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学园艺专业复习资料第一章、农学复习资料1.作物的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例如小麦属禾本科,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 10左右,最适温度为 2025,最高温度为 3035,如稻谷、玉米、高粱、甘薯、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 13左右,
2、最适1218,最高 2630,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二)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 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等。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中日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 1245min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三)按作物对 CO2 同化途径分类 可分为 C3 作物、C4 作物和 CAM(景天酸代谢)作物。三、根
3、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 (1)禾谷类作物。绝大部分属禾本科。荞麦属蓼科。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3)薯芋类作物。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麻。(2)油料作物。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3)糖料作物。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4)其它作物(有些为嗜好作物) 。烟草、茶叶、咖啡等。(三)饲料及绿肥作物苜蓿 苕子 紫云英 三叶草 草木樨 黑麦草 苏丹草 红萍 水
4、葫芦 水浮莲(四)药用作物三七 天麻 人参 黄连 枸杞 何首乌 灵芝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有多种用途。根据需要,同一作物,有时被划在这一类,有些被划在另一类。此外,还有按作物播种季节分为春播(夏播)作物和秋播(冬播)作物。按收获季节分为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等。 2.我国种植业分区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 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桔区。8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
5、区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3.作物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的概念1.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2.作物的生育时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小麦 出苗、分蘖、起身、拨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豆类 出苗、开花、结荚、鼓粒、成熟等期棉花 出苗、现蕾、开花,吐絮等期甘薯 出苗、采苗、栽插、分枝、封垄、落黄、收获等期。4.感温性、感光性的定义(温光反应特性) 所谓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又称感温性、
6、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这段低温诱导也称为春化。依据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通过春化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的要求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和春性类型 3 类。 1. 作物的感温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一般分为以下 3 种类型:2. 作物的感光性(1)短日照作物 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
7、如果适当延长黑暗,缩短光照可提早开花。相反,如果延长日照,则延迟开花或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属于这类作物的有大豆、晚稻、黄麻、大麻、烟草等。(2)长日照作物 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缩短黑暗可提早开花。而延长黑暗则延迟开花或花芽不能分化。属于这类作物的有小麦、燕麦、油菜等。(3)日中性作物 开花之前并不要求一定的昼夜长短,只需达到一定基本营养生长期,在自然条件下四季均可开花,如荞麦等。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如不同水稻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的变化幅度为 1560 天。不同春播甘蓝型油菜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的变化幅度
8、为 2427 天。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4.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水稻对温光的反应特性表现为感光性(短日照缩短生育期) 、感温性(高温缩短生育期)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高温短日照都不能改变营养生长日数的特性) 。作物的生长中心是指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的器官。处于生长中心的器官,对光合产物需求迫切,竞争能力强,因而同时也是全株有机养分输入中心和养分分配中心。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中心器官类型不同,其代谢特点亦不
9、同。5.产量的构成因素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作物产量 = 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谷类作物产量=穗数谷单穗粒数粒重类作物产量=穗数每穗结实粒数粒重豆类作物产量=株数每株有效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薯类作物产量=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棉花(皮棉 ) 产量 = 株数 每株有效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一)产量构成因素油 菜 产 量=株数每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甘 蔗 产 量=有效茎数单茎数烟 草 产 量=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绿 肥 作 物 产量=株数单株重(二)产量形成的特点1以收获营养器官为目的的作物 麻类作物、烟草和饲料作物,收获产品是茎、叶,主要在营养生长期收获.。薯类作物以地下部肥大
