和生存状况,浪漫主义的“自我”面临被批判、被否定的命运,感伤情绪走向淡化,逐渐敛缩。但是在文学创作中,仍有一批“零余者”形象出现。塑造出了大革命退朝后的幻灭者的形象,出现了萧涧秋、倪焕之等人,大革命的失败,使他们“经验了动本科生毕业论文7乱中国的

18、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5。就拿柔石小说二月来说吧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之一,二月写于1929年,它与当时出现的茅盾的幻想、动摇、追求,叶圣陶的倪焕之等小说,在文学史上被统称为“幻灭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萧涧秋是一个外表冷静理性、内心却充满激情的知识青年,他多愁善感,感情细腻,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他极想有一番作为,积极地在大时代背景下寻找自己的位置。但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在与残酷的现实社会作斗争时,他不时表现出孤独、苦闷、彷徨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鲁迅先生曾写了柔石作二月小引的序文。在序文中,他对萧涧秋是这样评价的“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

19、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6,萧涧秋从小死了父母,也无家室,孑然一身。这样一方面给他带来深深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却使他的理想得以自由发展,独立地面对生活。然而他“终因感觉到生活上的厌倦了”,“他也感到对都市生活有种种厌弃”,所以答应了陶慕侃的聘请,来此世外桃源的芙蓉镇教书。萧涧秋认为“只有看到孩子,这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可以使他微笑”。萧是知识青年,怀着对人类命运普遍的同情,“常将他自己底快乐反映到人类底不幸的心上去”,因此他同情孤儿寡母,同时也开展了救援行动的一幕,但是这

20、遭到了无穷的阻力。他想拯救孤儿寡母,却无法挽回孩子夭折、寡妇自杀的局面。萧涧秋也希望自己能救世救人,冲破尘世,他在革命斗争中奔波漂泊,感到生活上的厌倦,幻想超脱尘世。可芙蓉镇不是世外桃源,仍是生活的漩涡。“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7始终充斥着无力感。萧涧秋一直疲于奔命,为生活而奔走,他也希望能抚养孤儿寡母,他也想成为英雄,可现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像萧涧秋这样的零余者在这个时代,争其不多,缺其不少,怀着满腔抱负,最终被现实和社会打碎了梦想,向社会妥协,他们无所出也无所得,游走在梦想的边缘。而叶圣陶的力作倪焕之也刻画了一个奋力

21、抗争为理想拼搏的“零余者”典型形象。倪焕之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进入学校,独自与周围势力搏斗,试图实践自己蓝图。在这过程中倪焕之不但四面受敌,同时还不得不忍受“有了一个妻本科生毕业论文8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的苦闷。虽然失败的结局不可避免,但是在倪焕之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堂吉珂德式的气魄,正是这种执着的气质让这个“零余者”形象给人以难以释怀的震撼和感动。堂吉珂德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单纯到了极致的除暴安良的信念,正因为这个信念,使得这样一个区区老朽者,却敢于骑上瘦马挺起长矛挑战整个西班牙社会现实。倪焕之拥有年轻的体魄,他的信念同样单纯,他按照自己的信念去付诸行动,并且与社会斗到了最后,请不要

22、说他不识时务或者自不量力,因为他即使失败了也不能抹煞那股子“知之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概。当这个年轻人抱憾而终的时候,怎能不让人扼腕痛惜正如同海明威笔下的硬汉,那个老渔夫圣地亚哥,即使只拖回一幅鱼骨架,但是在精神上他并没有被打败,他其实是个胜利者。倪焕之有着自信、刚直和孤傲的性格,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怀有远大的抱负,可他始终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一个单纯的人有梦,当梦超越了他,或梦超越了一切的时候,单纯的人自然就以一种创造性的热诚投入这个梦中,用他认为最美好的和最绚丽的幻梦以凝聚他的理想生活的全部,这使他对自己产生了强大的自信心。然而,谁也知道,在动荡的环境里织梦,等待他的往往是毁灭。中

