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提纲)目 录第一章 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建设目标三、建设思路四、学科发展第二章 建设基础一、办学理念二、优势特色三、机遇挑战第三章 建设任务一、师资队伍建设二、创新人才培养三、科研能力提高四、大学文化建设第四章 改革任务一、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三、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四、构建社会参与机制五、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五章 组织保障第六章 预期成效长江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 (鄂政办发2018 2 号)和省教育厅
2、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湖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建设方案。第一章 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湖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践行“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作为价值追求,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支撑。 二、总体目标以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为目标,分三步走:
3、第一步是到 2020 年左右,学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 175 名,基本形成具有长江大学特色的高水平学科体系。1-2 个学科进入世界 ESI 排名前 1%,3-5 个学科进入国内学科排名前 10 位。第二步是到 2025 年左右,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 145 名, 3-4 个学科进入世界 ESI 排名前 1%,更多学科进入国内学科排名前10 或前 30%,在新能源开发、智能制造、绿色农业、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和荆楚文化研究方面处于全国前列。第三步是到 2030 年左右,学校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 100 名,学校办学声誉获得全国公认,更多优势学科达到国
4、内领先水平。三、建设思路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和湖北省建设科技与教育强省的战略机遇,围绕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树立一流意识,依据一流标准,建设一流学科,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培养高质量人才,树立卓越教育品牌意识;创造高水平成果,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作出一流贡献,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优化校园布局,形成开放办学环境;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四、学科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石油、农业、区域经济和荆楚文化四大领域,构建由八大学科群组成的、相互支撑配套的学科体系。石油学科群 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打造优势学科群。力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
5、天然气工程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进入国内排名前 20%。农学学科群 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生态农业,服务区域经济,打造特色学科群。力争作物学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风景园林学、生物学、水产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 30%。工程学科群 加强学科协同,发展智能制造,打造新的学科发展增长极。力争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 30%;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在全国排名有较大幅度提升;智能化研究形成特色。经济与管理学科群 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积极开展区域经济与中部发展战略研究,发挥政府智库作用,力争农林经济与管理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 30%,工商管理学科在全国排名有较大幅度提升。人文学
6、科群 不断深化荆楚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荆楚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荆楚品牌。力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教育学等学科在全国排名有较大幅度提升。环境与资源学科群 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生态环保技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等方面研究,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医学与健康学科群 立足地域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研究,提升医学与健康学科群在省属高校的地位。基础学科群 加强学科条件建设,积极承担国家基础研究,奠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基于国际学科口径,未来 3-5 年内,力争农业科学、工程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三个学科进入 ESI 前 1%。第二章 建设基础一、办学理念学校秉承“长大长新”校
7、训、 “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理念和为国家培养主力军使命,牢记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坚持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探索在文化传承培育创业精神,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合作办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人才质量的长江大学办学之路。二、办学定位建设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全面推进“长江品牌”与“学科融合”实施战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建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解决区域
8、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科技成果,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和文化品牌,探索“地方特色、国内一流”的长大办学之路。三、优势特色长江大学成立于 2003 年,是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组建后长江大学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综合办学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为“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与环境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农业部共建高校,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
9、司共建高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2007 年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2007 年学校被授予“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 ,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201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 年学校成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湖北省教育厅与荆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长江大学协议,湖北省批准将长江大学列入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荆州市委、市政府支持学校创建“双一流”,出台了关于推进长江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拥有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学校坚定不移实施
10、人才强校战略, “千方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主线,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850 人,外聘教师 533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 996 人,占 53.84%,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 88.5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746 人,占 40.32%。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8 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0 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19 人,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1、 22 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3 人, “双聘院士”5 人, “百人计划”特聘专家 9 人,楚天学者 64 人。(三)拥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长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涉及理工农医、文法经管、教体艺十一大学科门类。现有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 98 个本科专业,其中有 6 个国家特色专业,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等 11 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 2 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 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近年来,学校积极凝炼以石油学科为核心的工科群、以农学为核心的生命学科群、以荆楚文化为核心的人文学科群和以长江经济带研究为核心的社会
