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师范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文艺学文艺学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学科,学术传承悠久,学术积淀丰厚。几代学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使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 、 “中国美学” 、 “文心雕龙研究” 、 “红学”及“民间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学术带头人赖振寅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颇有研究,尤其在“红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其在红楼梦学刊发表的 10 篇“红学”系列论文,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 、 “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提出的很多观点得到诸多
2、“红学”大家的认同,曾先后获得多项省级科研奖励,现主持一项、参与三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 10 部。左克厚教授系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科研成绩显著,曾在北京大学学报 、 中国文化月刊 、 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专著 2部。刘晓林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多变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思潮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现代教育体制的相互联结、渗透研究,在现代左翼知识分子文化性格、现代知识分子与大学教育的关系等课题研究中成果突出,近年来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9 篇,2003 年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三等奖,2005 年获得中组部“
3、西部之光”项目资助赴北京师范大学访学。赵志义教授 2005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当代文化、文学思潮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文章 1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升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 1 项。雒海宁教授致力于文学理论及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研究,尤其擅长于应用现当代文艺学方法阐释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甘肃社会科学等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 10 余篇。学术骨干甘生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业绩突出,先后在文汇报 、 北方论丛 、文艺评论及名作欣赏等各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篇,参与著作 5
4、部,参撰总字数逾 40 余万字,其中温文尔雅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赏析一书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发行量逾百万册。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现有教师 7 名,其中教授 5 名,副教授 2 名。本学科现已形成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和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古典文献(人文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 2005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 2007 年开始招生。现有三个稳定的方向:西北文献研究、藏族古典文献研究和隋唐五代文学与文献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在文献整理和研究方面有着较为丰硕的成果,以地方文献研究和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特色奠定了本学科的
5、学术地位。本学科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近年来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项,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并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事文献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可从事文献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献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编辑出版、党政管理、各级学校等种类和部门工作。中国古代文学青海师大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职称、高学历、学缘结构和年龄结
6、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人,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 6 人,2 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近年来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 项,完成及在研省级项目十余项。在文心雕龙研究、 红楼梦研究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3 部,编写教材多部,并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2001 年恢复硕士招生,迄今已发展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西古代文论比较、中国诗歌研究 8 个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7、,毕业学生的科研成果较突出,考取博士生的人数较多。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是语言类的传统学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系统(包括书面语和口语)与文字系统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现实状况,分为古代汉语和汉语方言学两个方向,研究领域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现代汉语语音学、汉语方言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等。青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有着 60 多年历史的省属师范类重点院校,有着鲜明的师范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积淀,尤其是中文系,与青海师范大学同成长,为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海地处西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丰富的语言资源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代汉语、方言学、少数民族语
8、言文字学形成了良好的优势互补之势;与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友好院校的合作,为加快学科发展、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各类课题为学科研究和学生教研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提供了方便。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有着强势的学科团队,年龄层次、学缘结构合理,学术基础扎实,研究方向互补,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态势的成长型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 30 余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为深厚学术积累,上个世纪的 80 年
9、代,以老一代学者范泉教授为核心,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的编纂、出版为标志,确立了该研究方向在青海省内的优势地位,涌现了诸如范亦豪的老舍研究、张建生的鲁迅研究、陈丙寅的现代诗歌研究等一批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学术成果。近年来,中青年学者紧密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现代左翼文化与现代文学” 、 “西部地域文学” 、 “大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思潮”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近期与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进行合作,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现联合开设 “中国近现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史” 、 “中国当代地域文学研究”等四个
10、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领域。其宗旨在于以总体文学的研究为背景,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学及文化现象为素材,通过沟通和对话,促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与互补,探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轨迹,促进文学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等其他知识领域的交叉与互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比较文学和中西文学与文化。该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外文学知识,坚实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毕业后应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1、,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邻近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开拓性,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宣传、文化和涉外企事业等部门从事与本学科相近的工作,还有部分毕业生担任国企或外企的高级文秘、宣传策划、教育培训等工作。中国史本学科 1994 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得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
12、011 年获得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 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中国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队伍整齐,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 人,省级专家 1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 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 人。学科队伍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硕士学位,7 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 人博士在读。本学科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并获多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先秦史、唐宋史、明清
13、史、西北区域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法制史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本硕士点配备有专业资料室,订有专业学术期刊十余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多年来,中国史学科已培养了百余名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各级学校及科研院所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本专业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知识为专业背景,着重探索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涉及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实践操作,涉及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也涉及语文的未来,注重语文过程的最优化、
14、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设置与整合、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语文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问题。本专业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力求探究更新、更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是青海省较早倡导和发展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的教学单位,语文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传统专业课程。在课程改革和发展中,重新整合和调整教学资源,学科建设更加扎实有效,培养体系日益优化,专业影响力逐步强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队伍,目前从年龄、职称、学历各方面来看,结构优化,构成合理,力量雄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前景也较为广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师范教育狠抓质量的形势,语文课
15、程与教学论专业值得开发和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本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经典案例、中高考语文研究、多版本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等。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语文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以及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掌握语文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教育管理
16、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长时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设计、学位论文指导、教育教学研究、学生能力提升、教育实习(见习)等方面,已具有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和健全的运行机制,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较强,就业率较高,形成一定的专业影响力。本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经典案例、语文教学发展前沿专题、语文教学技能