23、国文学大师鲁迅便是有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这话正好成了倪焕之的梦的一只眼睛。叶圣陶在这一章节里很是生动的写出了倪焕之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的性格和他所在的环境。不过,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作家凭着故事中所潜伏着的线索以暗示;理想主义者在确定了自己该走的路和该做的事情时,其本身至少是一股翻弄时代潮流的动力。倪焕之是和萧涧秋类似的形象,他们都被卷入时代的漩涡,尚未锻炼成弄潮儿,白色恐怖就轰毁了他对胜利的幻想,终于在对前途的茫然、悲观中,在对个人价值的绝望中死去。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

24、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三、幻灭与反思本科生毕业论文9在蚀三部曲中,茅盾为我们刻画了一群“动摇、幻灭、追求”的“零余者”形象。这些知识青年,他们不满现状试图有所作为,一如莱蒙托夫笔下的“当代英雄”毕巧林,渴望有意义的生活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于是他们在经历了动摇、幻灭到追求之后,依然没有找到生活的目标,于是在沉沦中堕落。与此同时,还有一类“零余者”,我称之为民族压迫和斗争中的彷徨者,最突出的要算是钱钟书先生围城中所塑造的方鸿渐为代表了。他有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思想,不满帝国主义、国民党黑暗势力,也想作一些有益于民族解放的事或实现

25、人生价值,但深刻的思想矛盾和困惑,使他找不到人生的坐标,冲不出“围城”,或冲出又缺乏搏击风浪的能力,溃退回来。方鸿渐留学归来没有投身于拯救民族的斗争中,却陷入情场、名利场这灰色“围城”中。他的悲剧在于,极想超脱社会和世俗,却又未能免俗,是一个既有追求又安于现状,既超脱又随俗的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矛盾人物。虽然不可鄙可憎,但也是个“没用的好人”,在现实中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夏志清说“鸿渐同鲍小姐、苏小姐、晓芙、已故未婚妻一家、自己家人、大学同事,以至自己的妻子一一疏离,非常戏剧化地表现出他精神的逐渐收缩,直到一无所有的地步。”8这些作品中描写的知识分子的沉浮,呈现了他们追求光明、寻求真理的焦灼,企盼

26、民族独立、国家强盛的责任感,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脆弱、敏感、孤独、彷徨的弱点。懦弱无能、忍辱苟安是他们的致命伤,他们不能勇敢地搏击人生,超越自我,肩负时代的重任,只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舔着心头的伤痛,做个于社会于历史不痛不痒的人。结语以上我将“零余者”的三次阶段变化一一列举出来,纵观20世纪中国“零余者”形象,他们都处在不为人注目的社会边缘,大多没有正式的职业,没有完美的家庭,其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世界与主流社会大相径庭,因愿望、要求与现实发生冲突不能实现而体验着“零余”处境中的苦闷、忧郁和焦灼,他们要改变现实,但天生的脆弱性格又注定了其一事无成,敏感的心灵就更加痛苦。但是,历史环境虽然相同(都

27、在社会转型期),而不同的思想资源和政治经济环境,就使本科生毕业论文10得上半个世纪与世纪之末的形象在实质上有着不同的精神灼痛点,相同的言说方式中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格调,前者是时代的苦闷,后者是欲望的焦虑。对于二、三十年代的“零余者”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无法与污浊的尘世相容,种种崇高的抱负无法实现。他们不愿向社会势力低头,追求自由,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执著追求个性解放的情感热流,在渴望个人解放的同时,也渴望祖国的富强。他们的零余生存状态,具有对黑暗社会的抗争和控诉倾向。作家写出了他们时代苦闷的同时,还表现了作为时代叛逆的一面和他们正直、坦诚、富于同情心的美好心灵,而且还寄

28、托了不甘沉沦、希望找到出路的愿望。他们的形象,表现了“人的觉醒”,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现,具有启蒙意义。作者笔下的他们不是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而是抒发一种内在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一种意义在里面。“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正面人物系列,如果说他们因社会的黑暗和个人方面的种种弱点无法实现其理想或抱负而成为社会的多余,那么恰恰是他们在理想幻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的纷争和反抗精神,以及所体验的苦闷、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等种种情绪,对社会对后世史是一份优秀的遗产”9。以此论断来参照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当然也是恰当不过的。鲁迅及其后继者们笔下的“零