10、的薯块(块根或块茎)作为栽培的主要收获物。 2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作物(1)禾谷类作物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经历完整的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按穗数、穗粒数和粒重顺序完成,而穗数和粒数形成又是重叠进行的。(2)双子叶作物 一般而言,单位面积的果实数取决于密度和单株成果数。因此,自播种出苗(或育苗移栽)就已开始形成,中后期开花受精过程是决定阶段,果实发育期是巩固阶段。 其中大豆、棉花、蓖麻、花生可分为一种类型,它们的花果在植株上下各部都有(花生主要在下部) ,都是边开花结果,边进行营养器官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比较突出,容易发生蕾花果的脱落(花生则是果针能否入土和发育饱满的问题) ,结
11、果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另一类作物如向日葵、红花、油菜,芝麻、亚麻等,它们的果实着生在植株顶部或上部(芝麻) ,在营养生长基本结束或结束之后(芝麻还有小部分营养生长)才开花结实,先开的花较易结实,后开的花常因环境已不适或植株衰老而不能结实。先结的果实中结籽率高低常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三、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一)作物产量现状和潜力作物光合性能作物产量=(光合面积 X 光合强度 X 光合时间)呼吸消耗 X 光合产物分配利用这五个方面称为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光合性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善光合性能,关键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改善光合性能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叶片吸收转化太
12、阳能的能力(一) 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全量称为生物产量。组成作物体的全部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总干物质的 90%95%,其余为矿物质。因此,光合物质生产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二)经济产量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由于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不同,不同作物所提供的产品器官也各不相同。同一作物因利用目的的不同,产量概念也随之变化。如玉米作为粮食作物时,其产量是指籽粒;作为饲料作物时,其产量包括叶、茎、果穗等全部有机物质。 (三)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
13、的比率。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成正比,尤其是收获茎叶为目的的作物。收获指数是综合反应作物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一个通用指标。6.光能利用率的定义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占同一期间同面积上入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称为光能利用率。7.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1)漏光损失。(2)光饱和浪费。 已知稻麦光饱和点约为全日照的 1/31/2,更强的光不能提高光合速率,而形成浪费。事实上,光强在光饱和点以前,光合速率已不随光强成比例地增加,说明那时光能已不能被充分利用而被浪费。即使群体的光饱和点较高,甚至在全日照下仍未饱和,但上部叶层仍因光饱和而有浪费,下部则因光照不
14、足而达不到应有的光合速率。(3)条件限制。 有时由于环境条件不合适,如温度过高过低,水分过多过少,某些矿质元素缺乏,CO2 供应不足,以及病虫害等等,一方面会使光合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光能利用;另一方面会使呼吸消耗相对增多,最终使产量降低。8.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1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 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9.作物品质的形成一)作物品质的概念(二)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1形态指标 2理化指标)(三)食用品质(四)营养品质(五)工艺品质(六)作物的加工品质10 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
15、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能力。1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体(相) 、液体(相)和气体(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约占土壤组成的 50%。其中土壤矿物质一般占 95%以上。矿物质既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又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部分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残体、施入的有机肥料以及腐殖质。土壤有机质一般不足 5%,但是,它在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作用。 液体部分的主要组成是土壤溶液。水分进入土壤后,可与土壤固体部分发生相互作用,浸出可溶性物质,含有各种可溶性物质的土壤水,叫做土壤溶液。土壤溶液约占土壤组成的
16、 25%,土壤溶液包括水分、溶解在水中的盐类、有机-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以及最细小的胶体物质。土壤气体部分主要是指土壤的空气含量。土壤空气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也有一部分空气是土壤中进行着的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的。 土壤的三相物质是土壤各种性质产生和变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改良土壤,首先就是改造土壤的组成,调节三相比例,使之适合作物生产的要求12.土壤质地及分类,三类的基本特性土壤中的矿物颗粒可按其直径大小分为若干等级(粒级) ,按土壤中各粒级的构成情况,可以把土壤质地分为 3 类 9 级(卡钦斯基的土壤质地分类制) ,即砂土类(粗砂土、细砂土) 、壤土类(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17、)、粘土类(轻粘土、中粘土、重粘土)。各类土壤的特性如下:砂土类。土壤以沙粒(10.05mm)为主,占 50%以上。土粒间孔隙大,大孔隙多,小孔隙少。土质松,易耕作;透水性强,保水性差;保肥能力差。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容易出现前期猛长,后期脱肥早衰的现象,施肥管理宜勤施少施。对块根类作物的生长有利,也适宜种植生长期短而耐瘠薄的植物,如芝麻、花生、西瓜等。粘土类。土壤以细粉粒(0.001 mm)为主,占 30%以上。总孔隙度大而土粒间孔隙小,土质粘重,干时紧实板结,湿时泥泞,不耐旱也不耐涝,适耕期短,湿犁成片,耙时成线,耕作困难。通气透水差,易积水,有机质分解慢,保水保肥强。植物常有缺苗现象