17、训练等。学科教学(历史)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设立于 1958 年,办学历史悠久。历史学是我省高校首批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我校最早的硕士授权学科之一,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教育硕士历史教育两个培养方向,2013 年获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 60 年余年的发展,办学特色明显,科研成果丰硕。现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历史学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具有明确的实践性、职业专门性的硕士学位,2015 年起招生历史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历史学科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历史学科 1994 成为我校首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18、,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积淀最雄厚,学术影响最大,教学与研究力量最强的学科。近 20 年来,本学科在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 史学理论研究 、 世界宗教研究 、 民族研究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史学月刊 、 中国农史 、 中国藏学 、历史教学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以奴隶社会并非人类社会必经历史阶段研究 、 青海通史 、 中国僧官制度史 、 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 、 秩序与情感的冲突:解读清代的亲属相犯案件等为代表的 30 多部学术专著。近五年,本学科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7 项,省部级项目 10 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青海
19、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03 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含 7 个学科方向)和学前教育三个方向,包括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人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是青藏地区同类学科中起步最早、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优势学科。本学科有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学术功底深厚、研究成果丰硕,学风严谨务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教学团队。近年来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省部级科研和教研项目十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研和教学奖励二十项。本专业学位课程体系采用模块课程和学
20、分制,课程学习采取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在课程内容上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上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本专业学位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造和竞争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学、小学及学前教育方向教学的骨干教师、普通中学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本专业学位直接为青海和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培养的教育硕士主要在青海和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门、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
21、单位就业。高等教育学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从 2012 年开始招生,现有三个稳定的方向:民族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在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方面有着较为丰硕的成果,以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特色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地位。本学科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本专业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学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能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必须掌握高等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
22、其相应的技能与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一门外国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青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于 1997 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是目前青海省唯一拥有心理学学科的高等院校,青海省心理学会挂靠我校。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是 2005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 2006 年开始招生。在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领域拥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建有心理学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咨询中心、青海省教科文卫系统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等省级咨询服务中心。本学科现有 5 个稳定的方向: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
23、咨询、多文化背景中的心理与教育问题研究、民族心理学。经多年努力,在心理学科研究方面深有建树。本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可从事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医疗、司法等企事业单位工作。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是 2014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 2015 年开始招生。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这门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教育学为
24、基础,吸收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现有三个稳定的方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少年儿童发展与教育、少年儿童组织与管理。核心任务是通过少年儿童组织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实现政治社会化,使其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朴素的国家、民族意识。本学科的教师团队,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兢兢业业。学科带头人与少工委、学校等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培训和实践平台。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在文献整理和研究方面有着较为丰硕的成果。学位获得者可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编辑出版、党政管理和各部门工作。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25、专业,是 2005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 2006 年开始招生。现有课程与教学理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舞蹈课程与教学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稳定的招生方向,有一支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熟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双师型”培养队伍。专业领域以探索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为己任,面向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优势。本专业学术团队实力雄厚,人员构成多元,年龄结构均衡,学历层次高,是地区基础教育课程
26、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智囊。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动向与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拥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可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可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等部门工作。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二级学科方向,是青海省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势学科。2000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 开始招生。目前拥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史、教育生态学、教育科学研究方
27、法等研究方向。本授权点师资团队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均衡,学历层次高,研究成果丰硕。在长期的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立足西部民族地区,主要以西部民族地区学校为对象,注重民族学与民族教育的交叉研究,将双语教学置于多元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论重构,为藏汉双语教育实践提供政策和理论支持。同时,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紧密结合青藏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在吸收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管理研究、教育生态研究、教育哲学研究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促进了学院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彰显了以
28、民族教育研究为主的学科特色,对促进青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哲学本硕士点于 2003 年设立,2004 年开始招生,已毕业研究生 102 人。本硕士点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强,现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2 人,其中博士 5 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6 项,省级科研课题 14 项,校级科研课题 8 项。出版学术专著 10 部,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青海省哲学社会学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受到学校多项多次表彰,2015 年被学校确立为重点发展和支撑学科。现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宗教哲学与宗教文化、
29、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藏族宗教文化、佛教哲学与藏传因明等 7 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于 2005 年,2007 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3 人,其中博士 4 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和教材 20 余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 20 余项。本硕士点现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 3 个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硕士点于 2005 年设立,2007 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
30、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6 人,其中博士 3 人。近 5 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3 部,教材 3 部。获得省部级奖 10 项,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教育部重点项目 1 项,省级科研项目 10 项,校级科研项目 14 项。该硕士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并以青海省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实体依托,现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伦理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3 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思政)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依托我校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源,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
31、为重点,学习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 15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5 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 13 人,其中博士学位 2 人,在读博士 4 人。本专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特色突出,整体实力较强。近年来,共计发表学术论文、教研论文 50 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教材、学术专著 10 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0 余项,其中国家社会基金项目 3 项;获得校级优秀教师 3 人次,获得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2 项。民俗学青海师范大学
32、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是青海省唯一的民俗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批准于 2003 年,2004 年起招生。国内权威期刊民间文化论坛于2006 年第 6 期曾专文评介本学科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2007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民俗学教学团队 12 人,其中教授 5 人,博士 6 人,在读博士 1 人,其余均为硕士。数位教授被聘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专家,从学术资源方面发挥资政作用。近年来出版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 青海花儿大典等多部专著,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 985 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项目等 14 项。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多位著名民俗学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硕士研究生部分课程教学工作,还与日本、美国等民俗学者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系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