29、余者”形象让我们思考知识青年出走以后的问题,而茅盾笔下的“零余者”形象让我们思考知识青年在失去方向后的迷失与堕落;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展示了知识青年的脆弱、感伤与沉沦;圣陶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为理想执着抗争的气魄,而钱钟书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便是“志大才疏”的典型。这些人物形象背后所蕴藏的作者对于时代、对于社会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无疑是一份优秀的遗产。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由飘游、无所依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时政采取批判态度对现状往往不满对于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问题都抱有深切的关怀;认为国家之事以及各种问题的

30、解决,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应稍加以改变。正因如此,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关心他个人身处的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知识分子始终本科生毕业论文11代表“社会的良心”。从杜甫的“悲天悯人”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责任感。这种“关心”的传统精神至今仍然跃动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之中。20世纪初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剧烈动荡和变革的时代,革新与守旧、进步与反动、光明与黑暗相互交错。知识分子要冲出旧秩序的罗网追求精神和肉体的解放和自由同时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31、就必须摆脱现实处境的黑暗现状,改变祖国贫弱被受欺凌的状态。知识分子急切盼望追求光明、寻求真理的焦灼,期盼民族独立、国家强盛的责任感,才会出现沉沦中的呐喊“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起来。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还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对祖围孱弱落后的焦心和忧虑就在一声声的呐喊声中,对祖国很深切的感情也在体现在作品中。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精英阶层。是时代向前的预见者和向导。走在队伍前列的知识分子成为革命者,而部分落后的处于迟疑和迷茫状态的知识分子被自身固有的弱点牵绊。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总是带有补天的性质,去安身立命、替天行道或“治国平天下”,以此作为自己的

32、理想人格,一方面具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参与精神,另一方面,他们也难免把这种“参与”归结为“顺从”与“改良”,因而他们的痛苦与困惑往往是爱国即忠君的抱负不能实现的困惑与痛苦。“五四”时期,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使命意识并没有消失,而且与他们强烈的理性与感性的高扬组合在一起。“五四”的契机使他们潜在的意识得到了宣泄的可能,但同样是时代的局限,他们对这种革命艰巨性、长期性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当“五四”落潮后,他们往往会产生失落感,有人处于超前状态,有人属于堕落形象。而结果则产生了一种境界悲剧性。“零余者”身上的这种悲剧精神,又具有一种荒谬与崇高的情感。从他们的外部形态来看,那

33、种孤独的自嘲、无所事事在思想与环境的矛盾中,在意志与行为的冲撞下,出现了分裂状态,他恰恰总体上表现出一种荒谬感,一种自我的荒谬与社会的荒谬。在荒谬的背后潜藏着骚动、不安、焦灼、渴望、追求的心理更本科生毕业论文12看到悲剧精神中蕴藏的崇高的生命奉献意识。这不能不给我们一种产生于悲剧精神与荒谬感的同时还有种崇高的精神享受。产生“零余者”的时代是理性异化的时代,是困惑的时代。也是选择的时代。“多余人”往往出现在历史转折关头,那么,尽管“多余人”决不像正弦曲线那样等速等距地呈规律性出现,但他们的出现将成为一种反复循环的形式,因为社会、思想的更替、更新,便使“零余者”在新的层面上再次出现。注释1王瑶中国

34、现代文学史论集后记J鲁迅研究月刊(杂志)1990年01期第87页。2平林同行者J鲁迅研究月刊(杂志)1985年01期第14页。3屠格涅夫零余者的日记又名零余者郁达夫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27年出版。4鲁迅鲁迅全集之在酒楼上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第37页。5茅盾从牯岭到东京J小说月报1928年第10期电子版阅读。6鲁迅,柔石作二月小引,柔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序文第7行。7鲁迅柔石作二月小引,柔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序文第4行。8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第129页。9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5页。参考文献1、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后记J鲁迅研究月刊(杂志)1990年01期。2、平林同行者J鲁迅研究月刊(杂志)1985年01期。本科生毕业论文133、屠格涅夫零余者的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27年出版。4、鲁迅鲁迅全集之在酒楼上第2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茅盾从牯岭到东京J小说月报1928年第10期。6、鲁迅,柔石作二月小引,柔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8、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