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 9 月份考试组织行为学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20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 1. 在管理中将激励理论系统地加以运用就是罗宾斯的 _ 模型。 2. 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可分为 _ 原因和 _ 原因两个方面。 3. 通路 目标模式提出了两类情境或权变变量,它们是 _ ,以及 _ 。 4. 激励机制对组织的作用具有两种性质, _ 即 _ 与 。 5. 一个优化的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一般包括 _ 、 _ 、 _ 和 _ 结构四方面的内容。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20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 1. 角色 2. 现场观察 3. 行为科学 4. 印象管理的动机 5
2、. 管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30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 1. 简述组织文化的凝聚作用。 2. 简述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3. 简述组织变革的内涵。 4. 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5. 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0 分,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 1. 印象 2. 试述群体决策中的利与弊。 答案: 一、填空题( 20 分,共 5 题,每小题 4 分) 1. 参考答案: 综合激励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2. 参考答案: 内部;外部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3. 参考答案: 下属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员工个性特征 解题方案:
3、 评分标准: 4. 参考答案: 助长性;致弱性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5. 参考答案: 年龄;智能;知识;个性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二、名词解释题( 20 分,共 5 题,每小题 4 分) 1. 参考答案: 每个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称之为角色。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2. 参考答案: 现场观察。这是围绕群体生活、工作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3. 参考答案: “ 行为科学 ” 的真正含义,美国的管理百科全书曾给出过答案,它认定 “ 行为科学是运用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的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研究在一定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动
4、物(除人这一高级动物之外的其他动物)的行为的科学。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4. 参考答案: 印象管理 的动机是指人们想操纵和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的意愿程度。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5. 参考答案: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三、简答题( 30 分,共 5 题,每小题 6 分) 1. 参考答案: 组织中的成员除了有共同的利益之外,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有效的组织应该使大家认清组织共同利益大于各自的一己利益,组织的兴衰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组织文化是
5、组织 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一种黏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组织文化的周围,对组织产生一种凝聚力及向心力,使员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组织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组织这个集体,将组织视为自己的家园,认识到组织利益是大家共存共荣的根本利益,从而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愿意与组织同甘苦、共命运。如果说薪酬和福利形成了凝聚员工的物质纽带的话,那么组织文化则形成凝聚员工的感情纽带和思想纽带。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2. 参考答案: ( 1)边缘性,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6、两个方面。 ( 2)两重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它既具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或称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或称社会属性。 ( 3)应用性,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3. 参考答案: 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 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4. 参考答案: 需要
7、层次理论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5. 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它既具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或称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或称社会属性。这种两重性主要是由其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 重性决定的。 首先,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学科性,它既应用生物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原理,又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原理。 其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组织中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它是人的存在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则是
8、指人在实践活动中与他人发生各种社会联系,尤其是人在生产活动中是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之一,又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最根本特性。研究组织中的行为问题,不能离开人的生物特征、离开人的七情六欲;更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的性质截然不同,在管理活动中两种制度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必须注重对人的社会性的研究。 再次,组织行为学也是管理学的新发展,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而管理又具有两重性。管理既有作为对人们共同劳动的协调和指挥的自然属性,又有监督劳动者劳动、反映统治者意志的社会属性。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都需要管理,但管理的社会性迥然不同
9、。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四、论述题( 30 分,共 2 题,每小题 15 分) 1. 参考答案: 印象是指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 认知客体的形象。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2. 参考答案: 中国有句俗话: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意思是众人的智慧要比个人的智慧更优越。这是群体决策的基本假设。 其实,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各有其优势,但都不是可以运用于一切环境的。相对于个体决策而言,群体决策有信息和知识更完全、观点更多样性、决策更容易被接受、更具合法性等优点;同时,它也有一些不足,如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等。 至于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优劣问题,取决于衡量决策效果的标准。就准确性而言,群体决策更准确。证据表明,群体决 策比个体决策质量更优。但就速度而言,个体决策优势更大。但从创造性、可接受性的角度考虑,那还是群体决策好。 不过,就决策效率这一点来看,群体决策总是劣于个体决策。因此,在决定采用何种形式决策时,应权衡何种形式对该决策更有利。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