12、科学学科群,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四)拥有一批实力强教学科研平台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9 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室 3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3 个,省部级研究中心(院、所)19 个,省部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5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1 个。(五)培养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36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 2795 人,外国留学生 1246 人。迄今,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8 万
13、各类专门人才,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奋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战场。他们扎根基层,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建功立业,成为长江大学育人的最大亮色和独特风景。纵览长江大学的办学历史,始终以“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为理念,以“出人才、出成果、为国效力”为使命,目标坚定,砥砺前行,英才辈出。建校以来,学校涌现出以全国道德模范赵传宇好、王林华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024”英雄集体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邓运华, “长江学者”王恩科等科技精英,也涌现出大批各个领域领导者和英雄人物。三、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社会发展新时代带来机遇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
14、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互交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发展,为高校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与水平、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提供广阔舞台。2、区域发展战略带来机遇“一带一路” 、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在湖北区域内的叠加,既是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湖北省致力于构建中部战略支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荆州市加紧建设江汉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夯实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 、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将迫切需要区域内的高等教育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这些为学校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5、,提供了发展的空间。3、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湖北省推进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施办法,为高校全方位提升人才、学科和社会服务水平提供良好机遇。4、学校综合性大学发展带来的机遇长江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完成了综合性大学布局,确立了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办学定位,明确了建设具有地方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学校发展进入了黄金发展的关键时期。(二)挑战1、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所带来的挑战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强国和湖北省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实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上水平、提高质量”将成为高校发展新常态。作为地方高校,如何适应这一新常态,坚持以“质量”
16、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为目标,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是我校当今需要破解的难题。2、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高校间的对话与协作,已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3、高等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改变教育环境、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教学手段。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为代表的知识共享新方式,正在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将迫使高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4、高等学校竞争所带来的挑战与部属高校相比,我校在知名度、生源、区域和资金投入上都不占优势,在“争
17、创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有差距不断拉大的危险。如何打造学科高峰,引领学科整体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回应社会发展和国际化需求,不断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对一所省属高校,面临挑战前所未有,发展的空间遭到多重挤压。第三章 建设任务一、建设一流师资队伍1、优化中青年人才成长环境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建立与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相衔接的层次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长江人才计划”,选拔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菁英人才进行有效培养。实行差异化人才引进政策,向博士占比低、引进难度大的专业和学科倾斜,加大对管理、医学、计科、艺术、体育等学院
18、的人才引进力度;设立紧缺专业人才引进调节经费,向成果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倾斜。继续推进师资“博士化”计划,力争 2020 年专任教师中博士比达到 50%以上,2030 年专任教师中博士比达到 80%以上。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愿求所为”的柔性引才工作机制,柔性引进“楚天学者”等各类兼职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候鸟型”人才队伍。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与海外人才联谊会等留学人员群体和海外人才中介机构加强合作,建立海外人才引进联络站,力争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10 名左右。着力一流建设学科顶尖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与培育。3、注重高质量教学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
19、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助力教师教学发展,健全教学评估体系。二、强化一流人才培养1、实施生源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实现本科生全面一本招生。加强招生宣传,树立长江大学形象;在湖北省各县市、生源省份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加强与“优质生源基地”学校的合作,增进互信与友谊;扩大大类招生。完善“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建立学院研究生生源质量考核体系、生源质量与招生指标挂钩机制。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人才大类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探索分类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分制改革,建立配套制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推进
20、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优质课程、高水平在线课程,建成一批虚拟实验教学项目;完善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和全面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控制专业总量,调减一批办学条件较差、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或社会急需的专业。 建立专业定期评估制度。4、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按照拓展空间、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办学。稳定国际招生规模,努力改善生源地和专业结构;探索与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教育模式,譬如,交流互换学生、互派学者、合作办学等;投资 2000 万元设立海外游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