18、,幼根伸长慢, “发老苗不发小苗” 。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枇杷等。壤土类。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土粒以粗粉粒(0.50.01mm)为主,约占 40%,细沙粒少于 30%。土粒适中,通气透水良好,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耐旱耐涝,耕性良好,发小苗也发老苗,是耕地中的“当家地”和高产田。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土壤孔隙不仅承担着对作物水分、空气的供应,而且孔隙本身也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肥沃的土壤都具有相当数量直径250m 的大孔隙,以使作物根系顺利伸展;土壤中还应有 10%以上直径50m 的中等孔隙,这些孔隙形成的网络是土壤具备良好排水功能的基础;土壤中必须有大于 10%的直径0.550m
19、 的小孔隙,这是土壤具有良好保水性能的条件。13.土壤空隙划分的标准 大、中、小土壤结构是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形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度。这些都能影响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比例,并进而影响土壤供应水分、养分的能力,影响通气和热量状况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穿透情况。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土壤结构愈好,土壤肥沃度愈高14.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和灌水;如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补充土壤水分。充足的土壤水分是植物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先决条件,也是影响作物营养的主导因素,土壤水分不足(特别是对湿生作物)和过多(对旱作物)都会影响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15.土壤化学性质土
20、壤的化学性质是指土壤中的物质组成、组分之间和固液相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以及离子(或分子)在固液相界面上所发生的化学现象。包括土壤矿物和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土壤胶体、土壤溶液、土壤电荷特性、土壤吸附性能、土壤酸度、土壤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性等。16.土壤的离子吸附和交换。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可吸附阳离子。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以及不同胶体上的阳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和离子热运动可互相交换,叫阳离子的交换吸附作用。在一定 pH 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叫阳离子交换量(CEC)。阳离子的交换作用是土壤中植物有效阳离子的主要保存形式。阳离子交换量高表明土壤的保肥性好。阳离子交换量
21、是高产土壤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土壤缓冲性和环境容量的参数之一17.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的活跃组成成分。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同时通过同化作用合成多糖类和其他复杂有机物质,影响土壤的结构和耕性。参与土壤中碳、氮素和矿物元素循环,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微生物有固氮作用。植物根际微生物以及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如根瘤菌、菌根和真菌等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素、磷素和其他矿质元素的营养以及各种有机营养,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生长刺激素等等18.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程的总称。作用的强度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还受被矿化的有机化合物
22、中有关元素含量比例的影响, 。腐殖化作用的进行有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19.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1.溶解状态。即溶解于土壤溶液中的呈离子态存在的土壤养分2 吸附态:即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离子态养分,主要是吸附在带负电荷胶体表面的阳离子3.难溶解状态。即存在于土壤矿物和有机质及难溶性盐类中的养分。20.土壤养分到达跟表面的方式及特点中国耕作土壤养分含量为:氮 0.030.35%;磷(P2O5)0.040.25%;钾(K2O)0.1 3%;其他养分含量通常分别在百万分之几或十万分之几左右。土壤养分的总贮量中,有很小一部分能为当季作物根系迅速吸收同化的养分称有效养分;其余绝
23、大部分必须经过生物的或化学的转化作用方能为植物所吸收的养分称潜在养分。 作物主要是从土壤溶液中吸取养分。固相部分的养分一般需要先进入土壤溶液才能被作物利用。 ,植物吸收的氮中有 30%60%、磷有 50%70%,钾有40% 60%是来自土壤。21.作物制度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包括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以及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和套作;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22.作物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原则。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